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介绍 备课资料(九年级下册)

时间:2022-04-14 21:16:1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十四节气介绍 备课资料(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署、大署、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介绍 备课资料(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二十四节气与农谚 

立春:

    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往往在公历2月4日前后,从这一时刻起,春天已悄悄来到。农谚说:“立春一日,水暖三分。”“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雨水:

   标志着中华大地的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尽,气温回升,湿度增大,春雨渐降。农谚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雨水惊蛰寒,芒种水淹岸。”

惊蛰:

   表示着春雷萌动,惊醒了冬眠的昆虫和动物,自然界万物复苏。确切地说,惊蛰节气时地温增高,具备了适宜动植物生长的温度条件。农谚说:“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雷打惊蛰前,四十九个阴雨天。”

春分:

   正是太阳光直射在地球的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春分是季节递变的一个节气。这一天全国各地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各地农谚有:“春分甲子雨绵绵,夏至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身”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冻了春分,才有夏雨”。

清明:

    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回升到11℃,长江流域以南气温更高。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农谚有:“清明竹笋出,谷雨笋出齐。”“光清明,暗谷雨。”“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谷雨:

    谷雨时气温 、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农谚说:“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表示春去夏来,从此万物生长更加旺盛,欣欣向荣。从立夏节气之后中,我国从南到北的大部分地区,随着气温的升高而陆续进入夏季。农谚有:“立夏日晴,蓑衣头笠随身行。”“立夏不干,干死鱼虾。”

小满:

   小满时节黄河流域的大麦小麦等作物正当乳熟期,子粒饱满,但尚未成熟。“小满天赶天”,农活很紧,春播扫尾,又将开始夏收。农谚有:“四月八日晴,油菜麦子长两层;四月八日落,油菜麦子光壳壳。”

芒种:

   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的时候。农谚有:“过了芒种,不可强种。”“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芒种雷声大,定是大旱年。”

夏至:

    此时太阳直射已接近北回归线,这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行将进入炎热的夏天,故称为夏至。农谚有:“夏至不过不暖,冬至不过不寒。”“夏至风西南,路上水成潭。”“夏至见晴天,有雨在秋边。”“夏至雾茫茫,洪水漫山岗。”

小暑:

    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之一,它告诉人们已进入一年中炎热的时候了。农谚有:“小暑南风十八朝,吹得南山竹叶焦。”“小暑头上一声雷,四十五天野黄梅。”

大暑:

   又一个反映温度的节气。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光照强而多,同时还可出现高温和较多的降雨。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

立秋:

   表示秋天的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草木结实,秋收季节将临。虽然立了秋,但因地球上还积累了相当的热量,暑气一时未尽,还有“秋老虎”在后头。农谚有:“立秋天渐凉,处暑谷渐黄。”“雷打立秋,干死泥鳅。”“立秋无雨秋是旱。”

处暑:

   处暑表示炎热从此消退,气温将逐渐下降。但江南一带仍炎热不减,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之说。

白露:

    意味着我国各地气温从此明显下降,天气由炎热转凉爽,日夜温差较大,使人感到舒适。近地面的水汽晚上容易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故得名白露。农谚说:“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白露雾迷迷,秋分稻出齐。”“白露身勿露,露了冻泻肚。”

秋分:

   与春分这天一样,太阳又直射于赤道,昼夜平分。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季的中间,可以说它是名副其实的秋天了。农谚说:“白露看花,秋分看稻。”“白露过去是秋分,忙过秋收忙秋耕。”

寒露:

    这个节气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天气明显转凉,早晚和夜间露凝地冷。寒露风对晚稻危害很大,故有“禾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的说法。

霜降:

    表示广大中原地区开始有霜。有霜的早晨,地面温度下降到0℃以下(也可以不见白霜),会给一些不耐寒的作物带来冻害,使它们枯萎以致结束生长。农谚说:“寒露不出终不出,霜降不黄终不黄。”

立冬:

    这天是冬季开始。按气象学上规定平均气温为10℃以下时为冬季的标准。

小雪:

    表示从此进入了降雪季节,只不过雪量还不大,次数也还少,气温继续下降。农谚说:“小雪雪满天,来岁定丰年。”

大雪:

    此时的天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和量也将增多,北方地区可见积雪,但还不到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冬至:

    这天的太阳光直射到南回归线,北半球冬至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渐长了。由于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不如辐射得多,故地面继续降温。农谚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冬至无霜,确臼无糖。”“头九没落雪,九九如六月。”

小寒:

    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的节气,偏北的广大地区已是滴水成冰,天寒地冻。农谚说“冷在三九”,意思是说进了三九,才算到了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农谚:“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

大寒:

    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反映气温的节气。相对于小寒来说,大寒标志着严寒的持续。但在大寒以后,气温开始缓慢回升,“寒冬过后万物春”了。小署、大署、处署、小寒、大寒、表示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 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介绍 备课资料(九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成语汇总 备课资料(人教版下册)04-14

描写春夏秋冬的诗歌汇总 备课资料(人教版下册)04-14

《祝福》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备课资料)04-14

《听潮》备课资料04-14

《道士塔》备课资料04-14

《泪珠与珍珠》备课资料04-14

活水(必修备课资料)04-14

成语接龙(备课资料)04-14

公输随堂练习 备课资料(人教版九年级下册)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