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发心灵激情,振动想象双翅--诗歌教学法探索之创作篇(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1:54:0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摧发心灵激情,振动想象双翅--诗歌教学法探索之创作篇(网友来稿)

十六中 黎洪盛

摧发心灵激情,振动想象双翅--诗歌教学法探索之创作篇(网友来稿)

诗歌,是一种能集中地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抒发复杂的人类情感的文学样式,是诗人浸透深厚情感、调遣形象而又富于韵律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段、抒写自我内心独特感受的感染力极强的艺术形式。

自从产生的那一时刻起,诗歌就担当起“教师”的职责,成为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如我国唐朝时期的诗歌,一直成为后人们吟诵、学习、模仿的典范,以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德国哲学家谢林也将诗歌称为“人类女教师”,认为诗人以女性的体贴和关怀教人懂得爱和柔情的可亲可爱,故在她的抚慰和熏陶之下,读者的感情世界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和细腻,其心理气质也会产生很大变化,而这些正是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

对于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而言,诗歌,更能对他们的感情世界和心理气质起到持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诗歌,包括中国古典诗歌、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与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中选编的诗歌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因此,如何真正地利用好诗歌,让诗歌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在的社会是物质化的社会,受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所接受的家庭启蒙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学生更愿意接受直观的、叙述化的东西,而对于稍理性化、含蓄化的艺术形式(如诗歌),就很难认可。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全班53名同学,从小读过诗歌的达100%,但真正愿意读、乐于读的不足10%;问起能初步掌握阅读鉴赏诗歌的技巧,无人举手;而问及是否写过诗或者想过写诗,则无人应声。面对这样的一种现状,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诗歌教学方式,我想其结果依然是诗歌摆脱不了遭冷遇的处境。在调查中笔者还了解到,许多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了解诗歌,他们的经历中除了死记硬背,毫无接受诗歌的激情,诗歌对他们而言是一门完全陌生的艺术。因此,创新诗歌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使更多的学生对于诗歌由“不愿学”转变为“愿意学”,由“被动读”变为“主动读”,由“不会写”变为“敢于写”,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于是经过反复思考,并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后,笔者决定,先从教学生写诗入手。俗话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能教会学生写诗,学生也自然会慢慢感受到诗歌这门语言艺术所拥有的无穷魅力,真正认识到诗歌传情达意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对诗歌的喜好之情。这样一来,就不愁无人读诗,不愁不会赏诗了。

我的诗歌创作教学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选好范本。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写诗也不例外,需要一个适合的范本,不能太难,太难了学生模仿不了,自然就引不起兴趣。中国古典诗歌显然就不能作为中学生学习写诗的范本,外国诗歌有的又显得过于深奥。于是笔者将目光投向处于诗体大解放时期的早期的中国现代诗歌。如:

老 鸦

胡适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我整日里飞来飞去,整日里又寒又饥。--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

也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黄小米!

相隔一层纸

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当笔者将这些诗介绍给学生时,他们起初都不太相信,问道“这也叫诗”?得到我的肯定后,学生开始骚动起来,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喃喃低语,有的面露喜色。看到学生的反应,我的心里一喜:有戏!于是开始了第二步。

二、认识诗歌。描绘一个事物,须先了解事物的特点;写作文章,须先掌握文体特征。要想引导学生写诗,就须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诗。于是,我开始将学生引入诗歌的世界。从诗歌的起源形态,到中国当代诗歌的超现实;从《诗经》、《楚辞》,到舒婷的《致橡树》;从李白的雄奇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到辛弃疾的爱国、李清照的婉约;从山水田园诗,到新格律诗……听着我的介绍,读着一首首风格不同但意味浓厚的经典之诗,学生们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畅快。显然他们已被诗歌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诗歌的特点、表现手法、所具有的功能、所能达到的效果等,同时又选取代表性的诗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诗歌中常用的比喻、象征、想象、拟人等表现技法和月、松、梅、柳等常见意向物的字外之意。

这一个过程可以说是整个创作法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掌握好尺度,要讲析相间,诵赏结合。既要有一定的常识介绍,又不能流于常规形式;既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又不能使他们感到乏味,同时还不能脱离诗歌本色。于是我又穿插着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经历以及与诗歌有关的一些故事。当然,要想让学生对诗歌有比较全面地了解,短时间内是无法做到的,我们只能选取主要的、代表性强的内容,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学生知道,不求知道的全面深入。

三、尝试写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是我未曾料到的。为了合理地引导,我又将它分成了以下几个步骤:初写--交流--修改--评析。

初写:先指定对象,命题作诗。再由学生自由作诗。

交流:要求学生将所写的诗拿出相互交流,先同座之间交流,再自由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求学生客观实际地发表读后感受,无所保留,既肯定优点,也指出不足。

修改:要求学生根据同学所提出的意见对自己的诗作进行适当的修改。

评析:在学生将经过修改的诗作交上来后,教师在最快时间内对每一首诗作进行修改,并写上读后感,既表达肯定之情,又适当地指出不足之处。然后,选取代表性强的诗作全班评析,其余诗作则以私下交流形式向学生反馈意见。应该说明的是,因为是初写诗,也为了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评析时要多肯定多鼓励。即使指出不足,也应考虑委婉用语。

四、收获成果。有了前面大量的工作作铺垫,最后收获的必然是丰硕的成果。反过来,见到这些成果,学生写诗的积极性就会越发的增长起来,最后必然会是诗兴大发而不可停止了。我先发动学生创办起班级作文小报《苗圃》,对于学生中好的诗作,统一在《苗圃》上刊发。后来我还举行了一次诗歌比赛,设立奖项,鼓励优秀者。为了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诗歌写作的热情,我又从学生的优秀诗作中精选部分推荐给《校园周刊》,最后一一得到发表。仅仅一个月,我班学生就有4篇诗作在《校园周刊》上发表。《校园周刊》也对我们的这种探索行为进行了报道。

五、成果汇报。

老 街

李明慧

这是一条古老的街巷

很久以前就有的街巷

历史给它带来了苍桑

也有挥之不去的光荣与辉煌

时间的车轮飞驰而过

老街还是原来模样

在夕阳中追溯着过去

茶香中守着温馨和安详

直到周围已高楼林立

摩天大楼让他喘着粗气

老街慢慢感到心慌

终于还是被人们遗忘

老街啊!

你虽有辉煌的过去

但你却在光辉中

被埋葬

风铃

潘 珊

在一片雪色之中

我静静聆听天籁之声

品一口回忆的绿茶

没有丑恶,没有忧伤

丝丝温暖,沁入心脾

它是什么?

不是心中的七彩太阳

也不是海里散步的浪漫

它留下的

是那一串串清脆的

叮铃铃

无 题 周汉强

那个孤寂的深夜里

我轻轻地走过你的窗前

留下这串

写满失落

刻尽回忆

又浸透百态人生的

纸项链

你可以把它

挂在胸前

放在枕边

或是

在微风徐来时

让它

叮铃成一串

七彩的梦

丰 碑 黄 娜

生与死面前

你选择了后者

而把生的机会

留给了别人

浪涛之中

他靠近海岸

而你却陷入漩涡中

冰冷的水涡

阻隔了希望

岸边,有人在悲号

而我的眼中

却出现了一块丰碑

一块无字的丰碑

当然,上面的这些诗作也许还显得诗味十分浅显,但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群半年前还不知什么叫做诗或不懂得欣赏诗歌的中学生的初学之作,我们还能期望他们具有大家之手法吗?

当然,我也不能因为有了这样一点成绩,就宣告诗歌创作教学法之成功。毕竟,教学生写作浅显诗歌,只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要想使学生真正懂得诗,接受诗,摧发心灵激情 振动想象双翅,自由地运用诗歌传达情意,要走的路还很长。 作者邮箱: imlh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