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时间:2022-04-14 17:05:5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知识经济与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知识经济时代特征及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知识经济与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或者说是基于知识的经济。它是相对于以物质投入为基础的物质经济而言的。它是一种以创造性智力劳动为主,以知识和数据为中 心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基础上的经济。它表明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资源的知识化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是由科学、技术、知识、教育等一系列因素构成的新的资源体系。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将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更新和广泛的应用,知识将渗透于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和所有环节中,影响着经济运行和生产的方式及其产品的质量。 

     2 .发展的创意化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长主要依赖于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 .劳动者的知识化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岗位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所有劳动者接受相应的系统知识教育,并不断提高受教育的程度。从一定意义上说,知识经济是主要靠熟练工人和脑力劳动者复杂劳动创造财富的经济,是教育创造财富的经济。 

     4 .经济发展可.持续化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传统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决定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把知识、智力作为生产要素,依靠    科技力量,来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构筑优化的产    业结构,获取最合理的资源利用效率,达到高效、低耗、低污染和协调发展的目的。 

     总之,知识经济是依靠知识和教育发展,实现财富增长的经济类型。知识经济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因而,知识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而人才资源是智力资源的载体,因此,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的命脉。知识经济所依赖的人才则是掌握系统知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创新,作为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就具备了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缺乏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的机遇。知识经济时代,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建设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创新教育体系已势在必行。 

二、创新能力及其培养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敏感性指及时把握独特新颖观念的能力。富有创造力的人的思维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第二,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答案。 

     第三;变通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以及摈弃旧的习惯思维方式,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 

     第四,独创性即产生不寻常和不落常规的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教育肩负着培养对世纪的创新人才的重任,但教育的现状还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中长期以来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要把培养各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工作的首位,逐步建立起面向对世纪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和体系。 

     (一)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教育工作者必须确立教育是重要的经济资源的观点,教育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首要支撑因素的观点,教育是重要的生产力的观点。立足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重新审视教育的地位、本质、功能,重新确立新的人才质量观和质量评价标准与机制。充分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确定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制定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和创新 h 才培养的标准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出基础宽厚,它有竞争力、应变力、创造力的新世纪高素质人才。 

     (二)调要课程设置,扩展创新天地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虽经不断改革,但仍存在着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单一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1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通过调整、综合、开发等方式,突出学科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现代化。调整基础学科的课程,拓宽知识范围,在中小学有计划地开设科学启蒙与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强化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在实践与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兴趣。 

     2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改革当前课程设置中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格局,适当扩大选修课程的比重,使大、中、小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进行选择。 

    3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划分,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可划分为四大类,即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知道怎样和知道谁有知识。前两种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等手段或载体显示,经数字化后能够贮存、交换、传递和处理,可称之为显性知识。 

      后两种知识是难以用语言、文字编码贮存的,是决窍类知识,是由大脑的创造力所决定的,故称之为隐性知识。在我国现行教科书中,教学内容主要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十分薄弱。我们必须改革教学内容,调整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比例,要加大隐性知识的比重。对显性知识内部的比例关系也要进行重新选择和组合,压缩没有实际价值的知识,增加有关反映当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情况、新技术、新问题的知识。 

     (三)改革教育方法,激发创新动机    。 

    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活动以师生在知识结构、认知方式等方面建立起来的认知关系为基础,由此展开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教学活动应充满创造的激情和灵感。教学过程中要摈弃传统的“满堂灌”。 

    “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    提供创新的环境,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发散型思维的能力;避免    因教学武断而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批判精神。为使学    生在独立自主能力、创造性和探索兴趣等方面获得发    展,教师应“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    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   组织和管理知识” 

   (四)注重心理教育,完善创新品质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成就取决于智    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其中非智力因素作    用更大。创新活动的完成需要百折不挠、持久不懈的毅    力,面对挫折、失败保持执著的追求。不然就不可能取    得创造性的成果。心理教育正是我国教育中普遍被忽    视的教育盲点,相当多的独生子女存在着非智力因素    的缺陷:意志品质、生存意识、竞争能力和面对压力的    承受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在大、中、小学教育中重视心    理素质教育和磨硕教育,培养完善的创新人才品格已    势在必行。 

(五)重建教师队伍,发扬创新精神     

   创建一支个体素质高、群体结构合理、充满创新    精神并各具特长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对创新人才    的培养至关重要。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    的能力:①更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学科    的新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新变化,善于不断运用现代信    息处理技术,不断更新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②了解学生的能力。③现代教育教学媒介的使用能    力。④教育科研能力。⑤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在教育    教学过程中不断钻研,大胆创新,努力提高自己创造    性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注释        [ l ]教育一财富蕴藏共中》,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版。 137 页。 

  参考文出       1 .彭冲明:你识经济与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6 月版。 

                       2 .李学农:《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教育思考》,人大复印    资料, 1999 年第 5 期, 18 页。 

                       3 .鲁品越:知识经济与工人阶级的转型》,载新华文    摘》 1999 年第 1 期, 47 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孙喜田) 

【知识经济与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关文章:

开放模式培养创新人才04-14

浙大创新MBA培养模式04-14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创新型人才04-14

构建开放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中心稿)04-15

如何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04-14

我的阅读习惯培养模式04-15

论人才培养策略04-14

让阅读走向写作--读写互动、定向创新作文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04-14

摭谈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培养语文教学模式设计的原则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