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咏物诗的鉴赏(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6:08:3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歌鉴赏专题--咏物诗的鉴赏(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专题----咏物诗的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专题--咏物诗的鉴赏(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         ;从内容上看,属于           。

2、这首诗从整体上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作者借梅花抒发了怎样的思想品质?

参考答案:五绝,咏物诗。借物抒情。借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 

二、什么是咏物诗?

诗人不直接表 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

三、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学习重点: 

1、咏物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子规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著”,附着,栖息。)

思考探究一:诗人是借子规抒发怎样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小结讨论结果)

参考答案: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借物抒情)。 

《子规》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愤懑、有讽刺、有无奈,暗含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本诗的表现手法:借物抒情。

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一、走近作者: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后人称为“韩昌黎”。

因得罪当权者,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长庆四年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谥号“文”,

人称“韩吏部”、“韩文公”。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思考、探究一:(学生分组讨论,小结讨论结果)

   这首诗从整体上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作者借葡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托物言志

          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葡萄》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面对前途迷茫,一切都要要随着命运的安排而沉浮的人生,诗人谨慎小心,意在借此诗委婉表达自己希望被在位之人大力援引的恳切心情,并以此与相同处境的朋友张署共勉。当然,此诗还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丰收的果实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本诗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一、走近作者:

      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二年登进士第,但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还旧山。天占元年,朱全忠奏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思考、探究一:(学生讨论,出黑板写答案。)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            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    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      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             ,后者指         。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不甘埋没     目光短浅

            2、刺     出

            3、未长成的小松 长成后的松树

            4、B(应是艺术地表现了社会上的一些人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在新事物刚

      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不去关注,待到长成气候,才去重视。)

 《小松》托物讽喻,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诗人出身寒微,青年时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致屡试不中,穷困潦倒。而世俗之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诗人以此诗抒发自己对不平社会的不满。写松,既有描写,又有议论;在议论之中,充满哲理意味。

五、小结:咏物诗我们应怎样入手鉴赏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首先:要抓住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等外在特征、环境特点特征。 

其次:要把握住所咏之物的内在品性,从而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了解诗人的遭遇,了解诗人的品格。 )

再次:分析咏物诗的表现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烘托。 

六、作业: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 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 ,

      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

      2. 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 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答:

      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中"碧玉"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树干。"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

      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叶。

      C.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 呈浅黄色。"乱"、"倚"、"狂"表达了诗人愤怒、憎恶、嘲讽的感情色彩。

      D.曾诗中"解"读作"jiě",意思是散开、抛洒。“清霜”指秋天肃杀的严霜。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严霜将把柳叶剥得精光。

      5.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

      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失势遭殃,受到惩罚。与传统咏柳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别调"。

      C.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贺诗咏柳而不抒离别思乡感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进行贬斥、嘲讽。

      D.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贺诗颂扬了唐王朝兴盛、光明; 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之黑暗。

参考答案:

1.比喻 拟人

      2.喜悦、赞赏 贬斥、嘲讽

      3.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

      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4.D(“解”字是“‘瞳得”、“矢口道”之意。)

      5. D(贺诗没有颂扬唐王朝兴盛光明的明显用意。)

   

【诗歌鉴赏专题--咏物诗的鉴赏(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心术》(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3-11

定风波 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04-14

《促织》教案 (粤教版高二选修)12-30

《心术》教案(粤教版-选修2)(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04-14

《诗歌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诗歌鉴赏专题之语言鉴赏(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粤教版高二选修边塞诗四首教学设计03-04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语言鉴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古代诗歌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