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之《夏本纪》补注(高二选修)

时间:2022-04-14 13:40:2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史记选读》之《夏本纪》补注(苏教版高二选修)

   1.禹之家谱

《史记选读》之《夏本纪》补注(苏教版高二选修)

      黄帝→昌意(黄帝之子)→颛顼(昌意之子)→鲧(颛顼之子)→禹(鲧之子,名为:姬文命)→启(禹之子)

      2.四岳

          乃尧之四大诸侯,分别主管东南西北四方,史书称为四岳。

        东岳名叫羲仲;南岳名叫羲叔;西岳名叫和仲;北岳名叫和叔。

        四岳各自分管四方,又是尧的最重要的臣僚。凡是有重大决策,尧都要与四岳一起商量。

      其一、举舜

        尧的年事已高,由谁来继承皇位,多年来一直是他的一个心病。尧本来有儿子,名叫丹朱,可是不成才。为了天下苍生,尧决计不将皇位传给他。于是,尧征求四岳的意见,请他们举荐一个合适的人选。

        四岳在一起,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舜。于是,他们共同向尧举荐舜作皇位继承人。

      其二、荐鲧治水

      3.羽山

      羽山是传说中阎王居住过的地方。

      尧却认定羽山是卑贱灵魂聚集在一起的地方,所以他不让鲧人头落地,而却把他流放到那里,与羽山那些卑贱的灵魂永远在一起。

      在东海温泉北部7公里苏鲁交界处,有一座拔地而起巍然屹立的山峰--羽山。她海拔269.5米,是东海县的最高峰。羽山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1.5公里,她背倚齐鲁、襟怀吴楚,是一座名垂青史的千古名山。

      在我国的许多古文献著作中都有殛鲧的记载,如《虞书舜典》、《史记夏本纪》、《山海经》、《左传》、《东周列国志》等古文献及著作中也指出羽山在今天连云港市境内的东海,如《舜典》注:“羽山在东海祝其县西南。”

      《元和郡县志》、《通典》:均载:“羽山在朐山县。”

      《辞海》:“羽山在山东郯城县东北。”

      羽山为什么称其为“羽山”?

      一种说法是古时候羽山的地方野雉(就是野鸡)比较多,现在羽山也还有野鸡。《禹贡》载:“海岱及淮惟徐州……蒙羽起艺……羽畎(音劝,山谷通水的地方)夏狄。”“羽畎,羽山之谷也。夏狄,狄雉之羽,可为旌旄者也,羽山之谷出焉。”这段文字说明,上古时候,王者要羽山人民进贡五色土和美丽的野鸡翎。

      另一种说法就是羽山是羽民生活的地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何光岳著《东夷源流史》载:“羽山以羽民所居而得名。”“羽民为东夷鸟族的一支。”鲧治水无效,被舜帝贬于羽山一带,使羽民监禁之。羽山为古人类羽民的居住地。

      4.自古创业之功,莫高于大禹;而中兴之功,莫盛于少康--高燮

      启,史称夏启,生卒年不详,夏禹子。禹病死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在位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启,母涂山氏。屈原的《天问》中载传说说,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念中生下启后就死了。所以,启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是个苦孩子。禹死后,启破坏了禅让制,自行袭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从此,原始社会宣告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有的史学家认为禹是第一个帝王)。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

      启夺位后,攻杀禹选定的继承人伯益,开创了世袭的由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和启同姓的有扈氏部落(在今陕西省户县)不服,启发兵攻伐,被有扈氏打败。为了赢得民心,启便严于律已,过著粗茶淡饭的俭朴生活;还尊老爱幼,任用贤能,然后在人民的支持下,他再次出兵攻灭了有扈氏,巩固了王位。这以后,他又义反以往的作风,生活变得腐化起来,整日饮酒作乐,歌舞游猎。传说他曾创作了名为《九韶》的大型乐舞。

      启的年纪老了,他的几个儿子激烈地争夺著继承权。小儿子武观(一说为幼弟)因为争得最凶,启就将他放逐到黄河西岸(今陕西义带)。武观聚众反叛,启派大将彭伯寿带兵将他打败,并押来见启。武观只好认罪服输。不久,启因为荒淫过度而病死。

      太康,生卒年不详,启长子。启病死后继位。实际上只在位两年(名义上在位29年),因不理民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为后羿夺去国政。病死,葬于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西)。

      太康,他自小跟著父亲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启还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

      有一次,他带著家属、亲信去洛水北岸游猎。一去3个多月不回来,弄得百事废弛,民怨沸腾。东夷族有穷氏(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北)部落首领后羿乘机起兵,夺取了夏的都城安邑。太康带著猎物兴高采烈地回来,在走到洛水岸边时,见对岸有重兵把守,便慌忙派人过河探问,这才知道是后羿不让他回都,各部落首领都不满意太康的荒唐,又惧怕后羿的实力,谁也不来帮助。太康后悔不及,只好在阳夏筑了一座土城居住下来。史称“太康失国”

      太康的五个弟弟见兄长不能回都,就陪著母亲来到洛水南岸苦苦盼候,始终没有能等到。五兄弟就作了一首歌来追念他们的祖父禹的功绩和品德,倾诉目下的凄凉悲哀之情。这首歌就是《尚书》中著名的《五子之歌》。歌词的大意是:

      我们的祖先大禹曾经训导子孙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君主应当勤于政事,用心治理好天下,倘若贪酒色、好游猎,或者大兴土木,建造亭台宫室,那么,只要有其中的一件,就会失去民心,导致亡国。缅怀我们的祖先大禹大世时,他身为万邦之君,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使百姓安居乐业,他是一位多么贤明的君主啊!今天,太康不遵祖训,荒废政事,弄得百姓都仇视我们,使祖先创建的王朝被人颠覆,陷我们于凄苦的境地。太康啊,你铸下了大错,我们心中是多么痛苦啊! 

      27年后,太康病死于阳夏。

      仲康,生卒年不详,太康弟,后羿废黜太康后立其为王。在位13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今山西省夏县西池下村)。

      后羿废黜太康后,立仲康为王。仲康名义上在位13年,实际上仍由后羿专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大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党羽义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终因实力薄弱,反被后羿软禁,无力恢复夏的天下。仲康因此忧闷成病而死。葬于安邑附近。

      相,仲康之子。仲康死后,被立为夏王。但后羿部下寒浞反叛,杀死后羿和“相”自立为王。

      少康,又名杜康。生卒年不详。相子,攻杀寒浞,复兴夏朝。在位21年,病死,葬于阳夏。

      少康,相的遗腹子。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当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

      少康从小就很聪明,他初懂人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朝。从此,他发愤图强,立志要夺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担任管理畜牧的官,平时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作战的本领,并且时时警觉,防止寒浞来杀害他。不久,寒浞的儿子浇果然派兵来搜捕少康,少康逃奔到名为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东)。有虞氏首领虞思让他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理财的本领,并把女儿嫁给他,还给了他一块10里方圆的名叫纶的肥沃土地和兵士500,使少康有了根据地和军队。少康体察百姓疾苦,宣传祖先禹的功德,努力争取人民支持他复兴故国,并召集夏朝的旧臣前来和他会合。

      当时,有个名叫靡的人,原是相的臣下,寒浞夺取王位后,他逃到名为有鬲氏的部落(今山东省旧德平县),招集流亡,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复兴夏朝。他首先应少康之召,倾有鬲氏之兵,会合斟寻、斟灌两地的复仇之师,和少康会合,拥戴少康为夏王。

      少康先派儿子季杼攻灭了寒浞的第二个儿子戈意,以削弱敌方力量。又派将军女艾去侦察了浇的虚实。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从纶出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克旧都,诛杀寒浞,夺回了王位,建都阳夏。

      少康自幼历尽苦难,复国后能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因此,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

      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共约近百年。如果说,夏朝之建立算是中国历代王朝最早之「兴」,夏启便是依靠权谋开国之枭雄,太康则成最早的「昏君」了。只有到了少康还都,夏朝才进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出现了中兴的形势。

      晚年,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今浙江省绍兴县),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这就是越国的启端。

      21年后,少康病死,葬于阳夏。

      5.益

      益,即伯益公,俗称伯爷公,在潮汕乡村民俗敬神中,都很普遍。

      据《辞海》记载:伯益,“益”一作翳,亦称大费。伯益,古代赢姓各族的祖先。相传伯益善于畜牧和狩猎,被舜任为虞。虞者,古时官名,西周始置,掌管山泽之职。伯益为禹所重用,助禹治水有功,被选为继承人。禹去世,禹之子启即继皇位,伯益与启发生争夺,被启所杀;一说是伯益推让,启才继承皇位。

      因伯益是古代掌管山泽之职,且是辅助大禹治水有功,他既做不了皇帝,后人就崇拜他为山神伯爷,让他在民间继续保护山泽。但潮语伯益的“益”与“爷”,音相近似,且伯益已作为神供拜,当然也就作为伯爷尊称。凡在山乡或大山里,山民在伐木烧炭的炭窑旁,或种植果林的山舍里,就选择一处风景好的大石松树下,搬石砌一小庙,供奉大伯爷。每月初一、十五还办些三牡果品为大伯爷“牙”。有的山乡还立伯爷公庙,塑其神像供拜。大伯爷是骑在虎身上,手执赶山鞭,说是为山民巡山,保护山利。

      传说山中老虎都归大伯爷管束;老虎食人,没经大伯爷点头,都不敢食。如果老虎偷食一个人,大伯爷就在老虎耳朵上,割下一个缺口作记号,以示警告。故潮汕有“大伯爷不点头,老虎乍敢食人”的俗语。

      6.皋陶

      皋陶是黄帝之子少昊之后,生于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司法的鼻祖。他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继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带封给其后裔。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为“德明皇帝”。

      7.九州

      禹分天下为九州,是否确有其事呢?让我们先来逐一解读九州的含义,由此分辨真伪,以便更透彻的了解历史。

      冀:北田共。北田,北方的土地。共,拱。北方,对古人来说,是祭祀时所面对的方向,也是神灵所在的方向。“斗北而众星拱之”,因此,古人对北方怀着一种崇敬的心理。冀的意思解读为,北方神圣的土地。

      兖:六允。允,像形字,诚信。这种形象,让人联想起了“专”,因为它们意义非常相近。专是个奇妙的字,从字面上解释,它的首领就是颛顼的颛。奇怪的是,兖也写作弇(像下六上合吗?),是颛顼文化的诞生地,而六也正是颛顼文化的特征。简单的说,六就是六合,上下与四方,衍生了数与数之间的多重关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说,与五行等等其它学说,构成了古老的哲学体系。因此,兖解读为颛顼故里。

      青:青,东方色也。--《说文》。东方谓之青。--《考工记画绘之事》。正东曰青州。--《周礼职方氏》。青州,纯粹的方位概念,因地理位置而得名。

      徐:徐,安行也。--《说文》。我们现在也经常说:徐缓。徐州为什么用徐缓来形容呢?因为徐州地处长江下游,江面宽广而水势徐缓是它的明显特征。徐州,因水势而得名。

      扬:金文的字形,像用双手举起“玉”的样子。献玉于王,一语道破了这个地区以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特征。扬州,因良渚文化而得名。

      荆:从艸,刑声。本义:一种灌木,荆条,泛指灌木。荆棘从生,正是古时江汉一带明显的地貎特征。因此,荆州因地貌而得名。

      豫:形声。从象,予声。本义:大象。大象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不可能分布在高纬地区。江南虽然气候适宜,但沼泽遍布,体重惊人的大象生活于此,无异于泥牛入海。因此,江南的地理环境,不适合象群栖息。豫州,因为象群频频出没而得名。

      梁:突然隆起的地方,比如山梁、屋梁、鱼梁等等。四川盆地海拨虽低于黄土高原,但它是阶梯状突然隆起的。梁恰如其分的道出了这种地理特征,因此得名。

      雍:雍,塞也。这是一个与其它民族特别是游牧民族剧烈冲突的一个地方,边塞、关隘是这个地方的特征,并因此而得名。

      由此可以看出,九州的命名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它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充分的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文化水准,并非约定俗成的。因此,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判断,禹定九州是合乎逻辑的。

      8.玄圭

      玄圭就是八卦图式样的时间盘和方位盘。《书》经又云,大禹治水左玄圭,右准绳。测量的工具。

      又云:玄圭是黑色的玉,古代帝王举行典礼所用的一种玉器。

       

【《史记选读》之《夏本纪》补注(高二选修)】相关文章:

高祖本纪(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02-15

苏教版高二选修唐之韵杜甫解说稿03-03

人教版高二选修《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计03-04

《论语》选读各章思想观点概要整理(高二语文选修)04-14

史记项羽本纪(高中生版)(网友来稿)04-14

《晁错》教案(《史记》选读)04-14

广东版选修9《项羽本纪》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天山之夏》教案02-06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读《论语》(选修)03-04

《书愤》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