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2:25:5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咏史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

 一、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咏史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刘长卿(709一约78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今属江苏)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尉(今广东电白)。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善写五律'以“言长城”自负,宋范希文《对床夜语》说“李杜之后,五言当学刘长卿、郎士元”。此诗作于诗人被贬经过长沙之时。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旧宅时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主旨)

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谪宦”,贬官生涯。“栖迟”,如鸟儿那样敛翅歇息。这里比喻贾谊惊惶不安、佗傺失意的谪宦生涯。三年谪宦生涯,换来的只是“万古”留悲,多么凄楚沉重的遭遇!以一“悲”字,定下全篇忧郁凄怆的基调,切合贾谊的一生,更能让人联想到刘长卿自己贬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伤感的意象,渲染了贾谊宅的环境凄清。如此凄清的环境,诗人还要去“独寻”,正是诗人与贾谊有共同悲苦命运而引发的共鸣。“寒林”和“日斜”,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处境。“空见”,感慨如贾谊这样治国贤才已再不可见,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心情。这两句还化用了贾谊《鹏鸟赋》中的句子:“庚子日斜兮,鹏集余舍”、“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贾谊在长沙时,看到古人认为不详的鹏鸟,深感自己之不幸。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诗人自己呢?诗人被一贬再贬,沉沦落魂看起来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来,诗人究竟不能自释其然,面对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当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尽,屈原哪里知道百年后贾谊会到湘水边来凭吊他(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贾谊更想不到千年之后的刘长卿又会在萧瑟的秋风中来凭吊他的旧宅。千载知音难觅,又有谁能听到诗人呼告无处、痛苦难耐的心声呢?

 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诗人在贾谊旧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君”既指贾谊,也指自己;“怜君”既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为何,这是对昏庸统治者的质问,也是对自己与贾谊都被统治者不公正对待的控诉。

3.鉴赏要点: 这首诗怀古伤今,表面上写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处处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透着诗人自我的行踪和心迹。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诗人在南巴时有诗《新年作》,与此诗意正相近:“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二、金铜仙人辞汉歌(李  贺)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李贺(789-816),字长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居于河南福昌(今河南宜昌)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裔孙。李贺少有诗名,元和初年,游历江南,后到东都洛阳,以诗谒韩愈,受到赞誉。元和五年,举河南府乡贡进士,但因为其父名晋肃,时议其应避父讳而不可参加进士考试。后为奉礼郎,郁郁不得志,以有病辞归故乡,抑郁而终,年仅二十七岁。

李贺长于乐府,想象丰富奇特,色彩瑰丽,炼字凝句,惨淡经营,后人称为“长吉体”。题材多写神仙鬼魅,好用“死”、“老”、“冷”等字,人称“鬼才”。今存《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或名《李贺歌诗编》)。《全唐诗》编诗五卷。

2.基本解读:这首诗以神奇的想象写金铜仙人辞别汉宫时的悲凉心情和对故主的留恋,抒发历史兴亡之感,寄寓了沉痛的家国之悲和身世之痛。(主旨)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四句,即“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感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以长久。威风无比的汉武帝,也如秋风中的落叶一样,只留下虚幻的马嘶,拂晓时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秋风客”,即秋风中的过客。汉武帝曾作《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出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特征。“夜闻”一句,承上启下,写出世事无常,生命短暂。“夜”和‘“晓”前后照应,显出时代更迭的倏忽。这既是对上面“秋风客”一词最好的诠释,也为下句写汉宫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铺垫。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热闹无比,如今却是物是人非,画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袭人,三十六宫却早已空荡荡的,惨绿色的苔藓生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让人不忍目睹。

第二部分为中间四句,即“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之状。铜人亲见了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沧桑历史,而今又要被强行拆离汉宫,兴亡的感触和离别的情怀交织一起,复杂难言。“魏官”二句从客观上写铜人依依不舍的心情。“指千里”,言路途遥远。从长安到洛阳,迢迢千里,一路之上定是风餐露宿,困苦不堪。而此时往东而去,霜风凄紧,直射眼中,教人不仅眼为之“酸”,心更为之“酸”。这是铜人主观的感受,把当时秋风的凛冽、惨烈、尖利巧妙地描绘出来。“空将’’二句,从主体上抒写铜人当时的情感:在魏官的驱使下,作千里之行。伴随着铜人的唯有天上的明月。说为“汉月”,是一种怀旧的情绪,如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所言:“因革之间,万象为之一变,而月体始终不变,仍似旧时,故称‘汉月’。因铜人亲眼看到过大汉王朝的繁荣昌盛的景象,亲身感受过汉武帝的爱抚,对于武帝、汉宫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今要长别故地,远离故主,抚今追昔,不禁潸然泪下。

  第三部分为后四句,即“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写铜人出长安城后的情景。长安城外的道路上长满了泽兰。而肃杀的秋风,已把泽兰摧残得枯萎衰谢了。  “兰”,古人称为幽兰,属幽静之物。兰之所以“衰”,不仅是秋风的摧残,更是其愁苦的情怀所致。以“衰兰”的愁衬托铜人的愁,这愁也正是诗人的愁,恰如其《开愁歌》中的句子:“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的,苍天之上,日出月没,似乎终古不变,但假若苍天有情的话,定会与有情之物一样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此句设想奇绝,想落天外,极为真切地烘托出了铜人(亦即诗人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感情炽烈执著,意境深沉博大,实为千古名句。最后两句更进一步地抒写铜人恨离伤别的情绪。尽管铜人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时间的推移,故都也越来越远。诗人从铜人的听觉落笔,用“波声小”反衬铜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这既是波声邈远,也是前途漫漫。委婉而形象地写出了铜人“思悠悠,恨悠悠”的复杂心情,而这正是诗人自己遭受打击,仕途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复杂而痛苦的心境。

3.鉴赏要点

①语中含情,寄寓深刻。如风射眸子,知其酸楚;眼中流泪,忠君情怀;听觉细微,波声渐小等,情思绵绵。实际上寄寓了诗人自己仕途无望,离开长安时的痛苦心声。

②拟人手法的运用。写金铜仙人,把它写得如人一样有情有义,难舍汉宫,难舍故主,一片凄怆忠义柔肠。

③全诗摹写铜人神态,正面和侧面交互着墨,使诗意开阖宕荡,摇曳多姿。抒写时始终围绕一“愁”字,于错杂中见整饬。如“魏官”二句从侧面写,  “空将”二句则从正面写。诗人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绘,成功地塑造出金铜仙人这样一个兼有人性和神性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新奇生动。

    ④比喻奇特。“泪如铅水”,不仅是正面抒写铜人对故主深厚感情,而且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这是铜人“人性”的一面,涔涔的泪水,正是其对汉宫、故主的无限依恋之情。同时,“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物性”的一面相吻合,构想新奇独特。

 4.问题探究

金铜仙人临别时的“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这其中隐含了年轻的李贺对历史兴亡之感伤。这首诗写于元和八年(813)年,距离唐王朝灭亡(907)尚有九十余年,但只要我们联系当时的历史现实就可理解李贺这一情感。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号称“中兴之主”,实际上他在位时,藩镇叛乱此起彼伏,西北边陲狼烟四起,国土沦丧,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这是时代大的环境;再看李贺自身,他虽贵为郑王李亮之后,但这是徒有虚名,家族早已没落。诗人急切地想建功立业,重振国威,同时也能光耀门楣。不料进京后处处碰壁,连应进士试都因父名而受人挤压,被迫含恨离开长安,仕途之路断绝,这对诗人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所以这首诗正是抒发了诗人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情感的杰出名篇,也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

三、过陈琳墓(温庭筠)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原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才情敏捷,每次考试时,押官韵作诗赋,总是以双手四指交叉,很快成八韵,人称“温八叉”、“温八吟”。咸通七年(866)任国子助教,竞流落而终。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擅长近体诗,怀古写景诸诗成就较高,闺情诗婉媚香艳,一如其词。为《花间集》中首要词人,后人尊为花间鼻祖。

此诗作于懿宗咸通三年(862),这时诗人东游江淮一带。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东南)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早年做过东汉末大将军何进的属官,向何进献计诛除宦官,不被采纳,逃奔冀州投奔袁绍,为袁绍起草讨曹操檄文,痛骂曹之父祖,声名大噪。曹操平定袁绍后,不计前嫌,任用其为司空军谋祭酒,管纪室,军国书檄,多出其手,很受重用。其墓在今江苏邳县。

2.基本解读:这首诗怀古伤今,通过写诗人在陈琳墓前的幽思,抒发诗人怀才不遇、落魄潦倒的身世之悲。(主旨)

首联“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叙写自己对陈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过陈琳的坟墓。“青史见遗文”,言陈琳文章的重要而宏大,于史书中常见其有关军国大事的文章,暗含对陈琳的尊崇和仰慕。第二句正面点题,“今日飘蓬”,透出诗人的感慨和际遇密不可分。

 颔联“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 “识”,这里是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这里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难言的:既有对自己才华的自负,也有与陈琳虽隔数代但异代同心、惺惺相惜之意。这里是说诗人怀才不遇且知音难觅,只能向早已作声的前贤倾诉,这是多么寂寞悲凉的心境。“霸才”,犹言盖世超群的才华,应是诗人自指。陈琳遇到了曹操那样礼贤下士、豁达大度的主帅,应是“霸才有主”,而诗人恰好相反,接下来着一“怜”字,意为欣羡之意,正是水到渠成,二人处境多么之不同,其中有对比,有感慨,暗含自己生不逢时的不幸。

颈联“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即景抒情。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遥思。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深埋在萋萋的荒草之中。诗人对前贤的追思缅怀,正寓含着对当代才人难遇的惋惜、对小人横行之痛恨、对统治者任凭陈琳这样一代才子之墓荒芜的不满。由陈琳得遇曹操而联想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猜想当年是何等显赫的铜雀台如今也一定是独对黯淡的暮云了。这既是对曹操这位识才爱才惜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时代的向往。而“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时代的永远消逝,诗人对身处弃才毁才时代之憎恶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尾联,“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文章无用,怀才不遇,诗人欲弃文投军,但时代不同,投军又能有什么遇合和机遇呢?无怪诗人临风惆怅,黯然神伤了。

3.鉴赏要点:这首诗巧用对比,将诗人怀才不遇的满腹怨情尽情抒发出来。诗人和陈琳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也就是诗人霸才无主和陈琳霸才有主的对比;陈琳青史垂名和自己书剑飘零的对比,写得文采斐然,寄托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