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问题意识擦亮发现的双眸(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3:08:0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培植问题意识擦亮发现的双眸(教师中心稿)

培植问题意识  擦亮发现的双眸

培植问题意识擦亮发现的双眸(教师中心稿)

--语文教学与问题意识养成探索

永定县第二中学      陈丰华    

内容摘要: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这种心里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要用中外名言及名人事例去激励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养成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第二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三要教给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发现提出问题的方法;第四要发挥组织调控作用,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始终活跃并积极有序地展开;第五要沟通问题之间的联系,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阅读教学  问题意识  培植

正文

现代教学研究认为,问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P3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由此可见,问题意识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大多数学生从会说话起,就像个“小问号”不断地向人发问,长大以后,他们的问题意识却逐渐淡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习惯了滔滔不绝的“满堂灌”,学生则养成了以静听代学习的习惯,“好学而无疑”成了普遍现象。袁国振先生在《教育最新理念》一文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教育“最大问题是没有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我们的学生善于解答各种问题,但问题意识的缺失,却使得他们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或是不敢不愿提出问题。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中也深刻指出:“学校注意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问能力则因学生学的是代表科学和真理的‘教科书’而常常被忽视,其消极后果是学生的创造、好奇、探究的内在动力减退。”看来,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就应从课堂教学入手,把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擦亮学生发现的双眸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那么,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如何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擦亮学生发现的双眸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五点入手:

第一、以中外名言及名人事例激励学生,使他们认识到问题意识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中学生模仿性较强,易受名言及名人事例的影响,用先贤的名言及事例去激励他们,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古今中外的先哲是很重视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和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朝理学大师朱熹指出“读者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问题意识科学而辩证的阐述。明代学者陈献章认为“学者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李政道博士也曾说:“学生最主要的就是学会提问,否则将来就做不好第一流的工作”。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极力推崇问题及问题意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格拉底也同样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帮助新思想诞生;巴尔扎克提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因好疑善疑而终成大器者也很多。孔子善疑终成万世景仰的圣人;戴震好疑终成博学的大学问家;爱因斯坦一生始终带着疑问读书,终成大科学家……。

为收到最好的激励效果,教师可为之开展一个主题活动。先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去搜集相关材料,然后利用作文课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所搜集材料,并作组际交流,去发现探讨归结疑问的好处,还可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展开讨论,最后以《我尝到了质疑的甜头》为题写一篇作文。经历过这样的活动之后,学生能够把培植问题意识跟自己的学习、发展、成长密切联系起来,在学习活动中更自觉主动去质疑。

第二、教给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发现提出问题的方法。

学习往往是从模仿和借鉴开始。要让学生掌握发现提出问题的方法,教师应教给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思路与角度以及提问的方法。现行的教材课文后面设置了不少对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或局部探微的问题,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在山的那边》为例,课后第一题是“朗读全诗,感悟诗中思想感情,诗歌除文面上的意思外,往往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是从整体把握的角度去提问的。第二题是“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点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供参考)。”这是属局部探微的问题,括号里的问题提供了提问的方法。学生通过学习模仿和借鉴,可从中掌握提问的方法,使得提问有目的性,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

教师也可以一篇课文为例,遵照课文的内部逻辑规律,提出一系列切入角度准确、梯度合理、深度适宜的问题,给学生作示范。比如针对课文《紫藤萝瀑布》可以提出这样的一系列问题:(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2)“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是一种什么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占据什么地位?(3)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想想从这个信念中可以引出什么结论来作为人生的指南?作者描写一朵朵花与整树花的河流,花的瀑布,二者的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4)作者感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当然,教师的示范主要是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立足于学习文本应遵循的思路和提问的方法,重视对文本隐含信息的发掘、零散信息的总括以及对文本整体信息的探究,落脚于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阅读教学中培植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好的问题情境能起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作用,能点燃学生发现问题的灵感和热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例如教学课文《看云识天气》(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可根据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设置如下问题情境:小说《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开坛作法,借来东风,火烧赤壁、大败曹军。请问诸葛亮是神吗?他借东风的根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有的发现云的变化是天气变化的征兆;有的发现诸葛亮巧借东风是因为掌握了看云识天气的本领;有的会提出云何去何从,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不同色彩的云;有的会提出为什么天气预报有时会不准,人类该如何更准确掌握天气的变化;有的会提出台风、龙卷风、沙尘暴等恶劣的天气是如何形成的,人类该如何征服恶劣的天气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增长知识,还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植,比单纯让学生记住“卷云”“卷层云”等概念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课堂教学的亮点,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必定有着良好的效果。

当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激发之后,发现与提出的问题必然会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有些可能比较幼稚,有些可能偏离了文本,有些过于分散杂乱。面对此种情况,老师不宜责怪或不予理睬,否则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扼杀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教师应以宽容的态度去面对,努力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平等的氛围。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对于学生的发现,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也应给予百之一百的称赞与鼓励,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与感受,才能使学生品尝到发现的乐趣,竞相尝试寻获提出自己新鲜的发现。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得以充分激发和显示,各种奇思妙想、独立见解才会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才会被大大激发。

第四、发挥组织调控作用,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始终活跃并积极有序由少到多地展开。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与倾听,适时干预与指导,充分发挥组织调控作用。当学生所提的问题偏离了文本,就及时予以调整修正;当学生的思维裹足不前,就及时予以点拨疏通;有时学生所提问题过于分散杂乱,就及时予以集中理顺;有时学生所提问题不够明晰辨证,就及时予以诱导完善。如果问题没有普遍性,可指点途径,让学生组内解决;如果问题有交流讨论的价值,则可综合起来组织全班展开讨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始终活跃,不断发现、提出、探究学习问题,引导学生由提出浅层次、单个的问题过渡到提出深层次的、一系列的问题。

第五、沟通问题之间的联系,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学生好问善思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沟通问题的联系,以课文为例,帮助他们回顾、分析、总结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经历从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再渗透到实际学习中去的过程,使问题意识在学生内部思维中形成良性循环系统,不断得到深化,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总而言之,问题意识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培植问题意识,擦亮学生发现的双眸。只有这样才能贯彻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充分体验发现探索所带来的乐趣,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养成主动去探究去创新的习惯和不盲从不迷信的可贵的科学态度。

主要参考文献:

(1)倪文锦  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2)倪文锦主编  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王明相《要重视培养学生生疑善疑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年第11期

【培植问题意识擦亮发现的双眸(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服务意识自查报告08-01

高中心理学老师实习心得06-09

发现的日记03-22

中心校自查自纠教师减负报告范文(精选5篇)11-19

安全意识演讲稿12-08

初中心情日记11-21

发现初中作文08-31

我的发现日记09-15

有趣的发现日记03-22

我的发现作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