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素质(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2:59:3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素质(教师中心稿)

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语文素质

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素质(教师中心稿)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中学  赵孝云

1999年高考语文试题在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高考改革方案之后面世的,试题已令人耳目一新。试题除了形式上的变化外,主要是旗帜鲜明地突出了读写与创新能力,使学科特点和时代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全面体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体现了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

    为顺应时代,落实素质教育,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2000年高考语文科复习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思考: 

    一、明确方向,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 。

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实施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高考学科命题改革早已渗透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考查,语文教学工作不把握这一点就会迷失方向,步入误区。为此,我们必须遵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语文学科考试说明》的要求,立足教好、复习好教材,用好范文,改革教法,引导学生多读书报,多读时代感强、有品位的小说、散文、评论、科普著作、观看“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收听广播,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开阔视野,不断积累材料、活跃思维,增强语感,强化读写结合训练,努力扩大知识面,扎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延伸课外,开展“大语文”教学活动,把“小课堂”和“大社会”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恬,关注时代,参与实践,感受生活,拓宽视野,增强知识积累。知识积累多了,联想和想象会随之丰富起来,创新也就有了基础。

二、遵循考纲,坚持全面复习训练,优化知识结构。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三语文教学与复习的指导纲领。1999年《考试说明》简化了语文考试内容,己作了内容的删减、调整,2000年高考全国卷命题将继续取消识记内容的考查,突出综合性和应用性,加大主观题的份量,将出现知识点、多层次甚至学科的综合重点考查理解、分析、鉴赏和应用能力,加强能力检测。科技文化阅读比重增加,写作比重加大(约占50%)突出文学性,改变议论文一统天下的局面。所有,高三语文复习,宜密切关注《考试说明》修订信息的内容,并以《考试说明》为复习范围做好系统而有序的复习工作。要遵循考纲,及早更新观念,调整复习思路,坚持全面复习训练,优化知识结构。

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重在应用字词、部分突出常用词,特别是常用成语、语法、修辞、文学常识不能盲目加深,无限拓宽。文学鉴赏重点是把握各类文学体裁作品的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现并概括作品的美感因素,理解、判断、鉴赏其作品内容,赏析评价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文言文阅读要立足教材;强调一个“迁”字,重点复习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和体现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现代文阅读突出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分析文章的表达的准确性,训练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三、突出重点,狠抓能力培养,提高语文应试能力   

高考命题重在考查学科綦本能力,就能力考查而言,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加强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测试,加强了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加大了阅读能力考查的力度,新增了赏析现代诗歌,鼓励创新的作文,富有现代意识和超前意识,这是高要求,新难点,应高度重视。根据笔者高考语文阅卷分析,从学生答卷情况看,前两个“加强”和一个“新增”并没有对他们构成多大威胁,学生普遍感到难的是阅读、写作。这两点正是1999年高考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创造力测试,提高区分度的着力点。因此2000年的语文复习要把握教育部考试制度改革的最新精神,即加强素质教育导向,遵循大纲而不拘泥大纲重视应用性、实用性技能测试的原则,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复习原则,端正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合理利用时间,积极主动复习,树立自信心,切不可时学时弃,要突出重点,狠抓能力培养。

语文阅读要立足根本--研究语文阅读规律,要狠抓基本--理解、分析、评价、鉴赏、综合概括等阅读基本能力的训练,加强阅读技巧、方法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掌握语文读解的常规步骤方法,培养学生敏锐获取信息的语感和对文学作品的感知、欣赏、评鉴等审美能力,加快和提高解答语文阅读题的速度和准确度。进而以读带写提高语文整体素质,提语文能力。   

写作复习要打破常规作文模式,引导学生全面训练,广泛阅读各类有品位的优秀文章,阅读报刊上的精粹时文,观看“焦点访谈”,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大量积累创作素材,鼓励学生写作构思新颖,见解独特的放开作文,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理清观感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善于捕捉有意义材料,体会一些闪光的思想和道理,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质能力,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此文刊发在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10月特刊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