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出家

时间:2022-04-14 15:25:1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宝玉出家

我是绝对不能接受像红楼梦这样一部出色的小说最终以宝玉出家结束的。如果曹雪芹原稿的结局如此,那么我庆幸原稿的散佚。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出家、修道之类的人物归宿已经被写空、写滥、写成一个文学公式了,大名鼎鼎的未央生也要赶这个潮流,似乎人物的最终出家可以使小说中原本糟糕不堪的描写得到升华。作者洋洋数十万言借主角之口说完自己想说的话、借主角之手作完自己想做的事,懒于替人物寻一个有意义的结局,便把他们推到佛祖的怀抱。

在我看来,所谓的出家结局不过是死亡的代用品。

中国人在面对死亡这个伟大的哲学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怯懦和逃避态度是中国文化的硬伤。可以这样认为,死亡这个重大的人生问题成了中国文化的私处被无数的遮羞布掩盖了几千年。时至今日,毫不夸张地说,遮羞布所代表的“死亡文化”成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缺乏对死亡问题的深刻思考使得中国无法产生真正意义的悲剧、真正意义的宗教甚至真正意义的哲学。无数的大团圆结局使得中国古典小说的品格低下,而间或出现的所谓悲剧结局??“出家”写的看似凄然,然而出家与开篇的神话因果相结合,实际上暗示了比大团圆更加高级的喜剧结局??成仙或修成正果。中国的作家们就这样以乾坤大挪移或太极拳或斗转星移或其他之类的功夫在给死亡盖上遮羞布的同时扼杀了中国的悲剧。

读古典小说,我时常有意义丧失的感觉。小说中的人物,无论仙佛、凡人、鬼怪,不管他们生存的世界如何不同,都像是共同生活在一个更大的、封闭的空间,而所谓的仙界、人间、阴司不过是这个空间的子集。仙人可以下凡下地狱,凡人、鬼怪可以修炼成仙,仙、人、鬼可以轮回转世,三界的樊篱就像一层窗户纸,随时可以捅破。在这个空间中,“死亡”不过是人间和阴司的一扇门,而“出家修道”则是人间和仙界一扇门。中国文化也有所谓“三界归一”的说法。在这样的世界中,人成了某种永恒的存在,不断地在三界中变换角色,死亡的真意义不复存在。而人间的种种经历因人的永垂不朽而变得没有价值,留下的价值空壳不得不用儒、释、道的教义填补。因之很多人可以头头是道、冠冕堂皇的发表宇宙的真理,而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这些东西与他们自己,与作为本体的人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连发言者自身也不清楚。在抽空而后又注满所谓的“价值”的过程中,作为本体的人与“价值”的天然联系被切断了,书中的人物活在一种意义真空的状态中。

在古典小说的出家模式中,出家者无一例外的表示自己洞察了人世的真谛(这种真谛往往用“空”、“幻”之类的词指代),似乎生命也因此而升华,快得道成佛成仙了,他们因之用出家来表现这种与众不同。可笑阿,他们哪里悟了,哪里升华了?没有宗教修行者的觉悟和信仰(中国罕有真正意义上的出家者),仅仅为了逃避,不敢面对丧失价值的生活以及意义真空的自我,自我欺骗和麻醉,成为一尊活死人,既不揭开死亡的遮羞布,又可使主角在幻想的意义和价值中苟延残喘,使书中的精神世界看起来有始有终。在现代,主角那样的人走上的是自杀的道路,而古代的作家们则找到了一条一举多得的道路??出家。

红楼梦比其他古典小说高明的一点是引入了对死亡的思考。这个痛苦的过程由宝玉来承担??面对大观园群芳的死散作痛苦的思考。直面和感受死亡,这是悲剧最震撼人心的地方。这个过程可能持续一生。出家的结局只会使悲剧成为一幕草草收场的闹剧。

【宝玉出家】相关文章:

《宝玉挨打》说课稿03-04

也谈《宝玉挨打》04-14

《宝玉挨打》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珠宝玉器购销合同11-01

赏读《宝玉挨打》中的三(网友来稿)04-14

红楼梦贾宝玉人物赏析08-27

《宝玉挨打》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走出家教误区 (教师中心稿)04-14

关于由易卜生《玩偶之家》想到东方玩偶贾宝玉03-06

宝玉挨打,小中见大(教师中心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