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教学法(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14 18:12:2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点拨教学法(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吴江市高级中学   李琴芳

点拨教学法(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当“互动”和“对话”这些课改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语文教师传统的拿手绝活--“点拨”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依然意义深远。

说到点拨法,有一个人绕不过去,他就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他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点拨”的阐述。尽管“点拨”的教学思想影响了我国的教育界两千多年,但人们对于点拨的研究还有再深入的空间,怎样在课堂上通过点拨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爆发出智慧的火花,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点拨教学法是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所倡导的一种现代语文教学法。它的主要内容是“点其要害,拨其迷障”,它的核心要求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这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

一、 点拨教学要善于因材施教。

运用点拨法,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从各方面去拨动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和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和集中他们的注意,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自觉学习,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与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境界,才能使教师思路、教材思路、作者思路和学生思路同步运行,相互激发,和谐共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妨从课堂的导入开始。在教《琵琶行》时,导入可以作如下设计:先播放名曲《二泉映月》,让学生欣赏。请学生把听音乐的感受用语言来表述,学生未能达意。教师略作点评,可见用语言描述音乐的难度极高。因为音乐无形难以捕捉,而白居易的《琵琶行》却借助语言把它变成可感的具体感受,实在是用文字写音乐的极品。接下来用幻灯片打出相关画面,给学生具体可感的感受。最后出示一幅关于《琵琶行》的对联: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有情。这时再请同学来说说对联的含义,顺势揭示文题,学生的学习兴趣陡然大增。

这个开场有歌曲渲染,有问题引导,有幻灯展示,有对联总结,学生一下子被深深吸引住了,自然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材施教”是从学习对象上讲的,一是学生,二是学生所学的教材。苏教版必修三4个专题25篇课文要在半个学期的时间(新课程实施后,每册书的授课时间仅为36学时)教完,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对打星号的文章置若罔闻,划一下字词就过去了,这样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我们要打通4个专题,在教材的框架内对专题内容进行选择和重组,重点篇目重点突破,重点知识重点讲授,使课程内容更趋于有操作性。

首先,我们打通《江山多娇》与《烈士的抉择》这两个子专题,取名为“个体与祖国”。《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四篇课文交叉着讲,既缓解了教师备课的重任,也多一点时间留给学生背诵记忆文言文知识。其中《肖邦故园》放开让学生自学。讲解《长江山峡》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之《壮丽的三峡》。

子专题《颂歌的变奏》基本保持原样,不再打散,而采取比较教学的方式,侧重让学生朗读四首诗。用两课时将艾青的《北方》、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比较阅读,思考这三首诗中分别出现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再补充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将之与闻一多的《发现》作比较阅读,用时一课时。学生掌握诗歌阅读方法后,可以自己学习其他诗篇,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所以子专题《殉道者之歌》重点讲解《离骚》,将《致希伯利亚的囚徒》和《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让学生课后阅读。《离骚》的教学要做到人文性与基础性的统一,通过节选部分,让学生大体了解屈原的思想、人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武汉大学李敬教授在《百家讲坛》的讲座值得学生一看。

能作比较阅读的还有子专题《底层的光芒》的两篇文章《品质》和《老王》。我们可以从“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和“将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展示人物形象”这两个角度切入来作比较阅读。串联的举动本身就是点拨与引导。

二、 点拨教学要善于因势利导。

就点拨教学而言,“势”指的是学习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思考状态和成效。教师如果趁势而教,课文自然势如破竹。这个点拨的当口,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相机诱导”。相,观察也,审时度势也;机,当口也,机会也。相准了“机”,“诱导”才能成功。一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形成多种有利的“势”,即学生思考要点和思考结果都很优秀但有极大差别,不同施教者不同学习者必定有不同的选择。以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为例,最佳的学习之势可以定位于语言的鉴赏;也可以定位于五幅画面的概括;当然也可以两者结合起来。再以《祝福》为例。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和礼教吃人的主题,第一步先从肖像描写及画眼睛的笔法入手,形成前后比较的教学之“势”,从而认清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步从分析人物关系上切入,分析其他人物面对祥林嫂的不幸的反应态度,从而了解人物生存状态,由此“势”推断祥林嫂被戕害的原因。第三步,从问题切入,提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这一询问,促使学生从更为复杂的状态中去思考,从而认识悲剧形成的社会原因。

 三、点拨教学要善于设置问题。

 “点拨”就是为学生排除疑难,扫除障碍的。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的障碍有的自己能克服,有的却是老师有意设置的。教师要在有疑处设疑,更要在无疑处设置疑问。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想说而不得要领,想写而不得其法之时点拨一下,使之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譬如余映潮老师在课文《孔乙己》教学的研读阶段,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说说孔乙己的“手”。这是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情绪,把学生引入了课文,也把学生引入到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阅读心理境界。学生会立即被这个问题所吸引,目光深深地进入课文,开始对课文进行整体的研读提炼。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可以感知到如下的内容: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有一双与别人既一样又不一样的手。这不仅表现在这双手特有的形状和极富个性特征的动作之上,更表现在这双手特有的用途之上。除了替别人抄东西赚点钱之外,孔乙己的双手还有四种特殊用途:第一,蘸酒写字;第二,偷窃东西;第三,书写服辩;第四,代脚“走路”。作者用了细节描写、穿插叙述、侧面介绍以及正面白描等方法,通过对“手”的描绘,揭示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地表现了封建社会里旧知识分子中大多数人的悲惨命运。课文对孔乙己双手特殊用途的描写,贯串着故事由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陪伴”着孔乙己的出现和消逝。孔乙己这样一个写得一笔好字的人,其功夫的最后显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孔乙己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他爬向死亡的工具。可见,作者对孔乙己双手的“反常”描述,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也强化了这悲剧带给人们的思索。

关于点拨教学,可谈的方面其实很多,本文主要从设疑、激趣、探讨三方面谈谈运用点拨法教学要善于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设置疑问。要成为真正的点拨高手,教师个人的素养、高超的教学基本功、先进的教学理念才是最重要的。让我们的课堂因点拨的到位而充满智慧的光芒。

 

李琴芳

【点拨教学法(高一必修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高一必修三议论文02-16

高一问题教学法与提问教学法的区别03-03

中考议论文阅读点拨04-14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氓》教学设计03-04

《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

劝学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04-14

师说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04-14

《氓》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04-14

《过秦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04-14

《师说》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