牢骚的社会学

时间:2022-04-14 11:42:0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牢骚的社会学

   

 周泽雄

    一、牢骚与吐痰

    中国人擅长吐痰,也擅长发牢骚。吐痰是由于喉头不适,发牢骚

是因为胸腔堵塞。胸腔之堵与喉头之涩想必有一种生理上的对应关系,

通常越是胸口憋闷,越会使喉咙受到连累,轻清者觉舌根濡滑,生出

些微口水,重浊者感胸口沉重,非吐一口恶痰莫办。物不平则鸣,鸣

不足则泄,可见,发牢骚与吐痰也确有互为因果的一面。同时两者又

都视“一吐为快”为人生乐事,它们的合作,便构成了国内司空见惯

的画面:每一个无人过问的街角都痰痕累累,每一间领导不在的办公

室都怨气冲天。

    吐痰与发牢骚当然不是一回事,比如人可能独自一人吐痰,却不

可能独自一人发牢骚。这牵涉到牢骚的发生学,即牢骚和吵架一样,

至少需要两人以上参与。对相当数量的牢骚爱好者而言,发牢骚其实

是一种社交活动。他们正是借助牢骚,才在办公室里渲泄了苦闷,排

遣了不满,甚至,找到了同仇敌忾的知音。是的,说到办公室,那正

是牢骚孽生的温床,而午饭过后的那点时间,简直天造地设是用来堆

放那玩意的。领导们大多外出应酬饭局去了,办公桌上文档如山,小

职员们吃饱了饭也正撑得慌。这时,往往只需与办公桌对面的同事眼

神一对,牢骚话便可开壶了。

    牢骚话的产生一般对环境较少挑剔,但相对而言,它可能也需要

一个较为休闲的气氛,这时手头应该是活儿不多的,而要么此前要么

此后,他曾被(或将被)上司像羊那样驱赶,这使他想想就要害怕,

憋闷不打一处来。此外,如果身边的谈话伙伴恰巧与自己身份、年龄

相当,属于那种与自己彼此彼此的穷哥酸姐,这当儿,因为处境的相

似和感受的具体,他们往往可以心照不宣地省略掉大量前言后语,直

接便发起牢骚来。当然,如果这天正好出现了新的利益纠葛,小而言

之如奖金分配不公,大而言之如单位里重新调整了人事安排,所有的

落选者都会觉得骨鲠在喉,甚至连空气中都氤氲出窒息的晦气,那便

正是“此时不发牢骚更待何时”。牢骚也像打牌一样,需要一些固定

的“搭子”,当某个单位已经形成了若干组像牌友一样固定的牢骚群

体,该单位要想摆脱这股不良风习,不说难于上青天,至少也和穷山

沟渴望脱贫相当。最可担忧的是,牢骚似乎会上瘾,职员一旦养成发

牢骚的习惯,便极难根治。这时,牢骚不仅会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甚至还会同步产生可观的创造力。心中一旦感觉郁闷难伸,则天地万

物,无不可借用来作为牢骚的题材。恶劣的天气就是一个永远现成的

牢骚出发点,由对天气的抱怨起头,话题说着说着便会扯到领导、扯

到政府、扯到同事小葛与小张的暧昧关系,再左右逢源地扯到自己的

邻居。在领导终于铁板着脸走进办公室之前,谁也不知道这些家伙会

把牢骚话联系到哪座星球上。

    二、人为什么要发牢骚?

    那么,人为什么要发牢骚呢?这问题想起来挺烦,分析起来却未

必复杂。通常,牢骚爱好者们大多在地位或阶层上有着明显的相似性。

即他们很可能不具备足以在同事中立足自傲的某一门绝活,他们的工

作是彼此相差无几的,甚至彼此互换也无甚难处的。举个例子,相比

较而言,在单位总机间负责接电话的那位小姐,虽然工作单调,也难

说有多大的地位,但却是较少发牢骚的。这是因为第一,她工作太忙,

无法觅得对牢骚至关重要的那份清闲,也无从培养自身的牢骚伙伴;

第二,她的职业太特殊,别人无法取得共鸣,所以即使想有所发作,

也收效不大,结果,长此以往,得闲时她倒宁可在耳朵里塞上个“我

阔蛮”(Walkman ),落得个耳根清净了。我的结论是,发牢骚者往

往隶属于那种也许该命名为“大众弱势群体”的阶层,他们的职业与

多数人相同或相近,同时又都没有足可自炫的地位。世界上有两种多

愁善感的人,一种为诗人或别的艺术家,另一种人则不幸沦落为牢骚

家。不必说,他们都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泱泱华夏诗国,

也许与民族基因发生变异有关,现如今偏偏独多后一种情感生物。

    若上述判断成立,则牢骚天然具有规模化效应。他们代表了国人

中充满“被侮辱和被损害”意识的群体。毫无疑问,牢骚起源于这样

一种自我认识:上帝是个偏心眼,社会是我的后妈。其中最典型也最

令人讨厌的,非那种“讨债鬼投胎”型人物莫属。冥冥之中,他们总

疑心自己的出生是个错误,也许是被人掉包了。他们认为自己在社会

名利场中一开始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下意识里甚至认为社会

有必要偿还前世欠他的债务。受这一思维左右,他们无法认可任何已

经获得的东西,即使所获已远较付出为多。他们自己都说不清何处才

是本次人生“欲望号街车”的终点站,再加缺乏上进的勇气和能力,

为求得心理平衡,成长为喋喋不休的牢骚家,几乎便是自然的选择。

    我们试着假设这样一位小姐:她令人遗憾地其貌不扬,在家里又

非父母的掌上明珠,单位里也没有男同事献殷勤,偏生又看了不少琼

瑶小说,满脑子都是不切实际的小说式人生设计。如果她还算伶牙俐

齿的话,那么请为她想想,当某位令她仇视的女同事今天又穿了件漂

亮的连衣裙,她如何才能不牢骚满腹呢?

    三、在牢骚的背后

    牢骚是一种抱怨,一种觉得受到社会亏待的自贬意识。不过,牢

骚的游戏规则却是,谁也不愿在其中仅仅礼貌地、旁观地、好事地充

当一个倾听者,不,这些对扼住命运咽喉不感兴趣的家伙,在抢夺牢

骚话语权方面倒显得斗志昂扬。他们每个人都有一肚子酸水要吐,都

想通过牢骚来一浇心中块垒,所以他们反而谁都讨厌祥林嫂式只会唠

叨自身不幸的人物。每位牢骚者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他们更知道牢

骚是一种公众话语,为了维护这一话语体系不受侵犯,当务之急就是

坚决清除那些太过个案化的内容。为此,大家都得做些牺牲,都得学

会将个人的怨懑转化为可以引起共鸣的集体不满。恼怒时摔杯子的家

伙当然不是与杯子有什么过不去,杯子只是一种替代品而已,同样,

在单位里说领导或政府的坏话,也未必与领导或至大无形的政府有关,

那只是一个借口,一种伪形。我们发现几乎每个单位里都会涌现出若

干牢骚高手,他们的特长在于将个人的不满隐藏在公众情绪之后,通

过挖掘、创造可以让人感叹一声“可不是嘛”的牢骚话题,赢得一份

小小的人格尊严。

    这正是牢骚的可怕之处。

    当牢骚漫延的时候,它完全丧失了责任意识,只知顺着舌根的快

感,无休无止地前行。一个令人遗憾的生物学事实是,人在诽谤或说

下流话时,往往智商意外地来得高,语言也意外地来得俏皮,结果我

们经常发现,本意为发泄一己不满的牢骚,说着说着竟有了大众狂欢

节的气氛。这时,入局者甚至会暂时忘却自身的烦恼,只知全身心地

投入到这一已明显变得游戏化的恶作剧中。除了自渎般的快乐,没有

别的原则。不过反过来,世上可有什么快乐,比自渎之乐更容易让人

丧失意志,神销意磨?

    在感觉苦恼、冤曲的时候,适度的牢骚也许是有益的,发泄作为

心理学的一种疗法,自有其特殊的功用。问题是,牢骚虽在个体中都

各有其心理起源,它的发生却常常呈现了一种集体的、公众的面目,

换言之,它不愿将不满停留在自怨自艾的层次上。就像吐痰天然容易

传播病菌一样,牢骚也天然具有深入社会、污染人际关系的冲动。就

像病菌会自我繁殖一样,牢骚也会自我克隆。

    虽然大到政府官员、小至单位领导,都应本着倾听民意的态度,

对群众的牢骚予以关注。但使我们倍感沉重的是,相当数量的牢骚,

也许只能从缺乏自律、自强的个人- 民族意识上去探讨。这可说来话

长了,快点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