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语文教育科研的真与伪

时间:2022-04-15 01:49:2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话说语文教育科研的真与伪

主持人:李镇西   嘉宾: 唐建新  张伟  卢军   任玲 

话说语文教育科研的真与伪

  ●李镇西(成都石室中学) 

  前年我曾就教育科研发表过一篇文章《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对教育科研中的种种弄虚作假提出了批评。但我的本意并不是否定教育科研本身,相反,我认为只有清除了教育科研中的“伪科学”,教育科研才能真正得以健康地推行。今天,我们把这话题具体到语文教育方面进行一下深入的探讨。 

  语文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一个有追求的语文教师来说,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从事教育科研,能够使自己由一个单纯的教书匠成长为一名学者型或专家型的教师,因此“做一个科研型的教育者”现在成为许多普通教师的崇高追求。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语文教育的“科研”已经远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正在变味,甚至毫不客气地说,我们一些(不是所有)“语文教育科研”已经不是真正的教育科研,而正在沦为“伪科学”。 我这话可能有些尖锐或者说比较偏激,但我总觉得,语文教育科研方面的确存在着“真科研”与“伪科研”。有人说中国是世界上教育科研机构最多的国家,但水平不高,浪费严重,形式主义猖獗!我要说,不仅如此,在中国庞大的教育科研队伍中,从事语文教育科研的人为数甚巨,而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却最为严重,引发的问题和责难也最多!这固然有语文学科之外的原因,但语文教育科研自身的不良导向难辞其咎! 

  ●唐建新(深圳南山区教研室) 

  我完全同意镇西的看法。语文教育科研同其他科研一样,需要讲求客观科学,需要以科学的精神进行研究。然而,由于近些年来多种因素的影响,语文教育科研中也出现了不少背离科研初衷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语文教育中的真伪进行一番甄别与认识。 

  语文教育科研中的真,指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科研。其主要特征是无论是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乃至开发研究等,都紧紧围绕着一个“真”字,即客观真实来进行。如颜振遥先生主持的实验研究课题《初中语文自学辅导实验研究》,其课题产生于长期的语文教育实践现场,又受到中科院心理所卢仲衡教授的《初中数学自学辅导实验研究》课题的启示而产生的,提出的假说就是通过自学并加以适当的辅导就能够顺利完成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该课题为了增大变差系数,选择了经济文化教育均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彝族)地区进行了三轮及以上的实验,实验获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和技术成果,并取得了明显的积极的教育效果,最终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教学成果奖。华东师大中文系于1985年前后主持进行的“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在全国经济文化教育不同层次的地区面对十多万样本进行了大规模的试卷及问卷的价值观念均较隐蔽的调查研究,这也是有影响的调查研究课题。扬州师院顾黄初李杏保先生《中国二十世纪前半期语文教育文集》中的前言,则是文献研究课题的代表,所列的文献,就是为了还原我国二十世纪语文教育面貌的“真”。以上三例,在研究的过程、使用的方法、产生的效果、出现的结果、形成的价值、造成的影响等方面,都是真实客观的,从不同的角度去梳理语文教育中的因果联系,去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类似的还有周正逵先生主持的高中“文言文学文化分段推进的语文教育”实验,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教学法,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蔡澄清点拨教学法等,以及一些地方的“书写工具的改变对近视眼形成的影响”“利用遗忘曲线规律进行文言文诵读训练”“农村初中学生作文错别字出现情况的调查研究”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对语文教育中的或大或小的问题的因果现象进行的求“真”的探讨。 

  ●卢 军(江苏金湖县中学) 

  我对那些实事求是从事语文教育科研的教师,向来非常敬佩;在10来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正是在学习汲取许多教育科研的真成果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的。但是,我的确也见到过太多的语文教研的“伪科学”。 

  语文教育科研最严重的不良导向是把“论文”等同于“科研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工作者是最善于“写”文章的,但语文教育科研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即便是最终的课题报告或论文,也是科研实践瓜熟蒂落的自然结晶。然而现在许多论文却是闭门造车、东拼西凑硬“写”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了大量人云亦云、凌空虚蹈的理论分析。比如,关于语文的性质到现在还是一笔公说公理婆说婆理的糊涂账。研究了几十年,文章写了一大堆,却连语文的性质都没搞清。表面的喧嚣填补不了本质的空洞,这样的语文教育科研是一堆泡沫! 

  至于被不少语文教育报刊推崇的所谓有“实用价值”的“论文”,比如题目汇编、解题技巧、文章的阅读分析、知识讲解、作文的应试技巧等更让人不敢恭维。这些“教科研”对语文教学规律性的东西都阐述得少而又少,更谈不上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将充满人性之美、人情之美的语文变成枯燥的技巧之学、知识之学,将语文“教科研”变成纯技术的、急功近利的“考科研”。 

  这样的论文充斥语文教育报刊,并且还作为“教育科研成果”,实在不是语文教育的福音。这些“论文”有多少“含金量”?算不算语文教育科研成果?如果这样的“科研成果”被承认、被推崇,成为语文教育科研的范式和主流,只能将语文教育引入空中楼阁或应试歧途,让真正从事语文教育科研的人蒙羞。 

  从事语文教育科研,调查研究、选题定向、收集资料、开展实验、撰写论著是必备的能力。其中调查研究、选题定向和开展实验的能力是“核心能力”,需要特别的眼光、见识和实干精神。但现在这些能力被淡化,撰写论著的能力却被片面放大、异化。许多“专业写匠”连一堂语文课都上不好,做起“科研论文”来,却如鱼得水,左右逢源。通过撰写几篇教育科研论文而“雄文一出天下知”,脱离语文教育“苦海”也是许多一线教师的追求。语文教育科研的“两张皮”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堂哉皇哉的“科研成果”其实是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公鸡成果”。 

  ●李镇西 

  同感!教育科研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即使最后的课题报告或论文,也是科研实践瓜熟蒂落之自然结晶。然而现在有许多论文是闭门造车硬写(甚至抄)出来的。为什么?因为评职称需要发表论文呀!于是,为职称而写作成了“教育科研”的全部内容。 

  《中国青年报》曾展开过“中小学教师评职称是否非要有论文发表不可”的讨论。我认为,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写出并发表教育论文,当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但这只能是提倡而不能通过评职称时的“一票否决”来强制。即使要将论文与职称评定挂钩,也只能是“在同等条件下有论文者优先”。因为一旦强制便极有可能弄虚作假,而这样虚假论文现在实在是太多了:有的剽窃别人的论文拿去发表,有的请人代写论文然后投寄报刊,有的通过托关系“走后门”在报刊发表文章,有的干脆就花钱买“论文”--各种收取“版面费”的报刊或“论文选编辑部”因此便应运而生。 因此,“论文”等于“科研成果”,就成了人们的“共识”。于是,在不少学校,每当向上级汇报或年终总结时,校长谈到“教育科研成绩”,总要罗列“论文”数:在市级刊物发表了多少?在省级刊物发表了多少?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了多少?而全然不管这些所谓的“论文”究竟有多少教育科研真正的“含金量”! 

  ●张 伟(成都市教科所) 

  还有一种现象不知算不算“伪科学”,就是“乱贴标签”。有人认为,不提“口号”,不提“模式”,不贴“标签”就不叫教育科研“成果” --至少这个“成果”就没有“档次”,即使有“档次”也缺乏“新意”!本来大家的语文教育实践都是差不多的(因为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朴实无华的,那有那么多的“花样”啊?)可是一旦形成“论文”、“报告”,“特色”便出来了,而且这种“特色”往往通过口诀式的数字化短语来概括,什么“三自”“四主”之类。目前各种各样贴着“××教学模式”标签的语文教育“流派”至少就有好几十家。这其中有没有“伪劣产品”呢? 

·

·

·

·


【话说语文教育科研的真与伪】相关文章: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伪教育04-14

爱因斯坦:真伟人还是伪伟人04-14

虐待学生的伪教育当休04-14

语文教育科研的迷惘(上)----兼谈理想的语文教育科研04-14

话说 语文是气体04-14

语文教育科研的迷惘(下)04-14

拒绝伪崇高与追求崇高04-14

教育科研开题报告02-23

教育科研调研报告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