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入重组提升--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时间:2022-04-14 09:16:5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摄入重组提升--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福建省长泰五中 蔡宏华[邮编:363900]

摄入重组提升--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中,教师分阶段、有步骤地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语文知识与地域、人文等知识的联系,增强前后教学的一致性和延缓性,不断完善语文的课堂机制。课前把握精髓,精心预设;课堂调节气氛,机智应对;课间因势利导,培养思维;课后延伸拓展,巩固新知。教师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深入挖掘教学要素,使学生不受固定思维方式的束缚,让他们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并且创造发散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建构更严谨的知识体系,真正地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  创设  构建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善于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举一反三,依循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张弛及情感波澜,以灵动的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步伐,使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信息技术的加盟,无疑是使课堂灵动的一大快捷手段。当然,适时、适度是一个主要的前提,以免把语文上成影视艺术课或生物地理课等。分阶段、有步骤地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语文知识与地域、人文等知识的联系,增强前后教学的一致性和延缓性,不断完善语文的课堂机制。

一 把握精髓 精心预设

课堂教学时教师不是信马由缰,一个问题、一次演示、一种情境,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包括课前对课文的熟读精思、比较预演,多数教师均会利用网络分享资源,备课时,通过上网查找,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选取一些有用的素材,或选取初级介绍,或选取深层挖掘,或选取课外延伸,预先筹划,估算时间,考虑到可能发生的课堂情况,准备必须的教学应对措施,争取达到本次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如:备《扁鹊见蔡桓公》时,明确主要的教学目的要求,即“学习文章描写人物的笔法”和“了解蔡桓公‘遂死’的根本原因”。学生先前已学过人物的描写方法,况且文言文的表达本来就相对简练,本文中又侧重于动作、语言描写,学生理解较快,这方面的资料自然可以“点到即止”,不用做过多的解释,重点放在“了解蔡桓公‘遂死’的根本原因”这个问题上。估计大多数学生能说出的是“不听规劝”“固执己见”而已。教师有意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该课件是个动画短片,只见短片中,夸张地表现扁鹊对蔡桓公的审视,他“瞪大眼睛,一惊一咋”,而蔡桓公则是忽而“目不斜视”,忽而偶然触及扁鹊目光时,又来个“吹胡子”的动作,老大不情愿的神情,这些具有喜剧效果的表现,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这个课件成了必备的“保留节目”,学生最终比较轻松地了解到蔡桓公的“讳疾忌医”让自己很快地走向死亡。

如此,教师有意拓宽渠道,创设情境,捕捉、判断可用资源的利用价值,将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自然可以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  调节气氛  机智应对

“心中有案,行中无案”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一句评价。好的教案不等于好的课堂,课堂是无形的、动态的,课堂中不时有新的情况发生,也有新的观点出现,教师要善于运用手中的有限资源,逐步引导,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例如:教学《废墟的召唤》,课前备课时,老师已把有关圆明园的废墟图片整理成集,学生观看着这些图片,似乎受到了感染,有的说“太凄凉了!”有的说“侵略者太可恶了!”其中有个学生说“老师,圆明园刚建时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始料未及,发现自己犯错误了,居然忘了“比较教学”,于是,老师立马上网,从古画中搜索到“圆明园原景图”。如此一比较,学生豁然开朗,难怪人们会把圆明园的毁灭看作是世界艺术的一大毁灭。这时,老师又从网上搜索到《火烧圆明园》的影片,选取其中两个片断,即“圆明园被焚烧前”以及“圆明园被焚烧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协调参与,对文章的了解更加深入。

这样的课堂,需要老师见机行事,找准学生的知识盲区,及时裨补,从而有利于进行教学活动,收到最好的成效。

三  因势利导 培养思维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决于课堂的魅力强弱,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进入状态,教师的因势利导不可或缺,“知识为本,教师主导”,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我评价能力、独立性创造性思维品质等,教学中,可尝试让学生介入信息技术的具体操作当中,让学生充分感受信息技术的积极辅助作用。例如:教学《故乡》这一课时,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在阅读全文后,带着“我还想知道什么?”这个问题,从网上下载到自己最想了解的内容,等到上课时,再与同学分享,请老师评议。然后,老师设立一个“独具匠心”奖,对搜集准备表现较突出的同学给予肯定,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同学搜集到有关鲁迅的生活小事,有的同学寻找到有关“故乡”的图片、闰土的图片等,不一而足,这些图片具有很强的表现张力,让学生对“五四”运动期间的社会背景、历史现状、民生民疾等有了更完整的了解。很明显,同学们已把自己的心融入到学习新课的活动中,一切水到渠成,如此得来的知识是主动的、牢靠的。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充分调动思维,回顾旧知识,联系文意,他们思维的广度、深度得到了体现,教师扮好这一“导”的角色,课堂上收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延伸拓展 巩固新知

一个成功的教师应当善于把学生发动起来,借学生的脑子,借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在信息海洋中撷取“一瓢、两瓢”,甚至更多的知识水源,通过设计、创新、重组一些文字层面或道德领域的课堂读写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他们尝试做个课堂的“规划者”,教师在教学中提倡合作、竞赛、自纠、互助等,让他们在不断的交流中提升认识的水准,陶冶自己的情操,发展自己的技能。例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特地在讲读诗意之后,布置学生自己设计一堂“毛泽东诗词赏析课”,让他们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内容,然后由科代表进行审核、遴选、整合,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感情的诵读,力求声情并茂,体现出毛泽东这一伟大人物的大手笔、大气概,学生跃跃欲试,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甚至自己制作课件,还把有关的几次战役的片断也搜索出来,还有的同学找到一些中国古乐曲,大家群策群力,所找的资料相对齐全,终于,这堂由同学们直接参与的赏析课如期进行,学生朗读情感适度,课堂上气氛浓烈,展现的内容十分丰富,对毛泽东的了解更加深入,同时,学生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知识必须多联系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如此学到的知识才是最稳固的。在这节课结束之前,老师又布置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我心目中的毛泽东》。第二天,学生交上的文章显得更厚重了,对历史感、责任感、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等的评价更显客观、公正。

由此看来,学生经过亲身的体验之后,他们的自身素养也得到的相应的提高,这正是教学的一大境界。

中学语文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师“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的课堂模式,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构建一个合理的教学情境,深入挖掘教学要素,使学生不受固定思维方式的束缚,让他们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敢于把自己的疑问说出来,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创造发散思维的空间,使他们考虑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更活一点,自然可以让学生建构更严谨的知识体系,真正地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 

 

蔡宏华

【摄入重组提升--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浅论(网友来稿)04-14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的四化教学(网友来稿)04-14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03-03

初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04-14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网友来稿)04-14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网友来稿)04-14

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心得12-27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教师中心稿)04-14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师中心稿)04-14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