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中学生借鉴的文章大技巧三(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2:34:4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值得中学生借鉴的文章大技巧(三)(教师中心稿)

值得中学生借鉴的文章大技巧(三)

值得中学生借鉴的文章大技巧(三)(教师中心稿)

做点炼字与炼意的工作

阿昆

散文的写作以其带有一个“散”字,或以为易写,或以为难写。易写者,以为“我手写我心”,性情所至,随意发挥,可率尔成文;难写者,在如何“散”, “散乱”的珍珠如何串联成器,“散”到何等层次方是恰倒好处等等,不为一般人能驾驭,所以一直是探索不止的话题。笔者认为,布局谋篇等文章外在的形态,远不及炼字与炼意的紧要,但是,在中学生写作训练中,力气大都限止于立意的独特、选材的新颖、线索的明晰和整体布局的创新上。炼字与炼意,对于中学生而言,几乎成了玄妙莫名的“高深”技巧。究其原因,一是未强调炼字与炼意之于散文的重要性,二是缺乏具体炼字与炼意的写作训练实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做点炼字与炼意的工作,是中学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当务之急。

人类“看人”的思序,是先看眼眸,再看神态,然后根据需要来注目相关部位。阅读散文也有自己的思序,就是先看文字,后得思想与情感,最后才根据所需选择其他要素。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炼字是散文的基石,炼意是散文的灵魂。所以古人又说:炼字难,炼意犹难。

中国的散文是诗歌的近亲,古代诗词曲赋的参差平仄、虚实相用、设色构图,在散文词句里,遗传极甚;现代诗歌的断句、用意、哲理,在当代散文中也随处可见。如郭沫若先生的《<鲁迅诗稿>序》的首段:“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独怪,或则肝胆照人。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其中的对偶句就有两处,而使用的文言实词,更体现出作者语言的功力,“每臻绝唱”“方生与垂死”“表现具足”等,无不简要精当。这就是炼字的效果。

古代诗家炼字,要在炼虚词、炼诗眼、炼叠词、炼重出字法等,呕心沥血者可谓粲若群星,掌故逸闻更其俯拾皆是。古代的炼字实质上属于对句功夫,为避免句子的涣散,自来就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的说法。比如:绝句中有炼第二字如“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炼第三字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炼第五字如“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炼第二第五字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炼第七字如“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现代散文的炼字与炼意,意义和角度,都与古代有所不同。笔者以为,炼字的角度主要有:炼动词(见拙文《值得中学生借鉴的文章大技巧之一》)、炼形容词、炼副词、炼数词、炼叠词、炼词语的避同等。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在酌了“到、入、过、满”四字后才确定下来的,引导学生想象春风拂过,江南披绿装的秀丽画面,体会“绿”字的绝妙;又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此动作、情景,感受该字的妥帖。其次,要正确分析诗中大量的比拟手法。如“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一句中的“惜、爱”二字变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又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妆”二词使人联想到少女身穿嫩绿的下垂裙带、十分艳丽动人的形象。再次,要进入诗的意境,与诗人同喜同悲、同乐同忧,并联想到身边的类似情况,从而达到对诗歌再创造的目的。

圣俞尝谓予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贾岛云:‘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姚合云:‘马随山鹿放,鸡逐野禽栖。’等是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工也。”余曰:“语之工者固如是。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何诗为然?”圣俞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若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岂不如在目前乎?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