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下册)

时间:2022-04-14 09:57:3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一、以学生对森林的知识导入,引出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跳读文章,品味欣赏文中文字优美,含义深刻的语句。 

四、合作探究,分小组探讨在阅读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五、拓展延伸,就文末的“启迪”,结合名言和事例来谈自己的体会。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组森林的图片!刚才我们看到的都是地上的森林,那大家听说过地下森林吗? 

    生齐答:没有。 

    师:下面我们就随着现代作家张抗抗一起走进神奇的地下森林的世界。

2、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朗读课文 ) 

1、什么叫地下森林,地下森林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2、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1) 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 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3) 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白杨、青杨、黄菠莺) 

3.为了长成参天大树,黑森林它付出怎样的努力?(课文20段)

        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脚步,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从中我们同学们也应该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启迪。

4、地下森林从无到有的形成你可以感受它具有什么样的品格?

生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生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生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

    生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5、作者从地下森林感悟到一个怎样的主题?

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地下森林不屈服于生长环境的精神。 

你能否从现实中找个人的例子来照应这种精神的?

三、跳读文章,品味欣赏 

     师:刚才同学们谈得很不错。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闪亮登场发言。

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句子或语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品味语言的精美。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吟诵、交流。 

    生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生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生3: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生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六、课堂小结 

    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为伴,或街树,小林地,甚至森林,它们自始就会说话,树叶沙沙,风儿传情。森林是一个记忆库,储存了生命周围的资料。这些记忆告诉我们大自然与人类所发展出的关系,告诉我们关于这片土地的先灵故事,他们的智慧与错误。 

    树会说话,只要以心灵倾听。造访森林吧!来趟与树的心灵对话,将树健美的精神带回家。 

               环境恶劣            语言精美

地下森林段想   待遇不公       

        

               坚强付出            哲理深刻

12  人  生

整体感知:《人生》是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的散文。它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文章夹叙夹议,寓深刻的哲理于一系列形象中,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能力目标

 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探明主旨;深入研讨,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学生说出关于人生的名言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了解作者学生汇报了解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补充(出示课件)

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jué)取:掠夺。

 臆(yì)测:主观的推测。

馈(kuì)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同桌之间交流读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不过只要我们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学生按刚才的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教师随机点拨。

 成果展示:

第二小组:挖掘坑道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我们认为他们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第三小组: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他们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

第四小组:在工场劳作的人,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他们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之类的人。

    第一小组:从他们刚才的分析概括中,我们感觉到作者肯定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教师小结:分析讨论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念和人生观,那就是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更有意义,更为光彩。

 

五、深入研讨,问题探究

 1.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3)“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

   教师小结: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2.写法探究

    提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六、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坚贞的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成果展示:

对于远古的人,它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皆成沧海桑田,神话注解。

    对于政治家,它是一局下不完的棋。雄关危塞,龙楼凤阁;阿房宫冷,铜雀名荒,古今多少事,都在棋盘中。

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万宏不息的鸿篇巨制。楚辞汉赋,关曲曹梦;李杜诗歌,韩柳文章,皆成绝版经典,千古传唱。

对于农民来说,它是一方凝重的田园。暮云春树,沧桑几度;春耕夏耘,汗滴干土,赢得稻花飘香,粮粟盈仓。

    对于学子,它是一曲寒窗数载,苦读成名的歌。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换来金榜题名,振国兴邦。

七、课堂小结

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八、布置作业

 1.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2.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2  人  生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3、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4、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探明主旨;深入研讨,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宋。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jué)取:掠夺。

臆(yì)测:主观的推测。

    馈(kuì)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生1:我觉得非常恰当。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成长奋斗的历程。每前进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个台阶,我现在正在攀登这座高塔的阶梯。

    生2:我同意这种观点。我们在攀登最初几级阶梯时,是比较轻松快乐的。但越往上,攀登的难度就会越大,或是体力不支或意志不坚定使然。所以“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生3:我觉得人生就如同爬山,“无限风光在险峰”,高塔的顶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生4:把人生比作高塔,这个比喻一般,还有许多别出心裁的比喻,比如冰心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就很新颖。

    ……

教师小结: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学生按刚才的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教师随机点拨。

    成果展示:

    第二小组:挖掘坑道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我们认为他们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第三小组: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他们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

    第四小组:在工场劳作的人,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他们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之类的人。

    第一小组:从他们刚才的分析概括中,我们感觉到作者肯定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教师小结:分析讨论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念和人生观,那就是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更有意义,更为光彩。

    五、深入研讨,问题探究

    1.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生1: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的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生2: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老年人更留恋生命,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黑格尔说过:“同样一句话,出自老年人之口要比出自年轻人之口厚重百倍。”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生:它指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之类的东西不会改变。

    (3)“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生1:联系上下文,“一只可爱的手”是不是指上文提到的“一切亲切的思想”呢?

    生2:我觉得它指的是思想馈赠给他的东西。

    生3: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它指的是忘记了时间忘我工作,所以好像延长了。

    生4:我认为它指的是在同一段时间内,自己能做很多事情。而别人只能做一件,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

教师小结: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2.写法探究

提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六、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坚贞的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成果展示:

    对于远古的人,它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皆成沧海桑田,神话注解。

    对于政治家,它是一局下不完的棋。雄关危塞,龙楼凤阁;阿房宫冷,铜雀名荒,古今多少事,都在棋盘中。

    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万宏不息的鸿篇巨制。楚辞汉赋,关曲曹梦;李杜诗歌,韩柳文章,皆成绝版经典,千古传唱。

    对于农民来说,它是一方凝重的田园。暮云春树,沧桑几度;春耕夏耘,汗滴干土,赢得稻花飘香,粮粟盈仓。

    对于学子,它是一曲寒窗数载,苦读成名的歌。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换来金榜题名,振国兴邦。

    七、课堂小结

    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八、布置作业

    1.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2.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板书设计

 

后记

  力避空洞的说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的思考,理解课文深奥的哲理,是上好这一类世界观、价值观教育课的有效做法。

 

沈美兰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03-03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06-18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通用8篇)04-22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反思12-05

地下森林断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精选7篇)03-04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反思11篇04-09

零的断想04-14

关于25分的断想04-14

小学一年级下册《森林你好》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