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

时间:2022-03-03 19:51:3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欢迎阅览。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耳熟能详的话语,不仅仅局限在口号上,而是落实到了具体的行动。如何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目前讨论和实践的热点。

  目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大多采取课题研究的方式,因此“筛选问题、确立课题”的环节,成了研究性学习起步阶段的难点之一。依据笔者的实践经验,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若能从课文出发进行深入的发掘研究,一则有利于学生对于课文文本的理解,再则有利于从“薄书厚读”中,扩大阅读量,拓展联想与延伸的能力。同时按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从课文出发的研究,与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储备联系密切,学生能够较快的联系已有的知识,较少对研究产生畏难的情绪。

  一、课后练习转化为课题

  研究性课题源自课文最简捷的方法是:将某些课后练习的问题化为课题,如《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一般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然后学生总结出‘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的社会不满与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这样问题也得以解决了。但是假设我们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将这个问题化做一个小课题,多查阅一些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师生共同研究,答案就不可能这么单一了。

  课题确定了以后,首先通读课文,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一些假设:我们发现作者不宁静的原因与“惦记江南”有关系、与“妻儿”可能也有关系、“白天”的烦恼等等。有了假设,还需要论据的论证,不然种种假设只能归于臆测。第二步,学生们开始分工寻找资料,有的搬来了史书,找到了蒋介石“4·12”政变的史实;有的通过网络找到了《朱自清文集》和《朱自清传》的电子版,使得很多学生可以一同寻找散落在书信与各作品里的作者思绪。在这些资料的帮助下,课题的小论文很快得以解决了。

  附学生论文的提纲:

  朱自清缘何不平静

  综观全文,可以看见依稀看见作者的思乡之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朱自清祖籍江南绍兴,生长于扬州,有一文《我是扬州人》为证。可是,这样的一份思乡之情似乎不能掩盖作者内心的哀愁,结合那一时代所发生的事件和一些相关作品,对他的不平静的心情作一如下的臆测:

  解释一:“五四”退潮以后,朱自清动摇了他最初建造“光明”的信念,产生了孤独和彷徨,出现了他的第一次心理危机。(资料:朱自清《我们的七月》和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解释二: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喧哗和骚动,使朱自清的灵魂为之震颤和瑟索,产生了性格与时代的矛盾。(资料:教参、朱自清《那里走》、《一封信》)

  解释三:家境衰败,生活的艰辛和多子的拖累,这一切给予朱自清太多的磨难和艰辛,追忆因而成为他解脱痛苦和烦恼的路径。(资料:朱自清《儿女》、《给亡妇》、《〈梅花〉后记》;《朱自清传》)

  解释四: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气节观约束与规范了朱自清的思想和行为:寻求人格的自洁和自尊。(资料:叶圣陶《朱佩弦先生》、李广田《儿女》、许纪霖《朱自清与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

  二、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进行研究

  自古文史不分家,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既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作品。在我们的语文教材里,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更是比比皆是。有的是作为作为主人公出现在课文中,如选自《史记》里的廉颇、蔺相如、项羽、刘邦等;选自《战国策》的邹忌等这些是作为历史的人物出现在教材中;有的已经成了艺术作品里的主人公,典型的就是《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了;有的仅仅是作为文章的一个点缀,或是引出文章的话题,或是论证文章的观点。如《耳闻不如目见?》里东汉才女蔡文姬和汉代大儒蔡邕都是“焦尾琴”的“陪衬”,“焦尾琴”的故事只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内容“耳闻不一定如目见的科学道理”的;而八大山人和徐文长在《画意绵绵》里的出现,是为了说明天才艺术家的生活艰辛……同样类型的例子不胜枚举。

  对于教材里出现的著名人物,假如仅仅是做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免会放弃掉许多专题研究的课题。因此,我们暂且做了如下的探究:

  1、对于没有在课文里详细介绍的名人,可以从了解他着手,读读有关这些人物的专题介绍,然后考虑他的历史意义。例如《耳闻不如目见?》里出现的蔡文姬,她也和昭君一样外嫁给匈奴;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一代大儒竟然会痛哭暴君董卓……在了解这些人物的历史后,会产生一些问题,把这些问题留住,就能产生很好的课题《昭君隆嫁与文姬迫嫁的比较》、《蔡邕的悲剧》。

  2、对于耳熟能详的小说中的历史人物,不妨比较历史与小说,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例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从历史、小说、现代人角度解读曹操》,翁玮同学列了如下的提纲:

  (一)、历史上的曹操不是一个只会打打杀杀的莽夫,而是以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建安文学的代表诗人出现的。

  (二)、人们读《三国演义》后,对曹操常有“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之感。曹操的人物性格并不是简单的奸诈,虽诈,却是有谋略,有计划,有分寸。

  (三)、不同时代的人解读曹操自会带上他所属时代和阶级的烙印。现代人,尤其是管理者和有志于成为管理者的人,对于曹操的领导艺术和用人策略非常偏好。

  结尾:乱世造英雄,汉末动荡的社会创造了曹操。同样,杰出的曹操也创造了汉魏的历史;而《三国演义》的广为传播,又使得曹操有了民间的烟火气……遥想唐朝,那时推崇“建安风骨”人们心中的曹操应该是一个“清俊”“脱透”的文武兼备的高大形象;《三国演义》盛行的明清时期,曹操是“奸”的代表;现代人心目中的曹操是有着“文韬武略”的优秀管理领导者,那么,将来的人又会如何解读曹操呢?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一册》、朱忆源《变脸高手-曹操的争霸学》。

  3、对于课文中详细介绍的历史人物,可以从这些人物创造的历史事件着手,多角度的进行选题。此方法在实施上,一定要先钻研弄懂课文,再阅读课外资料;还要注意思考它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以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

  第一种方法,从课文中的事例出发,进行直接的阐发议论,然后上升到一定高度进行研究,如《论蔺相如的出使策略》、《小议将相合欢》;第二种方法,联系课外材料进行思考,如《相如斥秦与荆苛刺秦的比较》;第三种方法,联系现实社会来思考,如《“认错”为利国》、《外交谈判的智与勇》

  总之对于人物的研究,从师生的共同实践来看,“进行比较”是相对容易入门研究的角度,在比较中体会和认识人物的意义,研究的成果也在比较中诞生了。

  三、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究

  其实对于课文内容的深入探究,一直是我们语文课的“主旋律”。我们有不少优秀的教师非常善于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深入讨论和理解课文,往往能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境界。假设,我们把这些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课前预习就是针对全文或者课文的某一部分进行提问,上课将这些问题列出来。学生根据这些问题一则进行解疑,也就是我们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二则,完全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师生共同寻找期间的内在规律,组合成文也是一篇不错的课题小论文。

  这里以鲁迅的《药》为例。日前聆听了浦东建平中学马彪老师的一堂关于《药》的课,课后特级教师金志浩和陈仲梁先生分别进行了评课,受益匪浅。课前学生递交给老师145个问题,经过选择,围绕着茶馆议“疯”的场景,马彪老师列出了以下九个问题:

  1、为什么把议“药”放在茶馆?

  2、为什么茶客要说夏喻疯了?

  3、夏喻挨打了,为什么还要说阿义可怜?

  4、阿义为什么说夏喻疯了,还要恍然大悟地说?

  5、为什么茶客选择驼背、花白?

  6、为什么20多岁的人不用黑头发借代?

  7、还有谁说夏喻疯了?

  8、驼背五少爷为什么最后说“疯了”?

  9、康大叔为什么连说8个包好?康大叔属于哪一个阶层的?

  这些问题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回到自己的课堂,我将题目列在黑板上请同学们思考,并且撰写小文章,要求文章能够回答其中5个以上的问题。结果学生写出了《茶馆众生相》、《谁疯了?谁病了?》等小论文。虽然这些小论文与前面所列举的论文相比,引用的资料比较少,但是它培养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小专题的研究方法之一。

  四、由研究的课题引申出新的课题

  分析“朱自清缘何不平静”的小课题完成了,可是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已经对查询的资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渐渐又引申出了其它的新课题。

  在查找朱自清的生平过程中,有的学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散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这一时期是我国现代散文的发端期,在“五四”浪潮的影响下,不少文章在思想上具有独到的见解,有些文章热血澎湃,有着召唤和鼓舞的作用。年轻的学子读它们不仅仅只把它当作珍贵的文献,有时心灵也会受到激荡,所以有的学生列出了“走近‘五四’时期的散文”这一个课题。

  在广泛阅读《朱自清文集》收集“朱自清缘何不平静”的论据时,有的学生喜欢上了朱自清的散文,列出了“朱自清散文赏析”的课题。显然这个课题的题目过大,足以写一本厚厚的书。事实上,学生的研究只可能局限在某几篇有代表性的作品或者某一类的作品,这样就与整一个课题的题目极不相称。因此,建议先对朱自清的散文进行分类,分类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也可以按照艺术特色来划分,再确定感兴趣那一类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经过分类、比较后学生们陆续定出了“平淡中见绚烂--读朱自清散文”、“淡笔掩不住浓情--小议朱自清的叙事性散文”“朱自清与余秋雨的游记散文比较”等课题。

  对于已经研究过的课题,我们完全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再研究,对占有的资料换一个角度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出内涵,寻找新的外延,确定新的课题。在课题确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课题涉及的一些因素,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一般而言常量与变量越是清晰,课题越是明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章的切入口要小,要善于以小见大。比较一下“朱自清散文赏析”、“平淡中见绚烂--朱自清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地位”、“淡笔掩不住深情--小议朱自清的叙事性散文”等课题,“朱自清散文”、“朱自清的叙事性散文”就是常量,“思想内容与艺术地位”就是一个变量。常量确定了研究的范围,是一个不变的量;而变量,具有多个值的概念。因此,在研究资料共享的情况下,对于同一问题,即常量确定的情况下,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确定每一个研究的不同变量。

  总之,教材提供了很多可值得研究的小课题,我们的实践目前为止尚未涉足文章学即语言学、文字学的范畴。相信各位老师与同学,能够结合自己的长处寻找到更多的方法,期待你我一同共享研究性学习带给你我研究的快乐。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相关文章:

研究性学习总结04-21

研究性学习个人总结08-26

研究性学习研究计划07-26

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04-27

化学研究性学习总结06-08

研究性学习个人总结12-07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12-20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08-25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