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议论文写作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2:40:4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规范性议论文写作 教案教学设计

 规范性议论文写作

规范性议论文写作 教案教学设计

规范议论文是与议论性散文、杂文、随笔、评论等文体相对而言的考场文体,是指以论点、论据、论证构成清晰的论证结构的议论文。这种类型的写法,其比例尽管在满分卷中历年呈下降趋势,但在全体考生作文答卷中,仍是比例最高的文体。它的主要特点,一是论说三要素完备;二是论证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合乎规范模式;三是语言合乎议论语体,注重清晰、严谨、准确。其中,论证结构规范是写好这一类型议论文的关键。

  学生写议论文最严重、最普遍的问题,是缺乏“论证结构”意识,不知道“论说”如不以“系统结构”的方式来组合,往往是疏漏松垮、缺乏论证力度的。阅卷中大量的议论文中档卷,基本上属于“观点+例子材料+联系现实”类型。

  论证结构有多种类型,在中学课本中讲授过的方法,有例证、理证、喻证、反证、对比、归谬、引证等,这种种方法只有以一个相对完善的系统存在时,才构成合理的论证结构。其中经常用到的是以下几种类型:

  一

  多元论证结构

  指采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组合,从不同侧面来说理,以思维的缜密、表述的全面取胜的论证方式。这是规范性议论文最常用的论证结构,也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

  请读下文:

                           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

  在生活中,你是否提出过这样的疑问:我该相信谁的话呢?又是否问过自己:是相信别人重要,还是相信自己重要呢?实际上,相信别人与相信自己同样重要。我们既不同意固执、自傲,也不懦弱,毫无主见。因此,我们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相信自己对一个人的成功有重要作用。有的人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要他学什么,他就学什么,自己毫无主见,你生下来难道是为父母而活的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下,总有一天你要离开父母,走上社会,总有一天你的父母会去世,他们就无法再告诉你该如何去做,所以你必须相信自己,把自己投入到社会中去锻炼、去摸索。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社会中体现真正的自我,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如果缺乏自信,你就无法体味人生的真谛,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那么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你就必然被社会所淘汰,成为一个无用之人。像这样因为充满自信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杨利伟,作为一名飞行员,如果他对自己不够自信,怎么可能沉着地走入太空船,成为中国的“太空第一人”。因此,我们应当拥有自信,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

  但是仅仅是相信自己,也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当相信别人,多听取他人的意见。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路如此漫长,没有谁能保证自己完美无缺,不犯错误,总会遇到一些小挫折、小坎坷,但只要及时发现,并改正,那你就可以做到尽量完美,这个时候,光靠自信,那是远远不够的,就必须多听取别人的意见,汲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样就能更好地克服重重困难。古语说得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唐太宗没有听取魏征的谏言,对自己进行批评,怎么可能出现“贞观之治”的繁盛景象;如果达芬奇没有听取他老师的批评,怎么可能成为世界著名画家……所以,我们也要注意相信别人,这样才能使自己永立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我们不但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所以,在记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同时,也请记住一句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这篇文章,不少高三读者觉得“不怎么样”,或是由于其“亮点”不多。然而它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有借鉴价值。此文的主体部分是第二、三段,两段合成一个层进型的论证结构,每一段在提出分论点之后,由推理、例示、引言、对比作综合性的分析论证,首段提出问题,二、三段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末段回应首段,用引言作结,全文虽无光彩四射的文句,但整体论说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通畅,以多元性论说取胜。这类佳作,提示我们在自己未能搜寻到论说话题的精彩例子、引言、理论等闪光材料时,使用多元论证也能获得良好效果。

  二

  例证结构

  例证是同学们最常用、最熟悉的论证方法,但正因为大家都“知其然”,反而往往忽略了对这种论证方法的深入、细致探讨,不明确叙的要求、议的要领,不知其“所以然”,“例证”成了人们天天走过而不知到底几级的台阶。

  下面这篇2002年高考满分卷,运用例证极有功力:

  选择,别无选择(节选)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存于杰出的生之中,也生存于杰出的死,也正因为如此,中华历史并不是简单的出土的竹简。

  大多数人将屈原看作是一个诗人,而非政治家,我却认为并非如此。作为诗人,“国破山河在”时也可以继续放吟悲歌做薪火传人,并不一定选择死亡。但作为三闾大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楚国的屈辱就是屈原本人的羞辱,这时,体面的义无反顾的选择是唯一的。这也是政治家与政客最大的区别,对政治家来说,国家政治是一生的事业和心血。冯友兰教授曾说过: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有个最大的不同,当个人努力无法拯救民族国家时,为寻找内心愧疚的解脱,他们就选择了蹈死。这也就不难理解抗战时许多中国军人的悲壮行为。

  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就算死,也不枉一个铮铮谏烈之臣,但他选择生,让朋友亲人都感到难堪的生。也许只有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才能证明这一行为的价值。虽斗转星移,仍不失与日月争光的鸿著巨篇。

  “生存,还是死亡”,莎士比亚使哈姆莱特成为选择的代表人物。但毕竟中西方文化有差异,西方更注重于个人自由,所谓“不自由,毋宁死”。而中国人不仅仅是活在生命的百年里,还注重于活在千年的历史沉淀中,使他们在面临鱼和熊掌时来不得轻松。在外国人眼中,中国人迂得可爱,却又使他们深深敬服,就像对屈原和司马迁,他们不理解却又崇拜。

  其实,这在他们还小时就决定了。中国的试题不像西方的答案那样不是唯一的。而是在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所以中国人在成长后明白,所谓选择,其实别无选择,而是原则。

  作者以两个历史人物为例,论说历史条件对个人选择的决定性作用,个人其实别无选择,只能服从生命的原则。我们以司马迁例来解析“例证结构”的细部。

  写“例证结构”应控制好语言的起、承、转、合过程,要写出这几个层次。例证,是以事证理,因此“理”与“事”势必有个语义转换过程。如“司马迁例”这段,第一句是“死……生则可以践志”的论点,是“起”;接着的“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谏烈之臣”是“承”,概括性提出例子;“但他选择生”之后几句,是“转”,转为分析司马迁拒死求生的原因---写史记;再后一层,作者用“退麝临岩”故事喻司马迁留香大地的价值,是“合”。完成议与例的配套结构。短短一段话,确确实实地存在着“证”的过程。

  很多考生“例证”无力的重要原因,是不善于设计出“起、承、转、合”的层次,尤其不善于写好以分析思维活动为核心的“转”这一环节,使得“例证”往往有例无证,缺乏将例子更深一些开掘完成由表及里的关键思维活动,削弱了论证的力度,本例或可让我们较清晰地看到“转”的过程。

  三

  分点论证结构

  这种方式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阐述中心论点,各点构成并列、对比、层进等关系,

但表述中心又都交汇在主论题上。2004年高考全国卷以“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的作文《快乐将伴你一生》,是采用了这种论证方式的成功之作。

  快乐将伴你一生

  思维的结局,将会是多种多样的,但人们总喜欢快乐。

  快乐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有人说快乐就是有官做,有名有利;有人说快乐就是豪华舒适的房子……而我要说,快乐是一种感觉,全在于个人的心境。

  快乐是一种心态。一个人不管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保持达观的心态,要学会苦中作乐,忙中偷闲,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高高兴兴地早起晚归,快快乐乐地走完人生的旅途。

  快乐是一种性情。不要拿自己的缺点比别人的优点,人生只有一次,要善待自己,笑对未来,不必抱怨命运,更无须自卑。

  快乐是一种胸怀。真正的快乐,绝不斤斤计较个人的功名得失,绝不自寻烦恼,自讨没趣,而应该胸怀开阔,大肚能容,志当高洁。

  快乐是一种感觉。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关键在于我们的内心。对付生活中的烦恼,要看得开,挺得住,放得下。浮云富贵,粪土王侯,淡泊名利,自信自足,从容应对,只有求得内心的平衡,把握住了“大我”和“小我”的统一,我想,快乐将不再遥远,快乐将会伴你一生。

  不必说老太太为卖雨伞而犯愁,为晾干衣服而作难,只要变换一下思维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地看问题,就会有新的发现。

  一个人的心态是异常重要的。我知道踢球对我的身心更有益处,为此,休闲时,我踢球;我知道冷静的头脑会使我的思路更清晰,学习时,我专心致志;我知道失意的情绪发泄出去,才能扭转失败的阴影,为此,我大声歌唱。

  人的一生是否快乐,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转换。你乐观了,你将会远离痛苦充满欢乐;你悲观了,你就会总是愁眉不展。

  今天我钟情高考,明天还有许多事,我不必去想,这样,我是快乐的。

  作者用四个排比段来论说快乐是什么及为什么,然后再以最后几段总说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说明“怎么办”,全文主要部分采用“分点论证结构”,“快乐是一种心态”、“快乐是一种性情”、“快乐是一种胸怀”、“快乐是一种感觉”,不仅新颖富有个性,也构成多元推进的论说气势,使文章丰厚充实。

  上文是并列式分点论证,常见的还有层进(如“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的论证)、正反相对(如“选择与别无选择”)等。

  基本论证结构还有“起承转合论证结构”(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一文的论证分析)、“逻辑推理结构”(如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段论结构)等,只有写好论证结构,规范议论文才能具有论证力度。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头、结尾,一篇文章就完整了。

  ★训练请阅读材料后,按要求作文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有修养者赞成兼收并蓄各种意见而不要求别人都服从自己;而没有修养的人则要求别人服从自己而做不到兼收并蓄。

  上世纪20年代北大校长蔡元培,就是以“和而不同”治校的大师,他对各种学术流派兼收并蓄,各扬所长,形成北大“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现实生活中,也常出现“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的两种世态,你是怎么想的?请以“和与同”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论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