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谣》教案 (八年级下册)

时间:2022-04-14 10:38:4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长城谣》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长城谣》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学习朗诵诗歌,在朗诵中初步感悟诗歌的感情。

2.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的感情。

3.学习诗歌借物抒怀的写法。

一.播放《长城》视频引入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吟唱,许多海外游子为之牵挂,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声。(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学生说教师补充)

席慕容,台湾著名女诗人,作家。1943年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9年(6岁)迁至香港,1954年(11岁)随家定居台湾,13岁时在日记中写诗,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心中存在过的小小的世界。真挚熔铸于诗中而又个性鲜明。第一本诗集《七里香》出版后,在一年内再版七次,她的诗中,充满着一种对人情、乡情、爱情的悟性和理解,因此读者遍布海内外。

     诗人的故乡,是她诗中“刺勒川,阴山下”那个莽莽苍苍的大草原内蒙古。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从示到过故乡,作为多情的诗人,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在梦中寄托、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此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写下来的。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2.回忆学习诗歌的要求

A.认识诗歌的“意象”( “意“就是情,“象”就是景,物。简单说,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B.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C.朗读的语调及节周奏。

D.品味某些句子的特定含义。

3.听课文录音,纠正读音

4.教师范读,注意节奏

5学生自由朗读

6指名读多种形式读法

7.齐读,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明确主体意象:长城,也有对黃河的思恋

抒情主线: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8.理清结构,追寻作者的情感的情感历程,全诗分三节:

A.审视历史,突现长城的沧桑

B.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

C.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

9.男生齐读第一节,指名赏析

(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无情:看似无情的建筑,作者却采用了拟人手法

蹲踞:这个姿态隐藏了超乎寻常的客观与冷静,曾经的刀光剑影鼓角争鸣都已经湮没于历史的烟尘。

冷眼:瞥尽长城上下的千年恩怨与荣辱,惟有长城悬卧天地间成为历史的见证。

全班齐读,语调:深沉、舒缓、凝重

10.女生读第二节

让学生自由反复朗读,体会游子爱国思乡的情绪

注意:第一、二句,轻读慢读

      第三句,重读稍快,形成语气上的强烈对比,突出感情先抑后扬的情感波动。

11.全班齐读第三节,感受作者浓烈的抒乡情怀

   故乡的山水草木在诗人心中有多深刻而又久远的印象,而且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也时时在诗人心中流淌,诗人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思乡愁让诗人难以成眠。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对象。

12.主题升华:

A.作者的故乡在长城的脚下的内蒙古,而作者现在人在哪里呢?

B.因为命运的安排,作者从未回过自己的精神家园,诗人怎么不想真正回到自己的故乡呢?是啊,叶落归根,倦鸟归巢。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是多么希望远在异乡的游子够早日归来啊!让我们衷心祝愿骨肉同胞团聚,母亲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13.再次播放录音,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诗中描写的境象。

14播放“两岸三通”视频

“两岸三通”指中国和台湾海峡两岸之间双向的直接通邮、通商与通航,而不是局部或间接的“三通”。

15.我们以中华儿女的身份,结合《长城谣》,以《台湾谣》为题,尝试写一首诗。(提示:可从祖国是母亲,台湾是儿子,祖国与台湾分离之久方面去创作诗歌)

可套用诗句的词句:

尽管……

尽管……

多少……

你……

……

 

劳讯

【《长城谣》教案 (八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长城谣教案范文03-08

长城谣教案(通用6篇)03-03

《长城的价值》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04-14

色彩谣教案05-02

花灯谣教案05-03

《手指谣》教案09-12

小树谣教案09-15

长城的价值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下册)04-14

手指谣大班教案05-08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导学案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