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3:39:4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与朱元思书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与朱元思书 课型 预习课自学

与朱元思书 教案教学设计

课时 三课时(1) 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3.自学课文,疏通文意;

4.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情感与价值目标 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 目标1、3 难点 目标4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作者资料,借助工具书试译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例如: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清刘嗣绾) 

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二、自学、预习

   (一)字词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 

泠泠作响(líng)    嘤嘤成韵(yīng)    鸢飞戾天(yuān lì)

窥谷忘反(kuī)     横柯(kē)

风烟俱净:全,都。

任意东西:任凭江流飘荡而或东或西。

一百许里:余。

天下独绝:极顶。

急湍甚箭:湍,急流。甚,胜过,超过。

泉水激石:冲击,冲刷。

好鸟相鸣:美丽的鸟儿。

在昼犹昏:犹如,如同。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教师引古诗词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板书课题。

络列出来,让学生查阅资料书等,小组完成。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入为奉朝请。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可供参考。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其“文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诗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明代的辑本有:

《吴朝请集》三卷附录一卷明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

《吴朝请集》一卷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另有《吴朝请集选》一卷,清代吴汝纶评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本。严可均《全梁文》卷六十辑录其文有《与施从事》、《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十三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辑录其诗有《赠王桂阳》、《山中杂诗》、《答柳恽诗》等一百四十七首,较为齐备。

吴均的诗文,《文选》一首未选。不知是不是与梁武帝“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见《南史》卷三十三《何逊传》)有关。吴均的骈文成就较高,他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都是传诵很广的名作。吴均的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另外,他还有《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优秀作品。

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也不如意。梁武帝时, 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到石门山去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在写景的字里行间,抒发作者当时的情感。

(三)自学课文,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

可由学生查阅资料完成,教师作以归纳。

亦可由学生查阅资料完成,教师作以归纳。

这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需要花较长的时间。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缥碧:青白色。     急湍:急流的水。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天:到天上;戾,至。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伦:筹划、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      交映:互相掩映。

☆参考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强调节奏、重音、停顿。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采取提问方式完成。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预习无固定板书,以学习字词为主。

教学后记

课题 与朱元思书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三课时(2) 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进一步掌握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3.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情感与价值目标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重点 目标2、3 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学生试着对文言知识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旧课导入。

二、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鸣叫。

2.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

3.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见”通“现”,显现,显露。

(二)多义词

1. 

2. 

3. 

4. 

(三)古今异义:

1. 

2. 

(四)词类活用:

温故知新。

由学生完成。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小组讨论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1.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东”和“西”原为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是“向东”和“向西”的意思。

2.动词活用作名词

例: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奔跑,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是“奔跑的马”的意思。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例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净”,干净,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是“散净”的意思。

例②: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轩邈”,高远,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是“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的意思。

4.名词活用作状语

例: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上”,上面,名词,这里用作“蔽”的状语,作“在上面”理解。

5.动词活用作状语

例: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竞”,争,动词,这里用作“上”的状语,是“争着”的意思。

6.名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息”,消息,名词。“息”也作动词,如“休息”。这里用作使动动词,是“使……停止、平息”的意思。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省略介词

例:急湍甚(于)箭。

三、课文内容理解

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山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脉络分明。

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

小组讨论学习,教师作适当点拨。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需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阵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中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水皆缥碧                正面描写

清澈    千丈见底                  静态

水异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侧面描写

                  急湍甚箭

          流急                              动态

                  猛浪若奔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视觉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息心忘反

山奇              泉

听觉     蝉

猿                        蔑视功名

                          宁静淡泊

热爱自然

教学后记

课题 与朱元思书 课型 新授课2

课时 三课时(3) 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加强文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2、深入赏析,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3、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情感与价值目标 4、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重点 目标2 难点 目标2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骈文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课文对照,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美景,其余同学点评。

2.提问:本文为我们呈现了怎样一种意境?

明确:文章第一段总叙富阳至桐庐的景色,空灵澄澈,境界开阔,并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总揽胜景,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独有形象,特征鲜明,意境清新,不仅使其山光水色宛然在目,而且引人入胜,油然而生向往之情。下文先写“异水”,作者以精练清新的笔触,从静、动两个方面来描绘富春江的江水之美,着重突出稳静的秀丽美和飞动的雄奇美,淋漓尽致、生动传神地展示出富春江水千姿百态、“天下独绝”的个性特征。接着写“奇山”,从四个方面写出,突出山势之奇、山音之奇、山意之奇、山林之奇。全文山水分写,交互生辉。水有山相映,便充满灵性;山有水相映,便增其生机。这山水相映之美,既突出了各自的特点,又把它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创造出一种清新而又深幽的“独绝”意境,人若置身其间,纵目骋怀,无不为富春江绝美的景色陶醉倾倒而心旷神怡了。

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可能出现的答案: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貌”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3.“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面。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四、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一)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补充介绍文体:

骈文:起源于两汉辞赋,到南北朝时繁荣起来。

特点:

1.在句法上,讲究对偶;

2.句的字数也渐渐趋向于骈四俪六;

3.在声律上,要求平仄相配。

骈文注重形式美,当然并不等于形式主义。但是形式主义作家特别喜欢骈文,但也有一些内容比较充实深刻,具有独创风格。

本文虽名“书”,实际上全篇皆为写景抒情的文字。

(二)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板书: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明确:

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人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动,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禹,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响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五、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

文章没有出现人物,但又字字不离人物。它给读者设计的环境和气氛是: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作者于船上饱赏着满目风光。峥嵘的山石,浩荡的江水,挺拔的寒树,清厉的猿叫,给人以秀拔劲峭之感;漾漾的碧波,娓娓的游鱼,泠泠的泉声,嘤嘤的鸟语,久久的蝉鸣,显得清丽隽洁,令人读后如入诗画。

浑然一体的结构。这可分为三方面来说。

形声兼备。这篇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喧于卷幅,做到形声兼备,意舒情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翻浪滚之形,闻震聋发聩之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摹鸟语串串之声,宛见群鸟交欢之景。文章就是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臻入形声相融的意境。

虚实相间。如果说“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具体描写时,给人广阔的想像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

动静互见。“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表面看来似乎是

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这一部分难度较大,教师应循序渐进诱导学生,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骈散相间。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骈体文源于两汉辞赋,到了南北朝畸形发展,文风上绮丽浮靡。但是,《与朱元思书》既不艰深晦涩,又不华辞丽藻,在重视形式美的同时,做到清新隽逸,疏畅谐婉。这在当时形式主义泛滥的文坛上,确是难能可贵的。

五、探究拓展

1.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善,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力,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2.比较阅读《三峡》

六、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七、课外练笔

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教学后记

 

【与朱元思书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与朱元思书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与朱元思书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与朱元思书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与朱元思书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与朱元思书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与朱元思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与朱元思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与朱元思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