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等的人生小论荒诞派戏剧及代表作《等待戈多》

时间:2022-03-08 10:04:2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苦等的人生小论荒诞派戏剧及代表作《等待戈多》

  短篇小说就是说小说的篇幅是比较短的,小说的字数的数量比较少,所以就叫做小说。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苦等的人生--小论荒诞派戏剧及代表作《等待戈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苦等的人生小论荒诞派戏剧及代表作《等待戈多》

  “荒诞派”戏剧是指二次世界大战后旅居法国巴黎的一批剧作家开创的一种戏剧流派。它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达到了高峰。二战的噩梦刚刚过去,战争给整整一代人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创伤,上帝不复存在了,旧日的信仰坍塌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破灭了。世界让人捉摸不透,社会令人心神不安。劫后余生的人们,抚摸着战争的伤疤,开始了痛苦的反思,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现存的秩序持否定的态度。往日的精神支柱瓦解了,新的信仰尚未找到,这种精神上的空虚反映到文学艺术上,自然形成了一个“没有意义,荒诞,无用的主题”。

  法国剧作家兼评论家艾伯特?加缪早在1942年就对后来的“荒诞派”剧作家心目中的世界进行过生动的描述:“当一个世界可以用一般的理论方式来解释时,即使这种解释有其失误的一面,这个世界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所热悉的。但是,当一个世界突然失去了幻想和光明,人们就会把它当成一个怪物。对于人们来说,这个世界就成了一个无可挽回的流放地,因为,就像人们己经丧失了对未来的天堂所抱的任何希望一样,他们又被剥夺了对已经失去的家园的任何美好的回忆,这种人和生活、演员和剧中世界的分离就产生了一种不协调的感觉。

  在加缪的这段评论中,他使用了“不协调的感觉”这个词,显而易见,他并没有使用这个词的一般词义。法国著名“荒诞派”剧作家欧仁?尤内斯库于1957年对“荒诞”这个词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荒诞指的是丧失了目标,被割断了宗教、抽象的和超自然的根基,人垮了,人的所有行为都变得没有意义,毫无用处,不协调”。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它不仅奠定了“荒诞派”戏剧的基础,而且还影响了包括英国剧作家在内的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几代剧作家。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剧中,贝克特从哲理的高度,严肃地考察了西方世界的最紧迫、最困惑的问题: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对未来的希望到底有没有意义。贝克特对未来进行了认真而执着的探索。该剧从不同的平面突出了西方人的幻灭感,突出没有目的生活无休止的循环。第一二幕在时间[都是黄昏]、地点[都是空荡荡的四野]、结构[都是两人先出场,冗长的对话之后,是主仆二人出场,然后是男孩出场捎口信]。几方面都酷似。尤其是结构,到了最后又回到开始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如果该剧有第三幕,第四幕,也必然是重复前两幕的程式。这些都表现出人的处境单调、刻板,以及人生所承受的没有尽头的煎熬。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如果按照传统的戏剧法则衡量它,几乎没有哪一点可以得出满意的结论。它没有剧情发展,结尾是开端的重复;没有戏剧冲突,只有乱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人物没有正常的思维能力,也就很难谈得上性格描绘;地点含含糊糊,时间脱了常规(一夜之间枯树就长出了叶子)。但这正是作家为要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而精心构思出来的。舞台上出现的一切,是那样的肮脏、丑陋,是那样的荒凉、凄惨、黑暗,舞台被绝望的气氛所笼罩,令人窒息。正是这种噩梦一般的境界,能使西方观众同自己的现实处境发生自然的联想,产生强烈的共鸣──人在现实世界中处境的悲哀,现实世界的混乱、丑恶和可怕,人的希望是那样难以实现。

  贝克特的这部戏剧上演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西欧社会正处于高度工业化时期,紧张的劳动、失业的恐惧、生活的重压、加速的节奏等都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精神健康。人在外部环境的制约和逼迫下,显得压抑、沉闷和苦恼,身不由己,自我迷失,人逐渐被异化为“非人”。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心灵交流和情感沟通大大减少了,关心和同情失落了,不能相互理解,出现了隔膜、猜忌、孤独和冷澳,使人们整天陷于种种不安、恐慌和无助之中。剧本主要突出的是一种.“等待”意识,并由此派生出人的焦虑、不安、无奈和绝望。在这出戏中,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没有说明,只有些模糊的暗示。戈多虽然是不出场的人物,但他却是居首要地位的人物,“等待戈多”成为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

  在我看来,戈多是存在的,而且并非遥不可及,其实戈多很近,就是他们自己,就是他们灵魂最深处的自我。事实上,“戈多”并不存在于等待者之外的某个地方,而是在于他们的内心,是他们极度空虚的心灵需要慰藉的某个外化物。明知道.,戈多不会来,还要无奈地一直等下去,这种精神的危机实际上是一种信仰的失落.更是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精神恐慌。这种人生态度给人一种悲剧意识,同时也是现代人在一个荒诞处境中的一种极端表现。两个流浪汉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肮脏、卑微、低贱,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没有自我,也没有尊严,他们在那样一个同样被扭曲的畸形的社会中,找不到生活的理想与目标,困惑地生存着。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真正等待的戈多就是灵魂最深处的那个自我,他们最需要的是一次灵魂的彻底洗礼。上帝和救世主,或许可以让他们脱离病痛和苦难,却无法告知他们生存的目标和意义,要解答这个问题只有拷问自己的内心、灵魂。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这是《等待戈多》一剧中弗拉季米尔说的话。贝克特在他的剧中反复重复着等待的主题。等待就是失败,等待就是人生的荒谬,这应该是等待的终极意义。因此,戈多本身已不重要,它或许是个人,或许是一种物质,或许只是一种渺不可见的希望,或者直接理解为来了后叫人大失所望的明天,人类正是在这种莫名其妙的憧憬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希望着,也终究难逃命运的荒诞。这是《等待戈多》告诉我们的。

【苦等的人生小论荒诞派戏剧及代表作《等待戈多》】相关文章:

《等待戈多》教案04-02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09-03

等待戈多(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07-30

等待戈多读后感04-08

《等待戈多》读后感04-08

等待戈多读后感04-30

《等待戈多》读后感04-30

等待戈多读后感(精选11篇)08-20

中班美术:中国戏剧脸谱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