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 (高三)

时间:2022-04-14 20:52:2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课堂,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 (人教版高三)

 语文新课标,就像“吹面不寒杨柳风”,给沉寂的高中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春的信息,语文教师同样感到清新空气扑面而来。我们深知,语文课堂教学要取得预期的成效,教师必须匠心独运的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目前看来,语文教师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个新的理念。不只是要求教师在课堂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更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追求一种“刻意感觉的无意化”。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语文课堂,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 (人教版高三)

一、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的生命成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学习不止是掌握语言知识和技巧,而且是人的生命发展必需的人文修养。语文教学要取得预期成效,必须基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师对课堂必须进行匠心独运的设计。在语文课堂,教师更要注重学生智慧的培养。而智慧的培养可分四个步骤。

    (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学习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得人生经验和生命体验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共创奇迹的过程。我们倡导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

学生在课堂上是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学设计要能够充分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而相机诱导、即时处理,并为此留下最大的弹性空间。如果说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是必须实行的教学步骤,无多大伸缩性可言的话,那么,达到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当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多变。

换言之,在课堂设计时,不能只求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完全不顾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比如,有的教材教学,在设计时播放一次录音,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可能播放一次录音还无法引导学生正常的理解教材,这时教师就必须再放一次或多次录音,甚至教师自读或带读领学生多次朗读教材。总之,让学生熟悉教材要视具体情况而确定,而不是只顾完成既定的所谓教学任务而走过场。再有,教师在分析教材时,有可能设计时学习两段教材,而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只能学完一段教材,教师就必须按具体情况临时调整进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学习过程,做到最大限度的争取教学的有效性。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两大要素

    1.突出思维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语文课程诸种因素中的核心因素,一切语文训练莫不是在思维指导下进行的,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语文作为人们沟通彼此思想的工具,无论是表情达意,还是传文载道,都属于思维范畴。语言和思维能力互为表里,任何语言活动都是思维活动,倾听和朗读是通过语言来理解别人的思想,说话和写作是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思维结果。语文教师如果抓住了思维训练,也就抓住了语文训练的核心。因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进行思维训练,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突出思维训练这一要素。一般来说,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文中表现为结构形式,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教材结构的进行分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教材作为材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十分重要。

    2.突出语言训练。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教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生在有意识的语言训练和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对字词句的含义,对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规则等的认识,往往以“格”的形式在大脑中沉淀下来。学生形成的“格”越多、越固定,他的语感也就越强。语感强的人,在阅读文章、听取谈话的时候,可以迅速领会,判断其正误、优劣;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可以不假思索地借助“格”自由地表情达意,写出优美的文章,说出得体的话语。因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上。

(三)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分析三个因素

    1.分析教学内容和任务。这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内容分析的指向是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根据现代知识分类学,可以将一般知识分为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教师应区分设计方案所涉及的知识类型,用以确定学生学习的类型和课堂教学的结构类型、教学实施的行为类型。

    分析教学任务可以看做一种教学设计技术。其基本程序是:从预期的学习目标开始,运用逆向设问法,反复提问并回答“学生要掌握这一水平的技能,需要预先获得哪些更简单的技能”,分析一直递进到学生原有的学习起点为止。

    分析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任务各司教学设计的一个立面,二者联系紧密,互为补充。分析教学内容可以揭示教学知识内部的构成及其联系,并据以确定实施这些内容的有效途径;分析教学任务可以揭示教学结果的构成成分及其关系,并据此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倾向提高的有效教学元素。

    2.分析教学条件和资源。分析教学条件和资源,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拓宽教学视野,促使语文课程现代化、社会化,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据功能特点,教学课程资源可以分为素材性和条件性两类。素材性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对象,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培养目标等;条件性课程资源决定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水平、课程实施的广度和效益,如人力、场所、媒介、设备、环境等。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之间并无明显区别,有的如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少课程资源,往往既是课程的素材,又是课程的条件。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对教学条件和资源进行分析,对素材性和条件性两大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进行加工、改造,以删节、组合、主题贯穿、类型化、再现、表演等方式,使教学素材发生变换、深化、升华、活化,以切合特定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

    3.分析学生学习心理。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和动机,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重视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只有分析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动机,进而分析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真正寻找到培养、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重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如教学《石钟山记》,我们不妨根据教学中学生对苏轼的结论提出的质疑,设计一堂探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不臆断”“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

 (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包括筹划与设计。生成,就是创生、建构或成长。我们必须认识到,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教学具有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双重特征,二者各有其客观依据和重要意义,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的有效生成不能没有预设。有人以为新课程以学生为主,课堂教学就是动态生成,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生成决定课堂,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甚至不用备课,这是完全错误的。“放羊式”课堂,上到哪里算哪里,是贻害无穷的。

很简单的道理,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是互动共生的。完全可以说,没有教师精心的课前预设,有效的成功的课堂动态生成只是一句空话。教师只有真正吃透教学目标,深入解读文本,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才能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在教出李白的《将进酒》的研究课时,我对科学预设和动态的自然生成就有最真实的感受。

在教学前,我对李白其人有比较全面的介绍,那叫做知人论世。在播放录音后,我多次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学生对诗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课堂教学的氛围渐趣高潮。当然,课堂应该有的动态生成也适时出现了。

当我要求部分学生朗读:“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时候。有个学生却有意读成“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女”。他这一读不要紧,却引发全班同学的哄堂大小。坐在后面听课的十几名高中教师紧张的望着我,他们的表情无声的

告诉我:看你怎么处理。

    我第一反映就是,千载难逢的动态生成终于出现了。我马上请刚才那个学生再次大声朗读“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女”,当然,那个学生很紧张啊。他意识到在全校高中语文老师面前,他的玩笑开打了。

他读完后,我笑着鼓励他说:“朋友,你还真是李太白的知音啊。”于是,我花了很短的时间给他们讲了诗人与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爱情故事。

李白在《玉真仙人词》写道:“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就是李白在开元十七年时,和玉真公主见面时所作。他把玉真公主写得那么神,像九天玄女一般浪漫。还真把玉真公主感动了。加上太白生来就是个风流多情的人物,后来真的赢得玉真公主的喜爱。

因此,当李白和玉真公主相遇后,如同风筝遇上春天的和风,肯定会发生一些故事。

李白在玉真公主的大力推荐下入京,唐玄宗封他为翰林学士,但李白整天醉得昏天黑地,唐玄宗只好将他“赐金放还”。但玉真公主坚决不同意,赌气对玄宗说:“那将我的公主名号去掉吧。”后来,玉真公主真的离开京城,远去安徽宣城修道。

李白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在这首诗中在意的其实不是风景,不是在山,而是在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后来正是在安徽敬亭山上修炼,所以李白从夜郎流放回来,每日对着敬亭山,相看两不厌。李白终其一生,都对玉真公主充满爱慕之情。公元762年,玉真公主去世,时年七十多岁,葬于敬亭山。李白也于同一年死于敬亭山下的当涂县。

故事讲完了,同学们不仅了解作为“诗仙”李白的才华,更进一步了解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李白对爱情有着自己的真诚和坚守。这样一来,使原本活跃的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的学习效果出奇的好。

因此,我以为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完全源于课堂的动态生成。

    

2.认知与审美的关系。语文教育活动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语言的学习过程,它更是师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活动过程。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有的还生活单调枯燥,长此以往,会成为机械的人、乏味的人,因而,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要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康情感、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味到语言文字美、书写艺术美、作品形象美、人物情感美等。帮助他们认识到客观世界、精神世界处处存在美,学习、工作、生活处处需要美,时时注意把实用目标、科学规律和审美要求结合起来,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因而,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处理好认知与审美的关系,既要关注认知,关注文本的特点,挖掘文本本身的内涵,又不能被知识、文本束缚住手脚,不能让学生按图索骥地在老师的提问中找答案,而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在学生个性化的主体体验、教师的主导点拨中,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3.探究与文本的关系。让学生养成探究意识,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而文本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测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源泉。

    有人在教学中不尊重文本,只是把文本视同话题作文的材料,“话题”一旦引出,整个教学活动设计就抛开了文本。如有教师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并未从这篇文艺随笔的文体特点入手,引导学生探究、解读作者是如何阐发对维纳斯的感悟和认识的,没有让学生体悟文艺随笔与议论文的不同之处,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审美思想及表达方式,而是抛开课文,只抓住“美”这个话题,组织学生探讨“什么是美”“什么样的人才是美的”。如果离开文本过度发挥,语文知识教学就会打水漂,课也就不是语文课了。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科学地处理探究与文本的关系,一定要以“课标”为“标”,以“文本”为“本”。语文教学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感受、品读、体味和热爱文本。

    4.工具与人文的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功能以及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是“皮”,人文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在“工具”和“人文”两种倾向之间,始终保持一种张力,努力将两个方向的目标融合在一起。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两者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和整合关系。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追求纯粹的知识是不可取的。人文也很重要,但只追求人文而忽略了知识,就缺失了语文课程的本质。所以,应找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最大程度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前提。课标人教版教材的文本文质兼美,内蕴丰富,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凭借。在教学设计中,紧紧立足于文本,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教学环节中有机地、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就能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在语文课堂中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

语文教育,就其教育的本质说,就是以言语为对象的人性智慧教育,简捷地说,语文教育就是言语智慧教育”。说得明白些,语文教师就是要在课堂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如何发展学生的语言智慧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言语训练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暴露了当前语文课堂中的一些不良倾向:有些教师对“拓展延伸”的认识不清和肆意夸大,对“训练方法”的机械操作任意模仿,对“文本解读”的偏差理解和无的放矢,导致了在言语训练中教师忽视潜心会文,咬文嚼字,品味言语,使得语文课堂缺失应有的价值体现。   

我觉得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以下及方面的努力。

(一)、进行有效的言语训练   

语文课堂要提高言语训练效率,就必须进行有效策略的建构。“有效”主要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进步和发展,“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汉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训练,第一,必须讲究方法”,这里所说的训练不是机械串讲,肢解内容,而是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合在一起,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久而久之,文章中的词汇、句式就可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到用的时候,它们就会自然的“蹦”出来,“涌”出来。语文素养提高了,人文性也必然会渗透于其中。其实离开了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来追求人文性,那只能是缘木求鱼。这就需要我们教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设计有效训练策略,使言语训练有机地揉合于课堂教学中。   

具体策略是:   

1、潜心读解,追寻言语训练的最佳点   

文本是课堂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课特别是阅读课,情感的源头在文本之中,对学生最具诱惑力的应该是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切不可进行架空的人文熏陶和单纯的语言技巧演练,而应以理解感悟内容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使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兼顾,内化与外化兼收,从而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的、灵动的、有效的语言训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的优秀作品。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语言优美。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那几个描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的比喻、排比句,精心解读、赏析,学生的语言感受和运用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2、巧设载体,追寻情智交融的言语智慧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气”之所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言语的训练点,巧设多种教学手段,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让语文课堂在言语实践智慧的辉映下达到感悟与训练并举,体验与智慧共舞,从而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的、灵动的、有效的言语训练。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文的具体语境用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景中体会字词的韵味,品味语言的情趣,感受课文优美的意境,切实提高训练效率。   

中学生是真心喜欢形象思维的,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运用媒体优美的音乐、多彩的画面、再加上老师动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了一种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品词析句,想象画面,动情朗读,使自身的体验和文章在内在情趣融为一体,从而使言语训练成为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过程。

可见,有效言语训练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训练中体验,在训练中感悟,在训练中创造,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和人文素养。实践中,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有效言语训练的平台,让言语训练在“品味”与“体验”的完美交融中,自由地行进。

(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读熟是前提,离开这个,勿谈语言的发展。所以教学中重视学生把课文读熟、读好。读熟还只是学习语言的第一层次,准确来讲还不到位。我在教学中通常会做到:    

1、依据课本的语言和经典的故事发展学生的语言。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当然也是学习语言的例子。完全跳开书本去学习语言,往往是低效的。《将进酒》的语言很有气势,读出它的气势并非容易的事。这就必须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我利用多媒体制作出一幅幅动画,辅以古典音乐,我自己再配合动情的朗诵,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学习语言收效很大。

“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自然而然间能复述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我在教学先通过默写四组词语,“暗暗”帮助学生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梗概,然后联系这四组词语,教师边示范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记。学生再根据四组词语和挂图复述故事,最后才是指名复述故事。实践证明,几位学生的复述不但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如把“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说成了“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显得更为生动。

2、是让学生创造性地弥补课文空白。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比如有篇文章写一位少年为了劝说吴王,拿着弹弓一连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才觅得机会,碰到吴王。花园里此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就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结果学生写有目的,十分成功。这里不妨抄录一位学生的练笔: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副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语文的本质是“学语习文”,“语文”的“教学”应该立足于言语教学。但是,有些教师在语文课堂强化了“人文感悟”,淡化了言语学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感悟体验的生成上,人文思想的熏陶上,言语的训练淡化了,语文工具性的落实忽视了。   

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感悟到的仅仅是人文,而不是语文,那么长此以往,语文素养必然成为空中楼阁,因为语文学科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最终应该体现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听、说、读、写方面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自如地运用母语进行交际。如果言语训练只求结果不重过程,那么学生获得的发展也只能是一种自然发展,而非有效的发展。换一句话说,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无疑成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三、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漪老师说:“中学生具有好奇制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所以教师除了不起不断改进教法,还要积极的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地、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一)、积极的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1、开展课前小演讲。每堂课开始时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讲,演讲题目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也可以由教师指定,演讲完毕,师生就学生演讲的内容、仪态等进行评价。这样长期训练,会使学生的说话能力、评判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2、开展辩论会。棘手的问题常常会在辩论中得到解决,而且通过这一活动,还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在原有基础上产生新的创造思维火花。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对焦母这一形象,学生第一反应是鄙视。可教师抛出:“焦母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引发学生议论,并有效引导学生思索,最后得出“‘焦母’也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3、自编自导和表演课本剧。教学中有课文情节较曲折,对话较多,可指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将课文改为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写作、表演能力,还能使学生在实际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项链》时,就文章结尾部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玛蒂尔德”听了项链是假的以后的情景剧,分组演出,会取得好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在学完《项链》后,大胆的编写与教材不同的结局。在课堂演出。我在曹禺的《雷雨》时,学完教材不仅都让学生在班上演出,还借来服装让学生在全校表演。自编自导和表演课本剧的活动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是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欲望,这一活动满足了他们的欲望,再有,平时的读书,对语言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诵读上,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表演加强了学生的领悟能力的培养。

4、开展作文评改活动。作文怎样教,历来是个难题。教师讲了许多,学生写的可能仍然不知所云。所以,可以将学生中好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大家看一看,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作文怎么写,怎样写得更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5、将“影片”引入课堂。语文教学如果只停留于课堂,必将走入死胡同,所以必须将语文学习的范围进行扩大和进一步延伸。在古今中外的名著中,很大一部分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的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选择一些名片名篇,让学生进行欣赏,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

(二)、教法的多样化,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原则。

有法而无定法,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随具体内容的变化而调整。如一些文质兼美的诗文须带着学生用精读法,字字推敲,品出文字的言外之意,品出作品蕴含的丰富感情;对于各种文史知识,各种课外读物宜采用略读法,让学生了解到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概况;对于在题材、体式、风格、语言、文采、笔法等诸方面有传承、类同关系的作品要采用比较性对比学习,弄清其各自特点;对蕴含丰富内涵的作品,采用启发性的阅读法,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应注重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统一;二是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的统一;三是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突出学生的自主原则,体现在一个“主”字上,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所以教学中要去认真研读学生,要变专制的课堂为民主的课堂,从追求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学习的过程,真正把学生当作获取知识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角色应变化为主导者,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三)、选择好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认势”。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能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出相应的作战策略,而不是怨天尤人。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更应如此,讲究方法,讲究策略,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研究愿望。那么,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应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项脊轩志》时,将“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中的“喜”与“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探讨“喜”在哪儿,“悲”在哪儿。由此可见,对于叙事性散文、山水散文、乡土回忆散文及玄思哲理散文类文本,皆可选择这种方法来组织教学。

2、从文章线索入手。教学时应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3、从质疑权威入手。质疑能让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学小说《药》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问题: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但学生对此并不买账,普遍表现出畏难厌恶的情绪。对《药》中“康大叔和黑衣人是否是一个人”一直存在争议。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强调这二人的身份,因为这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却大有文章可做。其实可以就此深入文本,勾连知识轮廓,学习鉴赏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可直接从人物形象分析开始,使学生思维很快活跃起来,迅速进入欣赏状态。教师可在课件上直接打出问题:康大叔--刽子手形象分析。不出所料,有学生马上就质疑:为什么康大叔是刽子手?面对质疑,教师可先蓄势,告诉他们,教参上就是这么写的,多年来,教师也都是这么教的。这样一来,学生挑战权威的激情就被调动起来。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细节。无论结果怎样,学生细读文本,了解鲁迅的创作特色,把握人物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虽然阅读讨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能收获鲜活的阅读体验,这可以说是阅读小说的最大收获。

总之,让教学贴近学生,鼓励学生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文本,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教材,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的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的探索,从而深深爱上语文课。这也就是我提倡的在课堂教给学生智慧。

   

 

冯力文

【语文课堂,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 (高三)】相关文章:

高中诵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培养识记能力04-14

语感的培养 须注重积累04-14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培养(教学论文)04-14

注重学生发现意识 的培养(网友来稿)04-14

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教师中心稿)04-14

班主任工作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04-14

语文课要培养学生三感--语感、情感、美感(教师中心稿)04-14

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04-14

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04-14

教师必须注重教学反思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