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若干认识和体会(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2:34:5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新课改的若干认识和体会(教师中心稿)

讲座材料

关于新课改的若干认识和体会(教师中心稿)

关于新课改的若干认识和体会

                         泉港六中   李晓阳

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校进行了三个月有余,作为实验区的一名基层教师,通过这三个多月的教材使用与实践,明显地感觉到:新语文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老师的自学和创新;但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将是一大考验。记得开学初,是那么的无助、迷茫、无所适从,一切从0开始,加上几次到外校听课、学习,总算挣扎过来了。现就暑假的培训和这段时间来的实践,谈谈我对新课改的认识及点滴体会。

一、 课改的重要性及实施的关键

曾几何时,语文出现了怪现象:好学而不易学好,好教而不易教好。面对历年的中、高考,家长不满、社会不解、教师疑惑:语文到底怎么啦?语文的出路在哪?于是,有人抛出了“误尽苍生皆语文”之说,甚至提出“消灭语文”的过激言语。分析后不难发现,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有诸多弊病:过分关注大纲、关注教材;过分重视知识与技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把学生当成无知的容器,而教师只是教书匠……所以,语文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应从教师开始。教育部马司长说:“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世纪的中小学教师必须接受新一轮课改浪潮的洗礼。”因而,教师应当树立如下观念--新型的教学观;科学的评价观;全面的学生观;现代的教师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

二、 新课标与大纲比较

《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主要改革内容有:1、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注重提高学生感性把握能力。

新课标对《教学大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2、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3、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4、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三、 关于语文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它受国家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育目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课程标准中属于主体部分。语文课程目标,则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其实,课程目标大致与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和“教学总要求”相对应。

课程目标中的总目标一共有十条。大致而言,前五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有所侧重;后五条目标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但这只是相对侧重,并非绝对的,因为三个维度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

总目标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1、它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作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先决条件;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关于阅读方面,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把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均衡发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却大大淡化了对系统的语文知识传授的要求。

四、 关于阶段目标

1、阅读方面

阅读在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第一,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上说,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第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所以,在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第三,教师不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而且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在阅读中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此外,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应密切关注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的体现,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比较重视语文的知识传授,诸如标点符号、语法修辞、表达方式、文体知识等等。在语文知识的要求和表述方面,课程标准有较大变化,认为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即语言直觉能力,而语感能力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可能获得发展。在培养语感上,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积累,首先从阅读的数量入手,提倡扩大阅读面;规定课外阅读量。其次提出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的要求。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是一种积累的好方法,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应该适当提倡。

2、写作方面

   课标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总体上降低了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难度。首先,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着“我口写我手”的精神,而不象旧大纲提出了选择表达方式、安排详略、条理清楚等技术要求。其次,标准还贯彻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注重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导向更为鲜明突出。标准把注意力放在写作的实践上,主张多写、多改,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对初中提出的要求是“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但主要也是从写作的实践角度出发,而非传授写作知识。可以看出,标准在写作方面重视的是过程方法、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融合。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是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学会修改自己和他人的文章,互相评改作文,交流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二是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

总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要求,体现了淡化文体意识、注重语言运用能力,淡化理论讲解、注重实际操作,淡化名词术语、注重实例比较启发的精神。

3、口语交际方面

   过去的大纲,是把听和说分开的,所以才有“听说读写”的提法,2000年的修订大纲将听和说合成“口语交际”,但在表述时仍是将听和说分开的,现课程标准将口语交际的理念明确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人际交流的素养。”即重视口语交际的人际交往功能的,这已不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双方在应对中的情感态度十分重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标准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即重在实践,重在参与,在交际中学会交际,而不是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4、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是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办法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它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具有问题意识,这是前提;应突出自主性,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注重探究的过程,这是基础;要求学生人人主动积极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这是保证;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应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目的。

五、 关于观念的转变

1、 树立新型的教学观、课程观

教学是师生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是教学的根本方法。教学中,应重视语感、发展语感,让学生有话说、放心说、开心地说、有时间说,应以讨论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去说,而不是加以限制,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回答问题;应关注师生互动,尤其是学生的动,不是一二个或浅层次的回答,而是大多数学生的深层次的思维的动,并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讨论,对于答案,求同的时候,更要求异,不可强求统一、标准;应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应经常性地开展活动,努力实现学科的三维目标。

2、 树立科学的评价观

3、 树立全面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是有法律地位的人,总之,学生是有情感的、有潜能的、有个性的、独立发展的人,而不是被管的、不懂事的、任意摆布的人。老师是学生的伙伴,师生是平等的,老师应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

4、 树立现代的教师观

教师必须是导师,起引导作用(学习、方法)、诱导作用(培养兴趣);教师是合作者(与学生对话、交流)、设计者(课程教学的设计,如教材、教学、课题的设计、评价)、研究者(有创新精神)、学习者(学习、培训、继续教育)。以前,总是说“教师本身应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这个观念现在已落伍了。教师应是涓涓细流,不断吸取,才能汇众成河。

六、关于新教材

    七年级新教材文美意丰、删繁减难,易激发学生兴趣,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新教材选取新文、美文,大大吸引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教育学生“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忆读书》,引发学生产生感情共鸣的《我的老师》以及《美猴王》、《犟龟》、《山中避雨》等。这些文章文质兼美,生动有趣,贴近生活,教益丰厚,且题材广泛:社会风尚、校园文化、家庭琐事、科技生活无不反映,体裁多样:散文诗歌小说童话科幻故事尽收眼底;时代性强了,可读性强了,与学生实际生活近了,因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课后习题的设计既重基础,又重灵活,激发了学生思索的兴趣。同时,“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新颖、活泼,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新教材设计了“说特征,猜同学”、“采仿任课老师”等较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由于各种活动趣味性、实践性强,又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因而更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

七、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

新教材降低知识难度,强调基础,减轻理论知识的繁琐记忆,注重实践,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同时,新教材的使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力地促进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进行主动自觉地学习。因而主动性成为这种学习方式的一种特征。新教材有力地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逐渐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新方式。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对旧教材而言,新教材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要求学生以自学为主,不需作过多的分析,主要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语言朴素、优美的魅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认识文章选材典型的特点。课后习题也由原来的八个减为四个,而且侧重于学生的感情体会。这样的设计编排,极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活动。

八、新教材体例清晰,重点突出,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便于教师理解和使用,更利于教师创新教学。

新教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广阔空间,教师便有机会能动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情境、激情引趣”,“转变角色、引导示范”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如《美猴王》一课,由于根据名著《西游记》改编的各种动画西游记,连续剧《西游记》更是老少皆知,家喻户晓,完全可以让学生来讲故事,而教师不必代劳,只须点拨。这样学生都会兴趣盎然,积极而又愉快地投入学习中。

当然,由于新教材在教学上较灵活,教师的备课量就增加了不少,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因课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考虑不同的教法等。

九、反思、商榷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东西。比如,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研”要求学生课外应自觉学习,课内才能积极发问,才能做到课堂上的深层次的“动”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回答问题。然而,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根本就没有完成小学的教育而升入初中,能力较低、基础薄弱,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后天不补”。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就连简单的回答问题都不能,更不用说深层次的动。比如在一班,往往一堂课下来,学习较好的同学会觉得很轻松,上课气氛非常活跃,一节课很快就过去,并且受益非浅。但仔细思量一下,其实一节课就是这些能自觉、认真地读书的学生的专利,甚至是表演,而另外的那部分同学的学习效益恐怕就不如人意了。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不乏有社会因素。曾经有家长打电话来,说“我的孩子身体较弱,头脑不好,你们不要对他那么严格。他都不会了,你们还不多讲点?”还有,区里有个作文比赛,要求应打印,且复印6份。我让学生去先写,指导后再反复修改,大多数同学改了4、5遍。而有一个家长居然说:“我女儿在小学时参加比赛都是老师准备好的,现如果要自己动手就不让她参加。”当然,这样的家长毕竟是少数的,但起码看出社会对课改知之甚少。其实,这样的上课情况并不单单在一班出现,在其他学校也一样。前阶段在民族中学、山腰中学、美发中学听课时,发现几乎有这样的共同点。一个班级的学生数或多或少,但真正能主动学习的同学并不多。特别是在民族中学听课时,我就注意到这一点:上课时被提问到的人次很多,但重复不少,其中有一个同学被提问了5次,真正被提问的同学不超过12人,而这个班的学生数只有47人,算是较小的班级了。因此,如何调动各方面的因素,使另外那部分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恐怕是问题的关键。

其次,我们现在班级的人数较多,有130人左右,若按要求作文应“八大八小”,且必须全批全改,恐怕有相当大的难度。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法,比如,在班中做“学习园地”、“谁与争锋”等墙报;课前两分钟的演讲;课外查资料、背诗词;名家名作阅读;日记、周记、读书笔记;四人一小组的讨论及作业检查;田字格抄写;采访任课老师等,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但同样的,只有一部分同学会感兴趣,做得很好,其他同学就未必会认真对待。

由此,我想新一轮的课改在农村是任重而道远,如何能够使另外的那一部分同学学有所得还值得慢慢去探讨。

2003-11-30

【新课改的若干认识和体会(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教师中心稿)04-14

新课改是个发条(教师中心稿)04-14

新课改中的教师评价(教师中心稿)04-14

论对学生技能的全面认识和培养(教师中心稿)04-14

教育改革和对教师角色的再认识(教师中心稿)04-14

树立正确的新课改理念(教师中心稿)04-14

新课改呼唤新作业观(教师中心稿)04-14

新课改学习心得(教师中心稿)04-14

认识你自己(教师中心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