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学案设计

时间:2022-11-16 12:13:39 芷欣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赤壁之战学案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之战学案设计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赤壁之战学案设计 篇1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本课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文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可让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自学生字新词,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课上可让学生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通过交流,学生能对三国时代、课文来历、课文中的一些人物、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有所了解,为阅读课文扫清障碍,做好准备。

  3、可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和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结合起来进行。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后,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但不要死套起因、经过、结果各成一段的模式。要引导学生做具体的分析。比如,文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交待了战争起因后,并没有立即叙述战争过程,而是写了战前的准备,因此要单独成一部分。从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开始,已经是在描写周瑜一方对敌军展开进攻的第一步行动了。全文最后一段交待赤壁之战的结局是曹操带着残兵剩将从华容道逃回北方。

  战争的结局与过程,作者并没有明显分开来写,所以经过和结果可合为一部分。这样,可按照“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的经过及结果”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进行理清课文顺序的训练,还要抓住火攻全过程这一重点,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火攻是分哪几步实施的,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在学生认真理解思考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使学生明确,无论是全文,还是各部分,都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言之有序,是写好文章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探讨双方取胜失败的原因。可设计以下一些问题,如:黄盖认识到了敌我双方的哪些优势和劣势?为什么要建议用火攻?曹操为什么会连续两次上了黄盖的当而没有起疑心?赤壁之战中双方胜败的原因各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教师仅作点拨及小结即可。

  “思考、练习”2和“思考、练习”3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火攻可分为四步:

  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

  ②选择刮东南风的一天,船上装上引火的材料,驶向曹营;

  ③船接近曹营时,黄盖命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曹营火光冲天;

  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

  第3题要求学生找出写东南风的句子,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也是实施火攻的关键条件。说明东吴的将领善于利用天时和地利等自然条件。如果没有这一关键条件,火攻就不可能实施。如果东南风不急,船行便不快,火攻也有可能因对方有了防备而失败。所以,火攻计策之所以能取胜,归根结底是东吴的将领知己知彼又懂得利用天时之利的结果。

  4、课后拓展。可让学生课外搜集和阅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评出讲得好的同学。也可以办一个展览,把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三国人物的故事、资料等展出,交流一下阅读体会。

  赤壁之战学案设计 篇2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内容导入。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的80万军队,原因是什么呢?

  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儿?作战双方是谁?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书:赤壁 曹操 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样取胜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讲读第1段——鲁肃献策

  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2、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

  地点——赤壁;

  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

  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

  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是为了抵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猛。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我们继续往下看。

  (板书:南北隔江相对)

  3、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

  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

  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

  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4、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5、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明确:鲁肃主动要求:

  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

  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6、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1、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

  ①操已向荆州;

  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2、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

  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

  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

  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3、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

  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4、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

  鲁肃献计

  鲁肃说孙权

  鲁肃会刘备

  荆州的地位:各派的情况

  对付的办法:应取的行动

  劝备与孙权联合

  与亮定邦交

  齐心抗曹

  备用肃计

  二、讲读第2段——诸葛回访

  1、第一段重点写鲁肃,这二段重点写诸葛亮。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

  明确: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学生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向)孙将军”两句。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明确:

  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要学生翻译这几句。)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

  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指定学生讲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句。“以”:率领,动词。“中国”: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另一条是投降(要求学生翻译:“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铠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这里指投降)。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指名学生讲解这一句。)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

  明确:

  ①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②曹有三大弱点;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要求学生讲解“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学生翻译:“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

  明确: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讲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6、小结:这一节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军事才能。

  三、讲读第3段——降战之争

  1、曹操遗(wei)权书的内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明确:

  一、强调自己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人(“奉辞伐罪”);

  二、强调声势浩大,势不可挡(“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麾,旗帜,代军队;束手,捆起手来,意即投降。);

  三、威胁挑战(“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要和将军在东吴会战。)这是一封带有恫吓、威胁的战书,其用意是给东吴施加压力,威胁其投降。这种信也暴露了曹操骄横不可一世的态度。古人云:“骄兵必败。”由此伏下了曹操必败的根源。

  2、曹操的战书在孙权部下产生了哪些反应?

  明确:“权以(之)示群下,莫不响震(震动)失色。”反应极其强烈,由此可见。主和派的首领长史张昭认为“势力众寡”,极力主张“迎之”(投降)。主战的鲁肃却“独不言”,一个“独”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战态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会场情况。

  3、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

  明确:一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待“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孙权进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示自己的诚心。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为孙权着想,使孙权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要求学生讲析鲁肃的一段话,这段话采用对比手法,设身处地,情辞十分恳切。)结果是使孙权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而称赞鲁肃能“廓开(阐明)大计,正与孤同”。

  小结:这一节写孙权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孙权经鲁肃的说服,同意主战。这一段写得富于戏剧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个性特点,如曹操的骄横;张昭的投降嘴脸,因“曹公”一词而显;鲁肃的诚挚;孙权能虚心听取正确意见。

  四、第四段——周瑜论战

  学生齐读这一段,让学生质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讨问题。

  1、周瑜怎样分析已方的有利条件的?

  明确:

  ①孙权“神(非凡)武雄(杰)才,兼仗父兄(父孙坚、兄孙策)之烈(功业)”;

  ②“割据江东,地方(方圆)数千里”;

  ③兵精足用(物资充足)。

  ①讲门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视这一点),

  ②讲幅员辽阔,

  ③讲实力。

  2、周瑜怎样分析敌方的不利条件的?

  明确:

  ①操有后患:马超、韩遂在关西割据。

  ②操扬短避长:舍鞍马,仗舟楫。

  ③天时不利:盛寒,马无槁草。

  ④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必生疾病。

  3、周瑜对敌我双方的客观分析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比上文讲的“正与孤同”的口气强硬多了,由此可见孙权决计抗曹。

  4、周瑜与鲁肃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一为谋士,一为将领,掌握军权,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贼”,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周瑜说曹操是“送死”,鲁肃只说:“共治曹操”。一文一武的口气完全不同。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智沉着,个性各异。

  五、第5段——孙权决断

  学生齐读这一段,并提出重点词句进行翻译,在初步掌握词句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问题。

  1、孙权既然已决计抗曹了,周瑜为何还要写信给孙权?

  明确:为了报告军情,进一步消除孙权的担心。从“愿将军勿虑”句可以看出周瑜上书的用意。

  2、曹操的军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确:曹操号称水步八十万,其实只有十五六万中原军和七八万刘表的降卒,而周瑜却只需“兵五万”,“自足制之”。

  3、孙权怎样部署兵力的?

  明确:

  ①选兵三万,令周瑜、鲁肃、程普为前锋;

  ②孙权亲自带兵续发,作后盾。

  六、布置作业:

  1、整理判断句式

  2、指出句式,并翻译:

  ①豫州今欲何往?

  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赤壁之战学案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赤壁之战(第一课时)。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计策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课文主要意思。

  4、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改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板书3万>80万)

  (1)、问:哪个多,哪个少?指名学生回答。如果你手上有三万兵,你能打败人家的80万大军吗?

  (2)、在我国古代的三国时期,就有一个叫周瑜的大将军,以自己的3万军队击溃了曹操的80万军队,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板书:以少胜多)这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那么周瑜是怎样以自己区区的'三万兵力击败曹操的80万军队的呢?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寻找答案。一起来学习一下(板书:19、赤壁之战)我们先看这个题目。

  题目的“之”是什么意思?(的)那么,课题的意思就是:发生在赤壁的战争。究竟这发生在赤壁的战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曲荡气回肠的歌曲吧!领略一下1700多年前的壮观与激烈吧?

  2、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多媒体出示: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鱼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师念此词一遍,说三国,道三国,一直以来人们都为三国的故事所倾倒。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看《三国演义》的故事,更多的是一起来谈三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谈一谈三国吧。大家看这首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地点是什么?随机板书:长江

  再看第二句:浪花淘尽英雄问:《三国演义》大家认识三国演义里面那些人物呢?(指名回答)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还真是了解不少,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赤壁之战(第一课时)》。今天学习的《赤壁之战》,请大家今天我们要熟悉那些人物?他们是不是称得上是英雄?

  3、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读准音,给每个小节标上记号。

  2、仔细读每一小节,看看自己究竟知道了什么?

  4、检查自读情况

  1、问:通过读课文,那些人物在本书中出现了?他们能不能称得上是英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周瑜——统率三军、击溃曹军;黄盖——献计火攻,火烧曹营;曹操——骄傲自大,落荒而逃)

  2、大家谈得都很有道理?下面,我们再来思考这几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回答?

  (投影出示: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

  1、敌众我寡、不宜久持、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绳索、木板等都是易燃之物

  (投影出示: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1、曹操骄傲自大,盲目乐观

  2、曹操深信黄盖的话

  3、黄盖的船伪装的好,使曹操不容易发觉其中有诈。

  过渡:通过刚才的检查,可以看出同学们读书是比较认真的。下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一节一节的浏览一下,想一想,赤壁之站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5、指导分段

  1、曹操率军欲灭东吴,周瑜调兵遣将。这应当是全文的起因部分。

  2、黄盖献计,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敌船应是妙计歼敌的经过。

  3、赤壁之战,曹军惨败,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应是结果部分。

  归纳:

  随机板书:

  (起因1--2)(经过3--10)(结果11)

  大军犯境妙计歼敌大获全胜

  两军黄盖写信草船火烧上岸

  相对献计诈降冲寨敌船追击

  过渡:赤壁之站的结果是曹军惨败,周瑜大获全胜。

  赤壁之战学案设计 篇4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具学具 鹏博士软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导读”内容,提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了一组新的课文学习,在这组课文中,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内容,要了解哪些学习方法呢,导读中明确告诉了我们。请一个同学读导读,同学们想导读给我们这组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

  2、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是《赤壁之战》。赤壁是在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军队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你就能够知道。

  二、检查预习。

  1、多媒体显示自制幻灯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3、鹏博士显示问题: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4、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之战的经过,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读后同学评议。

  2、“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隔江相对”怎样理解。请同学说一说。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2、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3、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六、朗读课文一、二段。

  七、布置作业:预习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们用自己话说一说。

  2、这节课我们要了解周瑜和黄盖是用怎样的计策打好火攻这一仗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读后同学评议。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学生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理解:

  (1)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火攻?

  (2)从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而没有准备”?

  (3)黄盖是怎样接近曹军的?

  (4)请同学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八、九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4、显示图片,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凶猛的火攻场面。

  5、火攻这一仗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第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

  (1)“锣鼓震天”是什么意思?“丢盔弃甲”是什么意思、

  (2)曹操为什么要逃跑?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请一个同学说说赤壁之战的'过程。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二、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1、启发谈话:要想把事情讲得清楚明白,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讲。对于赤壁之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

  2、赤壁一战的起因是什么?双方是怎样准备的?经过和结果怎样?请同学们拿出笔记本,按这个顺序列出提纲。

  三、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这以少胜多的原因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讨论。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学习巩固生字。

  六、布置作业:预习《飞夺泸定桥》。

  板书设计:

  15 赤壁之战

  起因 战前准备 经过结果

  曹军犯境 妙计歼敌 大获全胜

  隔江相对 献计火攻 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战船-乘胜追击

  赤壁之战学案设计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直奔重点,创设情境,用作战图和人物画像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顺序地介绍本文,并根据疑点让学生展开辩论以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三)疑点

  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

  (四)解决办法

  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自述故事的过程提出疑点,通过讨论来解决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一位的顺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阐明观点,求得最佳理解效果。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板书

  同学们,最近班上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

  请一名代表,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板书:17赤壁之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的“战”字想一想,课文会写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可能提出:交战双方是谁?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交战?交战结果怎样?等)

  2.激励学生积极读书。

  教师导语: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怎么读呢?自由选择,当读到你愿意读的段落时,可站起来读。(读后,了解读的情况并表扬多读的同学。)

  (三)了解“认识起点”,据实施教

  1.直接了解,开门见山。

  教师设问:学这篇课文前,有谁了解“赤壁之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

  2.设计情境,展现已知。

  教师出示作战图和人物画像。

  启发学生:谁能利用老师提供的作战图和人物画像,把“赤壁之战”向同学们作个简要介绍?

  (学生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也可按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经过、结果的方式介绍。)

  (四)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回答。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激励学生深究,深入剖析

  1.利用兴趣,直入重点。

  教师询问: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根据以往对学生的了解,一般学生对“火攻”一仗的过程有兴趣。引导学生在书中找到这一部分,明确阅读范围。)

  2.分组活动,自学探究。

  教师启发:“火攻”这一仗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请大家好好阅读这部分,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说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将说精彩点和读精彩段相结合,使理解与朗读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4.练习概括,自由创作。

  (l)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愿意记住吗?怎么做才容易记呢?(学生可以编顺口溜、编诗歌、概括为词语、编写成短句等。)

  (2)让提出办法的学生领头,自由组成创作编写小组进行活动。

  (3)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学生口头交流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创作成果写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升华认识,深化思想

  1.教师启发:周瑜以3万人打败曹操80万人,这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以少胜多)

  2.提出问题,引发辩论。

  教师:你们认为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请大家展开辩论。

  辩论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曹操一方为什么不该输,却输了?周瑜一方不可能赢,却赢了?

  (四)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积累词语。

  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一次伟大的战役,其中运用了不少成语,咱们办一个“成语栏”好不好?同桌合作,找一找,写一写,看谁写得多。

  启发学生:除了课文中现有的成语,也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成语。(得意忘形、以卵击石、知己知彼、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骄兵必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

  2.欣赏佳句。

  让学生读一个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欣赏的内容和原因。

  (五)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什么启发?(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胜败就在转眼间,遇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多分析。)

  赤壁之战围绕着周曹双方胜败的原因这一中心,环环相扣,一步步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生动地描绘下来,以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也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这样文章才会条理清楚。

  (六)布置作业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

  1.复述《赤壁之战》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观看《三国演义》影视片或读《三国演义》的其他故事,并总结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赤壁之战学案设计 篇6

  知识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与难点: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诵读 自主合作探究 练习巩固

  知识链接:

  ●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

  典故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苦肉计 官渡之战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成语 三分天下 鞠躬尽瘁

  ●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

  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

  此正是: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梳理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实词

  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17.上建旌旗

  18.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虚词

  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五.特殊句式

  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学案设计 篇7

  (一)谈话,交代故事背景。

  (板书课题)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战例。你们一定想知道它发生的历史背景,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斗的过程怎样,结局如何?请听: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他只等兵士练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领,就下令渡江。

  周瑜手下有一员老将,叫黄盖。他对周瑜说:“曹军号称八十万,我军才三万,相差太远了。跟他们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我看他们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把船连在一起,只要用火攻,他们想逃也逃不了。”

  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样打,还得想个计策。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

  那么,“火攻”这一仗是怎么打的呢?黄盖是怎么办的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了解故事情节。

  读第一遍,注意生字新词的音,把每一句话读通顺,自己觉得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次。

  读第二遍,注意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在每段旁边作简明的批注,想想故事的发展、高潮和结果是什么。

  (三)细读,认识故事人物。

  再读课文,思考:在赤壁之战过程中,曹操的神情动态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在个体默读、画句、思考之后,教师可组织全班交流。

  (四)练读,深入理解故事。

  1.回忆故事情节,看看“火攻”计策的实施主要有哪些关键的步骤?

  2.从“火攻”计策的制定与实施,你对周瑜和黄盖有怎样的印象?

  3.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够获得胜利?

  4.抄一抄,背一背。

  ○词语采集:

  满江火滚 喊声震地 火须兵应 兵仗火威

  ○诗句采集: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片段采集:

  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附:板书设计

  1.东汉末年:孙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

  周瑜黄盖诸葛亮

  (注:供介绍历史背景用)

  2.周瑜火攻曹操

  (三万兵)(八十万兵)

  黄盖假降喜接降书

  趁风行船笑迎黄盖

  备引火船省悟已迟

  二里点火叫苦连声

  伏兵追杀登岸逃走

  数军合围伤亡惨重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赤壁之战学案设计 篇8

  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习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示投影:说说你对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的看法?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了解:a、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划出有关的句子。b、指名读一读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c、读一读曹操的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学生默读思考。

  (4)火攻一战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a、理解“锣鼓震天”“丢盔弃甲”。b、说说曹操逃跑的原因

  (5)总结段意,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读透课文,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练习”第二题。

  3、把今天学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讨论孙权、曹操输赢的原因。

  板书设计:

  战役的起因:南下,夺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战战役的准备:铁锁连船、准备火攻

  战役的过程:假投降、火烧曹营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文章中心一层层表达思想感情的。准备开三国故事会。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板书课题)

  2、请学生简要说说火攻一战的过程。

  二、领会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2)曹操:骄傲轻敌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习上,对你有什么用处?(多请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开三国故事会。

  1、分小组准备故事会材料。

  2、组织小评委,推选主持人。

  3、开三国故事会。

  4、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给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把你今天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2、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3、预习《田忌赛马》。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东吴: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胜败原因

  曹操:骄傲轻敌

  赤壁之战学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集中讨论人物对话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教学难点通过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史家笔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课型新授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板书及讲课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历史史实:

  以下均208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相关内容:

  赵子龙长坂桥七进七出、张翼德声震三军、孙刘联盟、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剑、巧借东风、苦肉记、蒋干盗书、火烧赤壁、华容道、借荆州、气周瑜

  三、学习过程:

  相关知识:

  1、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花了19年时间编成。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3、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文段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划分节次,找出生字词并解决。

  2、以省略部分为分界线,全文分为两部分。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概括各节大意,给第一部分分层。

  问题讨论展示: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3、鲁肃去荆州是否为了吊唁刘表二子?

  赤壁之战学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做到有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3、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幔、倘、聘、绛、拈、卒、堕”;会写“巡、刃、倘、聘、拈、韩、卒、舵、雌”;理解“巡哨、利刃、天助我也、士卒、决雌雄、漫天彻地、觑、拈、鏖、倘”等词语。

  5、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一点《三国演义》的故事。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回到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看看几位英雄人物是怎样斗智斗勇的。

  二、细读课文,认识故事人物。

  ㈠默读课文,想一想:在赤壁之战中,拥有精兵强将的曹操的神态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把这样的语句画下来。

  1、默读批注。

  2、交流

  (1)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2)操大喜,遂与众将来到水寨中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

  (3)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

  (4)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

  (5)曹省悟,便问:“谁去止之?”

  (6)操叫苦连声。

  ⒊请同学们浏览这六句话,提出问题

  曹操从“大喜、大笑”到“省悟”再到“叫苦连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⒋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认真默读、勾画,找找其中的原因。

  ㈡交流探讨,认识人物形象。

  1、学习交流“黄盖假降,曹操中计”这部分。

  ⑴出示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

  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①指名朗读程昱、曹操二人的对话。重点朗读曹操的话,体会反问句的语气。

  ②从曹操的话语中,你体会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操对程昱的提醒不屑一顾,连用两个反问句,可见这时已经曹操傲慢轻敌。)

  ③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二人的对话。

  ⑵出示书信内容

  “周瑜关防得紧,因此无计脱身。今有鄱阳湖新运到粮,周瑜差盖巡哨,已有方便。好歹杀江东名将,献首来降。只在今晚二更,船上插青龙牙旗者,即粮船也。”

  ①指名朗读信的内容。

  ②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封信有何玄机?(学生思考)

  学生可能会说

  带士兵粮草投降,为船里装火药打埋伏;

  信中说杀江东名将,其实杀的是曹操派来诈降的将领蔡和;

  信中说周瑜看防得紧,无计脱身,只在今晚二更。这样曹操不但不会起疑心,而且这样为在离曹营二里点火创造了条件,天黑不易被发现。

  ③从这封书信可以看出周瑜是怎样的一个人?(深谋远虑)

  ④集体朗读书信的内容。

  过渡语:接到信的曹操此时已是满心欢喜,迎风大笑。课文中除了直接描写曹操十分高兴,还有一处描写可以表现曹操此时心情十分高兴,同学们迅速找一找。

  2、学习“亲迎黄盖,曹操兴奋不已”。

  请同学朗读“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

  ①读了这句话,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曹操的心情如何?

  ②小结:看来,环境的描写可以反映此时人物的心情。曹操抬头仰望明月高悬,俯首江中翻波戏浪,迎风大笑。当听到军士报告黄盖粮船驶来,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这时,曹操心中想什么?心情如何?(兴奋不已)。

  3、学习“火烧曹营,曹操省悟已迟”。

  导语:但是,曹操马上醒悟了,为什么?

  ⑴集体朗读程昱的话。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程昱的认识。

  ——仔细观察,细心谨慎。

  导语:可惜曹操省悟已迟,黄盖在距曹寨二里水面点火,江面一片火海。

  ⑵出示

  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①自由朗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

  ②同桌之间交流。

  ③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④出示插图,观察图画,并结合这段话中的具体词语,说一说想象到的情景。

  A着火的时间短还是长?(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

  B火光亮到什么程度?(一派通红)

  C烟浓到什么程度?(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谁,那里是岸。)

  D曹军的士兵此时是什么样的?(曹军士兵哭喊声一片,个个丢盔弃甲,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E用一段通顺的话说一说。

  ——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谁,那里是岸。曹军士兵哭喊声一片,个个丢盔弃甲,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曹操见大势已去,是叫苦连声,此时,你想对曹操说什么?

  4、集体朗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

  ⑴“火攻”计策的成功实施主要有哪些关键的步骤?

  ⑵从“火攻”计策的制定与实施,你对周瑜和黄盖有怎样的印象?

  三、总结全文

  “赤壁之战”的结果验证了“火攻”计策制定的正确、实施安排的周密。而计策的制定又源于战前东吴周瑜、黄盖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能够知已知彼、扬长避短,特别是把握了曹操的弱点(他仗着兵多将强,骄傲轻敌),利用了曹操的错误(他用铁索连船潜伏着的危机就是:一旦起火,就会火烧连营)。

  在“赤壁之战”的火影刀光之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因骄而败的曹操,有勇有谋的黄盖,谋略深远的周瑜。

  四、集体朗读诗句,回味赤壁之战

  魏吴争斗决雌雄,

  赤壁楼船一扫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

  周郎曾此破曹公。

  五、作业布置。

  1、诗句采集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2、片段采集

  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3、学完课文,你一定会被火烧赤壁的战争场面吸引。请同学们课后把《三国演义》找来读一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