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翅膀--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6:30:5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隐形的翅膀--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网友来稿)

河南省商水县邓城二中 王建庄

隐形的翅膀--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网友来稿)

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往往注重对课文的深层分析和讲解,惟恐学生一字一句不明白,进而忽略语文教学的课堂艺术,以至于造成一种畸形的课堂现象-“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老师付出不少,学生收获了了”。其实,语文教学是最容易出彩的,是能够展翅翱翔,傲视苍穹的,因为语文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那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就明确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不但向我们明确地指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蕴涵在作品之中,而且还向我们阐释了情感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强调的也是情感的重要作用。世界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谈的也是情感与教育的关系。

虽然语文教学不同于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但是语文教学有它自己的特性。试看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不仅增强了文学性,还增加了感情的成分,内容的设置也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有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的,有为理想而奋斗拼搏的,有对大自然的钟爱的,有对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关注的,有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刻探讨的,有对自身情感深度剖析的,有把目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的… …这些课文倾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激发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更适合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是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也是语文教育的“招牌动作”,我们不能单纯地把情感作为人类达成认知目标的手段,而是要把它作为人的素质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说的,“情感是一个人素质的灵魂,没有情感就没有素质可言”,其实,何尝不是如此,“草无心不发芽,花无情不烂漫”。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情感基调,充分挖掘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引发学生情感与作者思想的共鸣,迸发出共同的情感火花,泛发出情感涟漪,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需求和感染力。

(一) 用爱的火焰,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影响着学生全部的认知活动。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的期待,不能埋藏在心灵深处,而要通过语言,动作,眼神,笑容等一些微妙的现象,或者是在对语文课文的讲解中,渗透着对学生的爱和责任,并把这种关爱和责任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因为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信任而受到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向往,点燃学生对学习的激情。这种现象,增强了教师暗含期待的情感,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样,会形成一种互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和智力发展的目的。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喜爱和尊重老师的学生,都是得到过老师鼓励,呵护和帮助过的学生;凡是经常把爱和期待给予学生的老师,都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都拥有一批超级“粉丝”,甚至会拥有“骨灰级粉丝”,我们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超级男生”或者是“超级女生”。与此同时,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也会是最优秀的学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因为老师赋予学生的关爱,让学生产生了对老师的尊重和爱戴,从而也对这样的老师产生好感,这种对老师的喜爱和尊重在学生心目中会渐渐地转移到对这位老师所任教的学科上,学生一旦引发对该学科的喜爱和兴趣,就会激发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不仅可以使尖子生之花长开不败,还可以使中等生奋勇向前,更可以达到转化差等生的目的。

因此,作为教师,要想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成功,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灵。

(二)创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强调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熟练地把握好教材,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情境的创设,创设的情境要能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调动起来,达到与作者思想情感的相互融合,做到与作者一起欢乐,一起高兴,一起悲伤,一起叹息… …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言”的境界,激起学生强烈地探求欲望,迸发学生的情感火花。创设情境时,要对不同课文的内容和特点,创设出适合的情境,要做到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把客观世界的描写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感受,缩短学生与课文的空间距离,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要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凸显教学重点。例如在讲授古诗《登鹳雀楼》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创设情景的条件,先利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广袤无垠的空间,晚霞掩映中橘黄色的夕阳,连绵起伏的远山,从我们的视野中渐渐地淡去,蜿蜒曲折的黄河,一泻千里,滔滔入海,浩瀚的天地间景物错落有致,色彩浓淡相宜,动静相互融合,生动形象的画面,鲜亮绚丽的色彩,赏心悦目的形象,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在学生尽享视听大宴的同时,也陶冶了高尚的情操,舒缓的音乐响起时,学生们便不由自主地开始朗读起了这首古诗,顿时心旷神怡,陶醉其中,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让学生体味出了作者磅礴的气势和博大胸襟,诗,书,画,音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完美糅合,使学生在受到心灵震撼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奋发学习的动力和激情。

(三)以适度“煽情”,调动学生的情感神经。

“煽情”本来是文艺作品中一种惯用的让读者或观众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的创作方法,从而达到产生轰动效应的目的。其实,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根据讲课内容的需要,适度煽情,调动学生的情感神经,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事件或景物在思想,空间,距离上相互交融,产生情感的共鸣,尽可能地加深学生对课文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认识,深刻领会作者在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情感。例如,我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十二课《在沙漠中心》时,就积极地引导激励学生,自己不是坐在教室里面,而是现在就在没有水汽,没有热量,荒凉,无垠的撒哈拉大沙漠的中心,寒风呼啸,沙漠光滑如大理石,自己遭遇的境遇和作者一样,因寒冷血液流动不畅,寒气逼人又无处藏身,甚至跪倒在地,没有办法,为了御寒,自己把自己的身体埋在冰凉的沙子里。在加上我眼含泪花煽情地朗读,学生仿佛置身其中,突然眼角湿润,身体瑟瑟发抖,甚至用双臂紧紧地搂着自己。学生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情感的神经被积极地调动了起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体会出作者在沙漠腹地遇险的经历,更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作者在濒临绝境时直面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不屈的抗争精神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

(四)在学生管理中,渗透积极的思想情感。

语文课堂上,因为形式多样化,所以学生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势,因此对学生的课堂,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度。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指导能达到一定的效果或者是获得一定的成功。也许,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让学生分组讨论时,有的学生趁机说闲话,做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举动;或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表现得漠漠然;或者我们的言辞不当时,有的学生贸然提出… …这就需要我们耐心教育,严格要求,积极引导,不能大发雷霆,当着全体学生的面进行批评教育,在教育界有“优秀学生当众表扬,问题学生个别批评”,批评时不要带着个人情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做学生的知心人,在体验教育快乐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对学生的积极情感。

总之,我认为真正体现语文素质教育的就是以情感教育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灵性,挖掘学生情感的潜质,让学生的心灵激荡与作品,与作者的感情相互碰撞,产生共鸣,使学生在领略中国语言魅力,陶冶情操的同时,感情也得到升华。正像德国著名学者斯布郎格说的“教育就是唤醒”。情感教育,这一双语文教育中的“隐形翅膀”,足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绚丽多姿,展翅翱翔!

河南省商水县邓城二中 王建庄

【隐形的翅膀--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网友来稿)04-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教育(网友来稿)04-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04-14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网友来稿)04-14

探析批判式思考与语文教学(网友来稿)04-14

学科教学中的心理认知规律探析(网友来稿)04-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网友来稿)04-14

浅谈语文教学的情感教学(网友来稿)04-14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网友来稿)04-14

语文教学中语文的名与实(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