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大师的声音(论坛帖)

时间:2022-04-14 12:45:1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倾听大师的声音(论坛精华帖)

论坛精华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330 

  关于音乐,我们听得最多的话语莫过于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实际上,在我看来,音乐就是生命,就是灵魂,音乐就是神。要知道,海伦凯勒在失聋又失明的情况下,对音乐的痴迷,我想她更多的是在接受神的爱,于是,沐浴在爱意中,人又怎会孤独呢?下面这文章是我初入古典乐之门时的粗陋之作。当然,这仅仅是一个人的声音,且是俗人。

         

                   倾听大师的声音

                             老吕

   整整一个晚上了,将雨关在窗外,将自己抛到房间中,让音乐弥漫在属于自己的小屋。

   音乐是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

   在这样的夜晚倾听这样的音乐,无疑是件惊心动魄的事。

   枪炮的轰鸣声激荡在我的耳畔。当我胆战惊心地迎来连续的几声震天的炮轰之后,我知道,世界只剩下了我独自存在。快板流淌着欢乐,号声增添着光彩,俄国人收复着失土,“马赛曲”遁隐于一连串的和声之后,《光荣颂》高高奏起 我的心终于渐渐趋于平静,然后又是几声炮鸣,但是,那是属于胜利者的欢呼了。

   当我确定周围只剩我一人的时候,我习惯于选择这样的方式与大师会晤:以音乐为媒介,以心灵为终极。

   以我的素养,真切、真实地靠近大师的心灵是存有不少的困难的,于是捷径是备一本李杭育的《唱片经典》,当然还可以是《音乐圣经》。李杭育原是作家,跨入古典乐的大门后迅疾发烧,收集唱片几乎倾家荡产。不过剑出偏锋终有所获,一部洋洋洒洒近三十万字的《唱片经典》虽不算是骇世惊俗,却也着实让发烧友们雀跃了一回。现在的情形是知道作家李杭育的渐少,知道《唱片经典》之李杭育者甚众--《南方周末》曾经定期摘载李杭育的成果。

   作家迷恋音乐除李杭育外尚多,如鲍尔吉原野,如陈村。而余华无疑是属于那种自觉地将音乐与文学相融会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

1999年余华在《收获》上开的“边走边看”专栏的议题就是.专门探讨音乐与文学与人生之关联的文化随笔。记得当初有一篇叫《高潮》,余华将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七交响乐》中的第一乐章的叙述,确切地说是第一乐章中著名的侵略插部与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的叙述迎合到了一块,从而极尽煽情地勾勒出了一幅“一切事物都推到了极致,一切情感都开始走投无路,两种叙述同至高潮的顶峰”的辉煌宏图。

   《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创作的最初灵感是来自巴哈的<<马太受难曲>>.巴哈的这部受难曲,把宣永调和众赞歌,各个声部都按不同曲调和音响组合起来,从而表现了耶酥全部受难史的戏剧性变化。在西方,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耶酥受难更沉重的题材了,可令余华震撼的是巴哈处理起来竟会让人感到一种轻的美妙。由此的启示是整部〈许三观卖血记〉从头至尾如一地跳动着强烈的音乐般的节奏。而体现在主人公.许三观身上则是许三观承载着苦难的沉重却始终简简单单地活着,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脾性。这很像海明威的说法,作家表现了“冰山的一角”,庞大和沉重都淹没在你的视线之下,眼中只有不经意的简单。

   关于音乐,比起余华,我自然失落着太多俗人理解不 了的幸福。但也正因为此,我可以用更加纯粹的双耳去倾听。有〈唱片经典〉助我一臂之力当然好,但帮助有时候也是一种限制。于是更多的时候我会随心所欲的听,我运用自己的想象通过唱片聆听某些我们共同的、永恒的声音。我更会象一个兴致勃勃的孩子,沿着大师双手挥舞的方向观赏那些命定的风景。很多景物很多声音,其实我们早就曾见过、听过。大师的指点使我们再多见一次多听一次,从而加深了我们对曾经的所见所闻的感受,从而我们感受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愉悦,从而我们也就获得了一份心跳的满足。

  这就是我,一个俗人倾听的收获。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330 

 

【倾听大师的声音(论坛帖)】相关文章:

听,花开的声音---成长影集活动课(论坛帖)04-14

是破落还是败落(论坛帖)04-14

孩子,你能行(论坛帖)04-14

班级管理之我见(论坛帖)04-14

从预习到自学(论坛帖)04-14

[转帖]李镇西:我看语文新课程改革 (论坛帖)04-14

乡愁诗(论坛帖)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几则评语(论坛精华帖)04-14

宋词入门(论坛精华帖)04-14

马说(论坛帖)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