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言文教学观

时间:2022-04-14 10:48:0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的文言文教学观

 刚刚拿到新教材时,我心里也产生过不少困惑,例如, 文言文不集中安排,如何进行系统的古汉语知识教学?如何进行扎实的词语训练? 我以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还是以词语训练和古汉语知识教学为主体。实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虚词的不同用法每课必讲,词类活用、句式倒装,更是重中之重。打我做学生时老师就是这么教的。现在有些专家提出这种教学方法是导致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情绪的根源,我越发迷惑了:不讲古汉语知识,不训练字词,文言文教什么?文言文怎么教?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我改变了以前的想法,逐渐摸索出一些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

我的文言文教学观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高中的学生,他们最关心的是能否在高考语文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语文的功利性学习固然是不可取的,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把语文的功利性和语文的美感相结合,力求在短暂的时间里让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些质的飞跃。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从必修一到必修五每册书中都有三篇文言文,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有十八篇古诗,十二篇古文。而要真正去很好地应对高考中的古诗文考题,仅仅学习教材中的篇目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从课外选取大量的篇目给学生充电。

为了消除学生们的畏难情绪,逐渐培养兴趣,我特意选取了一些篇幅短小而又情节生动抑或蕴含哲理的课外文言文,学生们读来饶有兴趣,丝毫没有以往文言文教学中的枯燥乏味之感。而这些短文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课内文言语法知识点一个不少。例如《贞观政要》中有记载: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短短几十字,既考查了“其”字假设连词的特殊用法,“但”字作“只”讲的释义,又涉及了“何疾之避!”的宾语前置现象。

此外,很多寓言和成语典故含有精辟的论述、精彩的表达,学生们完全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中,一下子就能够提升表达的简洁凝练与深刻睿智,从而尝到成功的快乐。既训练了文言阅读能力,又可以作为作文素材供学生积累,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例如《傅马栈最难》:桓公观于厩,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尝为圉人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学生们翻译完短文后,马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则寓言是以曲木、直木喻人,意在说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用人之道贵在选好领头人:领头的是“曲木”,必然“曲木又求曲木”,使“直木”无用武之地;反之亦然。又如成语“罗之一目”: 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非昔比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一目之罗,不能得鸟,得鸟者罗之一目耳。 从前有一个人看到别人布网捕鸟,发现被捕的鸟每只鸟头才钻一个网眼,心想既然如此,何必结网呢?他回家便剪断长绳做成一个大圈圈,别人问他作什么用,他笑而不答并庆幸自己一孔之见,就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安好这一洞之网,结果一只鸟儿也没捕上。这则成语故事比喻局部在整体中才能起其作用;脱离了整体,局部便不起作用。有的同学在写关于“合作”话题的作文时便把它当做了论述材料,论证有力,恰如其分。

二、重视文言知识积累    

首先,任何语言的学习都应该是个整体提高的过程,一定的阅读量是积累的基础,文言文的学习也一样,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孤立的字词训练,只能是死记硬背,没有一定阅读量为基础.死记硬背的积累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素养,也不能真正达到积累的目的。学习实践证明,很多同学做课外文言文阅读时缺乏对课内知识的迁移能力,在课本中出现过不止一次的知识点,很难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到试题上,根本问题还是阅读量的积累不足。语言的具体运用是丰富灵活的,判定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是一种能力和素养,绝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就能解决问题的。

    其次,学习文言文核心就是“读”。古人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充分揭示了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我们必须尊重并加以继承。这个规律就是重视诵读,就是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在整体阅读中感悟。在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反复朗读,只有的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文章的内容。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养成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学生阅读相当数量的文言文,充分显示了对文言文阅读的重视。因此,先阅读后梳理,先分散后集中,才是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的积累方法。即使要进行实词、虚词的整理和小结,也必须以一定的文本阅读量为基础,才会有良好的效果。诵读可采用多种形式,但不论那种形式的诵读,教师都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有效地读。有效的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是为了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不重视阅读,试图依靠所谓的字词训练和语法知识来加强积累无异于缘木求鱼。

三、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本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前我总以为文言文教学逐句串讲,学生学得实在;不串讲,学生脑子里就一片空白。但后来我发现一律采用串讲式教学,有着显而易见的弊端。串讲式教学,教师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空间,要做的就是记下教师所讲的内容。由于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己的学习过程,既感受不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也体验不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更不可能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获得的只是一些僵化的知识和孤立的词语。客观地讲,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与我的串讲式教学是有一定关系的。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读文本。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的要求。其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些典型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认识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比如《论语十则》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怀”,是按书下注释解释成“怀念”还是理解为“使得到关怀”,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在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同学们否定了书下的注释,理由是:前面的“安”字和“信”字都是使动用法,根据文言文的句式特点,“安”字也不例外。更有一位同学的回答令我叹为观止,他说:“上文孔子的学生颜渊尚且说:‘愿无伐善’,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作为老师的孔子怎么可能让年少的人怀念他呢?”再如《百喻经》中《尝庵婆罗果》一文中“好甜美者,汝当买来”的“好”字,教参里解释为“质量好的”,读音自然是三声,而我问同学们如何理解这个字时,他们还给出了另一种答案:读四声,意为喜欢。我对两种解释都给予了肯定,本来两种理解都有道理,又不影响对整体文意的理解,何不借此机会让学生从中获得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能力呢?也许这样的探究,最后未必有一个一致的结论,但却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最主要的是保证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自己阅读,自己体验,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兴趣,在于教给方法,在于引导过程,绝不可越俎代庖替代学生的阅读过程。这是新课程理念和文言文学习规律所共同要求的。

其实,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无定法。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如果语文教师能做到每一堂课都使学生以期待、盼望的心理状态来参与的话,那么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彭勃

【我的文言文教学观】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学试探04-14

文言文的教学反思01-01

文言文教学反思12-27

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教学论文)04-14

文言文教学四法04-14

文言文教学新探(网友来稿)04-14

文言文教学的一二三四04-14

关于加强文言文教学的思考04-14

漫谈高中文言文教学04-14

文言文句式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