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29 11:21:1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

  小葛老师在尊重教材的情况下,把知识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连接起来,将丰富的精彩问题策略进行外显。根据解决问题是多元的,让学生的思维流动,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给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由度,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本节课教者没有把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上。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点比较好:

  一、教学设计“实”。

  教学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情感,结合教学实际,大胆更改教材,增加了情景中的信息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一种需要情感——愿意在解决问题之前先整理信息。做到了教材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服务于教材。

  二、教学方式“活”。

  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老师的指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所有知识的学习,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在老师的组织下充分的在课堂这一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学会赞美别人;他们掌握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内容“丰”。

  整节课的教学密度大,内容丰富,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课的开始一直到结束,每一个问题的产生,每一次知识的收获都离不开实际生活的情景,这是教师用心之处,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最大作用就是让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从多种策略中慢慢感知、理解,在比较摆小棒、列举、图表等策略中使学生领略列举的优势,注重过程的学习。诱发学生学习快速进入探索状态,因学而设、顺学而导,把设计、学习、引导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及时回头看一看自己的学习行为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切体会,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同时拓展了问题的深度,培养学习逻辑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2

  教学片断

  一、教学例题

  1、尝试整理

  (1)出示例图:(增加一条件:“小明带了50元钱”)

  观察都有哪些小朋友来买笔记本?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指名说一说)

  (2)看了这么多条件,你有什么感觉?

  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需要哪些条件?

  (3)出示空表格

  请同学们利用这张空表格整理出需要的条件。

  (4)交流如何整理的。评订整理的优劣。(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2、独立解答

  (1)先说说,先求什么?追问:为什么要先求每本书的价钱?

  (2)解答后评订

  3、学会检验

  4、现学现用(出示:第二个问题:小军用42元买了笔记本,能买多少本?)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整理条件?为什么?

  在书上填表,独立解答

  5、回顾反思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对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实现教材价值的潜在因素,用活、活用教材。

  一、开发例题资源

  教材P65页例题采用了小明、小华、小军3人买笔记本现实情境呈现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一个问题“小华用去多少元?”由于学生已有熟练地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知识经验,对于这个问题很难使学生产生整理的需求,因此教学时,我对例题增添了一个条件:“小明带了50元”一起呈现,从而学生感受到条件较多,信息比较复杂。这时,教师引导:“看来要解决问题我们先得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找找看,哪些是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列表整理,并解答。使学生在矛盾冲突中,使他们产生了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强烈欲望中,产生了寻找解题策略的需要,培养了策略意识。

  二、合理利用习题资源

  教材P66页“想想做做”1提供了三摞字典的情境信息和问题:第一摞字典6本高168毫米,第二摞由15本这样的字典摞在一起高多少毫米,第三摞高504毫米,有多少本字典?同时还提供一张表格。由于第一摞有6本题中没有直接告知,是要学生通过数一数从情景图上获知,而第三摞的本数也清晰可数。这就干扰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违背了教材的意图。因此,教学中我将第二三摞字典藏起来,只露一个角,这样,使这一习题转化为适应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练习内容,使学生不但学会运用策略解决数学问题,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一次增强策略意识,获得成功学习体验。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3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能使信息显得很有条理,在教学第一课时的时候有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列表法的好处,第二课时是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去解决两积求和(差)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继续体验列表的价值,并能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去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在于进一步学会用列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难点就在于怎样正确的运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较复杂的信息。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对于列表法的掌握并不好,主要在于不懂得列表的好处以及怎样列表来思考分析问题,很多学生甚至是在算过结果后再去填表,把列表整理信息变成了一种无用的操作。因此本节课上我注意让学生仔细观察例题,发现信息比较多,比较乱,从而想到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而在整理的过程中一是要学生抓住关键字,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最准确的意思,要从表格中就能看出题目的完整意思。比如象例题的3行桃树,每行7棵,很多学生只会整理3行和7棵,这里我就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条件放在一起表示的意思会让人误解为是3行一共栽了7棵,从而意思表达不准确,应该写清楚是每行7棵,这样比较准确。第二就是要会根据问题有选择地整理条件,如例题中给了我们三组条件,而问题是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通过让学生先自主整理列表,再汇报讨论,让学生明确条件虽多,但我们只需要整理与问题相关的条件即可。

  在教学中也有学生是把所有的信息都整理在表中,就是整理一个3×3的表格,然后看问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问题再去表中找相关的信息.这样也是可以的,我给予了肯定,而且学生说出了在解决下一个问题时就不要重复列表了,就只要看这张表就可以解决问题.教学时没有采用固定的方法,而是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列表方式去解决问题.

  在上完试一试后,我没有直接让学生练习,而是让学生根据例题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有选择地解决,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巩固用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是看学生提问题,再根据问题选择条件整理的能力,而更重要是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的经验。并通过比较把这些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数学思考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解决思路。

  通过上述的处理,学生对用列表来整理条件问题及根据表格来分析解答问题的'掌握上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本节课我觉得也有几点不足。

  一是上课时没有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列的表没有及时给大家展示,只能在黑板上画出学生的作品,耽误了一些时间.

  二是从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还没有自学养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习惯,体现在做练习中,如果没有要求让列表,学生是不愿意列表的,导致时常做题出错.

  三是当学生列表后,没有让学生多进行据表分析,对于整理好的表格进行分析得不够,可能也是因为我觉得这部分知识学生分析起来不太困难,但回想起来如果让一些后进一点的学生对说一说,多分析一下这些表格,对于他们用此方法再解答一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可能会有一些更大的帮助。

  四是学生的小组交流不够多,其实在教案中我设计了让小组活动交流的时间,但在实际的课程中,真正让学生交流看法的活动只有一次,而且个别学生在交流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说与课堂无关的话,使小组交流变成了形式.在后面的教学中应该严加要求努力加以改进。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4

  经历了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列表法,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不懂得列表的好处以及怎样列表来思考分析问题。因此本节课上我注意让学生仔细观察列表例题,发现信息比较多,比较乱,从而想到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条件,而在整理的过程中要学生抓住关键字,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准确的意思,并且将有关联的条件找出来,要从表格中就能看出题目的完整意思,可以通过表格找到解题的关键点。通过让学生先自主整理列表,再汇报讨论,让学生明确条件虽多,但我们只需要整理与问题相关的条件即可。

  本节课我觉得也有几点不足:

  1、通过随后的练习,学生还没有自觉养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如果没有要求让列表,学生是不愿意列表的,导致时常做题出错。

  2、当学生列表后,课堂中没有让学生多进行据表分析,对于整理好的表格进行分析得不够,可能也是因为我觉得这部分知识学生分析起来不太困难,但回想起来如果让一些后进一点的'学生说一说,多分析一下这些表格,对于他们用此方法再解答一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可能会有一些更大的帮助。

  3、课堂上学生的小组交流不够多,虽然在教案中我设计了让小组活动交流的时间,但在实际的课程中,真正让学生交流看法的活动只有一次,而且个别学生在交流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说与课堂无关的话,使小组交流变成了形式。在后面的教学中应该严加要求努力加以改进。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是第71-72例一、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十四的1-3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这一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转化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未知的问题变成已知的问题。而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

  基于此,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学例1,学生在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产生困惑,我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困惑,即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初步体验转化思想。第二环节是"回顾运用,感知转化",在本环节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图形转化和计算转化两个方面回忆以前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把以往学习的一些具体的数学方法上升到转化策略的高度来认识,以增强策略意识。感知转化无所不在,真正体验到了转化的好处。 随后在第三环节“及时练习,运用转化”中我改变了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把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2题的前两小题作为及时练习内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解决问题,巩固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 第四环节是“观察思考,再探转化”,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学“试一试”部分,把一个复杂的分数加法计算题结合图形从而转化为一个简单的计算,初步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探究转化。第五环节“应用迁移,拓展深化”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利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应用和进一步体验转化的目的。第六环节是“总结转化,深化思想”,本环节包含两个部分,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欣赏“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两个古代智慧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应用兴趣,使他们对使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充满信心。

  课前设想总是美好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 虽然整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让学生去感知、探索、体验“转化”的策略,但上完这一课后,我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偏重于教材和我所提供的一些关于转化的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很难再以后的学习中把转化这一策略应用到新的问题上面。主要问题是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不够,课堂上我没有很好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需要用到转化的策略?在运用转化策略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很多时候都是作为教师的我在“唱独角戏”,一个人在那儿说着“转化”的优点,而学生并没有所想的那样对转化有认同感。并且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启发提问,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过渡语言,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评价语言显得贫乏苍白。此外,对课件的操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时候学生从我操作中的“蛛丝马迹”中获取了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通过思考主动利用转化策略去解决。这是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把握不够自信和熟悉的表现。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 ,积累成功的经验,思考失败的原因。总之就本节课而言,增强学生的转化意识,提高学生转化的技能,让转化思想扎根学生心田,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更灵活开放。符合就是成功,不符合就是失败,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6

  上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例举法解题,在学习练习十一时,有几道题通过学生讨论、倾听发言后我感觉:孩子们和我都有不少收获。

  书本66页第3题: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旗各一面,从中选择1面或2面升上旗杆,分别表示一种信号。一共可以表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这题我是处理的:我读题后让学生自己先做,再校对答案。(教师巡视是发现结果是6面和9面的答案都有,而且结果是6面的占据大多数)我一贯认为,错误也是一种资源,但作为教师最好不要直接指出学生错误,教师要善于组织孩子倾听、分析错误,让其“自纠”或“他纠”。于是,我请两个代表板书出结果:

  生1:红、黄、蓝、红黄、红蓝、黄蓝。六种

  生2:红、黄、蓝、红黄、黄红、红蓝、蓝红、黄蓝、蓝黄。九种。

  讨论的火药味十足,大致记录如下。

  生3:红黄和黄红重复,我同意六种答案。(其他答6种的学生一呼百应:对对对……)

  生4:大家不要急,请问:如果先升红旗,再升黄旗与先升黄旗、再升红旗,挂在旗杆上会一样吗?它们能表示一种信号吗?上下不同,信号也不同。(其他答6种答案的同学大部分开始动摇。有道理……)

  生5:我反对,题目上讲是升上旗杆,如果是两个旗杆不就没有上下区分了吗?(我认为:这个孩子再为自己开脱而强调理由,但我没立即反对,把球抛给其他孩子)

  生6:如果是两个旗杆,书上应该说明。即使是两个旗杆,也会有左右之分。所以我们为一个旗杆。(大多数学生频频点头。我认为:这孩子的答话太精辟了!窃喜)

  大家所有目光都盯着我了,看来我要做裁判了。

  师:你们同意生6的.观点吗?我认为升上旗杆默认为升上一个旗杆。(其实我真佩服生5的狡辩行动,出乎预料但似乎有点道理。我个人建议:修改教材时加上“一个”两字,变成“升上一个旗杆”。)

  反思:教学生成有很多火花,咱们教师要多倾听,多捕捉,多欣赏,多品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7

  教学完一一列举的解题策略以后,感觉有许多问题值得我去思考,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思考“策略”

  曾经听过专家这样解释策略:“策略”指计策和谋略,是人们面对具体问题做出的基本判断。还有一位教材主编这样解读策略:“策略”比“方法”更上位,“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传授给孩子,而“策略”是一种思想意识,无法传授,需要孩子通过在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

  所以,在我心里,对策略的定位为: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孩子对数量关系的阐述可以不十分规范地表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但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思考“起点”

  思考孩子的知识起点很重要!因此在调整教案前,我首先思考了四年级孩子的知识起点,很欣喜地发现在他们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分与合,二三年级时能用数字组数,四年级上学期学会了“搭配的规律”。

  原来,孩子们几乎每个学期都在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着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且在不断的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孩子们已经体会着一一列举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举要注意有序,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但我想,到现在为止,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解题行为。

  如何让这样的思考更深入、更系统,便是我今天课堂上的任务了。

  三、思考“过程”

  在导入时,我借助游戏让孩子们感性认识“一一列举”策略的特征——有序思考。接着出示例1,孩子们通过摆小棒、列表、画图等方法很顺利地解决了,而我侧重让孩子们在比较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同伴探究成果中,加深“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三个关键词,我有意识板书这三个关键词,强调学生要做好并注意这几个问题。

  还有一点自我感觉有所改进的地方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们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之后,我都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而且各有侧重。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8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是三年级下册新增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二次接触“解决问题”也是第二次接触“策略”。根据学生的基础,结合评课老师的建议,我对“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这课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

  第一、精彩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心理,事先准备领孩子们购物,并说这是老师为小朋友准备的奖品,在孩子们都选错的情况下,给孩子们一个问题,他们发现问题很重要,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望,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的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第二、适当的教材重组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虽然已经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但毕竟存在地域、群体乃至个别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适当的重组教材,从而做到优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地发展和学习。“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这课例题只出现两种方法解题,所以我教学例题时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孩子发现还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解题思路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想想做做内容量较大,所以我也进行了重组,原先的五道题我只用了三道,并对最后一题进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题由于比较难理解,我将知识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课堂是孩子的“课堂”

   在这次课中,我发现整堂课我说的太多,有时候孩子说的挺好我还要再强调一遍。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孩子的学习效率不是太高。其实课堂是孩子的,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应该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孩子“说”。孩子能说的就让孩子说。在例题教学时让孩子说一说“最多剩下多少元”是什么意思,我先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会儿,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全班一起说一说。用策略时也是让孩子讲给孩子听,先根据什么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什么,老师只是适当的点拨一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

  要孩子们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做为老师就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各抒己见,学生无暇率真声音的课堂应该是最“动听”的课堂吧!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9

  这一课是新教材中的比较有难度的一节课,以前策略的叫法是替换,现如今改成了假设,虽然叫法不同,但是课的本质是一样的,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假设这一策略将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使得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一些。

  选择这一节课也算是一种挑战,可以说,在课前准备的时候,觉得如果按照教案中的流程来应该来说还是比较清晰和流畅的。可是,预想的总归是和实际有一定得差距。接下来,就第一次磨课的感受来谈一谈。

  首先,在新课教授前,有一个预习反馈,这一个反馈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因为转化是本节课中的一个重要思路,假设就是以这一思想为基础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大多碰到的问题是解决一种未知量的题目。可是,在这一环节结束后,没有对其进行一个小结过度,这就使得预习反馈的内容与新课没有联系起来。

  其次,新授过程比较凌乱。原因很大程度上我被学生的思维牵着走了,并且回不到我之前预想的方案中。然后感觉是越来越乱,自己也没有在一些小的问题上处理好,使得有时候自己的思路出现了混乱。课堂中对老师的考验还是很大的,对学生要会及时引导,对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及时利用和处理等等。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0

  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到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我直接出示例题图,让学生感觉到原来的图形面积难以直接比较,从而想到把图形分割之后通过平移和旋转转化成长方形后再比较,这样容易比较出大小。这部分内容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尝试转化的过程,使学生完整地体验转化的应用过程。接着在教学完例1后,通过对过去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回顾,让学生感受转化策略是一个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策略。 让学生在明白转化的实质是化复杂为简单、转未知为已知之后,就是如何具体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运用转化策略时,关键是针对每一个具体问题如何进行转化,为了让学生体验转化策略方法的多样性,设计了一些练习,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在计算图形的面积与周长时主要采用分割法,通过平移与旋转实施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这是解决复杂图形面积或周长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方法。二是数与代数领域的练习。练习中的题目都是比较特殊的转化方法,可以在学生将异分母分数加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基础上,介绍借助图形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知道根据算式可以转化为数形想结合的计算,从而找到另一种解答方法。在练习中让学生通过这些变化的图形和变化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选择最优的转化方法,充分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通过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感觉:

  1、例1的教学太过仓促,怎样用“转化”这一策略去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变为规则图形。学生不是很明白。

  2、在回顾学生以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例子时,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不适合,应该采用讲授法将如何转化说得再明确一些,,然后具体说说是怎样运用“转化”这一策略,运用“转化”后有什么价值。

  3、练习题的处理也缺乏指导。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1

  与上节课相比,本课的例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更加繁杂了,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果树,行数每行的棵数都不相同,这需要学生根据所要求的问题,整理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不要条件,排除无关条件的干扰。学生在研究的同时更加体会到列表整理的妙用。

  在实际的解决问题中,本节课的问题其实并不十分复杂,只要能够准确地列出所需的条件学生自己是能够解决的,只是在列式之后解答时需要强调运算的顺序。比较而言本节课学生掌握得要比上一节课好得多。在想想做做的第3题由于出现的步骤相对多一些,学生列综合算式有些困难。

  课前思考:

  1、例题是用三步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先让学生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由于题中的条件较多,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条件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题中的问题,找出相关的信息整理成表格。启发学生根据整理好的.表格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从而体会到“列表整理”的策略价值。

  2、“试一试”也是用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不同的是,例题是求两积之和,这里是求两积之差。但思考的方法是相同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解答例题的基础上,独立列表整理条件,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独立解答。

  3、练习中通过让学生列表整理,找出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去解决。教师不必一一解释了。

  授课小结:

  由于在第一课时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进行整理,在今天的学习中,学生能根据问题很快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效果比较好。在交流中、在学生的讨论中都能使学生体会到:提供的信息较多,如适当整理则有利于更清楚地分析数量关系,列表整理条件有利于发现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在组织学生交流中,启发学生根据整理好的表格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以突出“列表整理”的策略价值。还是有学生较懒惰表述的太省略,意思表达不清。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2

  《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小学阶段总复习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在复习完所有的知识内容之后,帮助学生对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一个梳理归纳,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在这里安排了三个课时。画图作为第一个呈现的策略,是学生学习中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从低年级的直观图形,到高年级的展示思维的线段图,画图策略的使用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所以我们把画图策略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用一个课时进行梳理。

  为了能够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的`知识内容,我设计了一份课前作业单。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是以作业单的题目为载体,对画图这个策略进行梳理。结果整节课就变成了一节解题课,老师忙于带领学生解题。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经过六年的学习与提炼,有部分已经能够不画图就正确的解决部分问题或记忆概念。那么,我们要怎样激发学生用策略和再次学策略的热情呢?更重要的是作为一节复习课,我们不但要帮学生梳理知识内容,更应该帮助学生获得梳理的方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重新审视本课的教学设计,原来在归纳画图策略的这一部分显得太单薄,要加重分量。因此,我在梳理策略之前加入一个交流环节。让学生交流画图在你解决问题的时候是怎样帮助了你。然后在梳理策略之后让学生回顾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还在什么时候使用到了画图策略。力图在这一过程不但让学生能够归纳梳理,并充分经历梳理的过程,明确梳理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3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片断与反思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如何践行这一理念呢?下面结合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P63“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教学片断

  师:王大叔想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他会怎么围呢?

  (出示例1)

  师:这句话中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生:这个长方形羊圈的周长是18米。

  师:猜想一下,他会怎么围呢?

  生1:用6根栅栏做长,3根栅栏作宽。

  生2:还可以用8根栅栏做长,1根作宽。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要围成一个长方形,就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根据条件知道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可以知道长与宽的和是9米。

  师: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我是摆出来的,用8根栅栏做长,1根栅栏作宽。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有道理,但现在王大叔思考的问题却是怎样围面积最大?你们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3:应该选长为8米,宽为1米的长方形。

  师: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面积最大,它的长和宽就应该最大。

  生4:不对,我觉得应该选长是5米,宽为4米的长方形。5×4=20,8×1=8,20比8大。

  ……

  师:到底怎样围面积最大?光靠这样简单的猜想和无谓的争议是不够的,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生:我觉得应该把各种情况的长方形都算一算,就知道哪种面积最大了。

  师:前面我们学过列表的方法整理数据,现在就请大家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情况都整理一下,再算一算。出示下表:

  长(米)

  宽(米)

  面积(平方米)

  (学生列表整理,计算汇报,教师把相应数据填入表中)

  生:我们发现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师:刚才大家用列表整理数据的办法验证了大家的猜想,可能有的同学猜想正确,也可能错误了,但都不要紧,关键的是我们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给我们一些启发。现在大家再次观察一下上面的表格,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交流。

  生:我知道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同。

  生:我觉得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长越大,宽越小,面积就越小。

  师: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想一想围成的长方形分别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感悟?

  生:老师,我明白了当长方形的长越大,宽越小,围成的长方形就越扁,它的面积就越小,如果长为9米,宽为0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为零了。

  生:老师,还可以围成更大的面积,只要把两根栅栏都平均剪开,这样就可以围成一个正方形了,它的边长都是45分米。

  师:这是一个新的发现,这个发现有没有道理呢?相信大家能得出正确的回答……

  教学反思

  “策略”的习得不同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成为我们开展新课改实践的新课题。纵观本课例的教学过程,有下列启示:

  1、凸现问题的探究价值与开放性——形成策略

  策略的形成首先源于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而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又影响着什么样的解决策略。教材上原本的设计是“围成的羊圈长8米,面积是多大呢?”教者在执教时将之巧妙地改为“王大叔会怎么围呢,怎样围面积最大?”比较两者的提法,显然后者的提法更富有探究价值,更具有开放性。正是源于问题的挑

  战性,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思路放得开,能积极地尝试各种不同的策略进行探究,猜想验证、画图、列表等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自然而然生成。

  2、紧扣“数学思维发展过程”这个学习活动核心——优化策略

  标准提出,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解决策略的产生,都必须以“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为其载体。本课例中教者紧紧扣住“数学思维发展过程”这一核心,适时地引领着学生的思维不断攀爬提升,不断提升策略选择的思维品质。如出示问题后,教者提出“猜想一下,他会怎么围呢?”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策略;当学生对各种围法进行争议时,教师提出“光靠这样猜想、争议还不够,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逼着学生另辟蹊径,进行策略改向;在学生以为顺利解决问题后,教师又提出“可能有的同学猜想正确,也可能错误了,但都不要紧,关键的是我们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给我们一些启发”,引导学生开展交流与评价,进行策略反思。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思维,优化策略。

  3、尊重学习个性,彰显创新精神——发展策略

  列表收集整理信息,是本课例要求学生掌握的一个基本策略,也是一本课的重点,但教者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基于此又不局限于此,让学生在体验不同的策略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从而激起创新的火化。比如,教者在学生提出不同的围法后,让学生大胆地直觉“猜测一下,哪一种围法面积最大?”再如,学生通过列表验证了猜测解决了问题,教者却未停留在问题解决的结果上,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能不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想一想围成的长方形分别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感悟?”这样数形结合,进一步挑起究其竟的心理冲突、不满足的欲望,为形成富有理性的数学思考积累经验与感悟。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4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领域的教学内容分散于各个年级,从最初的画图、列表到一一列举、倒推,到现在的假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版块的教学整体呈现了由直观到抽象、有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渐变趋势。如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领会假设的策略,初步学会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接替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这都是我们要从认识与实践层面予以思考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感受策略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例1情境的出示,学生感受到新问题的'复杂性,自觉产生了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的意识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注重解决现实性问题,把数的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相比,有了根本的改变。学生的应用意识表现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所以,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时,首先要明确一个认识问题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为主,而不是以引导学生掌握“策略”为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策略意识”方面,而“策略”及其学习过程应成为发展学生“策略意识”的途径和载体,所以,只有在具体的认识和使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策略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和强化。

  2、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3个层次:体会 “为什么要假设?”;掌握“怎样假设?”; 理解“换了之后怎么样?”。例1主要让学生产生假设的需求,并探索假设的方法;通过“倍数关系”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假设的方法,并通过曹冲称象进一步理解假设的相等关系,“差数关系”的练习使学生再次积累用相等关系进行假设的经验,以及理解假设后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整节课,并不在乎学生能否独立运用策略解决多少个实际问题,而是要学生体验每一策略的形成过程。所以,在这节课上我注重让学生说想法,说假设的过程。

  3、多种策略,综合运用。

   课标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把假设的过程表示出来。并且在检验后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你觉得哪些步骤是解题关键?”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假设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

  教材简析:

  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起,每册安排一个单元,相对集中地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首先让学生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基于这样的教学重点,我在设计时,是这样去做的:

  1、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将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探索和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视对策略的体验,而不只是关注策略的应用。解决问题教学的本质应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问题的解法和结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传递中习得,但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

  学生在反复比较中形成策略,在应用中体验策略。由”原来的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到”自觉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我看到了论坛上,大家给我提出来的建议,我会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

  1、想把题当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全部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所以感觉课堂上重点不是很突出。

  2、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的针对性的评价比较少。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篇03-11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反思04-06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07-13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2-09

《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范文(精选8篇)03-02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2-22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02-22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3-10

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