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修伶官传序教学计划

时间:2022-03-06 14:45:5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二选修伶官传序教学计划(精选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选修伶官传序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选修伶官传序教学计划(精选5篇)

  高二选修伶官传序教学计划 篇1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3、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

  “损”“益”;“兴”“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

  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第一节

  一、导入:

  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这么一句话来总结自己惨败的原因----“天亡我也”。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为呢?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吉水人。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学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提倡古文,批评北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

  三、解题: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传:传记。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帮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还有一种称为宴集序。

  四、写作背景和目的:

  五代的后唐国君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致使伶人重权在握。后来后唐发生兵变,而拥有兵权的伶人拒不发兵平叛,庄宗只得亲征,但败北,这时众叛亲离,伶人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讲解1-2段重要词句。

  1、一词多义现象。

  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而皆背晋以归梁

  D、请其矢,盛以锦囊

  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盛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请其矢,盛以锦囊

  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于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其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之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抑本其成败之迹

  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请其矢,盛以锦囊

  3、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而告以成功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二节

  分析全文: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是什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2、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古代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

  3、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论据:庄宗得天下[盛],失天下[衰]的史实。

  例证法--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小结:提出全文的论点,并以唐庄宗的事例为证。

  4、“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慨叹,惋惜。

  5、晋王弥留之际为什么赐予庄宗三支箭?

  赐箭的原因:勉励儿子誓报父仇。

  6、庄宗对待晋王的遗命的有怎样的举动?这些举动告诉了我们什么?

  受、藏、告、请、盛、负、纳。

  接受遗命后,有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忠诚地执行遗命。

  7、作者为什么如此详细的写庄宗忠诚地执行父命?

  说明他的成功与他不断的努力分不开,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小结: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8、矢志复仇的庄宗取得了怎样的战绩?作者赞叹庄宗的.成功,这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方其…君臣之首”

  “盛”“得天下”

  9、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在极短的时间,说说庄宗失败时的处境?作者慨叹庄宗的失败又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众叛亲离。

  “衰”“失天下”

  10、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为“不是 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11、大家说说庄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对比的作用?

  通过强烈鲜明的对比“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满招损”“逸豫可以亡身”

  在鲜明的对比中强调人事的作用,照应回应论点。

  12、庄宗由极盛到极衰,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和引证

  小结: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13、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100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旧事,有何目的?

  以古谏今,告诫当时的统治者:使“身死国灭”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豫”之中,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王斌

  高二选修伶官传序教学计划 篇2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2、引异学生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史论,教学时可与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进行比较教学,指导诵读,品味语言,由浅入深,启发诱导。力求学生在比较中解决问题,从启发中有所发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比较标题,换成史论题目

  这篇文章单从标题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序文,但从内容上它却和前面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的体裁一样,都是史论,那么就这三篇文章的标题而言,如果站在史论的角度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过秦论》《六国论》两个标题上都有一个“论”字,这是史论文的标志,而且从这两个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说文章标题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虽是史论,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论的角度命的题,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题的。

  好,那么现在我有个提议,如果我们也站在史论的`角度为本文更换一个标题,而且也要有一“论”字,还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样改才好呢?(讨论)

  提示:庄宗论、后唐论、盛衰论、兴亡论。这几个题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就把“兴亡论”确定为本文的新标题,它即简单又能反映文章论题。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地看一看由我们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兴亡论》吧。

  三、比较内容,探讨内在联系

  既然这三篇文章都是史论,而且我们也给他们统一了标题形式,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课文,与前两文比较一下,看内容上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读完的同学请注意比较,找出比较点,列出发言提纲,准备回答。

  提示:〈1〉都是史论,都是由历史事实得出经验教训。

  〈2〉都论及国家兴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层,秦的兴,是由于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秦的灭,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国破灭,则在六国之君争相赂秦,它们的兴亡都正如本文所讲的“盛衰兴亡皆在于人事”,它们都可作为本文论点的典型例证,因此本文论点有着更强的普遍性。

  由此看来,这三篇文章的关系是越来越密切了。接下来我们再比较一下它们语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较语言,体会文章特色

  《过秦论》语言:气势恢宏,酣畅流利,极富文彩。

  《六国论》语言:斩钉截铁,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呢?咱们先不看课文,先看一位名人对本文下的评语: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学者当百读不厌也。

  ——清·沈德潜

  沈德潜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对本文的评价可见是相当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样的“得史记神髓”呢?咱们还是认真地品味一下课文。

  首先请大家小声地诵读一遍课文,在读的过程当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何处该抑,何处该扬。请用升降符号在文中标出。

  请两三名同学,按着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解说一下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的,并作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并根据学生解说随手在黑板上画出起伏曲线,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请一两名同学进行分段诵读品评,比较优劣,矫正错误。

  学生集体诵读品味,读出文章的音韵之美。

  五、总结引申,导出兴亡规律

  教师对着所画的起伏曲线解说:本文鲜明的抑扬顿挫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庄宗的盛衰、兴亡、得失,以及作者对此感情上的抑扬、笔调上的起落之上。那么我们看一下,这些起起落落,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什么上下波动的呢?

  提示:“人事”,即盛衰兴亡之理。教师可随机在原起伏曲线中间划一横线,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样,即如:

  看这一图象像什么?

  价值规律。

  那么咱们也把它称为“规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兴亡规律”。

  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高二选修伶官传序教学计划 篇3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理解句意、文意。

  2、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含义。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系燕父子(系jì,捆绑。)

  仇雠已灭(雠chóu,同“仇”。)

  乱者四应(应yìng,应和(hé))

  盛衰之理(盛shèng,兴盛。)

  盛以锦囊(盛chéng,装。)

  ②词性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木匣→用木匣封装。名词作状语)

  一夫夜呼(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国兴,使身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③一词多义

  【原】

  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当“泉”讲,用的是本义。《祭妹文》)

  武夫力而拘诸原(原野。《殽之战》)

  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原来。《治平篇》)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推究,探求。)

  【微】

  微行入古寺(隐蔽身份,这是本义。《左忠毅公逸事》)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极小的。《采草药》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

  其文约,其辞微(微妙,深奥《屈原列传》)

  恨晨光之熹微(微弱。《归去来兮辞》)

  微指左公处(暗暗地《左忠毅公逸事》)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如果没有。《荆轲刺秦王》)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不是。《岳阳楼记》)

  【告】

  迁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上报,报告)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陈述《鸿门宴》)

  自告奋勇(表示,表明)

  【盛】读shèng

  盛衰之理(强盛、兴盛)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丰盛。《滕王阁序》)

  其意气之盛(盛大,雄壮)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职位高。《师说》)

  读chéng

  盛以锦囊(装。)

  2、难词句解析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理:道理,此处可理解为原因。事:做。人事:可理解为“人为”。岂……哉:难道不是……吗?此处是用反语问句的形式来抒发感叹。

  译作: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造成的吗!

  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之所以……”“之所以……者”都是“……的原因”的意思,“所以”前的“之”字是结构助词,可有可无,不必解释。原:推究。之:代上一句讲的道理。

  译作:推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③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受:授,接受。古汉语中“受”“授”同源。庙:宗庙,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是下文的“太庙”。从事:一般的官员。一少牢:用一只羊、一只猪作祭礼。

  译作:庄宗接受了剑,把剑收藏在宗庙里,从那以后,每当用兵的时候,就派遣手下的官员用一只羊、一只猪的祭礼向祖庙祷告,又请出那三枝箭,用锦囊装了,背着(剑)一马为先,等到得胜回来时,再把箭放回原处。

  ④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连词,还是。本推究……根源。“得之”,“失之”中的“之”都是代词,代“天下”。两个“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自于:由于。

  译作:难道是得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容易呢?还是推究那导致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为造成的'呢?

  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忽微:极细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极小的计量单位。智勇:有“智”与“勇”的人。所溺:溺爱的人或事。岂独……也哉!难道仅仅(单单)……吗?也哉:语气助词连用。

  译作: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往往被所溺爱的事儿困扰,难道仅仅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

  【内容主旨】

  全文共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

  2~4自然段以唐庄宗为例,边摆事实,边讲道理,展开讨论。唐庄宗李存勖接受父命,报仇雪耻,系燕父子、函梁君臣,这是他成功的时候。但天下平定后,却一夫作乱,仓皇东出,伶人困之,身死国灭“,这是他惨败的时候。庄宗成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庄宗败时: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在叙述史实中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从而进一步推出:祸患常积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写作特点】

  1。本文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运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论证其有极强的说服力。用于推理的事例无可辨驳的史实,使人感到真切而信服。

  2。本文感情充沛,语言寓于变化,长句短句错落得体,多用短句,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加上陈述句与反语句反复出现,语气词多处运用,使议论中透出情韵。文章结尾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既是全文的归结,又是格言式的警句,给人以启示。

  【解题指导】(思考和练习)

  一、见【内容主旨】

  二、

  1、(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之)而前驱。

  2、(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反诸河,(孟明等)则在舟中矣。

  4、郑穆公使(之)视客馆,(杞子等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5、若从君惠而免之,(吾等)三年将拜君赐。

  三、这样行文,使句式对称,读起来琅琅上口。特别是一些正反对比的对称句子,不仅有音节美,而且在细细咀嚼中,我们可深刻地领略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体味到作者鲜明的思想感情。

  【资料窗】

  1、关于作者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宋史》卷三百十九有传。

  2、关于历史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pái 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为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当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高二选修伶官传序教学计划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德育目标: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文章议论思路。

  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

  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

  4、关于序。

  5、背景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④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度到分析中去的?(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过度: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4、作者从论证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5、作者从庄宗得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皆自于人”,“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说说。(“谦受益,满招损”,“防微杜渐”“以史为鉴”“力戒骄奢”“励精图治”“居安思危”)

  7、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8、处于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呢?并冠以短序?

  9、师结:以古喻今,告戒当时的统治者,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四、课堂延伸:

  1、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小事不小,玩物丧志,事在人为,以古为镜)

  2、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味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3、课后作业:①掌握课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②掌握关键字、词。③背诵此文。

  高二选修伶官传序教学计划 篇5

  【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选自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尽管风格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散文“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的特点,行文在结构安排上都有较强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伶官传序》处于本单元第二篇,借后唐庄宗宠爱伶人的历史事件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论证结构上一事一议,论证条理清晰,情感脉络鲜明,文章平易流畅,课下注释详细对于已有一定文言阅读基础的高二学生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选修部分古代散文学习的要求是: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通过学习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翻译本文重要文言句子。

  2、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把握本文“散而不乱”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把握本文论证思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词语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脉络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课文注释导入)

  文章的题目为《伶官传序》,被立传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作者为何要给他们立传?

  明确:“伶官”是封建时代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作者写此文并冠以短序的目的是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的历史教训,戒除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二、理清结构,把握意脉

  1、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2、翻译主要文句,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3、把握材料和观点关系,理清思路

  (1) 从对题目的分析可知,此文是借历史材料来证明观点的,迅速浏览课文,找出历史事件对应的文字?

  明确:“世言晋王……何其衰也!”

  (2) 作者由此事悟出了那些道理?

  “满招损,谦得益”

  “有劳可以兴国,抑郁可以亡身”

  (3)翻译“岂得之难而失之抑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把握“抑”字前后选择关系,理解“人事”含义

  (4)观点若想让人信服,材料必须能充分论证观点,请认真阅读事实材料,谈谈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展开论证的?

  重点翻译: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趋,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 梁君臣之手,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整个二三段的议论过程,对应的是第一段的那一句话?

  (6)文章的最后一点可否去掉,为什么?

  (7)诸多观点,哪个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板书:

  三、作业

  完成课后第三题

  【教后感和课后反思】

  1、关于学生

  此节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所以应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读中加强对文意的.疏通和理解,但实际除了一次学生齐读和对各段理解文意时的默读,读得太少

  2、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此课教学内容的重点是理解文中几个重要句子的含义,并以此为基础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意脉但在重难点的解决上却存在问题由于教学中想在理解观点把握文脉的同时借此课第二段围绕中心选材指导学生写作,所以教学切入从第二段开始,造成学生对本文观点理解混乱,反倒不如从第一段开始清晰,教学难点和重点发生偏离同时,也因缺少第一段“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在对重要文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抑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较难理解,耽误了太多时间,对其他文言句子翻译落实不到位

  3、课堂提问

  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文章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适时到位提问点拨是非常重要的但本节课的课堂提问不是很到位,问题优待斟酌,比如课堂提问问题(4):观点若想让人信服,材料必须能充分论证观点,请认真阅读事实材料,谈谈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展开论证的?因为几个观点本身就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说论证不同的观点,所以学生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4、未能学生在学习中体味本文“气脉中贯”的特点,应加入适当的读,感受继续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高二选修伶官传序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伶官传序教案11-13

《伶官传序》教案07-29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07-30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07-30

(人教版高二选修)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设计07-31

选修语文《送董邵南序》教案12-10

诸子喻山水人教版高二选修07-30

《书愤》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07-30

《项羽之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