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14 17:36:5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厚积薄发: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张书祥

厚积薄发: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读写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而写作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很重要的一个链接点就是阅读。阅读这个“链接点”上所能提供的资源越多,写作就越有可能呈现高质量的精彩纷呈的局面。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与此同时,“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从此也可以充分说明,它们之间是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都是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的直接体现,从阅读出发,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这里我结合平时教学中的实际体会,浅谈如何落实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

一、立足教材,迁移运用,形成读写链。

1、通过学习教材,完成写作系列知识的积累过程。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材的权威性与实用性不断得到加强,现行的各种版本既保留了传统教材中的名篇,又增加了时代感强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学习积累,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了学生谴词造句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语感,这种知识能力的积累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感受教材,完成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塑造过程及审美体验的沉淀过程。如学习吴晗的议论文《谈骨气》,尽管写作的特定年代已事过境迁,但其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其论据的三个典型事例也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通过余光中的脍炙人口的《乡愁》,令学生对思乡思国的情感有了更加感性甚至理性的认识。诸如这些文章,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获得宝贵的审美体验。

  3、通过评价教材,完成学生的思维的拓展过程。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对他个人的成长收益非浅,对写作过程中的构思、立意等环节也至关重要。如《紫藤萝瀑布》一文,同样是一棵树,一株草,一丛花,为什么有人熟视无睹,有人浮想联翩?又如《我的叔叔于勒》,在岛上遇见于勒是否合理?《落难王子》一文中遇到灾难时为何都是说同样的话?诸如此类的训练,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多角度作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这样在写作中不少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4、紧密拓展教材,在阅读与写作中灵活迁移。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及时提供学生精神食粮。对于拓展材料的精心选择,包括《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内容等,如学习《理想》时,我就让学生仿写诗歌第一节,写几句话:“爱心是--,爱心是--,爱心是--,爱心是--。”进行延伸拓展,深度挖掘,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如我们在学习范仲淹的千古美文《岳阳楼记》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我们进行了联想与拓展,让学生品位苏轼著名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明白: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纵观全词,一种醒醉皆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诗,人生的沉浮、感情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在此基础上,我又更进一步和学生分析文中值得借鉴的写法:(1)、以小见大,在偶遇风雨的寻常小事中表达深厚的主题;(2)、通过情感的表达和抒发,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二、放眼课外,有效阅读,加固读写链。

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是阅读和写作共同的核心。生命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岁月中,好书还是我们的师长、朋友。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某一句哲言;某一个人物,某一段故事,某一次真情独白------都可能碰撞学生敏感的心灵,拨动他们智慧的琴弦,让他们懂得许多------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因此,通过读书,可以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首先,通过读书,可以让学生构建一种道德标准,至少让他们懂得在自利的同时也要利他。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那位从前的刘大叔,后来的宗月大师,达到了道德境界,并开始超越道德境界了。他先前处于好善乐施,后来就发展成为禅心、佛性了。其次,读书可以让学生养成全面辨证的思维习惯。第三,读书可以让学生学会逆向反思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都可以利于孩子们在自己真实的生活中写作、在他们内心深层和创造性的生活中写作、在批判和反思的生活中写作,那么作文立意也就具备了深度、宽度和厚度了。以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思想培养为纽带,串起了阅读和写作两个环节,因而写作的积累提高也能在阅读中得到体现了落实。

1、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能体现在写作中,也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学生在写作中涉及到深题、选材、立意、某篇布局、写法运用等众多的环节,这些环节的情感锤炼和总结,在各种阅读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人生寓言》中,白兔得到月亮后与没有得到月亮前的心理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立意新颖。“我”是落难王子同一时代的人,还有对话,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亲身见闻,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构思非常巧妙。

    2、写作中的写法和经验积累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前提。在阅读中,小至字词的领悟和解读,大到写法分析和理解,两者是完全相通的。特别是教材中设置的写作内容,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要求仿写诗歌,我布置给学生的作文训练内容是仿写《秋天》,让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切身体会到:现代诗歌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等特点,然后又推荐了从冰心的《纸船》迁移到泰戈尔的诗歌《纸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去领悟冰心的满腔真挚的思念母亲的情感。

   《2009年朝阳市初升高考试说明》(语文)也强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应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以及创造性理解能力的考查;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阅读的水平,要从“形象、情感、语言”等方面考察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同时要注重语言材料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要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文要有难有易,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而写作的测试应重在考查学生规范、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文命题应力求富有新意,努力设计符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的试题,有利于学生表达真实思想,表达真情实感,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三、关注现实,开阔胸襟,升华读写链。

1、学会体验。每一位学生都是充满个性的花朵,不论是读书还是写作,都应关注他们的个性,但要有意识地强化培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中不断生长出灿烂的创造之花,还得有一番“啃”书的本领。“啃”,就是啃一类书,用书中的个性来熏染自我的个性。啃的过程,是快乐获取的过程。要获得快乐,就要迎难而上。因此,啃书,就是下苦功夫咀嚼书,战胜阅读中的种种障碍,进入书中的内在世界,只有有了发现,才能有所创作。这种体验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体验”。韩愈曾作诗勉励他的儿子说:“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意思是说,作为人如果不能通过诗书来通晓古今历史、人情、风貌、知识,那么与马和牛穿上衣服没什么两样。不读书无以为人。读书,可以升华我们的情感,能够引发我们的睿智,可以观照我们的现实,更可以丰富人文知识、认识整个世界、看清脚下的位置;读书,可以让我们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消除文明与种族的壁垒,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髓,丰富人类的共通人性,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读书这种跨越时空的体验是任何一种学习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当学生把阅读时的感受或体验最深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出来,这就形成的最初的表达;另外,因为阅读而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联想到自己与身边人的相同或相似的经历,拓展并丰富着阅读体验。将这样的共鸣和拓展记录下来,这又是一种很好的表达。这两种表达,无形之中促成了我们写作的情感素材和材料素材。

2、注重借鉴。同样一件事情,在这个人笔下波谲云诡,动人心魄,而在那个人笔下却如一潭死水,令人生厌;同样一个角色,在这个人笔下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而在那个人笔下却形同瘪三,面目可憎。造成这种写作效果上强烈发差的原因很多,其中关键一点,就是写作艺术的运用。写作艺术高,则三分事可出十分效果,反之,则十分事只可出三分效果。而写作艺术的核心是写作技巧,但是写作技巧的掌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不可操之过急的对学生进行纯粹技巧的传输,更应注重他们心灵的流动,“以情育文”。我们不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范文阅读,让他们在耳濡沫染中完成对写作艺术的借鉴。

3、勇于创造。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名著”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应是一种发现,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这种阅读过程,既是生命张开的过程,是感官与心灵充分触摸和延展的过程,是提供生命前进时永葆敏锐和鲜活的过程,也是学生长大和成熟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时时张开想象的翅膀,体认作品的空白并加以自己的经验加以完善、弥补;进入作品的情境、图像并加以渲染、发挥;关注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发展,并加以跌宕起伏的续接;体验作品的精神内核并尝试进行另一种包装------那么,我们就会让学生地阅读过程更加充实、更加精彩,就会真正成为创造潜能开启的过程,成为写作能力日臻纯熟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在阅读之余,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或迁移训练,这种“再造作文”可以有扩展写、补白写、改式写和续接写四种方式,真正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四、滴水穿石,养成习惯,形成终生的读写链

1、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养成习惯。自然就有很多与书有缘的故事。在阅读时,于周围或者身后酝酿或生成的人、书、景一体的一个背景、一个气氛、一个场,一种此书此景的情绪或者情况。这种情绪或者情况会在他们心里漂浮、涌动,在周围的空气中弥漫开来,这种具体入微的感觉、感受、感悟------我们要引导学生随时记录下来。阅读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一种形态,更是生命的一段旅程,读书的同时,更是在读自己的喜爱,读一颗颗或伟大或平凡的心灵,更是在读自己,读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写出读书人之“心”。我们知道,生命的历程中,人与书的缘分或际遇,实在可以称得上是赴一场宴会,如此读好书就如同赴一场人生的盛宴了。如果我们不能让学生用阅读来提升生命高度,那么他写出的作文也是失败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显示读书之“界”,才能真正体现作品的真、善、美。

2、尽信书不如无书,应大胆质疑,那么当我们引导学生真正展开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适当的深思慎问的质疑。主要可以表现在,首先能从环境出发,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质疑。任何事物都存在一定的环境之中,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对于一个历史人物或者文学形象的分析、评价,不能离开这个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其次,可以从事理出发,对小说的主题、写作技法进行质疑。一篇小说的主题是作者在写作时就确定了的,但是,也有一些不是这样,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评论家会对它的主题产生新的认识。那么在阅读中的质疑,不仅仅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多的是交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让他们由阅读到生活,形成一种反思、批判的思维方式,言由心生,自然就会有话要说,有话想写。

【厚积薄发: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厚积薄发议论文10-15

厚积薄发议论文11-23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 (教师中心稿)04-14

从阅读走向写作━━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教师中心稿)04-14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04-14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03-02

写作训练-句式的仿写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写作训练---联想和想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04-14

试论写作训练的原则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