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现代文阅读中的整体意识(沪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总结)

时间:2022-04-14 17:30:4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强化现代文阅读中的整体意识(沪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总结)

     唐铭

强化现代文阅读中的整体意识(沪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总结)

“整体理解”,似乎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与评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反复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课文、体验课文内容,不要把课文肢解成-个一个的知识点,而应在整体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语句含义,逐步形成个体化鉴赏的能力;在各类考试的现代文阅读中,命题者往往从认读与理解、综合与分析、鉴赏与评论三个层面出题,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课程标准》强调“认读与理解重在评价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词句含义的基本认识和感受;综合与分析重在评价学生整体把握和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鉴赏与评论重在评价学生的个体体验与辨析是非、善恶的能力”。

  整体理解两个基点

  “整体理解”能力,从考试实践分析涉及两个方面: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和文本主旨的整体感受。

  2004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最完美的礼物》:“第⑤段画线句‘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联系上下文,队员们‘恐惧’的是”,试题似乎在就一个局部的细节设问,缺乏整体理解意识的考生往往会用文中一句现成的话作答;“骆驼在沙暴肆虐时受惊跑掉了”,或者笼统地回答“东西丢了”,这都只是就局部而论,题干强调“联系上下文”,可见命题者的意图是要考生从文本整体来思考这个问题。当发觉失去骆驼时,考察队仅仅只是“有人惊叫”;当大家花了许多时间精力找到了“一箱饼干、几袋牛肉和一些行李”的时候,不仅没有喜悦,反而“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为什么呢?仔细阅读下文,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着水展开,水在沙漠中等同于生命。由此可见,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水没有了”。试题考查的是故事的开端,或者说是事件的起因,但要准确回答,就必须观照故事整体的发展变化。这就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2002年中考记叙文阅读《亲近自己的双腿》:“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试题以文章标题为切入口,考察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主题的能力。一个好的记叙文题目,往往具有双重的提示作用,既能高度概括文章基本内容,又能显示文章的主旨,因此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通常应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一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去理解,二从文章主题的角度去理解。《亲近自己的双腿》中的“我”去朋友家议事时,是乘人力三轮车前往,但故事结尾“我”返回时,“徒步走过了那段40分钟的路程”,“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文章内容的角度,我们可以将题目理解为“用自己的双腿走路”,而从文章主题的角度去理解,则应该注意到文中主要人物车夫是一个独腿的残疾人,他用一条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他“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车夫的精神使“我”受到强烈的震撼,“我”决心向车夫学习,依靠自己的力量争取幸福的生活。“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要靠“自己的力量挣来坦荡而快乐的生活”。这个语段的其余试题,如“第⑥段画线句说‘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了’。起先纠缠着、笼罩着‘我’的惆怅和悲凉,为什么到此时‘竟然了无影踪了’呢?”,也只有在整体感受文章主旨后,才能顺利解答。

  整体把握文本主题

  记叙文有记人的,有叙事的,也有描写景物的,人、事、物都是记叙所用的材料。记叙文里记人、叙事、状物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的看法,它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叫做文章的中心思想(主旨)。中心思想是通过具体材料来表现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前面举例的2002年中考试题,关于车夫尊严的具体表现,就体现了中心与材料的紧密联系。因此,阅读记叙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只是解答了文本写了什么的问题,能力考核的重心是认读与理解,部分涉及了综合与分析。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困难的不是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人和事,而是为什么写和怎样写的问题。这也正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点与难点。2004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最完美的礼物》“为什么说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答题基础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充分了解文本写了什么,郭教授的“骗局”是怎么回事,了解郭教授设计“骗局”的背景;然后思考为什么说这个“骗局”是“礼物”,而且是“最完美的礼物”,因为它不仅给了考察队员战胜死亡,走出沙漠的信心和勇气,而且激励人们去战胜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读一篇文章,一般总是先从语言文字入手,了解它所表达的内容;然后再努力感受作品传达的思想情感,体会语言文字的表达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作品细节,作品结构,作品语言……与作品主旨相结合,捆绑在一起来思考它们的价值与意义,这就是整体把握文本主题的意识。在中考试题编制中,每一个语段的最后几道试题,命题者总希望能够检测出考生对文本主旨(包括人物品质或论点、特征)的整体把握能力,不管是记叙类文字还是议论、说明类文字都是如此,差异仅仅在于提问的角度与表述语言的不同罢了。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一定的语文感觉,对阅读材料内容进行宏观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疏通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全文主旨,体会作者的表达匠心……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记叙性文字首先是明确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点怎么样地做了什么事;议论、说明类材料则需在了解内容的同时,关注结构思路的走向。无论何种文体阅读都必须注意感知的完整性,必须把局部放在内容整体的背景下加以考察。2005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从全文看,要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人不仅要有,更要有。”

  题干的主要出处是文章中的一句话:“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对文本内容缺乏整体感知,要回答试题有些困难,因为答案在文本中出现用的是并列形式:“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而试题表述“不仅要……更要……”则含有递进意味,考生必须完整的把握文章整体内容,明白作者此文的论述重点是文学与人类情感的密切联系以及丰富人类情感的重要性,至于文学与知识的关联文本没有展开,因此试题的表述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基础上,考查的重点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能力。

  在正式考试中,特别是在两考合一的学业考试中,命题者为了给学生提供帮助,一般在表述语言中会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范围作一些暗示,常见的有文本局部整体和文本全部整体的区别:如果是“联系上下文……”或者“阅读××---××,完成……”一类明确阅读范围的试题通常属于局部的整体感知,2005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我的老师》“阅读④-⑦段,完成下表”、“为什么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留给‘我’的印象最深”等试题就是这一类。如果是“联系(从)全文……”、“从文中看……”、“本文的……”、“根据文意……”、“依据人物性格特点……”或者是就标题,结尾等设问,涉及的通常是文本全部内容的整体感知,如2003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成全一棵树》“第⑧段画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2002年中考记叙文阅读《亲近自己的双腿》:“第⑧段中说,车夫的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从全文看,车夫的‘尊严’具体表现在:⑴;⑵;⑶”就属于这一类。

 

【强化现代文阅读中的整体意识(沪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总结)】相关文章:

《藕与莼菜》沪教版教学设计03-03

沪教版《别了,我爱的中国》的教学反思05-03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2)04-14

沪教版第四册《小池》优秀教学反思05-07

《师说》 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03-03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设计(沪教版高一选修)03-03

《促织》教学设计 (沪教版高一上册)04-14

沪教版第二册《寄冰》教学反思范文05-03

沪教版《哦,香雪》课堂实录03-03

丰子恺《渐》教学实录(粤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