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03 13:00:1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发掘文本,让学生充分感受云南歌舞民族的文化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

  2、了解本文采用的烘托渲染等写作手法。

  3、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感受、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浓郁的歌舞民族文化的氛围中,体验语文的情趣,增长语文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从文章对“云南的歌会”的描述中,感受云南歌舞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2、了解本文采用的烘托渲染等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速读文章:何为“歌会”?本文写了谁在唱歌呢?在哪唱歌?

  “歌会”:就是聚在一起唱歌

  谁在唱歌:年轻女人、赶马女孩、老人、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人。

  除人外,还有戴胜鸟、云雀唱歌

  在哪唱歌: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山路、村寨

  三、深入赏析:

  1、 细读文章,找出你最喜欢的场景,别忘了在你有感觉的字句上画一画写一写。

  (刚才同学们静静默读的场面令人感动,很多同学一边画一边写,这就是批注读书法,它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值得推广。)

  这个欣赏的过程:

  A、可以顺带让学生了解:如工笔描绘人物、自然环境的烘托渲染、拟人等手法。

  B、以读带品,如:

  (1)“年轻的妇女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可以看出他们唱歌的地点特别。我觉得有意思。

  (2)对歌有意思,与年轻妇女对唱的对手,虽然败了,但心服口服,从妇女动作上看,是轻松愉快的,说明是一个有趣的活动。

  (3)“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女人竟然去打三丈来长的秋千,而且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可以看出她们是无拘无束的生命。

  (4) “忽然出现个毛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走。”可以看出戴胜鸟也是具有灵性的。第四自然段中的云雀群在蓝空和碧草之间载歌载舞,其乐融融!自然环境烘托歌的纯朴本色。这部分还有拟人手法的妙用。

  的确如此,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感受这快乐的生命。(女生齐读)

  (6)第五自然段写道:“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从这句可以看出,这个火一样的老人,燃烧的是激情,传递的是智慧和热情。这种智慧和热情不会老去,它永远具有生命的活力。。

  (7)第五自然段写道:参加“金满斗会”有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而且一连三天才散场,这么多人这么长时间在一起唱歌,是多么的和谐啊!

  这些人忙里偷闲,能在忙碌中抽出时间从物质的世界里暂时解脱出来。这一刻,他们完全属于自己,他们的生命是张弛有度的。正所谓“一张一弛,方显生命本色”。这就是张弛有度的生命。

  2、小组讨论:对比云南歌会与流行演唱会的不同?比较后你最想说什么?

  四、小结课文:

  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优美的景色和自在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学完这篇文章,推荐阅读沈从文的其它著名作品《边城》《萧萧》

  五、布置作业:

  1、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在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2、学唱二三首民歌。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02-11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12-12

《云南的歌会》教案12-28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15篇09-23

云南的歌会教案07-29

《云南的歌会》教案优秀03-28

云南的歌会教案02-02

初中生云南的歌会教案08-25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优质教案设计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