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鉴赏题的命题走向及备考策略

时间:2022-04-14 13:28:4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腹有诗书气自华--2002年诗歌鉴赏题的命题走向及备考策略

  作者: yinchuanju

腹有诗书气自华--2002年诗歌鉴赏题的命题走向及备考策略

  近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词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上,但在实际考查中,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等原因,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

  而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转而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显而易见,如果我们依旧只侧重对学生解题技巧的指导而忽视对学生实际鉴赏能力的培养,那么,这不仅与命题者改变命题方式的初衷相悖,而且将会使学生在考场上面临手足无措的困窘。在研究备考策略之前,我们需要根据今年《考试说明》的表述,并对照过去近十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的命题特点,探讨一下今年诗歌鉴赏命题的可能走向。

  1、从诗歌材料的难易来看:

  以往的诗歌鉴赏题,在材料选择上,既有写景状物以寄寓情怀的,也有怀古咏史以讽喻时政的,既有表现个人忧愁伤感的,也有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总而言之,选材广泛,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材料简单的自不必说(如2001年春季的《鸟鸣涧》),那些即便材料本身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甚至是高难度(如1996年的元曲),但是由于题干的要求是选择“说法错误”、“分析不当”的一项,考生一般可以借助正确的选项准确地理解原诗。以致有人评价说:过去的诗歌鉴赏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而是一种变相的判断,是考查学生判断别人的鉴赏是否正确而已。

  现在,既然命题者放弃了这种“考查判断”的简单样式(请注意,在这种所谓的“简单”样式下,考生的得分率并不高),转而选用客观上可能会加大难度的主观表述的形式,为了能够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而且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的状态,选择的诗歌材料可能会比较浅显,从而降低阅读难度。试想,如果考生连基本的阅读理解都存在障碍,又如何去进行初步的鉴赏呢?这一点将恰与以往的“题难做易”(可依靠排除法等手段解题)形成强烈反差。

  2、从是否选用定论之作来看: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此可见,鉴赏是带有明显的主观性的。如何使考生对作品的理解不致有悖作者及命题者的本意,这就必然牵涉到是否选用定论之作这个问题上。选用定论之作,考生曲解或者歪解作品的可能性就小,才能更有利于达到考查鉴赏的目的。如果选用了争议、分歧较大的作品,就必然会产生见仁见智的问题,在阅卷场的实际操作中就可能不得不因此放宽评分的要求,这样的选材固然可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不利于选拔考试对考生的区分。因此,我们认为诗歌鉴赏所选择的材料,应该是定论之作,至少是“所见略同”之作。张伟明先生在《2002年高考语文命题展望》一文中写到:“命题之所以选择古代诗歌作为考查内容,一是从能力出发,古诗和新诗鉴赏,在考查的能力要求上是一致的;其次,是古代诗歌在命题在选择范围上来看,古代诗歌的比现代诗歌可选择的余地要大得多;第三,古诗中有不少诗句或脍炙人口,或蕴含哲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非常有益。”我们从张先生选择古典诗歌考查的第三点理由中不难发现,“脍炙人口”“ 蕴含哲理”这两句话,提出了诗歌鉴赏材料的选择标准,也给我们的推测做了很好的注解。

  3、从可能的设题角度来看:

  既然是以主观表述的形式来考查诗歌鉴赏,就不可能泛泛地要求考生对作品进行全面鉴赏或评价,命题者应会明确要求考生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根据《考试说明》,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二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张伟明先生在《2002年高考语文命题展望》中进一步解释:“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我们可以由此推断,这一道诗歌鉴赏题应会分成几道小的试题,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或分别考查或结合考查。这实际上仍是延续客观题的命题思路,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少许不同而已。所以,认真研究前些年的诗歌鉴赏题,依然有助于迎战2002年的高考。

  4、从考生个人发挥的余地来看:

  由于诗歌鉴赏采用主观题的方式,不可能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在阅卷场中制定评分细则时,一般会考虑到考生多方面的情况,给予适当的但不非无限的宽限。因此,诗歌鉴赏中考生肯定有个人发挥的空间,同时这种自我发挥也必然受到一定的约束。这就要求考生必须首先从作品自身的内容出发,尊重已有的定论,在此基础上适当发挥,但是不能无限类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夸张臆断等。

  概括以上的分析,我们对2002年的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有了这样的一个初步的认识:材料的选择应该是浅易的、脍炙人口的,在设题角度上仍然延续客观题的命题思路,分两个方面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允许考生在尊重定论的基础上适度发挥。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2002年的诗歌鉴赏备考中,建议采取以下的“三强”策略:

  一、加强文化积累

  陆游“功夫在诗外”的精辟见解,不仅是对诗歌创作规律的高度概括,而且也是对诗歌鉴赏提出的最高要求。古典诗歌鉴赏考查的范围由内容到形式,分布很广,对鉴赏者的素质要求很高,考生的文化素养,包括他所具备的鉴赏知识、生活阅历、审美情趣等等,在诗歌鉴赏的考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诗歌文化的积累在我们的备考策略中成为首先之选、重中之重。与诗歌鉴赏相关的文化积累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大量诵读、反复吟咏:

  许多长于诗词的前辈都曾指出吟诵涵咏的重要,在吟诵涵咏之际才可以深深品味诗歌的意蕴和情趣,所以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要欣赏一首诗,读是必不可少的工序,在抑扬顿挫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同时,“读”还需伴以“冥想”,在冥想中揣摩,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面对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选择那些脍炙人口、蕴含哲理、积极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古典诗词,作为诵读的材料。

  2、 积累诗词的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可谓博大精深。对古诗进行鉴赏,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贻笑大方。与鉴赏有关的文体知识,一般包括诗词的源流、诗词的格律以及诗词的特点。

  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我们常说的“文史不分家”,在对诗歌源流的认识上体现得最为充分。

  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关于诗词格律有很多专著,此不赘述。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诗歌的主要特点包括:

  ①高度的概括性:诗歌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它对社会生活的概括较其他文学样式更为突出。诗人往往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一事、一物、一景甚至是一个小小的生活截面,把对生活的看法压缩在短小的篇幅里,从而表现深刻的思想感情。在鉴赏时,要根据诗歌的概括性特点,把握事、物、景后面浓缩的思想感情。

  ②生动的形象性:形象是诗的生命。诗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浓缩到有限的生活画面之中,使人通过画面的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鉴赏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画面形象进行还原。“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便活灵活现地点染出春色的灿烂,读者面对这个诗句,虽然头脑中浮现出的是有别于作者所捕捉到的生活画面,但是,读者已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验证了作者的用心。

  ③强烈的抒情性:“诗言志”、“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别林斯基语)。”这些都说明抒情是诗最根本、最重要的审美特性。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往往成为作者消胸中块垒的最有力的武器,因此,无论是写景诗、咏物诗,还是哲理诗、叙事诗,都必然要抒情、言志。在鉴赏的时候,一定要透过景、物的表征,把握作者所抒的情、所言的志。

  ④鲜明的音乐性:语言的音乐性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直接表现。诗歌讲究节奏和韵律,朗读起来,节奏有快有慢,音调有高有低,音节有长有短,音韵回还往复。由于诗歌的音乐性,集中表现在韵律和节奏上,鉴赏古代诗歌时,就要仔细品味、反复吟咏,从中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韵律,加深对诗情、诗意的领悟。

  3、 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而词按风格,又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出于鉴赏的实际需要,我们根据内容分类,粗浅地谈一下不同诗歌类别的特点以及鉴赏应该注意的问题。至于分类标准是否统一、分类是否正确合理,并不是本文所能解释清楚的。

  ①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形成一个诗牌,所以单独列出。至于山水田园诗之外的数量更多的写景诗反倒显得不很突出了。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的鉴赏首先在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最终把握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当然,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一首写景诗。景中的情怀是什么呢?在了解这首诗的背景之后,便不难发现,该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寄托自己孤傲不羁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愤恨,所以它既是写景诗,也是深沉而含蓄的政治抒情诗。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就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当然,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例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就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边塞诗: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例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例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当然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

  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这类作品如果扩而大之的话,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抒情诗。由于“诗言志”的关系,咏怀的作品相当繁多,略举一例简单说明。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全诗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刘禹锡的咏史诗名篇有《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杜牧的咏史绝句被人称为“二十八字史论”,千百年来脍至人口,足见其艺术造诣之深,其咏史诗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登乐游原》《题乌江亭》等,仔细品味这两位代表人物的咏史代表作品,对于鉴赏同类别的其他作品不无裨益。鉴赏咏史诗应该注意的问题是: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典故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然后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进一步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最后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堪称咏史、用典的模范,考生应当以此为例,体会咏史诗的鉴赏思路和方法。

  4、 学会知人论世:

  只有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广阔的时代背景上,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才有可能看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既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的时代风貌,而如果掌握了时代风貌,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把握住了。因此,学会知人论世,在某种意义上,就有点“终南捷径”的味道了。

  就个人风格而言,例如,李白的诗中往往流露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诗风多以浪漫飘逸为特色,而杜甫的诗中处处体现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心志,风格多沉郁顿挫。再如,陶渊明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风格多恬淡自适,而苏轼开创豪放词派,风格多豪放达观。

  就时代风貌而言,例如,三国鼎立战乱频繁,才促成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再如,唐朝既是封建社会最繁荣最富强的时期,也是诗歌繁荣的黄金时代,因此产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所以才有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气概。

  为了有助于鉴赏,考生应充分掌握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或重要作家的风格。对于这些代表人物、重点作家的风格,前人多有定论,我们不妨采用“拿来主义”。例如,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含蓄,气韵生动(“诗中有画”);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且情思婉约;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雅俗共赏;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颓靡伤感、细腻感人;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语近情深;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词风的雄健豪放;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流畅自然;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以上概括,也许未必确当,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可能感触更深,记得更牢。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说某一作家具有某种风格,并不意味着这位诗人的所有作品都具有这种格调。例如,苏轼这位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悼亡词《江城子》其悲戚哀婉感人至深,应不在李清照《声声慢》之下。反过来,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所展现出来的雄奇豪放,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这一点在鉴赏时应加以注意。

  5、 积累教材中出现的常见文学典故

  文学典故的运用是古典诗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典故的运用,是使语言凝炼,含义深远的一个重要方法。可是,如果遇到“典故”这个拦路虎而不知所措的话,就必然影响到鉴赏的效果。张伟明先生在《2002年高考语文命题展望》中还特意提到过“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这句话明示我们,所选诗歌材料中的用典应该不会超出教材的范畴。凡是超出的,必然不会是让考生分析鉴赏的内容。因此,我们应当把教材中出现的有关文学典故加以积累。例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我们想到廉颇的遭遇,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便可体会其中包含的深沉的感慨。再如“冯唐”的典故,在课文《难老泉》中出现过,如果积累下来,便不难理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用意所在了。

  二、强化分解训练

  文化积累往往强调的是“诗外”工作的重要性。一旦具体到某对一首诗歌进行鉴赏时,我们就不能抛开所要鉴赏的诗歌而泛泛地谈“诗外”的“功夫”了。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的能力,我们还应注意加强诗歌鉴赏的分解训练。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分解训练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进行,具体分解为鉴赏语言,鉴赏形象,鉴赏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鉴赏的思路和方法,由于多有先行者成功的经验,这里只是简单说明,不做展开论述,以免大方之讥。

  1、语言分析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鉴赏分析;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破”“弄”两字的品味等。语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例如,对“前度刘郎今又来”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落花时节又逢君”语句含义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中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仇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往往是考查的重点所在。

  2、形象分析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也包含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和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进行形象分析训练时,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3、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

  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方面进行: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分析其他写作技巧等。

  修辞方法:古典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很多,主要涉及的是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等,还要注意古典诗歌中常常运用到的赋比兴、象征等手法。

  表达方式:在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

  结构技巧: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其他写作技巧:例如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而分析诗歌的风格应结合时代特征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写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来进行。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后诗歌风格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体现。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在备考中应注意选用从不同角度表达不同思想感情的诗词材料,对学生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

  三、强化书面表达

  我们千万不要忽视书面表达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形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就可能缺乏逻辑性、条理性,甚至有悖自己的思想。当语言表达成为思想的瓶颈时,哪怕你有再高明的见解,也只能用“茶壶里煮饺子”来掩饰自己的窘迫而已。因此,在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时,应注意加强学生诗歌鉴赏的书面表达训练。虽然这种训练可能会招来“程式化”、“套路化”的讥讽,但是,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既然如此,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总而言之,上述诗歌鉴赏备考策略中的三个方面中,文化积累是鉴赏的关键所在,分解训练是鉴赏的内容和手段,而书面表达是鉴赏的外在形式,三者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以往所推崇的解题技巧之类的备考策略,在过去的命题者和考生之间的“猫和老鼠”游戏中,的确发挥过很大的威力。命题者为了达到既有较好的区分度又不能超出考纲要求的目的,想方设法在选项的迷惑性上大做文章,精心布置陷阱,而应试者则使出浑身解数、绞尽脑汁地寻找破绽、排除错误选项,这种游戏哪里还有什么“鉴赏”可言呢?

  现在终于可以还诗歌鉴赏以本来面目了。那些“老鼠”式的小聪明,在新的考试变革中已成“屠龙之术”。该是我们真正静心下来,彻底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的时候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的这句诗也许可以为我们指点迷津。愿以此文作引玉之抛。

  诗词欣赏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①,晋代衣冠成古丘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③,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① 三国时孙权迁都建业,以后孙皓营建新宫,穷极奢华。东晋时宫城仍为吴之旧地,当时是王、谢等家族极盛之时。②晋琅琊王睿,即位于建康(今南京)。③前人有“邪医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即用此意。

  1. 诗的颔联中,“埋幽径”“成古丘”是什么意思?(3分)

  答案:指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了坟墓,灰飞烟灭。

  2. 本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3分)

  答案:对偶,借代(花草、衣冠),比喻(浮云),反复(凤凰)。

  3. 本诗咏的是古迹,结句落一“愁”字。请问,作者“愁”什么?(3分)

  答案: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愁”是这种忧君忧国、又怀才不展、时不我待的心情。

  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①,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 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 指班超从戎的故事。

  1. 这两首元曲共用了多少个典故?请指出来。(3分)

  答案:5个。一是秦始皇在骊山建造阿房宫,二是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三是项羽虞姬乌江自刎,四是赤壁之战,五是班超从戎的故事。

  2. 第一首说“不堪回首”,为什么“不堪”?第二首说“伤心秦汉”,为什么“伤心”?(3分)

  答案:不堪,是因为“物是人非”,繁华逝去,只剩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

  伤心,是因为“生民涂炭”,世世代代做牛做马牺牲的都是普通的老百姓。

  3. 请比较两首元曲的结句,说说表现手法有何不同。(3分)

  答案:第一首的结句是以景语作结,含蓄而让人深思回味。

  第二首的结句是直抒胸臆,一声长叹,壮怀激烈,让读者为之扼腕。

  何以解忧

  唯有语文

  经典资料

  注意保存

  作者: yinchuanju /~yinchuanju/ 时间:2002-06-19.21:38:27 来源: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鉴赏题的命题走向及备考策略】相关文章: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中心稿)04-14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备考策略研究04-14

诗歌鉴赏题的特点及解题策略(网友来稿)04-14

诗歌鉴赏的命题思路及备考取向(教师中心稿)04-14

诗歌鉴赏的解题策略(网友来稿)04-14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思路04-14

《古诗鉴赏命题思路及应对策略》(网友来稿)04-14

诗歌鉴赏题举隅(网友来稿)04-14

高考诗歌鉴赏题应对方法一04-14

高考诗歌鉴赏题应对方法三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