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时间:2022-04-14 23:11:3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做了几年语文教师,越来越深刻地领悟到叶圣陶先生那句著名的话:“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简单而深刻,他点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和功能,也给老师指出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它是知识、文化、教育、教学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精华结晶。张聪慧老师认为:教材内容是为了有效地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主要面对“用什么教”的问题,是语文教材编制者为了使广大的学生较好地掌握既定的教学内容,提供的“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建议。我认为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对叶老的话做了一个科学的阐释。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该树立这个观念,教材只是个载体,我们通过它与教学目标相联系。它是座桥梁,但不是唯一的路,除了走桥,我们在到达目的时还可以乘船,或者改走其他路径。在语文课堂上,将教材神圣化,唯教材是尊,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态度不可取;将教材简单讲一讲就束之高阁,尽情发挥,依自己的喜好学生的偏爱随意讲解的行为也不应当。教材在编排的时候是专家们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的进程仔细推敲、认真遴选的,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我们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因地制宜地改造教材,要立足于教材,从教材中去提取教学内容,拟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但同时又不局限于教材,把握一定的自由和灵活度。

如何做到把教材当做一个例子呢?这既赋予了语文老师以权利又给他们增加了烦恼。首先我们必须得选择。一篇文章,可教可感可学的点那么多,一节课的容量有限,一篇文章的课时有限,学生的接受度也是有限的。比如,朱自清的经典名篇《荷塘月色》,里面有朦胧甜美的月色,有清新雅致的荷塘,有精彩纷呈的景物描写,有辗转徘徊的纷繁心事。对景物的描写也用了多种方法,一连串的譬喻、拟人、通感读来让人齿颊生香,文章的语言散发出如朦胧月色下水雾缭绕的精致而淡然。而那个使得作者“颇不平静”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老师就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个清晰的认识,结合教学的要求,结合班级学生的现状,哪些是务必要讲透的,哪些是可以一带而过的,那些是可以完全省去的。有了舍,才有取,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内容讲明白,学到家。

然而,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我们可以借《荷塘月色》让学生领略修辞的作用,体会比喻的妙用。这是从教材中找出的一个点。这篇文章里面的比喻也只是几句例句,而散布在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例句还俯拾即是,我们从教材出发,却不局限于教材。比如钱钟书的《围城》,里面的比喻可谓是妙语连珠、妙趣横生。如:“四人拖下鞋子来,上面的泥就抵得贫官刮的地皮”,“早晨出去还是个人,这时候怎么变成刺猬了”都很有意思。从教材出发,进行扩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另一方面也扩大的学生的知识面,给他们推荐了新作家新作品。例如在讲《咬文嚼字》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大量的补充了文学史上很多“咬文嚼字”的事例、典故:一方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趁机与学生做一番文学的“推敲”,让他们明白文字是有生命的,在同一个地方有且只有一个合适的文辞,养成推敲文字的习惯。高中生已经学了九年的语文,很多学生在课外也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意识的利用教材的导向性作一些梳理,给同类文章或者同一作者的文章做一些归类。就拿《荷塘月色》来说,学生们学过朱自清的《绿》,我们还可以补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欧游杂记》等作品里面的一些选段,让学生们做比较阅读,学习朱自清的高超绘景技法,欣赏明媚的写景语言,若能让学生有所感悟,继而愿意有所尝试那就是成功了。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我们也可以认为教材就是一个引子,给我们提供了教学的方向,只是露出冰山上面的一角,而冰山下面涌动着的无限内蕴却需要老师们带领学生去挖掘。例如高中第三册苏洵的《六国论》,这是一篇论史的文章,通过悲六国(战国时代的魏、韩、赵、楚、燕、齐)的灭亡,来论述宋朝赂辽、西夏的不当。苏洵凭借他的缜密的观察、精神的见解,见北宋王朝的这种政策和战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的方针政策如出一辙,于是运用借古讽今的方法,作此文以针砭时政。一篇典型的文言文,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文言现象,更多的要启发他们去思考,北宋的苏洵从战国的群雄争霸中得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而纵观中国历史,多年后的清王朝难道不是在犯同样的错误吗?割地赔款就是让自己破灭的前兆。真理从来具有普适性。学古文的目的,除了了解灿烂的古代文学和文化,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为今用。学了一篇苏洵的《六国论》,那么还有苏辙的《六国论》,李祯的《六国论》,比较阅读后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他们或许也可以写出凸显个性的《六国论》。再比如第三册的主要内容是是古诗词的鉴赏。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精神食粮。在学习这些篇目的时候,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了解一位诗人,知晓一个朝代,走近一段史诗,体味一段愁情,带领学生穿越唐风宋韵,游遍五岳三山,用心去碰触千百年前的那个或昂扬或豁达或愉悦或忧郁的灵魂。两个单元的教学,交给学生打开一扇开启唐诗宋词的玲珑的窗户,欣赏美,感悟美,传递美,进而创造美,这就是冰山下的那一片广大的水域。

叶圣陶先生认为我们的语文教材并不具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它只是“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如果硬要说它有什么特殊之处的话,那就是,它“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种种的书”。他阐明了教科书的工具性,而要让工具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除了与工具本身的设计制造有关,更重要的在于使用工具的人。在教学中,就是老师和学生了,这就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被教材所牵制,不摈弃教材而自流。我们要力求了解教学对象,把握教学规律,深入专研教材,而后跳出教材,张弛有度,有的放矢的教学,让学生学得透彻,学得愉快。

 

袁飞舟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相关文章:

注重课本 重视例子04-14

竖起一个高度--选修教材使用的思考04-14

幼儿园教学反思例子03-07

初中教材16个常见必考文言虚词用法(中考复习指导)04-14

学习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04-14

《散步》教材分析04-14

教材培训心得02-13

小学作文:身边的例子是教育孩子的最好素材03-12

千套教材束之高阁 编教材为了什么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