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美感杂议

时间:2022-04-14 13:18:2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学美感杂议

翁寒松  

                       

  文学较之哲学等学科,除了共通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外,有其独特的万种风情,有一种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诗情话意和歌舞升平,有美好的欣赏性,这就是文学的美感。将好的文学作品成功地拍成电影,这种美感会象青春少女稍事装点,更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在近现代文艺作品中,《简爱》和《音乐之声》就是充分展示文学美感的作品,充满了不朽的魅力。《简. 爱》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情节和场面,演员也说不上漂亮,但它总好象深深地、无处不在地蕴含着某种与众不同的“情结”,某种极其高贵典雅的气质,象一杯陈年美酒,给人一种虽不可名状却回味无穷的美感。特别是影片里简. 爱所弹奏的那首主题曲,短短几个音节,却似乎把全世界的深沉、执著和激情都涵盖其中了。《音乐之声》虽然风格迥异,是一种别出心裁的、带有喜剧夸张色彩的浪漫主义作品,但在美感的调动上和《简. 爱》有异曲同工之妙。《音乐之声》从内容上看无非又是一个现代“灰姑娘”的爱情故事,但它却以一种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活态度表现出来,而且将艺术浪漫主义和艺术合理性、幽默感和严肃的伦理精神等等珠连壁合、完美无缺地结合了起来,以自身的全方位艺术美感一往情深地讴歌了生活的美和人类道德的伟大,无愧为世界电影百花园中的无可替代的精品。

  但是,欧美进入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阶段后,已经很难奉献这样的经典之作了,正象音乐领域已很难再出贝多芬、舒伯特等大师的作品一样。一方面是“世无英雄”,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已经向简单化刺激方向蜕化,因而无以渴求、造就大师。当年爱凑热闹的美国人组成了拥有数十个分指挥的万人乐队来演奏斯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而且还盛情邀请到施特劳斯本人赴美指挥。结果施特劳斯一曲指挥下来便逃之夭夭,因为那隆隆的击鼓声有如炮击,那管乐齐奏也有汽笛齐鸣的味道,顿时美感全被破坏殆尽,而“扬基”们还在那里喜形于色、乐不思蜀。由此可见,经典作品在“杯水主义”和“快餐文化”时兴的氛围里,其美感很多都要被附庸风雅和“猪八戒吃人参果”式的囫囵吞枣所销蚀。

  受世界流行风的影响,也由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当今的中国文学,也甚缺那种值得咀嚼、耐人寻味的作品,而欣赏群也颇有点“顾不上”美感的仓促。与西方国家尚有科学主义文化传统的骄傲相比,中国是一个盛产文人的国度,遗憾的是现在这一方面也没有多少优势了;我们许多文人不仅“顾不上”美感,而且在忙于写“床上细节”。说来也是奇怪,我们自改革高考制度以来“培养”了那么多中文系学生,特别是“77级”的学生毕业“闯世界”也有十多年了,可是除了刘震云等极少数佼佼者以外,他们现在的“存在”是那么“微弱”,就象一夜之间被风卷残云了一样无声无息,而社会原本是指望他们给社会多带来些美感的。

  缺乏哲学素养也许是文学美感短缺的重要原因,在文学评论类作品中尤其可以发现这一问题。文学作品是深沉还是浅薄,生活积累是客观条件,哲学素养则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现在文学作品中每每出现的诸如“终极关怀”、“话语结构”、“边缘化”、“二歧悖结”等似是而非、故弄悬虚、令人费解的新鲜词令,其实都是作者思维概括力和阐发力不足而生出的“怪胎”;只有深入浅出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靠“造词”来吓唬民众,而这样做只能使文学的美感更加丧失。

  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文学美感的“滑坡”仍要归结于文学的不争气。今天跟以往相比,社会的文明开放和心理健康程度已大为进步,生活的情趣和美感象春天的花朵一样绚丽开放,只有缺乏竞争力却又好高骛远、不思进取的人才感受不到“世界真美好”,因此,“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早几年从校园走出来的为数不少的“文学工作者”看来已经指望不上了,这截人似乎缺乏品味和驾驭生活的上佳能力,而被生活的重负压垮了。但我们又仿佛听到文学春蕾在雨后绽放的声息,仿佛看到更多的刘震云、张艺谋、王蒙在朝我们走来,他们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美感。让我们相信这个企盼和造就大师的时代,和他们一起营造充满美感的精神世界。

【文学美感杂议】相关文章:

寻找语言文字的美感,发现语文学习中的乐趣--语文学习兴趣激发的尝试04-14

青蛙与水别议04-14

学生习作:《议让》(网友来稿)04-14

议课心得体会08-23

简议刘勰修辞美学观04-14

非名校不上之议04-14

课内比教学听课议课稿05-01

龚自珍《己亥杂诗》赏析04-14

龚自珍己亥杂诗注04-14

《乙亥杂诗》简析(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