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摒弃俩豆哲学

时间:2022-04-14 11:21:1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阅读教学要摒弃俩豆哲学

 小品《婚姻介绍所》中有一段经典台词:郭达说,“有一个人炒了两个豆,一个红豆,一个绿豆,他在锅里嚓嚓嚓,嚓嚓嚓,炒过来炒过去,熟了以后往桌子上一倒,哗地一下,红豆和绿豆自然就分开了,你猜这是为什么?”蔡明表情木然地答道,‘俩豆’。”这个段子的幽默在于,郭达无意中把答案说出来后,还把这个没有任何思维难度的所谓的“智力测验题”拿来,当做一个深奥的问题来问“你猜这是为什么?”像这种把“表层的”、“已知的”当做“深层的”、“未知的”来探究的荒唐行为哲学,我们姑且称之为“俩豆哲学”。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俩豆哲学”屡见不鲜,因此,小品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阅读教学要摒弃俩豆哲学

阅读教学中的“俩豆哲学”

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俩豆哲学”,则表现为教师把文本已经说得很明白的内容或者文本虽然未明说但学生初读即可解悟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内容来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行为。这样的“俩豆”式教学,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并不罕见。

比如对于《一千张糖纸》一文,有的老师就认为该文本的核心价值是“令人深深感悟‘童心不可欺’的真意”并且以此为教学重点①。但是,根据我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在学生对文本默读一遍后,会很迅速地回答这篇文章给他们的最大感触就是“不要欺骗”,因为文章结尾明明白白地指出“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是最深重的伤害。”

比如对于《杨修之死》一文,有的老师引导学生得出杨修死于曹操“忌才”,死于杨修自己“恃才”的结论。②这样表面化的解读,是不需要老师“在场”,学生初读即可自行完成的。因为,文章结尾处明明白白地写着“后人有诗云:‘……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再如,对于《安恩和奶牛》,有的老师在逐层分析的基础上,最后总结“这篇小说篇幅短小,却通过人物的外貌、对话和动作描写,刻画了安恩鲜明的个性。……一位比较清贫的老奶奶却富有仁爱之心。”③而笔者在讲授该文之前布置学生自读并评价安恩这一人物形象,发现绝大部分同学初读课文就可以读懂安恩是“一位富有仁爱之心”的老奶奶,其中有的同学说:“初读《安恩和奶牛》,我的理解比较表面化,认为是写一位慈祥的、和蔼可亲的老奶奶和奶牛和谐相处,表现了老奶奶的仁爱之心和对生命的尊重,但是我读几遍之后,我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颠覆了我对安恩的最初认识。”“其实安恩是一位有爱心却不懂得如何去爱的人。”

可以看出学生并不满足于初读所得。而教师却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耗费那么多的教育资源、那么多宝贵的精力和时间来引导学生去接受他们自己自读就可以解悟的、没有任何思维值至少是思维值极低的、原本就“不需要教”的教学内容,而“需要教的”却没有去教。这是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角色的缺位。尼采在《我为什么这样聪明》一文中这样说过:“为什么我知道的比他人多,我究竟为什么这样聪明?我从来没有想过那些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我从未浪费过我的精力。”然而语文教学效果之所以不能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恐怕与教师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当成问题教有很大关系。

孙绍振教授《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一书封面刊载了他的一行手写体:“在语文课堂上重复着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可见,这种“俩豆”式的阅读教学是令人“厌恶”的,要知道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而且,这种“俩豆”式的阅读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因为,这种教学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对作者、专家、教参等的迷信,教师不能与文本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只是一位跪着的读者或者人云亦云的听众而已。要知道跪着教书的老师,是无法培养出站着读书的学生的。作者-文本-读者之间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文本的作用绝不是霸道地仅使读者被动把握“作者自身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否则,学生不过就是知道文本讲了什么,说了什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群 “书麓”、一群“两脚书橱”而已。正如著名哲学家康德所批评的“他所知道和判断的,只不过是被给予他的那么多。……他正确地领会、保持了,也就是说学会了,但却是一个活人的石膏模子。”④这种教学思维的陋点是只关注“被”文本“给予”的那么多,对文本被动的“读”是一种“石膏模子”思维。要知道阅读毕竟不同于作者的精神创造,正如伽达默尔所说“所有的理解性的阅读始终是一种再创造和解释。”⑤

要摒弃“俩豆哲学”

法国思想家保尔利科指出,“理解一段文本不是去发现包含在文本中的呆滞的意义,而是去揭示由该文本所指示的存在的可能性”。⑥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所“可能”存在的智慧,应该借此来启迪学生语文生存实践智慧,要教学生实实在在的有用的东西。而文本的价值在于能使读者通过创造性阅读,主动地从文本中“衍生”出一点儿什么特别有用的东西,“汲取”一点什么特别有用的东西,能够得到一些什么美好的情感陶冶、深刻的哲理启发、生存实践的智慧启迪等对读者有积极作用的东西。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真正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以《一千张糖纸》为例,要让学生明白既不要搞欺骗,更不要被欺骗,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因为某些性格有弱点而被骗的基础上,从中汲取教训,提高防骗意识和能力;还引导学生在分析两个孩子受骗之后忍气吞声的错误做法的基础上,启迪学生理性维权的“智慧”。 ⑦教会孩子智慧地实践。

以《杨修之死》为例,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自我归因,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无才却要“恃才”,是不自知,不知“魏王肺腑”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不断的追问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最初认识的,从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引导学生要认真客观分析自己和他人的长处、短处、所好、所恶、身份、职责、所处时间地点、所面临的事件等等,做到知己知彼,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启迪学生“做”的智慧。

 以《安恩和奶牛》为例,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安恩是“一位比较清贫的老奶奶却富有仁爱之心”,更要教会学生认识行为的合理性,“自己的规则只有在公众的规则之下才是合理的”。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让去爱,启迪学生“爱”的智慧。

这样学生才可能达到“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新课标的阅读目标,学生才可能悟出来自于作品的智慧,学生才能得到作文的智慧、做事的智慧、做人的智慧,从而收获一个精神充盈的人生,一个幸福而成功的一生。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本旨所在。正如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所说“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诉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要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⑧

而“俩豆”式的阅读教学,不管其技法如何娴熟、花样如何繁多、态度如何虔诚,也改变不了其低效甚至无效的事实。所以,要摒弃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俩豆哲学”。

最后笔者用西方哲学史上流传的一首哲学童谣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二二得四万确千真,

  可就是太空也太陈,

  我要找到一条思路,

  通向还不怎么了解的问题。⑨

(编辑老师:文章的注释有点多了,为避免占过多版面,可以把前三个注释删去,然后正文稍加修改即可。)

注释:

①吕茂峰《学生发展需要与文本核心价值》,《语文学习》2010年第11期

②张振雷,胡根林《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期

③王栋生《〈安恩和奶牛〉解读》,《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6期

④康德著,李秋零译《纯粹理性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第612页

⑤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210页

⑥[法]利科尔《诠释学的任务》,《哲学译丛》1986 年第3 期

⑦赵建晖《教,要想好需要教的》《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

⑧转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86页

⑨[英]卡尔波普尔著,傅季重等译《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328页

 

安阳

【阅读教学要摒弃俩豆哲学】相关文章:

要重视阅读教学中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04-14

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网友来稿)04-14

公司车俩委托书02-11

冰心--爱的哲学04-14

哲学的可能目的04-14

哲学大家--冯友兰04-14

泡豆观察日记05-15

豆宝宝大班教案11-21

我会拨豆教案01-13

《种瓜得豆》教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