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时间:2022-04-14 18:52:2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案(湘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一、导课: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案(湘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1、苏轼有《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琴与指,正如我们读者和诗,只有认真阅读,深入理解一首首诗,这诗才被我们赋予了新的生命,而我们也正从这诗中得到感情的陶冶。今天,我们就要弹拨一张张琴,奏响一支支心曲,同时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 

2、鲁迅言:“凡人之心,无不有诗……惟有而未能言;诗人为之语,则握拨一弹,心弦立应。”理解诗,接受诗,诗就会理解你,接受你。 

二、回顾第一课时所学课文内容。(略) 

强调:读诗,学会去“泡”,去“猜”。 

三、学以致用: 

第一首: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猜想一下,这杏园主人是何等人物? 

2、综合诗中的细节描写 ,体味一下诗人的性格情趣。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绘了怎样的形象和意境? 

学生思考,讨论,试回答。 

归纳方法:“泡”和“猜”时,一定要尊重诗作的语言实际、形象特征、艺术特点和诗人的情感逻辑,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行合理的阐发、补充、推断。 

第二首: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 

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思考:1、谈一谈这首诗讽刺的现象。 

注意“荔枝”这一意象在诗中的特殊作用,只有了解荔枝的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诗。 

2、第三句中的“笑”字,在这里既然不用考虑押韵,为什么不用“喜”或“乐”?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笑,让人想起战国时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幽王为博bao姒一笑而失天下,这里,诗人是以杨妃之笑来比附bao姒之笑,都含有对君王荒淫误国的讽刺和慨叹。 

(这一环节引导得好,会让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并为之深深慨叹,从而明白诗中用词的妙处) 

归纳方法:诗歌的写作背景为我们提供了“泡”和“猜”的基本依据,一定要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人经历甚至个人情感,在现有词句的基础上,合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浣溪沙(晏殊) 

(作者:北宋时期的太平宰相,婉约派词人。早有文名,入仕早,仕途通达。)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第一步“泡”: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和思考?它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对人生苦短,光阴易失的感慨。情感哀婉忧伤,有种淡淡的惆怅和失意。 

第二步“猜”:你感觉诗人当时写此词的情景是怎么样的?或者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作此词的? 

明确:一手持杯,一边听着家姬的歌舞,一边浅斟低唱。 

晏殊是北宋太平宰相,一生富贵,不知愁苦,常一边观景,一边赏乐,得意地说:“穷儿家哪有此景致?”上天对他特别有恩,但只有这时间,人生,他却无法得到格外恩赐,人与人在这个问题上是平等的,所以他叹的不是一人的愁,而是所有人的共同感觉。 

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山,天寒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 

思考1“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表现怎样的意境? 

思考2“猜”:结合诗人的其它诗作,说一说诗人所追求的境界是什么? 

甜蜜的复仇(夏宇)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 

腌起来 

风干 

老的时候 

下酒 

诗词鉴赏歌诀(胡编) 

诗词鉴赏莫着急,也有方法可循依。 

弄清作者和背景,疏通词句和标题。 

抓住字词深挖掘,联想想象要合理。 

诗中感情别误解,语言表达要清晰。 

  

 

 

 

 

 

课文说明

一、课文内容说明

本文原是一篇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有一位诗歌爱好者,苦于欣赏水平不够,有些诗读不懂,有些诗的含义琢磨不透,写信向作者求教:“需要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欣赏诗的素养?”作者热忱地写了这封回信,详尽地阐述了诗歌的欣赏活动。

诗歌的欣赏活动是由诗歌特点决定的。作者根据诗歌的特点谈欣赏要求,举了许多例子详加阐释。总的意思是,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这种想像,再创造,作者又加以透辟的分析,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字:“泡”“找”“进”“猜”“补”。

第一,诗歌欣赏与诗歌创作是逆向的,“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读者的想像活动是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不过这种“再创造”,也不是创造一切,主要是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作者举三个例子(《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一首》)都是说明欣赏过程中的想像再创造的。

第二,“再创造”有时是“泡”。诗人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缩成精约的典型的诗歌形象,欣赏诗歌就要把它“泡”开来,还原到繁复的生活现象中。作者举《老马》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再创造”有时是“找”。诗歌是含蓄的,隐喻的,所以欣赏诗歌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韵味。作者举“采菊东篱下”诗句以及《祖国啊,祖国》《枫桥夜泊》三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再创造”有时是“进”。读者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了诗的客观世界中去。欣赏诗歌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诗人的启迪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作者举“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五,“再创造”有时是“猜”。“猜”是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诗歌形象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猜”,去“补充和阐发”。作者举《口供》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六,“再创造”有时是“补”。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跳跃性很大,因此需要加以填补、连缀。作者举《夜雨寄北》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二、学习重点说明

(一)全文内容的融会贯通

1.掌握纲与目的关系,达到融会贯通。

诗人创造了诗的形象,读者的欣赏活动则是一种再创造,这是全文的主旨,全文的纲。至于“泡”“找”“进”“猜”“补”,无论哪一点都是一种再创造,都是由“纲”派生出的一个“目”。理解了这种“纲”“目”关系,本文一系列的观点就融会贯通了。

2.明确诗歌的特点是研究欣赏活动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达到融会贯通。

例如,诗的特点是诗人通过想像创造诗的形象,抒发感情,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要通过想像再现诗的形象,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又如,诗的特点是浓缩,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要有“泡”这道工序。

又如,诗的特点是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要“找”出隐含的情思。

又如,诗的特点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精约,概括,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要“猜”,由一到十,由少到多。

又如,诗的特点是语言不连贯,断断续续,跳跃性很大,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要“补”,不连贯的地方要加以填补。

作者对诗歌欣赏有丰富的见解,丰富的见解来自对诗歌特点的把握,并根据诗歌的特点来研究怎样欣赏。抓住了这一点,就领会了精神实质。领会了这个精神,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怎样欣赏散文,就要看散文有哪些特点;怎样欣赏小说,就要看小说有哪些特点;怎样欣赏戏剧文学,就要看戏剧文学有哪些特点。推而广之,艺术除了文学之外,还有许多门类,各种门类的艺术怎样欣赏,都要从研究那一类艺术的特点入手。

3.领会文学欣赏是文本与欣赏者主体二者结合的基本观点,达到融会贯通。

欣赏者的再创造,一方面凭借诗歌的语言符号,一方面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诗中有一个客观世界,欣赏者有一个主观世界。从语言符号返回诗的客观世界,是一个再创造,这个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又融进了欣赏者自己的主观世界。所以,读《沙扬娜拉一首》,读者可以把那位水莲花似的女郎想像成自己的女友或爱人;读《枫桥夜泊》,有人会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会思念老母娇妻,有人会苦于友情离弃,有人会苦于贫病交加;读“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个“愁”字能变成读者自己怅惘失落情怀的寄托。

(二)新知与旧知的融会贯通

关于诗歌欣赏,袁行霈《〈咏柳〉赏析》一文中说:

好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这首诗正是这样,它通过一株柳树写出了整个的春天;通过似剪刀的春风,赞美一切创造性的劳动。

这段文字的意思与课文中好些论述的意思是一致的:

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道“工序”。……上述情况在诗中通常被称为含蓄,即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

还有:

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因为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

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孕含的情思,欣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掌握上。诗是高级的艺术,诗需要咀嚼再三,寻求真味。

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练,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练,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

如果能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我们就能进一步懂得,含蓄性与启示性是一致的,从诗歌形象的特点来说是含蓄性,从诗歌形象的魅力来说则是启示性。具体说来,一是言约而意丰,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三是言近而意远。因此,从欣赏的要求说,就是要“泡”,要“找”,要“猜”。《〈咏柳〉赏析》由杨柳春风看到整个春天,领悟诗的主旨在赞美一切创造性劳动,正是通过一“泡”二“找”三“猜”进行赏析。

解题指导

一、课文把欣赏《枫桥夜泊》《虞美人》的所得贯通起来,证明一个什么观点?试从读过的诗词中再举一两例,证明这个观点。

本题意图:用几个例子证明一个观点,首先需要对这些例子有融会贯通的理解,这些例子因其共同点而相互贯通,所以能证明同一观点;进而训练收集材料、融会贯通、举例论证的能力。解题指导:所举例子应能证明“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这一观点,叙述例子应侧重解说这一点。

《枫桥夜泊》《虞美人》两个例子都说明这样一个观点: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了诗的客观世界中去。

举例,可以各人举各人的,这里提供示例:

人们每每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来自我勉励或勉励他人,心目中想到的已不是诗人所登的鹳雀楼,而且也不一定是登什么楼。他可能说的是成绩,取得了优良的成绩而并不满足,决心争取更好的成绩;他可能说的是学术或艺术上的造诣,水平已经很高但是并不满足,决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可能说的是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并不满足,决心开创更大的局面。再如,客居他乡,夜深人静,床前明月,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心里想的并非诗人所想的故乡,而是他自己的故乡。就是思念故乡,也因人而异,有的想爷爷奶奶父母兄弟姐妹,有的想妻子儿女,有的想孙子孙女。总之,欣赏者把自己的主观世界融进了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他走进了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而且由诗句引发的情思,因人而异,不同际遇的欣赏者有不同的情思进入这个艺术天地。

二、理解并阐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1.读诗并试图达到正确欣赏,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与其说是为了了解,不如说是为了感动。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道“工序”。

本题意图: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理解并阐释课文的两个观点。解题指导:两段文字意思并不难懂,“理解”,不过是要求用自己的话来说原句的意思,并适当概括一下;“阐释”,要注意联系有关内容。

1.这段文字论述诗歌欣赏的目的,同时也是想像活动的主要方向,“再创造”的主要方向。欣赏目的是由诗歌创作的目的和诗歌的特点来决定的。诗的特点是抒情,所以欣赏目的是为了感动,为了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诗并不擅长交代情节,描写人物,欣赏活动这种再创造,在情节方面无法创造一切,欣赏的精力主要应该放在寻找其中包含的情思上面,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共鸣。

2.诗歌欣赏是诗歌创作的“逆向”创造。诗的特点是凝练,诗歌创作,是一个艺术概括的过程,是一个提炼浓缩的过程,这就是“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意思。所以诗歌欣赏要根据诗歌提供的形象充分地展开想像和联想。想像和联想是由一到十,以至无限,作者通俗形象地把这样的欣赏活动叫做“泡”。

三、有人评析唐代贺知章的《咏柳》诗时,说:“好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这首诗正是这样,它通过一株柳树写出了整个的春天;通过似剪刀的春风,赞美一切创造性的劳动。”这段文字的意思与课文中哪些论述是一致的?试指出来,并做点解说。

本题意图:引导学生将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解题指导:扫描课文,将有关论述画出来,并摘录。

①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道“工序”。上述情况在诗中通常被称为含蓄,即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

②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因为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

③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孕含的情思,欣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掌握上。诗是高级的艺术,诗需要咀嚼再三,寻求真味。

④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练,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在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⑤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练,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

教学建议

一、把握课文内容的关键是掌握两个“系统”。

融会贯通的基础是把握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内容的关键是掌握两个“系统”,一个是“诗歌特点系统”,一个是“欣赏诀窍系统”。“诀窍”,要抓住十个字:“再创造”“想像”“泡”“找”“进”“猜”“补”。抓住了十个字,全文就了然于胸。“泡”“猜”是现成的说法,“找”“进”“补”是模仿出来的,有助于掌握内容。

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关键是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学习本文不但要学习作者所讲的欣赏诗歌的方法,而且要学习作者研究问题的方法。作者所以能有这么丰富的见解,在于他能根据诗的特点讲欣赏,能把诗的特点看成一个系统,从而把欣赏的诀窍也看成一个系统,这样就不至于停留在笼统的想像的层面上,而能深入细致系统地加以分析,讲出一套道理来。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散文的欣赏、小说的欣赏、戏剧文学的欣赏,乃至一切艺术种类的欣赏,都要从欣赏对象的特点出发。

有关资料

一、课文选了原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见《语文读本》第五册),并删去最后三段,下边是删去的部分。

论及诗的欣赏,有一点是不可忘记的,也是别的语言艺术所缺乏的,即多数的诗是一种韵文,而且所有的诗都有节奏感。这样就使诗有异于其他文学品种:它大体能唱,即使不能唱,也大体可吟、可诵。我们读诗,除了求得内容的了解,还要求得语言形式的音乐美的感受。好的诗,反复吟哦是必要的。一首优秀的唐诗,可以千古流传,代代传诵。记得小时候,南国秋夜,一张竹椅,一把蒲扇,虫鸣遍野,银河在天。不知有多少次,我吟诵着杜牧的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小诗的内容,我已熟知,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它,咏它,而且一再沉浸在一种忘我的境界之中呢?为什么我们对于即使是最优秀的小说或散文也不会这样如醉如痴地反复地阅读它呢?这是由于诗的语言有浓厚的音乐性,除了内容,语言上也有足以唤起欣赏趣味的无穷魅力。

你信上说,你特别喜欢含蓄的诗。含蓄的诗经得起反复咀嚼。但明朗的也有它的好处:当诗歌表现一些重大和热烈的题材,明快而激昂的调子容易收到效果。而当诗用来传达心灵隐秘的声音,含蓄在这里将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在欣赏方面,你当然可以有偏爱。但是,我建议你可把欣赏的范围弄得宽广些,各种各样的诗都不拒绝阅读。这样,你就会开阔自己的视野。欣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诗歌的素养,而宽广的兴趣将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

以上是我对诗的欣赏问题的一些看法,供您参考。

(选自《论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二、课文是作者答复别人的回信,下边是来信及复信的开头部分。

 

谢冕同志:

您好。

前年,我曾有幸听过您在大连作的关于诗歌的报告,对于您的分析、评论和鉴赏诗歌的水平,我十分敬羡。故此,我才冒昧地打扰您,把自己在欣赏诗歌时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向您请教。

我虽然不会写诗,但是却特别喜欢读诗,尤其喜欢读那些含蓄的诗。我会常常反复吟诵一首喜欢的诗,如醉如痴。有人不解地问我:“读诗有什么好处?你竟会这么喜欢!”诗歌对我有什么好处?我也真说不清楚,然而确实感到生活中需要有诗歌。

我告诉您自己这么喜欢诗,大概会给您造成一个错觉,以为我一定是能理解诗中言及的一切。不,这正是我要告诉您的苦恼──有些诗我欣赏不了,读不懂!有些用典的诗,我竟连字面也没弄明白;有些诗虽然字面意思好懂,但却总感到似是而非,似乎在那字里行间,作者还有许多许多话,这是些什么话呢?我却琢磨不出。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我知道,写诗是要具备一定条件才行,难道欣赏诗歌也如此?那么我需要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欣赏诗的素养呢?

盼望得到您的帮助。

      祝

近安!

薛石     

1981.7.25.  

 

薛石同志:

来信收到。很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作为一名教师和作者,关心、帮助青年同志,这是我应尽的责任,请不要客气。

你提出的诗歌欣赏问题,确实是个有趣且有意义的问题,很值得探讨。下面,我想从“欣赏的准备”和“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两个方面谈谈看法。

 

 

贺向辉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学思路(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国殇(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3-16

《蜀相》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3-03

人教版高二选修《李逵负荆》教案设计03-04

《沂水春风》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3-03

高二选修《登岳阳楼》教案设计03-04

人教版高二选修《民为贵》教案设计03-07

人教版高二选修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