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教法建议

时间:2022-04-14 13:41:5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背影》的教法建议

    《背影》的教法建议

《背影》的教法建议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就是语言朴素自然,清新隽永,意境优美,感情真挚、敦厚。这些特点的把握,必须建立在一个“读”字上。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分三步进行,这三步的基础就是“读”。

     1)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线索。

     2)读课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3)读课文,领会作者语言特色。

     2.在“读”讲课文过程中,领悟课文意境,通过对意境的分析,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读”讲课文过程中,领会作者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平实自然中寓真情的语言风格。

     4.父子、母子之情,是人间最真最深最美的感情。导入课文,先引导学生讲述一段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故事。模仿课文,讲述一个具体感人的细节,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感情上达到与课文共通,以便理解课文。

     指点迷津

     1.重点:

     1)结构线索--“背影”。本文四次提到“背影”每次情况有所不同,思想感情却一脉相承。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  中间叙述-引出“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结尾思念--照应“背影”。

     这些都需要细致地读过课文,归纳出来。

     2)语言特点--平实自然。

     这篇散文的语言平实自然,让我们在平白如话的描写中体会出父子间那种强烈的怜爱情。例如,课文第四自然段,对父亲决定送与不送我去车站的描写,看似无意,实则在这简明流畅的平常叙述中,父亲的犹豫、担心以及最后的决断表达得充分极了。又如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没有过多夸张修饰的词语,“攀”、“缩”、“微倾”、“努力”这几个普通的词语却饱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感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平凡中见真情使这篇文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难点:

     准确把握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

     《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读着它,你会被父子间那真挚深厚的感情所激动。同时又有一个问题不好理解:父子间这种感情为什么如此凝重而深沉。读完后,似乎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这种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中似乎渗透着一抹淡淡的哀愁,这到底如何理解呢?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要先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影。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作者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这种情绪必然流露于笔端。其次,文章记叙的八年前的往事,正是作者家境败落,“走投无路”的时候。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脑地袭来,小小的家庭能经受得了吗?在这家庭光景惨淡的时刻,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不知何时再能见面。这是旧社会贫寒的知识分子颠沛流离生活的缩影。了解了以上两点情况,文章凝重而深沉的感情基调就好把握了。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回忆那段令人心碎的过去,淡淡的哀愁似乎不难理解了。从家庭变故的遭遇中,我们可以认识当时社会的阴冷,也能够理解父子间在困境中彼此体贴,相互怜爱的真挚感情,这正是文章的思想性所在。

     3.同文词辨析:

     ①惨淡  暗淡   ②勾留  逗留   ③嘱咐  嘱托

   ④照应  照顾   ⑤踌躇  蹒跚   ⑥颓唐  颓废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同学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你们可以说是关爱备至。父母对你们的爱可曾令你们感动过?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令你们感动的故事?再谈谈你们当时的心情。

     提示:可鼓励大家尽情去说,看谁讲述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动。

     2.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现代著名作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写自己的父亲的,怎样描绘父子亲情的?

     3.把课文放声朗读一遍回答:

     (1)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选取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作者当时处于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世态的炎凉,生活的困顿,使作者的心绪充满寂寞和哀愁,亲人之间的离别就更加重了这种伤感的色彩,特殊环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受。其次,当时正是作者家境败落,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接二连三的灾难,父亲本已承爱了沉重的打击,对“我”却还无微不至地怜爱和体贴,送别时为“我”买橘子,使我们理解到父子间在困境中彼此体贴,相互怜爱的真挚感情。

     (2)本文很类似于一般写父亲或母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效果会怎样?

     提示: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这里,我们可看出朱自清不随人后、善于开拓创新的艺术才华。如果换成“浦口别父”之类,就平庸无味了。

     4.速读课文,回答:

     (1)找出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作用有什么不同?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提示:“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四次,每次的作用都有所不同。

     第一次:文章第1段。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境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父子告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2)四次“背影”的出现,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

     提示: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5.跳读课文,回答:

     本文是从哪些角刻画父亲形象表达父子之情的?

     提示:①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地探身、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将橘子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那为我熟识的父亲的背影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镜头,铭刻在我的心中。父亲那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奋争的精神,深深鼓舞了我。文中表现的那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之情,字里行间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多么真挚动人呀!那淡灰色的愁云之间,那一捧“朱红的橘子”,不正是父亲一片亲子之情的真实写照吗?

     ②语言描写。文中父亲的语言都很简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

     当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我”不楚簌簌地流下眼泪时,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不必去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的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6.速读课文,简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火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7.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示:在前面人物形象刻画的分析中已经谈到,在此不再多说。 

  

【《背影》的教法建议】相关文章:

《坐井观天》说教法设计04-14

作文的另类教法(网友来稿)04-14

《逻辑知识教法初探》(网友来稿)04-14

口技教法一例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背影》教案03-03

《背影》说课稿03-04

《背影》的说课稿05-07

背影说课稿05-02

《背影》的说课稿02-10

背影的课件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