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一二单元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4:14:0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第一二单元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1、在山的那边

七年级第一二单元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情怀。

学习重点:朗读技巧的指导,以读带讲。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用具:录音机,背景音乐磁带或其它

学习设置:

课文感知:本文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的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和班上同学交流。

课前两分钟学生成语故事讲述。

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初中,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它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一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大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本文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炼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的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同学们先自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朗读指导)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何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2、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及时引导、点拨)对重要的意蕴深层的诗句要鼓励学生反复诵读、体会。

1、 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2、 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炼的句子,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一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语调、节奏(停顿)。把朗读和品读结合起来,采用分组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

布置作业:

1、 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2、 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2、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情节、

          3、理解课文内容

          4、感悟生活哲理。

学习方式:与第一课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感知内容:

一、 导入: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根据第一课课前准备回答,可七嘴八舌地发言、交流)《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如何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了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今天 ,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启示的。

二、 默读文章:默读完文章,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故事过程(记叙文六要素),环境(对文章塑造人物,增强故事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教师引导学生复述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的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作者如何说的?请朗读最后一段,思考下面问题。

1、 我陷入了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2、 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经学生讨论、评论后,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这就给我们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学生通过练笔,并进行当堂交流)。

     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文章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思考?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和挫折。如何面对将是我们初中生活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地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两篇文章。

拓展延伸:学完《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了你那些启示?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如何做?杰利与其它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来,而是教我自己下来?你的父亲也这样帮你克服困难吗?你喜欢什么样的帮助?(学生课后练笔?

3、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收敛、宽恕、聒聒、卑微、一丝不苟”等词。

2、摘录、体会文中富含哲理的句子。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生命的价值。

4、培养把握主题词,准确理解文意的精细阅读习惯。

能力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赏析,反思

情感目标;

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主题词,探究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味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学习难点:

《蝉》一文中欲扬先抑的手法。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读点拨法。

学习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要点:积累文中主要词语,抓住文中关键词句,通过师生合作激疑,探究理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 导入: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本文,同样也是对“生命”这一命题的赞颂。让我们一起走进《短文两篇》,去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

二、 文本解读提示:

(一) 知识积累:

1、 学生轻声诵读课文,标出各语段的序号,勾画并疏理生字词。

   收敛、宽恕、聒聒、卑微、一丝不苟、短暂

2、 作家简介。

(二) 分析《蝉》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各段的主题词,梳理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内容。思考下面问题:

1、《蝉》是按怎样的思路来结构文章的?(欲扬先抑)

    ⑴“知知不休”“人听了很烦”----------(烦)

⑵“那么小,却那么响”-------------(惊)

⑶-⑸“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⑹“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恕)

2、《蝉》一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让学生明确:本文采用托物言志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通过对一个病蝉的细致观察和朋友对蝉生命历程的介绍,感情由对蝉的烦到对蝉生命历程的惊叹,最后宽恕了蝉聒聒的叫声。作者通过对蝉不平凡的生命历程的解说,由衷地赞美了生命的珍贵。

(三) 简析《贝壳》

1、 文章内容、主旨;前3段主要叙述了在海边捡到的小贝壳的坚硬、精致、美丽和非常珍贵及对这一卑微生命生发的感慨。后3段是作者由小贝壳引发的人生感慨--“应该用我们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2、 写作特色赏析:

A、 托物言志的写法:

B、 夹叙夹议的运用:

(四) 对比剖析:

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如何理解所谓的烦人和宽恕?“烦人”是对蝉的最初印象,然而为什么又宽恕了呢?就是因为“想起了秋风颜色“。因为蝉只能生活一个夏天,一到秋天,它短暂的生命也就结束了。而这短暂的生命却是由17年黑暗换来的,想到它生命的短暂和来之不易,故而宽恕了它那烦人的聒聒。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

3.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心啊!

这是一个假设的推理,前提是“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有你活出了人生的价值,后人才会欣赏你,赞美你。“固执”是表明生活中的自强不息,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简单”就是对社会,对人类要有所作为,和贡献的人生态度。

三、课堂小结:

有人说,生命永远是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学完两篇短文,对生命的珍贵和如何才能让生命更珍贵,我们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人们热爱太阳, 是因为它给人以生机和希望;人们礼赞生命,是因为它的宝贵和美好。是的,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鲜活的生命才精彩有力,这便是作者,更是启示我们读者的人生信条。

四作业练习:

1、 请同学们搜集摘录关于生命的哲理名句。

2、 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并谈谈你的理解。

4紫藤萝瀑布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积累“迸溅、繁密、伶仃、忍俊不禁、蜂围蝶阵、仙露琼浆、盘虬卧龙”等词语。

2、 品味文章优美的句子,掌握生动的词汇。

3、 体会文章托物寄意、借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式和方法:诵读品味--探究思考--迁移强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体会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坎坷和困难,把握生活。

学习重点:

1、 诵读,揣摩,品评优美语句及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 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

学习难点:

能过想象,将抽象的写景文字感知为生动的景物画面,揣摩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情感。

学习方法:

1、 诵读法

2、 自读点拨法

3、 做卡片,摘抄优美词句。

学习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发现、捕捉、品析文中一荣一枯的紫藤萝意象,分析置景的特色。

一、 导入: 

      有一位诗人说,看见了花,就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今天 ,我们就停住我们的脚步,在宗璞的引领下去感受花繁叶茂,郁郁葱葱,幽香缭绕的“紫藤萝瀑布”,去聆听那生命的歌唱。

二、 作者、背景简介:

学生介绍,同学和老师一起补充。

三、 听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下列词语。

迸溅、繁密、伶仃、忍俊不禁、蜂围蝶阵、仙露琼浆、盘虬卧龙

四、 品析语言,鉴赏紫藤萝意象:

1、 教师范读2~6语段。

2、 学生思考:依行文顺序,说说这5个语段的描写内容是什么?(教师点拨:花瀑、花穗和花朵。)

3、 宗璞以极为精细的工笔,为我们绘写了紫藤萝花独具美韵的风貌,以至那色泽、那神采、那气味都鲜明可感,画出你最欣赏的佳句,按照“我最欣赏的佳句是---,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这样写的好处在于----”的句式说话。

4、 默读,体味寻踪“美点”。作者以她卓越的笔力绘写出紫藤萝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而精致的工笔画,那么,在品析欣赏中,你认为紫藤萝这个意象美在何处?

     讨论并归纳:

A、 美在对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象渲染。

B、 美在淡紫色的弥漫。(柔美的淡紫色既写花色的艳美,又闪现出生命的灿烂,辉煌与欢乐,富有诗情画意。

C、 美在对可爱的小花的描绘。

作者对小花的描绘手法细腻,充满情感。“帆”“舱”“笑容”给人以美好的想象,让人体悟生活之可爱,生命之可爱、奋进之可爱。

D、 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流动。

五、 课堂语段练习。

六、 片断练习:以“绿色的海洋”为题,抓住森林的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在感知如瀑布般散发着蓬勃生命气息的紫藤萝意象的基础上,揣摩品析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会融注在物、景中的深情,把握文章主旨。

一、 检查作业:将上次课的语段练习作交流,并点评。

二、 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 请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联系背景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 从哪个句子能够捕捉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它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明确:“花和人都会遇到……无止境的。”

3、 文章从“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开篇而以“在这浅紫色的……加快了脚步”收墨,除了给人以首尾衔接、结构严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在内涵意脉上又有什么联系呢?

三、 根据提示,集体诵读,再赏美景,感美情。

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层层深入,表达主旨。而这三部分又各有层次:看花按花瀑、花穗、花朵来写,越写越见花的活泼热烈、生机勃勃;忆花先写“我”沉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次写花所受到的苦难,最后以花历尽劫难又焕发生机作结,回应前文,;思花则由以上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思考,感悟到生命的美和永恒。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四、课堂练习:《心灵上的百合花》

五、小结:

        一树蓬勃旺盛,花开如瀑的紫藤萝感染了作者,给身心疲惫的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实平淡生活中的花的开落、雁的来去,一个微笑,一声问候无不蕴藏丰富,只要我们用心去体悟,心灵会因此而丰富,人生的积淀也因此而厚实,生命也会因此而更加有滋味。

七、 作业:

1、 选择积累本文中富有诗情画意的句子,认真体悟。

2、 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某种象征意义,如菊花象征隐士,莲花象征君子等,试搜集几种说法,与同学交流,并尝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如《小草吟》、《绿叶赞》等。

5童趣

学习目标:

1、 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

2、 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间准确,停顿恰当。

3、 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培养阅读和翻译的能力。

4、 疏通文句,把握内容,体会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

过程方法:

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复述背诵,由浅入深渐进。

   学习重点:

        诵读、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分析如何得之。

学习方法: 读议结合,译述结合。

学习安排:两课时

过程:

一课时

学习要点:诵读感知课文,梳理、积累文言词汇。

一、 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曾赞其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今天我们要学的沈复的《童趣》就是一篇简约而生动的白描语言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

二、 作者介绍:

三、 译读梳理,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标注各段序号,画出难认难解字词。

2、 教师范读,划分停顿,分清句读。朗读指导。

3、 学生读,边读边体味。

4、 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再读,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5、 学生听读、朗读课文,识记文章精彩情节, 分小组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

四、理解积累,品析意趣。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认为有趣的地方,并说说趣在何处?

2、学生边读边梳理、整理、积累文言词汇。

     同音字、同义字、多义字、意义相反的词、成语、省略句等。

3、 熟读文章,尝试背诵。

四、 小结;本文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辞简约,韵味隽永。恰如俞平伯先生评论《浮生六记》说“无酸语,道学语。”“奇文共欣赏”这类小品文犹如香茗,佳酿,是宜悠悠然中读美文,品人生的。

五、 作业:写一段表现自己童年生活情趣的语段准备与同学交流。

二课时

要点:理清文章的叙事顺序,品析“物外之趣”,培养联想与想象能力。

一、 检查作业:学生交流自己童年趣事。

二、 理清叙事顺序,探究感悟意趣。

1、 学生朗读全文并试着背诵后思考,交流。

A、 分析第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B、 第三段,“林、兽、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什么?

C、 第四段中‘忽有庞然大物……指什么?所拔之山,所倒之树分别反指什么?

D、 本文分叙了哪些“物外之趣”?

E、 本文哪些描写作者神态的句子?表现出儿时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三、 趣话童年,分享诗趣

       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

        如: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是一首纯真的诗,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四、 小结:

         童年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希冀的字眼,更是意趣盎然的人生体验,沈复的《童趣》使我们又重温了记忆中那充满雅趣的欢乐时光,正如同学们说,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愿我们带着这分童心起程,在秀水蓝天之间放飞希望。

五、 作业练习:(练习册上)

六、 作业:

1、 熟练背诵全文。

2、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积累语言材料。

6 理想

学习目标:

1、 理解、积累“倔强、寂寞、诅咒、可望不可及、绝处逢生”等词。

2、 熟练朗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 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含意。

2、 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解释和对有理想的人的赞美。

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理想。

重点:诵读;通过关键诗句,探究全诗脉络,理解诗歌哲理。

难点:

1、 体会诗歌的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 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情感。

方法:朗读、联想想象、讨论点拨。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反复诵读,熟悉诗歌内容,具体分析,理解1--7节。联系生活体验,理解诗中众多意象。

一、 导入: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花样年华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响理想的赞歌。

二、 学生利用工具书,介始作者。

三、 反复诵读,感知诗歌。

1、 学生轻声朗读,理解字词,注意节奏。

2、 教师范读。

3、 学生自由朗读。

4、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作点评指导。

四、 合作学习1-----7段内容。

1、 第一节4个比喻,喻义是什么?

2、 第二节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你如何理解?

3、 第三节的意思是什么?与第二节有联系吗?

4、 第四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5、 如何概括第五节诗的内容?

6、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矛盾吗?

7、 第七节诗较难一点,那个同学来谈谈理解?大家评评。

五、 说话练习:话说理想

如: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路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

六、 作业:

1、 朗读体会8---12节诗的内容与思想情感。

2、 搜集、整理有产理想的名言,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要点:探究、理解8----12节,感悟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联系第一课,作对比阅读。

一、 作业检查

二、 分析、理解8-----12节。

1、 学生集体朗读 。

2、 学生代表读,大家思考:

A、 第8节中心是什么?

B、 第9节是什么样意思?跟上一节有何联系?

C、 第10节所说“理想被玷污“被扒窃”是指什么?

D、 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E、 第12节“理想之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3、 学生集体朗读,并试着背诵。

4、 语言运用:仿照第一节诗写几句话。

三、 对比阅读。

1、 说说本课与第一课的内在联系,找出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2、 就向着目标奋进而言,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四、 朗读比赛。大家读,大家评。

五、 课堂练习:练习册。

六、 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凡在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少年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最美丽的弧线。

七、 作业;用你所搜集的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中你最喜欢的一句为中心或观点,写一段话。

7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 理解、积累重要词汇。

2、 辨证地理解行道树的“忧愁和快乐”,体会“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的深意。

3、 背诵有关生命的名言。

过程与方法:

1、 抓住议论性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质疑解疑。

情感态度:体会、拓展短文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教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重点:抓住关键语句,探究、理解主旨。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辨证地理解关键词句。

方法:朗读法、研讨点拨法。

安排:两课时

一课时

要点:把握短文点睛之笔,扣题抓尾,引导思考,理解主旨。联系人生体验,融会贯通,获取生命体验。

一、 导入: 

        

二、 学生介绍作者。

三、 研读《行道树》,表情诵读,整体感知。

1、 听读课文,标示难点。

2、 学生集体诵读。提出要求。

3、 学生自由读,圈画自己喜欢的和不理解语句。

4、 学生再次齐读,思考主旨。

四、 深入理解:

1、 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行道树的形象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文中阐发这一哲理的议论性的语句是什么?围绕对主旨的理解,你认为作为课文文眼句,它的关键词是什么?(神圣、痛苦、深沉)

2、 分小组完成下列思考?

A、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B、 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C、 如何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D、 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3、 学生质疑交流难点。

五、 小结

六、 作业:以第一人称说说行道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写一段话交流。

二课时

一、 导入

二、 学生介绍作者

三、 教师范读,学生排解疑难字词。

四、 研读课文:

1、 学生读,质疑难句或摘录认为最优美、最感人的语句,并谈谈理解。

2、 合作研讨:

A、 本文详写了哪两次“第一次”的人生经历?请加以概括。

B、 文题为“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

C、 如何理解“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

D、 文末“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五、 学生交流自己的第一次。

六、 课堂练习。

七、 小结:

生命是美好的,属于人们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因为它蕴藏着深沉,行道树的形象是感人的,因为它是无私奉献者的写照。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而人的一生总有太多的第一次,不敢说每个第一次都是美好的,但我们敢说它都是刻骨铭心的,让我们走好我们一生中的每一步,珍重我们的第一次。

八、 作业:

以“第一次……让我懂得了……”为主题写一段话。

8、人生寓言

目标:

1、 理解、积累生字词

2、 学习寓言的写作手法,探究寓意。

3、 指导朗读。朗读中理解。

4、 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王子》的构思奇妙。

过程与方法:理解寓言含义,学习精美的表达。体验反思,提升效果。

情感态度: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的意志。

学学习重点:

诵读,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能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意得失相依的哲理的理解。

难点:理解《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王子》的构思奇妙

方法:朗读法、自读与点拨法结合、延伸积累法。

安排:一课时

要点:共同研读《白兔和月亮》,准确理解故事的寓意和语言的精美。指导学生阅读落难王子,揣摩构思的精妙。

一、 导入: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绝非没有安慰和希望。”一只先前心旷神怡地赏月的白兔,一旦拥有了月亮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一位先前极为脆弱的王子,遭遇凶险的厄运却能勇敢地承受,不被打倒。周国平先生的人生寓言将为我们阐述如何去应对幸运与厄运的人生难题。

二、 学生作者介绍:

三、 师生共同研读第一则

1、 教师范读,学生标示生字词。

2、 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3、 学生深入不敷出研读文章,从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

4、 分组合作探讨,畅所欲言:本则寓言的寓意及在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5、 集体朗读,加深感悟。

四、 指导学生自读第二则。

1、 请学生代表范读,并作指导与点评。

2、 学生自由读,读出语气与情感。

3、 学生合作研读寓言情节结构的巧妙所在。

4、 寓意的归纳与概括。

5、 对比延伸:两则寓言对比赏析。

五、 体验反思,感悟大比拼:

1、 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我们应如何应对?

2、 从自己生活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如何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六、 课堂小结:

七、 布置作业。

9、我的信念

学习目标:

1、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词汇

2、 理解“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的含义。

3、 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 抓精辟,关键的语句,探寻居里夫人的人格和心理。

2、 学习从不同层面梳理,把握主要内容,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愿态度: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磨练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

学习重点: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及所取得成就与她性格特点的联系。

学习难点:从三个方面梳理、把握课文内容,并能从中受到切实的启发、教育。

学习方法:朗读梳理、讨论研究。

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爱因斯坦曾在文中说:“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居里夫人因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的伟大科学功绩而两次荣获世人瞩目的诺贝尔奖,那么令爱因斯坦所钦佩的伟大人格是什么?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的原因又是什么?或许我们能从今天所学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学生

二、学生代表介绍作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代表范读课文。其它同学标示段落与疑难。

2、学生自己疏解生字词。

3、学生自由朗读,把握内容,初步体会人格美。

四、研读文章:

1、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2、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3、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4、“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5、从以上分析你可以看出居里夫人至真至善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明确:宗旨: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于科学之美。

环境:自由、安静、时间。

工作:目标、信心、坚忍不拔、勤奋努力。

五、学生畅所欲言:

1、就课文内容质疑问难

2、学生谈体会和感受。

六、小结

七、作业:读后感一篇。做练习册上相应练习。

10 〈〈论语〉〉十则

学习目标:

1、 能读会写生字词

2、 积累、理解文中出现的成语

3、 理解、背诵课文,会运用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情感态度:

1、 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修养。

2、 联系自身学习情况,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朗读、背诵,评点内容。

难点:深层理解内十则内容的精深意蕴。

学习方法:诵读法、评点、质疑法。

安排;一课时

一、 导入:

1、 由于丹百家讲坛中的论语心得引入。

2、 同学们,我们国家有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今天 ,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不同凡响的启发。

二、 学生介绍孔子及〈〈论语〉〉

三、 认真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先读自读提示,然后慢读全文。

2、 听读课文,注意读准音,体会语调。

3、 学生分则朗读 ,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四、 教师提示:

1、“学而”章:

时习:按一定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理解为“按一定时间”或及时。习,的本文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故也云:“同道曰朋,同志曰友”。

2、“吾日”章:

    日:每天,三、九,诸字在文言文中皆有“多”义,约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信:真诚,诚实。

3、“温故”章:

    故:旧的,从前的。

4、“士不”章:

        “士”在论语中,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5、“知之”章:

     是知也:是,先秦时代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作“这就是”。

6、“其恕”章: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五、 分小组交流对每则的理解。

六、 反复读、理解。

七、 教师引导学生归类比照理解:

1、 成语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格言警句类:

     A、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B、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    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

C、谈修身养性的:有朋……  三人行……   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而……己所不欲……

八、小结:

九、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格言警句。

2、学完课文后,你对哪一点感受最深,写篇随笔,字数、形式不限。

 

【七年级第一二单元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想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