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一点浅见(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14 19:02:0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一点浅见(人教版教学论文)

 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学理应自觉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

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一点浅见(人教版教学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这一载体,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把握生命,有着非凡的意义,从中让他们在体味和感悟中获得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应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因此我们应该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得以绽放,让人的生命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彰显。

一、找准切入口,将根植于教材文本之中的生命意识挖掘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生命情感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正确判断,从而使学生建构起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此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1、   体会生命的可贵,善待自己:

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且还为了更多关爱他们的人们,因此每个人都无权随意挥霍自己的生命,必须善待自己,演绎出生命的精彩。

人的生命由父母带到人世间,可以说是一种偶然,一种机遇,正如保尔所说:“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2、   尊重他人的存在,善待他人: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会与他人、与自然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或冲突,因而作为有思想的、有人性的人,应该尊重任何生命的存在,包括动植物的存在,善待他人,而不是去伤害他们,甚至剥夺他们生活的权利。在语文教学中,有大量这类题材可供学生提取珍重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信息。

《藏羚羊跪拜》一文中母藏羚羊为保护腹中的胎儿,向老猎人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弯下笨重的身体,深深跪拜。这一跪拜是神圣的,那浓浓的母子之情因这以跪拜而崇高。这渗透在动物心灵中的母爱,为我们如何善待生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例--人对生命价值的珍重,应当远远高于动物的本能。

3、认识生命的价值,实现自我:

    人的生命还有一个社会化的属性,语文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必须突出这一点,以此引导学生处理好自己个体与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勇于担责、懂得付出、学会感恩、展现自我。显然,课文中相当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是教师深化生命内涵的依据。

    生命的价值在于担负责任。《散步》一文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生命的价值在于学会感恩。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之情。

生命的价值在于亮出自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都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着自我的魅力,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了光彩。通过对这类文章的解读,我们就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生命的价值在于亮出自己的精神,展现自己的魅力,活出自己的光彩。

二、调动多种手段,将根植于教材文本之中的生命意识开发同化。

    课文中的生命教育资源,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为学生所认同,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我的体会是:读、议、品、悟,多元感知,将教材文本之中的生命意识开发同化。

1、让学生“读”,在读中初味感情,读出认识。

      对于那些语言优美、富有情韵、琅琅上口的作品,我通过自己范读、学生齐读、以及分角色朗读或轮读、小组赛读等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感受作者情感,在读中感受人物精神,在读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

2、让学生“议”,在议中领会主旨,议出精神。

      让学生“议”是体现学生本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善于提炼文本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在核心问题导引下,想想讲讲议议,在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训练中不断提升认识,领悟生命主旨,并随时关注课堂的生成学生思维的闪光,随机教育。

3、让学生“品”,在品中体味情感,品出主旨。

     教师要抓住关键字词,抓住蕴含和生命态度的词,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在品中体味情感,体味生命的意义。如在教《百合花开》一文时,我就抓住:百合心底那“内在的纯洁的念头”,“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努力地积聚内在的能量”,“我要开花”的四句内心独白。同学们分析感受的过程,也是对百合可贵生命精神欣赏和赞赏的过程:这生命有着坚定信念,有自信有追求,不浪费天赋、不虚度生命,能为理想坚忍执著地顽强拼搏,终于让花朵开上枝头,让生命绽放美丽。穿透语言文字的力量,面对这样可贵可歌的生命精神,怎能不让我们受到精神的震撼和洗礼而对生命有所思有所悟呢?

4、让学生“悟”,在悟中感受人生,悟出深意。

    在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不同,每个人的体会不同,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不同,今天走出这语文课堂,“好好儿活”这句话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

生:笑对人生,乐观面对所有的一切事!

生:凡事一切都要包涵,酸甜苦辣,就是好好活。

生: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活出自己的坚强。

生:上帝要你怎样活那是你的“命”,该怎样好好活那是你的“运”。命和运是分不开的,所以叫命运。用你的“命”走好你的“运”就是你的“好好活”走出的“人”字一撇一捺。 

学生在悟中感受了人生,也悟出深意,悟出对生命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5、让学生“写”,在写中表达感受,写出体验。

    语文学习就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这是我们品析感悟的出发点,也是深化认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归结点和体现的落脚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有利于学生表达自我对生活的认识、对文本解读的认识,对生命意识的感受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写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写下水作文,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写作激情。

语文教师的价值,就在于引导未成年的学生认真解读、正确剖析教材文本中的生命教育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或他人的人生经历,体会生命的可贵,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光彩,让自己今后的人生有意义。

三、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篇作文就像一面镜子,它既能照出一个人的文采,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生命的意义。我常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和评讲中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进去,以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在学习了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我让学生以《假如还有三天生命》为题作文,让学生假设只剩下三天生命,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假设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要珍惜生命。

四、拓展延伸,利用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许多文学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现代的鲁迅、闻一多、冰心、巴金……国外的安徒生、高尔基、海明威等等都是如此。他们的作品都是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去感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去寻找安徒生笔下的那一颗颗善良的童心,体会这些名垂千古的人物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用他们的人格精神来影响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此外,要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教师自身还应该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体现“身传言教”,才能自觉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培养青少年热爱生命的意识,就要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同样,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也会通过自身言行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也要身正为范,让学生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自身应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要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从而赋予生命教育以丰富内涵,让学生自由、快乐、文明、健康,让学生有尊严、有责任、有爱心、有创意地成长。

浇灌语文教学中的生命之花并非易事,但这正是语文教师的价值所在,因为有限的生命包含于每个人对自我生命无限的超越和追求中,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的职责告诉我,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生命的价值在学生的心灵中绽放得更加灿烂。

 

黄老师

【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一点浅见(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让素质教育之花在诵读教学中绽放04-14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04-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04-14

让语文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绽放思维之花(网友来稿)04-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网友来稿)04-14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网友来稿)04-14

关于语文教学的生命教育(网友来稿)04-14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感想(教学论文)04-14

古代诗歌教学体会之诗歌中的意境(教学论文)04-14

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