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教自华()

时间:2022-04-14 15:41:1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腹有诗书教自华(人教版)

 语文教学实际是一个教师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而事实上,包括本人在内,我们语文老师备课过程中更多的只是读课本、看教案、学教参,以本论本。于是,一本语文课本仅仅是一本语文课本,学生通过课本看到的还是课本。

但事实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你不能认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是教学生读懂课本上那非常有限的篇目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了。你也不能把一篇文学作品用一套公式定理来进行程式化的教学。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认识到,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天地是在课本之外,在日积月累的广泛储存与积蓄中。而语文课本只是语文学习的一片小小的试验田,它更多的时候只是一扇小小的窗口,是一个文学通道,语文教师的职责便是引领学生透过这扇小窗口望见文学夜空中满天的繁星,领略这星空绽放的闪烁着智慧的璀璨光芒。

从教三十年,深深体验到一个语文教师的广泛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且以古诗文教学为例,将点滴感触,粗陈于此,与同行分享交流。

一、腹有诗书,教材处理别有洞天

哲学家大卫休谟说:“事物的美存在于思考者的心中。”教师首先要学会研究教材,语文教师一定要有独立阅读体验,要有一双善于从教材中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怪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让我感触尤其深刻的是我校语文教研组的田老师,他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每次听课评课,他都能对文本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让在听教师恍然大悟,佩服至极。这种能力绝非与生俱来,而是与他的天天坚持阅读密不可分。试想,教师自己只有一瓢水,而且这瓢水在风吹日晒下已日渐减少变质,还能把文本怎样?以其昏昏,怎么可能使人昭昭?

是啊!当你拿到一个文本的时候,你要有独到的鉴赏能力,你要联系作者的一言一行,作者的一颦一笑,作者的浅吟低唱,作者的喜怒哀乐……你要细细品味,拿捏重心,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的课堂教学设计才最贴近文章的原始味道,你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近名家。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所谓“读教相长”,所谓“读书破万卷,教学气自华”者是也。

本人在古诗文教学中,就有深刻体验。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本人从来喜欢历史,闲来,总会翻翻《中国通史》、《上下五千年》等史书。因此,对上下五千年历史,颇懂一二。也喜欢读古代文学史及文学大家的作品,这些阅读为我的古诗文教学平添风采。比如,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晨兴理荒秽》、《五柳先生传》,这三个文本被分别安排在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和八年级下第五单元。在教《桃花源记》时,我便把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志趣追求与学生作过交流,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上网,了解过他的人生际遇、作品及风格,比照阅读了他的《饮酒诗》与《归园田居》组诗,同学们在阅读中对陶渊明的志趣、追求已有所了解,也能吟诵他的诸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等名句,有了这个底子,这学期,学生再学《五柳先生传》时,就毫不费力了,在扫清字面障碍的前提下,他们自己能轻松地解读这篇文章了。

同理,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陋室铭》、《湖心亭看雪》;学《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诗文,我给学生讲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给他们讲了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心理。因此,在学习这些文章时,非常自然地,学生就会去探究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际遇”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在七年级时上《陈太丘与友期》,他们已开始很有兴趣地去了解魏晋风度了,这不是一个气象峥嵘的年代,因此,学生的兴趣督促我重温了这个年代,重新走进了魏晋大家,而我的引导也培养了学生透过作品读作者、读时代的良好阅读习惯。使得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不仅仅停留于字词的疏通与就本论本。

有了良好的文史功底,古文教学不再枯燥乏味,我能引导学生眺望“经典诗文呈现的精神气象”,真正实现了生命的唤醒与诗意的回归。我觉得,一个老师如果总是能高瞻远瞩、居高临下,去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以此引导学生读好每一篇文章,真的能让学生受益匪浅。

二、腹有诗书,语文教学灿若桃李

1、诗意语言,营造氛围

“读书读到一定程度,平时上课就信手拈来,妙语联珠;掌声不断、笑语相连;或悲或喜、或嗔或怒--调动学生的情绪,像乐师按动琴键一样得心应手”。

这是教学的理想境界,是教学上的珠穆朗玛峰,没有相当功力,难以做到。基于本人对古诗文的熟悉,有时在课堂上确实也能营造这样的氛围--不时地插入古典诗词,名人名言,经典故事。久而久之,学生耳濡目染,心领神会,他们也非常注重古典诗词的积累,名人名言的搜集,不时还能“我唱他和”。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首先,他们的古诗文功底肯定会越来越深。功底一深,他们就会有兴趣去读、去品、去模仿。长此以往,底厚力足,浩然之气渐渐乎生。至于思维、表达、分析,写作,不就都在其间进行了吗?现在,我们学生一拿到新教科书,就会迫不及待地翻到最后的“课外古诗文阅读”部分,摇头晃脑地吟诵一翻,发现自己已经熟悉的,便邀来同伴,“背”得更响,好不得意。有了这样的情怀,语文教学就有了基础,有了指望。

曾看到一位不知名的教师在网上的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现在各地都在轰轰烈烈推行新课标,很有些削足适履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对此,我有一个固执的想法:中学也好,小学也好,语文的事情哪有那么复杂?教师自己先爱读书读好书了,再使学生爱读书读好书;教师自己先把文章写好了,学生熏呀熏的也能写得不错了;教师上课出口成章了,学生学呀学的,也能意畅辞达,甚至富有文采了--不就得了吗?

2、名著导引、激发兴趣

去年,于丹的《〈论语〉心得》和易中天的《品三国》极为畅销,本人也买来看了,发现《论语心得》比较浅近,又雅俗结合,适合我们的学生读,而《品三国》,如非读过《三国演义》,着实难读。《论语》与《三国演义》可是经典著作,何不带领学生一起读呢?于是,利用暑假,布置阅读《三国演义》与《〈论语〉心得》,并做好读书笔记,开学一看,发现有一个同学读《三国演义》,俨然一幅易中天的架式,天天读一回,又天天品一回,他的读书笔记俨然一本“品三国”了。乍一看,品得还挺有道理,何不请他为同学们讲讲呢,于是由三名同学组成的“讲师团”为两个平行班同学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讲座课。尽管稚嫩,却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尽管难登大雅之堂,却着实令讲座的同学大为兴奋,过了一把教授瘾,让全体同学都心生羡慕,跃跃欲试。每次寒暑假,我都给学生布置了名著阅读作业,并鼓励他们做好读书笔记。两年来,学生已经养成了天天阅读,天天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同学都有了厚厚的近两本读书笔记。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当然,课外引领,光有推荐,让学生自打自闹可不行,教师定要融入其中。接手这个班近两年来,本人自己也在班上开了三次讲座。--“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我‘品三国’”、“唐诗宋词”,基于对外国文学史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不了解,这方面的教学与引导比较欠缺,深深感到愧对学生,正努力阅读这方面的书籍。

“读书心得”、“学生讲座”、“教师讲座”,在相对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的,对于阅读,教师最该做的,就是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提升他们的阅读品位。其中,教师自己喜欢读书,是做到做好的第一前提。当教师怀着一颗被屈原、司马迁等形象激动过、被李白、杜甫的诗意浸润过、被余秋雨、周国平等哲理文字熨服过……被真善美洗礼过的心灵走进课堂时,他(她)的教学就会具有直达学生心灵的震撼力。

我们一直埋怨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课外阅读无序低效,责怪他们读了多年的书,还不会读书,每次考试,错得最多的肯定是阅读题。我想,所有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我们的语文教师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师自身的转变,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需,让书籍成为我们的精神伴侣,让“读书创造成果”成为我们当今和未来“赢”的策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邹兆文 胡志强《语言分析与文本解读》,《语言教学与研究》,20

 

【腹有诗书教自华()】相关文章: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中心稿)04-14

《过华清宫》简介03-03

自读课就要让学生自读04-14

既教作文又教做人04-14

杜牧《过华清宫》赏析03-28

单位消防安全自评自查自改报告11-10

变换视角,分块品析,促学生自悟--教《记承天寺夜游》一得(网友来稿)04-14

学贵有疑, 教贵导疑教师教学反思05-04

食堂自评报告12-17

绩效自评报告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