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而不堆--《训俭示康》教学镜头(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6:52:4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砌而不堆--《训俭示康》教学镜头(网友来稿)

张大勇

砌而不堆--《训俭示康》教学镜头(网友来稿)

在疏通文句后,我问道:“本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举出实例。”

“事实论证和事理论证。”学生很快举出了实例。

这时,一名学生突然大声说:“司马光用例啰嗦而且片面!”

敢给大家挑刺。虽然这是个没有料到的小插曲,我还是赞赏地请该学生起来陈述见解。

“这篇文章共五段,却有四段都是事例论证,举例烦琐,而且所举例子都是些达官显贵所为,有失全面。”

或许是受了这名学生敢为天下先的激励,学生纷纷加入挑刺的行列。

“对。司马光所举例子出现的官职就有群牧判官、相、参政、掌书记等。他们中不少人还有谥号或封号,像文靖、文节、莱国公等,却没有一个平民百姓,其用例没有普遍性,因此说服力不强,论证欠严谨。”

“把后两段删掉,文章更简洁精悍。”

……

我没有直接表态,而是“旁敲侧击”:

“作文用例一般讲究角度,看本文所用事例角度有何异同?”

学生看书,思考。

“一、二段是从自身和自家的角度写的。”一个学生发言。

“这样写是不是自我标榜?”我追问。

沉默。我提示道:“文章写作动机是什么?”

学生恍然:此文是训诫儿子的,现身说法才有说服力。

“李沆、鲁宗道、张知白三例分别是从居室、饮食、家风三个不同的角度着笔。”学生又有新发现。我予以肯定。

“而且这几则例子偏重于选取人物节俭行为和典型语言,而后文石崇等几例侧重奢靡所造成的后果。”学生补充道。

“李沆等三人是当朝人物,石崇等则是前人。这说明节俭流美,奢侈误人,古今一理。”

“李沆等三人的例子是详述,而石崇等人的例子文字简洁。它们不仅角度不同,而且写法各异。”

我顺水推舟,“看来,司马光在例子的选择与表达上费了一番心思。用例这么多,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让我们揣摩一下司马光的心思吧。”

“司马光身居高位,深知官宦子弟最易陷入奢靡而不自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司马氏反复申说,以引起司马康的重视。”学生讨论后归纳如上。

“由此,我们不是很容易推出司马光用例只论官宦而不谈平民的缘由了吗?”

“原因有二。一是富家常奢侈,平民多节俭;二是司马康乃丞相之子。这样用例恰恰具有针对性,更具说服力。”学生很快得出结论。

至此,学生无不击节称道:司马光乃大家也。

【点评】在未对文之要旨作分析前,学生难免会对司马光的行文用例产生疑问。教师和学生就此展开了颇有意思的探讨。这番讨论不仅使学生把握了全文的结构,体会到文思的精妙,同时也给学生作文以一种启迪。

(刊于上海《语文学习》)

作者邮箱: zhangdy69@tom.com

【砌而不堆--《训俭示康》教学镜头(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康大叔其人(网友来稿)04-14

《药》:康大叔与黑的人(网友来稿)04-14

父亲不写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李贺诗歌《示弟》赏析(网友来稿)04-14

朴树--不普通的树(网友来稿)04-14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对高考作文说不(网友来稿)04-14

示性范高中,狠你没商量(网友来稿)04-14

明天不封阳台(网友来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林中小溪(网友来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