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之再现与表现a href=/friend/list.php(教师

时间:2022-04-14 18:30:0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作文指导之再现与表现a href=/friend/list.php(教师中心专稿)/a

赵孝云

作文指导之再现与表现a href=/friend/list.php(教师中心专稿)/a

高一语文第三单元作文 再现与表现 教案

1.认识再现、表现客观事物的重要性。

2.掌握并运用再现、表现客观事物的方法。

写作指导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如果我们想步入写作之门,首先就必须注意积累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感悟,才会产生一种写出采的冲动。如何把自己所感悟的生活用文字客观地反映出来?这就需要熟悉并掌握叙述、描写、说明这三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叙述 就是记叙和述说,就是把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的过程清楚、明晰地表述出来。叙述有概括叙述和详细叙述之分,叙述的概括与详细往往与文体有关:一般来说,论说性和应用性文体的叙述较为概括,记叙性、描写性文体的叙述较为详细。叙述的概括与详细还往往与文章的中心有关:一般来说,表现中心的非主体材料应概括叙述,主体材料应详细叙述。

叙述要遵循一定的过程和顺序。叙述的过程,应包含“六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这是因为,我们在写人记事时,总不可避免地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何人?发生了何事?事情发生在何时、何地?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又是怎样的?如果不把这些交代清楚,叙述就显得不完整。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顺叙”是按照事情发生的过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叙述的。这种叙述的好处是上下贯通,气韵流畅,但若把握不准重点材料,就容易陷入平铺直叙,记“流水帐”。倒叙是把结局提前的一种叙述。倒叙的好处是开篇就立起悬念,兴起波澜,有利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运用倒叙要注意好过渡和照应,注意得不好,就会造成结构松散,行文凝塞,插叙是一种在叙述过程中临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一个或几个与中心有关的其它事件或情节的叙述方式。因为插叙是一种“截断”和“插入”,所以适当地使用既可使行文在断续中形成张弛和曲折,又可使文章在内容上得到充实和完善。但运用“插叙”要根据实陈需要,若插叙的内容过多,文字过长,则会喧宾夺主,造成内容的枝蔓,影响情节主线的发展。如果插叙的内容是对往事的追溯,也称为追叙,或者叫补叙。

叙述还有一个人称的问题,即由“谁”采叙述。叙述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用“我”(我们)怎样……”的语气来叙事。叙事中的我(我们)有两种含义:在记实性文体中,“我”是真我,即作者本人;而在小说等虚构文体中,“我”则往往为假我,即是一个文学形象。采用第一称叙述,除便于交代事件发生的过程外,还便于直接抒写感受,令人感到真切启然,真实可信;其局限就是视野狭窄,不便于把“我”见闻之外的生活写进作品,更不能描写“我”的外貌,剖析他人的思想。第二人称是写“你(你们)怎样……”。用第二人称,叙述主体的立足点仍是“我”,只是这个“我”多数情况下较为隐蔽。第二人称用得较少,多数情况下用于第一、第三人称中的抒情。用第二人称最突出的优点是,推倒了“我”和“你”之间的“蔽障”,可以直接向“你(你们)”抒怀,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第三人称是写“他(他们)怎样……”。第三人称在叙事中用得最多,因为它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可获得最大自由的叙述。用第三人称,文中任何人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他都知道;因此,用第三人称叙述,既不像第一人称那样真切自然,也不像第二人称那样动人情怀。

描写 就是描绘人、事、景、物的状况,使人、事、景、物的特点更加突出,状貌更加形象感人。例如,“铜钱掉在地上”就远不如“铜钱叮叮当当地掉在地上”显得生动;“人长得很瘦”就远不如“人比黄花瘦”显得形象;“情人话别,不忍分离”就远不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显得感人。因为“铜钱掉在地上”“人长得很瘦”“情人话别,不忍分离”只是客观也叙述,而“铜钱叮叮当当地掉在地上”、“人比黄花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则掺入了描写。描写,能使记叙变得生动、形象、感人。

在运用描写时,我们尤要注意以下几种方法。

细描和白描 细描是一种工笔描写,是指对描写对象的逼真、入微和描摹。这种描写方法,讲究一个“细”字,一个“真”字。白描,作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不用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借用到写作上,即指不加陪衬和烘托,以极简略的笔墨直接勾勒出人物的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例如: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盂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膏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予轻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洒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中,如一张睡荚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枚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丝绿之间,格外觉得娇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那低些的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头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

--朱自清《月朦胧,乌朦胧,帘卷海棠红》

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袄也贴住了背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咸一个阳文的“八”字。

--鲁迅《药》

第一段文字运用了细描,那绿色的卷帘、黄色的帘钩、石青色的双穗,那盛开的海棠花,那花枝上歇着的一对黑色八哥,那淡淡的月光,都用了极细腻的笔触尽力描摹,把一幅死丹青写;得活灵活现,形神兼备。第二段运用的是白描,它没有任何渲染,不加任何修饰,只甩三言两语就把重病中小栓:的外貌和神态勾划了出来。

细描和白描是写作中用得最广泛的方法。细描重在具体而微,穷形尽相;,白描重在择形绘神,疏笔勾勒。

面的描写和点的描写 “面”是全景,“点”是“特写”;“面”是“大景”,“点”是“小景”。“面”是整体,“点”是个别。在写作中,若只有“面”而没有“点”,描写就笼统抽象,没有生气和活力;若只有“点”而没有“面”,描写就单薄狭仄,缺乏深蕴。只有有面有点,点面结合,描写才丰赡坚实,气韵流动。例如: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千千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景。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朱自清《威尼斯》

全段共五句话,前四句写威尼斯的地理位置,城市的形貌特征以及我对威尼斯的感受,是“面”的描写;写“海水”的“绿”、海水的“酽”,是“点”的描写。面点结合,犹如碧石挂星,浓墨点苔,绘画面增添了活气。

面、点描写,还要注意动静结合,给画面注入动感,以更好地起到渲染作用。

说明 即对事物的形状、特性、构造、功能、演变、成因,对人物的出生、事业、成就等进行解说和介绍。说明不仅仅是说明文的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而且也是记叙文、论说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掌握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应注意两点。一是掌握说明的方法。说明的方法,主要有定义和诠释、分类和分解、列举和引用、比较和比喻、数字和图表等。二是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是解释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的。说明人,就要抓住人的容貌性格特征;说明事,就要抓住事的核心、本质特征;说明物,就要抓住物的形态、性质特征。例如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作者就紧紧抓住了“操作过程的复杂”和“制作精细”的特性;法布尔《蝉●蝉的地穴》就紧紧抓住了“蝉的地穴结构不同于其它掘地昆虫的地穴结构的特征”。我们中学生,说明的最大困难就是抓不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尤其是本质特征,因此,写起来往往分不清主次,致使主体特征不明显。要抓住人、事、物的特征,就必须多观察、多比较、比思辨,力求抓住不同人、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

写作,不仅仅需要再现客观事物,而且还要借助客观事物来表现主观情意;只有把主观情意融进客观事物之中,流出的笔墨才富有感染力。有人说:“读《出师表》而不痛哭的人不是忠臣,读《陈情表》而不流泪的人不是孝子。”这两篇文字的魅力,来自于作者强烈而深挚的情意。文章因“情意”而生彩,在写作中,我们应当学会把自己的主观情意真实地表达出来。

抒情独白 抒情独白法,就是用独白的方式来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意。例如: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间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郭沫苦《屈原》

这是《屈原》第五幕“雷电颂”中屈原的一段独白。这段独白,情意寄于雷电,把主观与客观、个人与自然的力量融汇在,一起,再现了屈原惩罚腐恶、追求光明的战斗激情。

画龙点睛法 “画龙点睛法”是指用精炼的语言托出文章主旨、点示人物神貌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成功的点睛之笔,是主观情意的聚集,是行文的着力点。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开头先抒写岳阳楼的不同时节,阴晴变化的不同景色,接着抒写各色人等登临览物时的不同心情,最后点示“眼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点”,使全文顿生光辉,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又如,鲁迅先生的《祝福》,其中写了祥林嫂在生命的穷途向“我”叩问人死后有无灵魂、死掉的一家人能否见面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也是点睛之笔,它揭示了祥林嫂面对生死的困绕和折磨,是刻画祥林嫂这一形象的关键一笔,也是使读者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颤的重要一笔。

名家为文,往往先纵横捭阖,驰笔万里,然后凝旨聚精于片言以敛形聚神。

寓情于事法 寓情于事,就是把主观感情融于事件的叙述之中,或者说,作者带着主观感情去叙事。借叙事抒情尤要注意典型细节,把典型细节作为感情的凝聚点和着力点;这是因为概括叙事一般重在对过程、因果的交代,是一种较为客观的表达。而只有把感情依附于细节,感情才具体,才生动;抒情才真实,才感人。例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事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平?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这段文字,情透纸背,摧人泪下。这种抒情效果,不是来自于概括叙述;而是采自于具体描写。这段文字共有两个具体细节的描写:一是“娘以指叩门扉,”一是“儿寒乎?欲食乎?”的探问。这两个细节,既叙写出了浓情欲滴的母爱,又抒发了作者对这种严母爱”的刻骨铭心。

我们大都有这样的感受:读过一部作品,一段时间后,故事情节,思想内容,甚至连题目都已忘记了,但惟独一些细节却始终像天空的星星闪烁在我们眼前。为什么?因为那些细节熔铸着永世难灭的感情。

寓情于景法 景为恃设,“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烙上感情的印记,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例如:

海受了创伤,愤怒了。

它吼叫着,猛烈地往岸边袭击了过来,冲进了岩石的每一个罅隙里,扰乱岩石的后方,接着又来了正面的攻击,刺打着岩石的壁垒。

声音越来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枪炮声,呐喊声,叫号声,哭泣声,马蹄声,车轮声,飞机的机翼声,火车的汽笛声,都掺杂在一起,千军万马混乱了起采。

银光消失了。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的岛屿。它从我们的脚下浮了起来,雷似的怒吼着,一阵阵一将满带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的身上。

--鲁彦《听潮》

作者写潮声,如狂风暴雨,如铁骑突出,如壮士悲歌。原来作者与妻子去普陀“佛国”海边听潮,起初被寺里的主持安排在海边山头的一个幽静的房子里,后来因为来了两个外国客人,寺僧便要让他们夫妇搬出来,他们坚持不搬,寺僧由此而变得冷淡而倨傲。但当鲁彦穿上军装的时候,寺僧又立即变得点头哈腰。作者是在借潮声来抒发自己难以平息的满腔激情,也正因为这潮声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这潮声才有了精神和意志,这《听潮》才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精典。

顶 针

每当看到城里的妇女手指上戴着金戒指,我就会想起母亲的顶针。那只铅灰色的一半四季戴在手指上的顶针。

母亲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妇女。在乡村,妇女手指上的顶针是没有荚学意义的,它只有实用的内涵。

母亲大概在少女时代就用上了顶针。她用顶针外加针线布料可以缝自己想缝的东西,绣她自己想绣的东西。待她18岁出嫁时,已是周围十里八乡出了名的针线能手了。

在我的记忆中,我18岁以前穿的衣服全是母亲做的。那些年,母亲白天要到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晚上才能在一盏油灯下;缝补衣服。那时,我常常在母亲身旁做作业,累了,就默默地看母亲做针线活儿,心里便感到格外踏实。

记得有一次小妹哭着要戴母亲那只顶针,说她也要学缝东西。母亲先是不给,后来看到小妹闹到早饭不吃,才把顶针戴上小妹的手指上。小妹高兴得不得了,看着松松垮垮戴在手指上的顶针冲我扬手说:“哥,好看吗?”

妹妹第一次戴母亲的顶针,就弄丢了。我帮着母亲在房前屋后所有的地方都找遍了,可连影子都没见着。母亲一生气,在小妹的屁股上,打了两巴掌。后来有十来天时间,母亲不戴顶针给我们缝补衣物。看到母亲手指上被针鼻儿顶出了许多淤血,我难过得偷偷流了几次泪。我终于忍不住对母亲说:“卖几个鸡蛋另买一只吧。我在大队供销社看见了,四毛线,还镀了金呢。”母亲笑着说:“镀什么金,那是铜做的。妈不买了,咱们再找找,说不定能找到的。再说四毛线可以买你入本作业本了。”

那是贫困的年代,许多便宜的东西都显得非常珍贵。后来,我终于从一只小妹丢弃的鸡蛋壳里找到了那只顶针,母亲高兴得奖了我一个煮鸡蛋。

我是穿着母亲做的衣服踏上愈来愈远的求学之路的。我知道,母亲是在连一只顶针都不能多买的年代里倾力供我和弟妹上学的。十八岁那年,我终于到四百里外妁省城读大学了。母亲送我上路时说:“娃儿,妈不再给你做衣服了,到城里自己买几件吧,那是机器缝的,针脚密,裁得好。”当时我竞糊里糊涂地点头答应了。

快毕业时,我写信给母亲,问她想要什么礼物。母亲捎信说,给她买一只顶针,要那种黄铜做的,那只旧顶针不能用了。看着母亲的来信,我眼里盈满了泪水,我决计要给母亲买一只最好的顶针!可我跑遍了城里的大小商店,竟然没有顶针卖。最后总算在一个小商品市场上见到了几只,做工还算精细。一问价,操江浙口音的货主向我伸出了四根指头。

我说是四毛吗?他摆摆手;我说是四块吗?他点点头;我说能少点吗?他又摇摇头……

当我终于把一只黄澄澄的顶针放到母亲的手中时,母亲惊喜地问我:“多少钱?”我说是四毛。我平生第一次对母亲说了谎。母亲半信半疑道:“听说现在什么都涨价了,可这小东西没涨,真怪。”我说;“妈,这你就不懂了,现在城里的衣服都是机器缝的,这顶针没人用了,价也就不会涨。”母亲听后松了一口气,她怕我花冤枉钱。

母亲戴上我给她买的那只顶针,转眼又过了十年。这十年间,母亲戴着顶针在老花镜下每年都给我缝十来双鞋垫,她总说手闲不住……

母亲一生只用了两只顶针,可她却在冗长的岁月里补好了全家老小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缺憾。

如今,母亲已经离我们远去了,那两只顶针,我一直珍藏着,它将带着母亲的深情,伴我一生……

【简评】

丰富的情感如同一盆盈盈的珍珠,粒粒都是那样晶莹璀璨,让你心动不巳,却又往往不知从何着手,这时,你需要一根线,一根能将闪亮的珍珠串连起来的感情线。

“顶针”便是这样一根线!一个小小的顶针,竟然串连起了几十年的情感记忆,从妹妹丢失顶针到妈妈舍不得再买顶针到我读大学后给妈妈买了一个顶针,情节的发展,都围绕“顶针”进行,而妈妈对儿女的爱和儿女对妈妈的爱也都浓缩在这小小的顶针里,顶针成了一种情感的寄托,也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

此外,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结尾处“母亲一生只用了两只顶针,可她却在冗长的岁丹里补好了全家老小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缺憾。”情真意切,一位勤劳质朴,只知奉献不知索取的母亲形象呼之欲出。

真爱永恒

父亲因病去世那年,奶奶已经七十岁,为了不让体弱的奶奶过度悲伤,我们几人商量后选择了向奶奶隐瞒这个噩耗的做法。由于父亲生前住在外地,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与奶奶团聚,相信奶奶是不会察觉的。

尽管我们都避免提及父亲,但是一段日予以后,奶奶还是念叨起来,说父亲是儿女中最孝顺的一个,为什么现在这么长时间都不采看她。我们只得用种种理由来搪塞,说父亲身体不大好或者工作太忙走不开,为了让奶奶相信,我们甚至还编写父亲的采信读给她听。起初的时候,很容易就能应付过去,奶奶毕竟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反应已不那么敏锐,可时间一长,所有的理由都变得苍白无力,奶奶对父亲的思念愈发急切,她开始嚷着非让我们领她坐火车去父亲工作的地方不可。我们只好用她年岁太大外出不便加以推托,每次看到奶奶的要求被我们拒绝后那失望的表情,我的心便会如刀割般的难受,甚至有犯罪般,的感觉,不敢面对奶奶的目光,那个时候,我真想把一切真相告诉奶奶,然而理智终究阻止了我这样做。渐渐地,我们开始习惯于奶奶的念叨,奶奶也习惯了我们的拒绝,加上她的身体愈来愈差,所以也不再提什么过高的要求了,然而,那份痛失亲人的悲痛却时常攫取着我们渴望宁静的心。

那年的冬天,在我休完寒假准备返校的前夜,奶奶忽然将我叫住,用瘦骨嶙峋的手从枕头下取出一件羊毛背心交给我。这件背心我见过,那是我父亲生前最喜爱穿的。我不解地望着奶奶,过了一会儿,奶奶才颤巍巍地对我说,你回校前无论如何去父亲那里绕一下,把这件羊毛背心也捎去,兄弟姐妹中就你父亲吃的苦最多,离开妈的时间最长,父亲这么长时间没来,一定是腰病又犯了……一股热流刷地涌上我的心头,我百感交集地从奶奶的手中接过了那件羊毛背心,那一瞬间,我忽然有种释然的感觉,父亲真的并没有去世,一家人不是像以往一样在彼此思念彼此牵挂吗?父亲只是去到一个更遥远更美丽的地方,总有一天,我们会在那里重逢!

那以后,我终于能坦然地面对奶奶牵挂的面容,终于能平静地和奶奶一起回想我的父亲以及许许多多远离我的亲朋好友,也许奶奶永远也不会知道父亲其实早巳不在人世,但这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知道我们挚爱的人永远不会离去,知道了生命中有比悲痛更重要的东西。

而那以后,奶。奶也不再提要见父亲的事,她只是给我们讲许多许多父亲小时候的事情,每次讲述时,她的脸上都洋溢着那种幸福的表情,仿佛父亲就在她眼前。

奶奶在四年后离开了我们,弥留之际,她握着我们的手,无限欣慰地说:“我终于可以见你们的父亲了……”

我忽然明白了一切,热泪盈眶……那个寂静的夜晚,忽然让我对一向最惧怕的生离死别有了更深的理解。

只要选择了真爱,生命便是永恒的!

【简评】

父亲因病早逝,这一消息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奶奶来讲,可能是致命的打击,所以,作为晚辈的“我们”出于对奶奶的爱而隐瞒了这一消息,但奶奶最终猜出了答案,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然而,奶奶被子孙们的善意“欺骗”所感动,决计也隐瞒自己已经知道了真相的真相,也“骗”了“我们”一回。这两种“欺骗”互为映衬,衬托出的是一种人类最真、最美好的情感。我们在为儿孙们的良苦用心而感动时,更为奶奶的“强作欢颜”的隐忍而慨叹。爱是永恒的,生命可以消失,时间可以流逝,但这种真爱会永存人们心底,至此,我们也更深地领悟到了文章标题“真爱永恒”的含义。

“情感互现”法的使用,能使情感的表达寻找到一个互衬点,如同一首交响乐,在万乐伴奏中,将主旋律烘托到了极点。

潘 璐

一个个美丽的黄昏,在一条川流不息的小河旁,总会有一位年入古稀的佝偻着身子的老人坐在一张褪了色的旧藤椅上,出神地看着被夕阳染红的天空、被秋风打红的霜叶。又低头看着自己小得可怜的脚,不住地叹息,什么也不能做。、她就是我可敬又可亲的太奶奶。

记得小时候,我常依偎在太奶奶身边,天真地问她:“您怎么老唉声叹气?您的脚怎么跟我的一样那么小又那么长?”可是不知怎么的,每当谈及太奶奶的脚时,太奶奶的眼泪就像潮水泛滥一样,从她那黄褐色的、无神的眼睛里涌出来,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用微微颤抖的手抚摸着我的头。每当这时,妈妈总是带着严肃的神情对我说:“小孩子,不懂事,别瞎问,自己玩去!”然而,这非但丝毫没有动摇我的好奇心,反而在我幼小的心中萌了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想要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终于揭开心中的谜团。那是一个很黑的夜晚,我有事去找太奶奶,刚兴奋地跑到门口,一副差点令人昏厥的场景出现在我眼前,从几乎绕不到尽头的布里,我看到了里面裹着的小小的脚:又长又细,就像一只织布的梭子。脚上的皮肤就像老树皮,突出一根一根青筋,五只脚趾被强迫地挤在一块。唤,多可怕的脚啊!猛然间,我明白了:为什么太奶奶只能静静地坐着,而不能走来走去!为什么太奶奶的起居需要妈妈搀扶!为什么她会不住地叹息!我抬起朦胧的眼,发现太奶奶更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像放了很久的茄子,任皱纹到处爬满,就像刀刻的一般,是那样的深,那样的爹,似乎每一条皱纹都藏着一段曲折的经历;流逝的岁月无情地压弯了太奶奶的腰。我愕然了:这就是我的太奶奶--一个用瘦弱的双肩坚强地挑起生活重担,凭自己的力量,把四个孩子拉扯大的太奶奶!泪,不禁夺眶而出……

而今,太奶奶已离开人世许多年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过去,离我越来越远,不再回来。而在我记忆的深处,还常能清晰地看到:那条溽溽流水的小河旁,我和蔼可亲的太奶奶坐在那张发黄的藤椅上,默默地看着美丽的晚霞,“飒飒”的风声正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筒评】

文章开始巧设悬念:黄昏,太奶奶“看着自己小得可怜的脚,不住地叹息”,每当谈及脚,“太奶奶的眼泪就像潮水泛滥一样,从她那黄褐色的、无神的眼睛里涌出来”。为什么太奶奶会谈“脚”色变呢?文章紧接着揭开谜底。习作没有因此来批驳封建社会摧残人身体的一面,而是由此谈到太奶奶的坚强,表现了一个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

作文练习

1.爱的温度

【思路点拨】

文章的重点在“温度”两字上,其实就是要你写出“爱”的程度,有炽热奔放的爱,有看似冷漠其实深沉的爱,也有冷冰冰的爱。

2,心动

【思路点拨】

可以是让你心动的人,也可以是让你心动的事,还可以是让你心动的景,能让你心动的人、事、景肯定是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写出这种不同,便写出了文章的特色。

3.爱如一件大衣,除了布料、质地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针法,有许多的爱,是用细细密密的针织起的,每一针每一线,都融入了浓浓的爱。请以“爱的针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拨】

“针法”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实际上说的是爱的细致,爱的体贴入微,爱的真挚,写作时应在写作的对象、选择的事例上做文章。

4.人生中要经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体验到父爱、第一次体验到友情、第一次体验到集体的温暖,第一次体验到朋友的关怀。请以“我的第一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拨】

写作时要写出“第一次”的特点,情感上或感到新奇,或感到神圣,同时,应细腻地再现出“第一次”的过程,例如写“第一次体验到父爱”,可先写以前对父亲的误解,与父亲的矛盾,然后,再通过一件感人的事情的叙述与感悟,描写出父亲深沉的爱。

5.有位哲学家说过:“怀念是最好的情感催化剂。”确实,许多东西,当时并不觉得美丽或者珍贵,但是,时过境迁之后,回想起当初的一切,你会感到那样的温馨美丽。请以“怀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拨】

可怀念人,也可怀念事,还可以怀念某个地方,无论怀念的对象是什么,都要注意情感的真实,要以真情动人。同时,要注意线索的安排,应用一根清晰的线索串连起记忆。

6.“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思乡情感”是我们一种割不断剪不掉的情感,请以“思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拨】

写这篇文章的关键是要有具体的材料,切忌泛泛而谈,空洞无物。写作时可以抓住对家乡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或一个人,或一件物来描写叙述,也可以采用片段组合的方式,写几个人,几件事,或几件物。无论怎样写,都应该注意将“情感的再现”摆在首要的位置。

【作文指导之再现与表现a href=/friend/list.php(教师】相关文章:

高中作文升格描写之细节描写 作文指导04-14

中考现代文阅读指导之散文阅读(教师中心稿)04-14

高考作文高效指导揭秘之十三:人生解读类话题(教师中心稿)04-14

高考作文高效指导揭秘之十六:情感品尝类话题(教师中心稿)04-14

作文训练:再现客观事物(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一材多用烛之武和荆轲(作文指导)04-14

如何描写表现人物精神世界(人物描写指导)04-14

诗歌翻译之补字诀(高考复习指导)04-14

诗歌翻译之释字诀(高考复习指导)04-14

高三作文复习指导之排比造势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