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3:45:3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我们初中时学过孟子,他是继孔子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儒学理论--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出“性善”论。被尊为“亚圣”,和孔子一起合称“孔孟”。

1.孟子简介。

……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语录体《孟子》,有《梁惠王》、《公孙丑》等七篇,

2.同学们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选自《孟子》的古文。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初步感悟到了孟子“仁政”思想和他步步深人,层层进逼,善用譬喻的论辩艺术。

今天我们再来探讨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理解比喻、排比等论证方法,进一步提高对古文的阅读感悟能力。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全文。

……

三.积累文言知识。

1.生字

曳: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鸡豚狗彘:tún zhì   庠序:xiáng

莩:piǎo  好战:hào      不王者:wàng

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翻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涂有饿莩:涂,同“途”,道路。

3.说说下面加点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残暴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指一般的行走。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开仓救济;今义:发现、出发

4.几个重点词语的解释

填然鼓之:象声词,指击鼓声

养生丧死:供养活人为死人安葬

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负戴:负担。负,背负;戴,把东西顶头上。

5.指出下面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寡人之于国:对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

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以:请以战喻:用

可以无饥矣:凭借

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动词,食物,名词

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亩之宅:“的”,助词

5.指出下面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填然鼓之:名作动,击鼓

树之以桑:名作动,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上

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

然而不王者:名作动,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6.指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并口译

是亦走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非我也,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以桑树之”

四.大声朗读课文,文本研究。

1.第二段话可以概括成一个成语: 。联系上下文,孟子说这段话的含义是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

五十步笑百步

巧妙指出梁惠王所谓的“尽心于国”只是相对于邻国而言,相当于“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其实都是暴政,不是真正的爱民。

比喻论证

含蓄,委婉,起到讽谏的作用。

2.要想百姓多起来,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细读课文第四段,探究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运用排比,体现孟子的民本思想: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运用排比,体现孟子的“仁政”“王道”。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运用对比,批判暴政。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五.再读课文,理解孟子比喻、排比论证的艺术。

六.作业。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人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09-15

关于《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08-25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04-14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寡人之于国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寡人之于国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说课稿:《寡人之于国也》12-22

寡人之于国也(2)(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人教版必修3高一语文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学案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