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的建议(谷定珍特级教师)

时间:2022-04-14 12:54:3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的建议(谷定珍特级教师)

谷 定 珍

关于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的建议(谷定珍特级教师)

[本单元篇目]

《改造我们的学习》、《〈物种起源〉导言》、《神奇的极光》、《空间和时间旅行》

[单元学习重点]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把握,筛选信息。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阅读文章,常常以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或汲取观点,或搜集论据,或积累语言材料,或获得写作技巧,或感受文章情感。筛选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迅速。要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筛选信息。

[对单元学习重点的体会]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把握”,二者一脉相承。这反映了新大纲“能力训练阅读部分”的一个重要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分析课文段、层次及其关系,理清作者思路,理解中心意思,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整体把握”,就是反对“肢解文章”,反对“支离破碎”,反对“目无全牛”,反对过分强调了字、词、句、段的“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全文结构的“起、承、转、合”,忽视了全文的思路脉络,忽视了全文内容的深化发展前后照应。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提出“把握文意,理清思路”,要求“综观全文,看清总体思路”。从具体操作来看,首先应该从文章的结构上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改造我们的学习》、《〈物种起源〉导言》、《神奇的极光》、《空间和时间旅行》,其结构与思路都是比较明晰的,应该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的能力,从而理清文章思路,进而准确迅速地筛选提取文章所提供的主要信息。

如何处理“整体把握”与“筛选信息”的关系?“整体把握”是手段,“筛选信息”是目的;而以阅读文章理解文意为目的的话,“整体把握”与“筛选信息”则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历年的高考阅读题常常是考生失分最多的地方,其原因可能就在于学生由于平时缺乏“整体把握”的必要训练。可是,为什么教师与学生比较容易忽视“整体把握”的训练呢?其根本原因很可能在于平时的考试要求,因为我们平时的单元、期中、期末的考试要求,往往只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局部的字词句段的掌握,而很少考查对课文的全局的结构的分析以及对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分析。

“整体把握”,对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尤其对于教师,备课时可能要付出更多的辛苦了。因为,“整体把握”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备一个课时,而且要备一篇课文。同时,在上课的时候,要“胸中时时有全局”,时刻不忘把握整体,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统帅全局。

但是,“整体把握”决不是舍弃“局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固然不对,但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也是错误的。没有树木,就没有森林。离开了字词句段的学习理解,也就无所谓对整体的把握。如何处理二者关系,我想,应该森林第一,树木第二;整体第一,局部第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阅读能力。当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样的教学设计不能只表现为教学活动,更需要落实到考试考查。否则,教师与学生就无所适从,大纲与教材的意图要求就会形同虚设,最终的教学实际情况会成了“你提你的新要求,我照我的老路走”。

“一个课时”与“一篇课文”,往往存在一些矛盾。

短小课文自然可以“一课一篇”,“课时”与“课文”的矛盾不太突出。但是,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字数在五千字左右的长文章。如何处理这个矛盾?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就必须根据“整体把握”的要求,兼顾“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关键的问题,在于两个方面的落实:一,根据教材要求,坚持培养学生“整体把握”阅读能力的指导思想;二,考试考查必须体现“整体把握”的要求。)

单元要求还指出:“文章是信息的载体。阅读文章,常常以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或汲取观点,或搜集论据,或积累语言材料,或获得写作技巧,或感受文章情感。”这就说明了学习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具体目的。

单元要求还指出:“筛选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迅速。要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筛选信息。”这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新大纲阅读部分第一项就提出学生“默读注重效率,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一般的现代文阅读每分钟不少于600字)”,第四项提出学生应该“评价课文内容和写法,提取所需材料”,第七项提出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和一般的政治、经济、科普论著,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相当于每年课外自读《改造我们的学习》这样的文章一百篇。所以,应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语文读本》,认真阅读《语文读本》。)

[教学建议]

一《改造我们的学习》

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九日

毛泽东

[学习重点]

一 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二 筛选重要语句

[关于“学习重点”]

一 学习重点是学习一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筛选”,就是对文章有关内容进行分析辨别判断提取;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以较短的时间,“读懂”,“看明白”,“了解作者意思”,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 《改造我们的学习》是一篇议论文,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文章的“主要观点”--“改造我们的学习”,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彻底改造我们党内、革命队伍内存在的主观主义的学风问题。

三 还要了解作者为阐明观点所运用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还要读懂作者如何运用这些论据。

四 本篇篇幅比较长。我们应该对其中一些重要的语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所谓“重要语句”,应该有一定的特征:或者该语句所处的位置比较重要;或者该语句对作者的思想观点作了比较精辟的概括;或者该语句在语言形式上有着比较突出的特色。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提高“筛选重要语句”的阅读能力。

    

[教学建议]

一 只有在了解文章的背景的基础上,才能够准确迅速地对该文章进行“信息筛选”。所以,我们应该要求学生熟悉课文的注解①等时代背景材料。

二 本文的文章结构非常清晰,堪为典范。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要求迅速正确地筛选出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且以此拟出全文的结构提纲。

三 可以让学生了解:例举事实来论证观点,常常称之为“摆事实”,这样的论证方法称之为“例证法”;引用革命导师的理论来论证观点,常常称之为“讲道理”,这样的论证方法称之为“引证法”;把意思相反的两组论据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这样的论证方法称之为“对比论证”。让学生通过本课文的学习,理解并掌握这三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

四 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筛选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同时,也发现,议论文的题目常常就是文章的主要观点。

“改造我们的学习”,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彻底改造我们党内、革命队伍内存在的主观主义的学风问题。

五 通过学习,学生还能够发现本文的一些重要语句,既在内容上表现为集中与概括,在形式上也表现为精辟与凝练。如: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由此,学生从中体会革命领袖的高瞻远瞩与对大局的精辟分析;进一步学习如何筛选文章的主要观点。

六 本文语言准确、鲜明、生动、通俗,很值得认真学习。在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比较容易读懂文章。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归纳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毛主席文章的独特的语言魅力,进而了解议论文的一般语言特点。既培养学生对作品语言风格的鉴赏能力,也激发学生去认真揣摩语言,汲取丰富的语言营养。新大纲能力训练的阅读部分就要求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积累一定数量的名言警句”。

七 拟用二课时。

八 可布置模仿作文(随笔),《改造我们的学习》;针对学生学习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列举事例,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约600字。

    但是,本册的写作要求都是记叙与说明。第一单元为“写出人物的个性”,第二单元为“写出事件的波澜”,第三单元为“写出景物的特征”,第四单元为“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第五单元为“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

[学习重点]

一 筛选主要观点

二 筛选关键语句

[教学建议]

一 本篇与《改造我们的学习》有许多不同:

1 方法不同

   《〈物种起源〉导言》,以说明为主,结合叙述和议论;

   《改造我们的学习》,以议论为主。

2 对象不同

《〈物种起源〉导言》所说明的是自然科学方面的观点;

    《改造我们的学习》所阐述的是社会科学方面的观点。

3 时代不同

《〈物种起源〉导言》原著第一版于1859年刊行;

《改造我们的学习》写于1941年。

4 作者不同

达尔文(1809--1882)英国科学家,《〈物种起源〉导言》为翻译文章;

毛泽东(1893--1976)中国政治家,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

二 由于本篇是一篇“以说明为主,结合叙述和议论”的文章,所以,其“主要观点”应该有别于《改造我们的学习》的“主要观点”。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教材编者在其后删去了“及其论据”四字。

三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学习重点”第二点,是“筛选关键语句”;而《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学习重点”第二点,是“筛选重要语句”。

四 本篇距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又是翻译文章,并且说明的内容多为专业术语,所以,比较难读。因此,建议适当降低要求。同时还要注意这是语文课,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不能上成生物课。

五 关于“进化论”的一般意义,学生应该在初中学习生物的时候有所了解;而对于“进化论”的深远的社会影响,则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及本篇课文附录的《达尔文学说》、《综合进化学说》等学习了解。

六 这篇课文为“导言”,为方便学生以后学习其他“序言”,可以稍作介绍。

七 拟用二课时。

《神奇的极光》

曹 冲

[教学建议]

一 本篇是一篇科普作品,文章结构非常清晰,内容也通俗易懂,为自读课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方法,自己阅读,分析,归纳,并且完成课后的练习。

二 本篇在说明中,融入了很多生动的描写和恰当的比喻。许多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一节的开头部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在《极光一瞥》的第三段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语言手段,使得文章奇趣横生,变化多姿。如:“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

三 《古老的神话传说》一节,运用了十分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三个神话故事:1,附宝的故事;2,触龙的故事;3,伊欧斯的故事。同时,还运用说明语言介绍了“极光是天空中一中特殊的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但是,作者把这一段插在了故事与故事之间,似觉不妥。

四 拟一课时。

《空间和时间旅行》

齐然尔曼

[教学建议]

一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自读课文。本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充满了神奇的艺术魅力。对时间空间的旅行的介绍,对奇妙的宇宙世界的描绘,对时空观念深入浅出的阐释,都令读者激动万分,无比神往。应紧紧抓住这一点。

二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未来世界的浓烈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可在课前,指定几个阅读能力比较强并且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的学生,先认真研究这篇课文,读懂这篇文章,然后,由他们组成一个“天文科学咨询中心”,在上课的时候,就由他们来解答同学们在阅读时所遇到的问题。如此,既鼓励了学生的钻研精神,也创设了踊跃探讨的良好风气。尤其在《时间旅行》一节中,涉及到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部分内容,如“时间膨胀”,“时间旅行”等概念,的确颇具专业性,应该发动学生利用已学的理科知识,帮助学习。

    三 教师宜组织安排,适时点拨,在鼓励学生钻研探索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要注意把握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

    本篇的文章总体结构表现为层递关系。如:《到其他行星上旅行》,《到其他恒星上去》,《加快速度》,《时间旅行》。从行星到恒星,从飞行的低速到高速乃至接近光速,从空间的旅行到时间的旅行。都是层层递进。

    本篇的章节内的结构安排也很清晰。如《加快速度》中,作者逐步介绍“加速度”、“非核燃烧”、“核聚变”等知识,使读者逐步深入了解。

文章内容的过渡衔接非常好。

如在介绍飞行器的速度时,他说,“很显然,时速60英里的速度,不能进行星际旅行。好在我们有时速更快的飞行器。”便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更快的飞行器”。如在第二节《到其他恒星上去》的结尾时,他说,“这个距离实在让人吃惊。我们能够在有生之年到达银河系中最近的恒星吗?”其后,便进入第三节《加快速度》。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过渡衔接对于文章的结构有着如此奇妙的作用。

    本篇的语言也很有特点。例如,全文运用了“我们”这一人称,设身处地,如同一起旅行的朋友,显得非常亲切。

虽然所讲的是深奥难懂的天文物理知识,但是读来却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可见作者以及翻译者的语言追求。

四 可以适当引入“天上一日,地上千年”,“烂柯山”等中国神话传说。

五 拟一课时。

以上各课设计,均应包括指导学生及时阅读《语文读本》的有关作品。

教有法,教无定法。仅供参考。

(该文作者:谷定珍  温州市中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联系电话:0577-8630567  

          13004716626 

E-mail :cndddrss@mail.wzptt.zj.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