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12 17:15: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课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课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课文教学反思

语文课文教学反思1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塑造了老马与小马等几个动物的鲜明形象,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活泼,浅显易懂,告诉我们:别人说的是不是对的,要动脑筋思考,并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设疑激趣—品读—表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感悟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同时还要注意透过教学渗入德育及安全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具体如下:

  一、设疑激趣、故事引入。

  通过问题引起学习兴趣:(1)小马为什么要过河?(2)小马是怎样过河的?遇到了什么困难?他都问了谁?(3)小马过了几次河?它最后过河了吗?带着这四个问题在观看《小马过河》故事后,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再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的角色扮演,指导朗读对话,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演中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本文对话很精彩,尤其是对话的提示语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课文中老马、小马、老牛和松鼠4种角色说话语气符合自己的身份,由于对话内容不同,说话的语气也富有变化,同时,这4种角色的身形不同,因此,我根据老马、小马、老牛、松鼠的体型,在班上选了身高较高的同学扮演老牛和老马,一般高的同学扮演小马,较小个的同学扮演松鼠这4种小动物,还让一名同学读旁白部分。

  表演时重点指导学生在动物们的对话中领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再根据对话的提示语,体会这些动物们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读好语气,感受到动物们的内心世界,表演时适当加动作表演,展现出生动的画面。

  表演后,讨论交流:为什么老牛说河水很浅,刚没过小腿,能过河;小松鼠却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不能过河。为什么同样一条河,老牛说很浅,松鼠说很深,它们是不是有一个在撒谎呢?

  经过刚才的角色表演,同学们很快就自己比较出了,扮演老牛的同学长得高,扮演小松鼠的同学长得矮,所以,面对同样的一条河,不同高度的小动物就有了对河深浅的不同看法。所以明白了老牛和小松鼠谁也没撒谎。和老牛对比,小马的高度矮一些;和小松鼠对比,小马就会高很多,所以,河水对于小马来说是不深也不浅。

  三、教学中注意做好德育渗透与安全教育。

  重点抓住老马对小马说的:“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这两句话,在指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同时,还渗透了德育和安全教育。通过设疑:“同学们,为什么老马不陪小马一起过河呢?是老马不爱小马吗?”经过刚刚的角色扮演,再结合一年级时学过的`课文《自己去吧》一文,学生很快就答道:“因为,老马想锻炼小马,让它学会自己做事,能够自立。”同学们经过讨论体会到:老马教小马的话是有前提的,是老马知道河水是不会对小马造成危险的,所以才让小马自己去试一试。

  从而懂得老马让小马学会独立做事,也是老马对小马的爱。由此引伸到父母放手是要我们自己学会独立,虽然在我们独立的路上父母没有在身边,但他们肯定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地为我们担忧,所以在我们自己学会自立的路上包含父母对我们的深情的爱;另外,根据老马让小马自己去试河水的深浅的故事,我们还要明白不论做什么事做要注意安全:懂得并不是什么事都要试一试,凡事都是要在吸取经验、动脑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之后再决定要不要去试一试,不可以盲目尝试。

  纵观《小马过河》一课的教学,我从问题设疑到故事激趣引入,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文中4种动物的特点指导学生们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的形式进行教学,再通过亲身表演,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后悟到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别人说的是不是对的,要动脑筋思考,并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时趋向生活化、易于理解;再透过适时渗透的德育与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具有正确的情感和自我保护意识,寓教于情、于趣,使教学收到不错的效果,实现了立德树人的目的。

语文课文教学反思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双向互动性是口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次口语交际课以“春游”这个学生极感兴趣、又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话题为素材,整堂课自然流畅,学生情绪高涨,精彩纷呈。在教学设计时,力求充分体现 “互动”这一特点,在真实有效的互动中激活思维,让学生获得平等交际的权利,培养合作精神;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建立平等交流的交际平台。

  本节课在教学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我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小组交流,组际汇报和相互补充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交际中。

  1、创设有效互动氛围

  课堂上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自由、信任的交际氛围;尊重学生的表达方式,多表扬,少批评,及时发现学生说的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都使得学生愿意尽情地展示自我,兴趣盎然地参与交流。

  2.创设有效互动情境

  有人说:“环境塑造人。”这些话很有道理,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把学生带到具体生动的情境中,由此情此境激发学生产生口语交际的欲望。所以,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处你们想去的地方,交流去那儿的理由?打算安排什么活动?需要做好哪些准备等。学生情绪因此高涨起来,参与互动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增强,达到了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

  3.丰富有效互动的`方式

  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由单向个体转化为不同的双向组合,并在双向的有效互动中进行动态的口语交际训练。本次口语交际教学的互动方式很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同学们都积极地参与其中,畅所欲言。

  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关注全体同学还做得不够好:只注重了放手让学生交流,而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提升不够:评价学生的方式太单一,激励学生的思维不够好。

语文课文教学反思3

  《中彩那天》记叙了在二战前发生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之家发生的故事。故事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当商店扩音器高声宣布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而且奖品又是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时,对当时正在上学的“我”来说是多么高兴。然而,当父亲开着获奖的奔驰车缓缓驶过拥挤的大街时,却发现父亲的“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自然会感到“闷闷不乐”。回到家里,慈祥的母亲揭示了其中的奥秘──“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我”迷惑不解,母亲又详细说出了事情的经过。最后在没有人知情的情况下,父亲毅然地拨通电话,通知真正的获奖者库伯。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崇高的精神世界,使我们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可贵。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以学生自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为主,加上我巧妙的指导,学生较好的懂得了课文,理解了父亲的心情,感受到“诚信是金”的道理。

  一、听写词语,一举两得

  薛法根老师讲的《螳螂捕蝉》一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实用高效的教学风格,更使我深受启发。这节课,我也先来个词语听写。先写两组反义词:①生活拮据、富有,②神情严肃、高兴;再写两组心情变化的词:③梦寐以求、道德难题;④闷闷不乐、迷惑不解

  听写之后,首先请成绩优异者交流经验,使全班学生明白:作为四年级的学生,预习课文不但要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还要学会正确书写。此外,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它们对学生学习课文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复述课文,理清思路

  初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调整听写词语的顺序,然后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复述课文,学生兴味盎然,由于学生感兴趣,又由于教师的要求是由易到难,所以学生复述得非常成功。

  接着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初步了解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体会中心

  1、学生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必须提供给他们提出问题的机会。得此机会,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例:

  ①我家生活拮据,中奖得到的汽车又得而复失,为什么说那一天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②父亲中了奖,为什么还不高兴?

  ③父亲面临的道德问题是什么?

  ④彩票上的K字为什么被橡皮擦去,只留下淡淡的痕迹?……让学生将自己提的有价值的问题写到黑板上,更调动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自豪感。

  2、小组合作探究。

  “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让学生自主选择黑板上的问题,深入读书思考,学生很快解决了大多数问题,这时教师提出两个问题: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②父亲是怎么做的?他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

  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人人都得到发言的机会,各抒己见,充分讨论,教师依据学生的发言,点出文章的中心:诚信是金。学生们则自觉运用学过的名句,概括出了“言必信,行必果”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两句话,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

  四、读写结合,扎实训练

  1、学习写作方法。

  ①课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点明中心,中间举例证明,结尾照应开头;

  ②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③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2、说话、写话练习。想象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的表现,特别是父亲,他会给我们讲哪些有趣的事情?由于受阅历所限,所以学生的思路一时打不开,于是我给他们讲了选自《左传》中的一则故事《不贪为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们顿时茅塞顿开,有的想起了《钓鱼的启示》,有的想起了《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有的想起了列宁小时候打碎花瓶的事情,还有的则想象文章中的父亲会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来说明父亲的诚信是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

  由于课堂上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课后学生完成的小练笔都写得绘声绘色,不但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而且突出了诚信待人的主题。

语文课文教学反思4

  【教学片断】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唱有关风的歌吗?

  你们会背有风风的诗吗?生背。

  我们来听一听风的声音吧。放课件听风的声音。

  师:是啊,风可以唱一唱,可以背一背,也可以听一听,那么风能画一画吗?揭示课题。《画风》。

  看了这个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还请来了几位好朋友,看他们是谁?

  课件出示陈丹,宋涛、赵小艺,三人图片。随机学习名字中的生字。

  2、那么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样画风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给课文标小节。

  3、自已读课文,学习剩余生字。

  ……

  【教学反思】

  一、激励性

  激励性的恰当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前进的动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如:当学生提出“是谁在画风呢?”“为什么要画风呢?”“怎样画风呢?”我评价道:“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当学生交流认字情况时,有的学生说:“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显’字的,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个‘业’”;有的学生说:“我是用减一减的方法记住这个字的‘湿’字减去三点水旁,剩下的就是‘显’”;有的学生说:“我是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这个字的‘旦’去掉‘一’,换上‘业’,就变成了‘显’”;还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编谜语的方法记住这个字的‘太阳底下有个商业大厦’”。我评价道:“你们记字的方法可真多呀,我向你们这么大时,可不如你们”。

  二、体验性

  “体验性学习”正是新的教学理念所倡导的。《画风》这篇课文,直接让学生感悟到“风看不见,摸不找,是很难画。”这对于平时生活经验缺乏的少年儿童来说是很难的。于是我让学生进行体验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汇报查找资料的情况,并组织学生看从网上下载的图片“微风吹来时的情景”“刮西北风时,呢子大衣的衣角被风吹起来”

  “台风吹来时

  ,百年大树连跟拔起……”体验到了要想画风,就要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象这样巧妙的体验活动的设计,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社会就不能发展,人类就不能进步。我们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肩负着历史的重托。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因此,我在教学中,时刻不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不但要言传,而且要身教。做学生的楷模。以新理念倡导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我首先在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做了调整。打破了以往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体现新时代的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把教材教活。针对这篇课文人物较多的特点,提出:“你们想读好这篇课文吗?那么,就要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商量商量用什么语气读比较好呢?”问题设计得很巧妙。把学生当成了真正的主人。使朗读感悟水到渠成。

  四、趣味性特点

  趣味是使孩子达到学习目的最近的路。这节课,游戏贯穿了始终。开始就用孩子们喜欢的猜谜语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识记生字时,采用与他们打招呼的方法,记住“宋、涛、陈、丹、赵、艺”。又采用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一猜的方法记住了“显”。之后又进行了扩展延伸,组织学生练句,读自编的小短文。抓住学生都想争当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的特点,让学生在小组分角色进行朗读,看哪个小组合作的最默契。引进竞争机制,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使枯燥无味的语文教学,上得生动有趣。这种游戏极其简便,可操作性强。何乐而不为呢?

  五、合作性的特点

  我执教的这节课由始至终都是在愉悦、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的。教师充当的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仅使学生学习起来“乐学”。而且教师教起来也“乐教”。如我用商量的口吻说:“同学们,你们想看老师找的一组图片吗?”

  我语重心长的说:“是啊,风看不见,摸不找,是很难画。可是,他们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来说明有风,可真了不起呀!那么,你们愿意扮演了不起的人吗?实践证明,这种融洽的关系,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多向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好习惯。

语文课文教学反思5

  《去年的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三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三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针对学生喜欢童话故事这一特点,教学中,我着重体现了以下几方面: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课堂教学的高潮我设计在小鸟面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的歌。文本中这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却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我让学生读,让学生变成小鸟读,学生提问:“①鸟儿为什么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②鸟儿看到灯火为什么还要唱去年唱过的歌?③鸟儿为什么飞走之前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适当引导。这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最后我还在这里安排了一个想象说话的环节,语文课堂应是听说读相结合的。学生交流后,感慨很多,达到了本科的教学目标。但本课也有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

  2、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

语文课文教学反思6

  《山村的早晨》一课是一首诗歌,描绘了山村早晨的美丽和宁静。学习课文,要求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充满生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要掌握的学习方法是,文章是怎样从几个方面把一层意思写具体的。

  在教学《山村的早晨》时,开课引入古诗《山村》,让学生初步感知山村的质朴和宁静。本文通过写自然景色和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山村的宁静和祥和,教学时则围绕自然景色包括哪些,人们的活动包括哪些这两个问题展开。通过这样肢解式的分析课文,虽然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有利于背诵记忆,但是,却没有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学生无法更多感悟“美”,自然也无法勾起他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无法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由于我操之过急,担心时间不够,没有耐心去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一堂课下来,学习的效率就大打折扣。这一点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准确把握教材,找准每一课时的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一个问题,不能贪心,对教材要有所取舍。

语文课文教学反思7

  自我感觉课件做得比较满意,思路较清晰,从开始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合作学习,疏通大意,复述故事到质疑探究……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在能力的训练方面由浅入深,由动口到动手,由朗读到讨论,在情感价值观的体验方面由诚信到宽容,由做人到处世。我的课很重视诵读,我采用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以此来让学生整体感知和进入文本,这是进行探讨的基础。课堂上我还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最大的亮点是对学生的背诵指导。

  但因为容量较大的原因,时间显得紧张,所以有几个环节开展得不够充分,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如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采用男女分组的形式辩论,效果会更好。还有就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次公开课,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己以前没有在陌生班级,对陌生学生上课的经验,学情把握不够,课堂教学随机应变能力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最后环节时间太紧,师生互动不够。以后会多加历练,多加注意。

  通过实践和听取导师及其他同行的意见,受益良多。自己的课上完了,感觉比较轻松,还有就是感觉今天是收获最大的一天。

语文课文教学反思8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和单元专题相联系的,在导语中提前做了布置。教师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听广播看电视、阅读书报杂志,要提醒学生搜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做好交际的准备。话题可大可小,资料可多可少,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决定,同时注意同其他学科的联系。

  由于教材的话题比较宽,教师要防止小组交流出现自说自话的情况。为了让交际活动更深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兴趣分小组针对某一个方面搜集资料,如可以按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人种特点、文化特点等角度分组;可以让学生搜集世界各地的趣闻逸事。总之,方法、角度可以多样,但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增加对其他国家的了解。

  为激发学生的交际热情,本次口语交际可以配合活动进行,如举办小小世界博览会世界之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或做导游等活动,通过图片、实物展览引发学生的交际愿望。教师还可以引入最近的世界大事,展开主题讨论。对受条件限制的地区,一方面教师要多搜集一些资料,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从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取材,并适当降低口语交际的要求。

  习作

  本次习作是自由作文,目的是给学生一次更为自由表达的机会,把自己最近特别想写的内容写下来。作文内容范围、体裁不限,写景、记事、写物、写人都可以。自由作文的含义应该包括五个方面:自由选材、自由立意、自由拟题、自由表达和自由修改。

  这次习作,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知晓本次习作的要求,自由选材、自由立意。教学重点是启发学生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说最想写什么,想怎样写,对构思不一般、有个性的学生要鼓励。

  习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从习作的提示语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是希望学生写真人真事,写真情实感。如,既可以写有趣的`事,也可以写后悔的事;既可以写喜欢的人,也可以写不喜欢的人;既可以写自己的愿望,也可以写自己的委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要求学生把内容写具体,句子写通顺。

  习作后,还可以让学生自由修改,教师要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不足,让学生自己修改,包括选材和词句等方面,培养学生自能作文,自能修改的能力。

  我的发现

  本组我的发现编排的是AABC式的成语。

  在四字成语中,常把同一的字或单音词重叠起来使用。成语的叠音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前两字叠用,其公式为AABC,如比比皆是斤斤计较心心相印欣欣向荣咄咄怪事。第二种,前后两字均叠用,其公式为AABB,如日日夜夜形形色色战战兢兢鬼鬼祟祟层层叠叠熙熙攘攘。第三种,后两字叠用,其公式为ABCC,如神采奕奕温情脉脉虎视眈眈喜气洋洋逃之夭夭。诵读上述成语,不难发现,不管是以何种形式重叠的成语,都念两拍,如扬扬/得意兢兢/业业等,其节拍形式为XX/XX。整个成语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富有音乐美。同时,成语的叠字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成语的表现力大大加强。教师在教学时重在让学生积累这些成语,多读几遍,感受成语的音韵美。同时让学生用这些成语试着说句子,检查学生是否了解成语的意思,教师可不做统一要求。

  日积月累

  第一项是读读认认,让学生通过熟字增加偏旁认识生字。生字的读音多数和熟字不同,要纠正学生读错音的情况。如,郎、廊、厅读后鼻音,置、岔读翘舌音。由于教材在低年级主张自主识字,估计有许多字学生已经认识了,这时教师可以让认识了的学生说一说是采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和其他同学交流识记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组更多的词语,帮助学生巩固。第二项是读读背背,选了五句表现友谊的名句。这几句意思不算太难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熟读成诵。有时间还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表现友情的名句。以下材料供老师选择: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战国)庄子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汉书》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争报恩》

  趣味语文

  本组趣味语文是说言。一个普通的言字,竟可以构成这么多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的含义,这充分展示了汉语丰富的表现力。教师可让学生多读几遍,说一说文中对言的概括是否恰当;还可以启发学生拓展一下,由言构成的词语还有哪些,如美言、谎言、箴言等。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仿编,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如说笑,模仿短文的形式,用一句话说明各种不同的笑(微笑、讪笑、嘲笑、欢笑、苦笑、嬉笑等)。29

语文课文教学反思9

  早在两个星期前,陈老师就告诉我和蒲菊红,说今天的课除了他和刘云颇老师、孙明霞老师,还有校长培训班的50多个校长来听!当时,这个消息就让我和蒲菊红心头一紧:那么多人,教室肯定坐不下,只有在阶梯教室上,那就要做课件;而且,肯定本校的老师还有部分要参加,那就等于是──我们得上一堂公开课!虽然任教这些年,也曾在众目睽睽下“表演”过几次,可是几乎每一个当过老师的人心里都清楚,这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们正在进行一单元的教学,几乎是下意识的,我毫不犹豫决定上《我的第一本书》这篇自读课文。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它是这个单元里最短的课文,公开课嘛,还是展示一堂完整的课好些。

  接下来就是匆匆忙忙的准备……

  从两个星期前到今天,这个任务总算结束,之所以没说“完成”,是因为自觉没有“完成”,遗憾和困惑颇多(最遗憾的,是因为时间的关系,陈老师和我们的交流大大的不够,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来得及探讨),所以这里写下的,除了陈老师和我们议课时探讨的一些问题,还包括了自己的一点闭门造车的思考,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请陈老师斧正,同行和前辈指点。

  先说说上课议课的基本情况。我和蒲菊红一人上了一节课。我第一节语文,她第二节数学,然后第三节议课,陈老师、我们学校的陈校长、蒲菊红和我,四人坐在台上讨论,听课的校长们就在下面观摩。所以我们议的时候,陈老师就把我和蒲老师的相关问题合在一起讨论了。我们基本上讨论了三个问题:多媒体的使用问题,教学中口语的问题和二黄毛的人物形象的把握。

  一、关于多媒体的使用问题

  多媒体使用设计:我采用

  ppt

  做课件,一共作了10张,其标题分别为:课题、作者简介、生字、速读要求、精读要求(一)、精读要求(二)、关键句示例、读后反思、阅读拓展、结束等。

  设计特点和意图:这次多媒体

  ppt

  制作应该是比较朴素简约的,只有学习要求和背景材料,没有任何现成的结论,这一方面是自己的课件制作水平有限;另一方面课前陈老师就提醒过我:多媒体要慎用。他说,每一堂课都存在不可预知的可能,课堂是灵动多变的,任何一个环节因素变化,得出的结论就可能不一样,在课件上给出一个标准固定的结论,只会影响你和学生的交流,影响学生的信心,没有多大价值。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自从《水调歌头》反思之后,自己发现自己平时的教学有时过于花哨,“实”字做的不好,潜意识里就希望自己在教学中多发扬踏实的作风。

  课堂使用情况:前六张的使用都比较顺利,和老师的教学思路相合拍,只是到第7张的时候,我发现关键句子根本不用示例,学生自己能找出来的,而到了第八张时,又因为时间关系,我想跳过这个环节不用

  ppt

  ,而把它作为课后的思考题。所以现在反观这两个环节,都在“排好队”等我用,就有点勉强。而且上完之后有觉得自己的设计太简陋了,一点都不热闹。

  议课记录:(陈老师首先问了我这次多媒体设计的意图。我就简要地概述了上述两个原因。随即,陈老师带领我们就这个问题作了更深入的讨论。)

  陈老师(微笑):蒲老师,你先来谈谈自己的多媒体使用和设计。

  蒲:从课堂使用情况来看,我的课件做得多了些。教学的预想和实际差距比较大,本来中间那部分按照上课的进程,实在没有必要再展示给大家了,我当时很矛盾,可是当时我已经把它按出来,我也就不管它了,既然做了就给大家看看吧!(不好意思的一笑)

  陈:蒲老师谈论的其实就是课程教学中如何舍得的问题。那么我们来谈论一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舍得呢?

  蒲:(略一思考)可能还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形进行取舍。──其实我当时一按出来那张图我就后悔了。我们应该牢固地树立“一切为了课堂,一切为了学生”观念。如果这样想,就不会在乎自己精心准备的东西是否能展示出来了。

  陈(点头):是的。树立正确的意识是个关键。这里我们来看看多媒体制作的技术层面问题。(站起来在黑板上画图)你们看,平时我们的

  ppt

  是这样按固定不变的顺序排列来制作的,这种直线式设计很容易与我们教学的实际相冲突,显得死板僵化,怎么改变呢?(画图)我想如果是改为这样的菜单式设计恐怕就好的多,用的时候就灵活的多。

  陈校长:(我插一句)蒲老师说到自己的多媒体设计暴露出的问题,其实还是自己的多媒体技术掌握的情况不理想造成的。刚才的问题完全可以用超链接来解决的。

  蒲:(点头)是的,是这样。

  陈:好,我想听听周老师怎么总体评价自己这堂课的多媒体设计的?

  周:(蹙眉)我觉得不太满意。

  陈:哦,什么地方不满意呢?

  周:我觉得自己的多媒体设计太平了,没有发挥它的最大效用──也就是说设计太简陋,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

  陈:呵呵,我的看法和你有点不一样了,我倒觉得还不错。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两个老师都有一点做得很好,那就是没有死守多媒体设备,而是在进程中间注意到学生身边去!都是紧紧地围绕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多媒体无权“喧宾夺主”──

  周:老师我打断你一下好吗?我觉得在我的课堂上,是不是还应该利用多媒体更好的渲染一下课堂氛围呢?我就觉得自己的课堂太沉闷,不活跃。

  陈:那你想怎么改进呢?

  周:(沉吟片刻,赧颜一笑)我还没有想好。陈老师,你──

  陈:你选的就是自读课文,为什么一定要很热闹呢?

  周:(很有感触的)哦──那多媒体的作用应该是什么呢?

  陈:多媒体的作用一般有四个:激发兴趣,提供背景材料,帮助完成常规教学无法完成内容,出示学习要求和提示。你看你的多媒体该实现哪些目标呢?

  周:哦,我明白了。

  ……

  二、关于教学用语的问题

  议课记录:

  陈:周老师你在上课的时候,教学语言中有这么几个脱口而出的句子。第一个是,你在速读完之后出示了两个问题,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之前,你随口说了一句:“这个问题很简单。……”你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你心里想过没有,你这样一说,学生会有什么印象?

  周:(迟疑)这个──

  陈:学生如果答得起,他还会有成就感吗?这个是很简单的问题呀!学生如果答不起,他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周:他会觉得自己不行。──(赧颜一笑)哎,当时冲口而出了,没有想那么多。

  陈:还有一个细节。当时坐在前排的一个男生举手回答你的问题。你这么评价他:“今天某某某表现不错啊,平时他都不怎么看书的,很好,有进步。”──你想想,那个男生会有什么感受?

  周:(不好意思的笑)是的,我当时说了就后悔了。我本来是想表扬他,没想到竟然当众揭了他的短。可是奇怪的是,他竟然后来又举手了!

  陈:是的。可是无疑地,你这一句话当时起到的效果和你说这话的初衷是不一致的,

  想过是什么原因没有?

  周:恩──是自己教学语言一直存在的问题,我语言太拉杂,不洗练。

  陈(微笑):恩,仅仅如此吗?

  周:恩──

  (下面有校长小声的说:还有学生观的问题)

  周:学生观的问题?可能。不过好象也不全是。──是不是还有角色意识的问题呢?

  陈(微笑):角色意识的问题,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也许不重要,我们关键应该想想如何改进的问题。你来说说,你以后如何改进呢?

  周:唔。但是改进──(不好意思的笑)我还没想好,陈老师有什么建议呢?

  陈:其实问题并不复杂。你就是急了点。教学其实应该是慢慢来,一边想,一边教,就可以避免冲口而出的毛病。

  周(一楞):哦,可是我怎么不急呀,我们的效率那么低!

  (大家都被这句逗笑了。)

  ……

  三、关于二黄毛的人物形象问题

  (晚上我用电话主动联系了陈老师,我们再次就课堂出现的一些问题做了交流。)

  周:陈老师,今天上午的讨论因为时间缘故,进行得很充分,我想再和你在电话里做一个简单的交流。您看──?

  陈:好。

  周:下午您和校长们还谈到我的什么问题呢?

  陈: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就是最后关于二黄毛的形象,你应该再给学生做一个引导。在课文的最后作者说,二黄毛后来打过很多仗,不怕死,流过很多血,村里好几代人都还记得他──说明他是个民族英雄啊!可是课堂上你让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对二黄毛的'故事进行想象的时候,同学都仅仅纠缠于他一只手有好几个手指都数不清这个细节,说他杀日本鬼子也是傻打傻冲,还有说什么“超人”,因为不知道危险,所以才莽撞地和敌人死斗,而且连敌人有多少都数不清──这显然扭曲了二黄毛的人物形象,并且你忽略了“他其实并不真傻”的文本本身……

  周:是的。您说得对极了,当时我听着学生的故事也觉得不对。可是因为快下课了,没有细想──确实应该好好的给引导一下。这一方面因为我的教材吃的不透,另外也因为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太具备。谢谢陈老师,──还有什么问题呢?

  陈:其他没什么大问题了。

  周:可是我觉得我那堂课上得太平了!

  陈:我倒觉得还好,平平实实就好。──不过你的教学环节还可以再简化一些。你上课明显感觉比较急,担心时间不够,就是因为教学环节还不够精练的缘故。

  周:就是啊,我好担心时间不够。可是该怎么简化课堂环节呢?

  陈: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听课时再详谈吧。你自己也可以好好想想。

  【课后反思与困惑】

  应该说,这堂课我上得并不满意。细想,原因有二:从公开课的角度,它太平了,不够精彩;从学生收获的角度,它太急了,没有充分的尊重学生。尤其第二点,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和发言,几次讨论都是刚开始就不得不打住,进入下一个环节──为了节约时间!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自己牢记这不是平常的课,而是有很多人观摩的课,所以它应该有个完整性。加上头一天我在另一个班上这课时,虽然学生讨论得比较充分,可是时间就远远不够了!我想,如果是在教室里上的一堂平常的课,我肯定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应该更深刻些。我马上想到一个平时我们都在感叹的问题:公开课,到底该怎么上?它有何存在的意义?(当然,陈老师原意并不是让我们去“秀”,他的原意本是让我们上的跟平常一样。这一点从他评课时就看得出。是我自己想到众目睽睽之下,再“平常”也不能完全如常。随之就想到了我们教学研究的公开课的问题。这里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给陈老师和同行们探讨。)

  去问问上公开课的老师,其实大家都不得不承认有表演的东西。你必须考虑听课者的感受,他们不完全等同于学生啊!一堂公开课,要考虑很多方面(其中观赏性和完整性是两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不否认,精心准备一堂课,会很好磨练执教者。但同时它存在一个比较大的负面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就会表演着上课!公开课既然成了表演,怎一个“假”字了得!这样弄下去,公开课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是的,我们可以不“作秀”,完全像平时上课那样上,可是除了魏书生、钱梦龙、于漪这些大家,又有谁会如此“胆大”?其实,要求上公开课并没有错,有问题的是我们对公开课的评价标准。如果我们都站在一个正确立场上,那我们的公开课才真正的有价值。而这个立场就是陈老师和我们议课时一直遵循的原则:学生的所得!一堂公开课,我们不看是否完整,是否好看,是否热闹,是否有高潮,我们看一条:在这堂课上,学生得到多少?比平时多,那就值得观摩借鉴。

  也许,我所想到的,教育同行们早就想到更远而且做的很好了。是我井底之蛙,平时耽于庸常的生活,见得少,想得少,现在,在这里杞人忧天。不过,我还是不胜粗陋的直陈自己的愚见,就是想得到更多的指点。

  另外,因为时间的原因,这次课后没有很好的和陈老交流,所思所想就非常局限,只好等到下次,紧紧拽住陈老,请教个够!

语文课文教学反思10

  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一个良好的导语更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我只是画了自己的小手啊!我有那么多画,您为什么只贴这张呢?”这是一年级语文下册《胖乎乎的小手》一课中小主人公兰兰说的一句话,也是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导入中的环节。

  首先,我以谈话的形式和孩子们说:“有一个跟你们差不多大的孩子名字叫兰兰,她很喜欢画画,有一天她的爸爸把她的一张作品贴到了墙上,上面只画了一双小手。可是大家都很喜欢这张画?想知道为什么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立刻让孩子们来了兴趣,唧唧咋咋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因为这张画的颜色最美,有的说因为这画上的小手很可爱,有的甚至说这是一只胖乎乎的小手……此时我没有评价他们的答案。而是以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形式,将孩子们引到课文中来:“这双胖乎乎的小手为爸爸拿过拖鞋,为妈妈洗过手绢,为奶奶挠过痒痒!”

  朗读刚一结束,我看到了一片积极地小手着急地举着。我请小朋友先把自己的想法跟自己的伙伴交流一下,力求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机会,然后指名说出他们的答案,大部分孩子都说到了“因为这双小手为大家做过好事”。此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做过好事的小手,大家就都喜欢呢?”好多同学一时被难住了,这个时候我请孩子们自己读课文,从课文里找答案。带着疑问和想要解决疑问的心理,孩子们读得非常认真了,读着读着,好多同学渐渐领悟到课文中的情感教育,原来做一个关心体贴家人的孩子才最让人喜欢!

  这时我又提问:“小朋友们也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你以前都用它来做过什么事情?”好多同学的答案是:看书、写字、吃饭、画画……“学习了今天这篇课文之后,今后你想用自己的小手来做什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更多了,有的说帮奶奶捶捶背,有的说为值班回来的爸爸倒杯茶,有的说照顾生病的妈妈……还有的孩子说扶起摔跤的小朋友……从各种各样的.答案中我仿佛看到了一道无形的光芒,那不正是孩子们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吗?那不正是孩子们心中绽放出来的爱的光芒吗?

  一节普通的语文课在无形中增加了亮点,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新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中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拳拳的孝子之心感动了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每一个地方都盛开着美丽的花朵。语文课堂不只是教授孩子知识,还是塑造孩子人格的地方,让语文课堂成为祖国花朵嫣然开放的殿堂吧!

语文课文教学反思11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中一篇课文,是陕西作家刘成章先生的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对于不熟悉、不了解这一民间艺术的我们这里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要想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看腰鼓表演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跟随视频范读,反复朗读课文精彩段落,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贯穿于文章始终的修辞、想象,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颂。

  这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几处是较为成功的:

  一、情境创设。新课导入,我播放了“安塞腰鼓的频,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塞腰鼓”,感受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火烈,学生一下子感觉安塞腰鼓近了。之后让学生聆听一段配乐朗读,随着诵读者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们感受着生命的激越,课堂氛围完全为腰鼓声所感染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在扫除完生字新词的障碍后,我请学生们齐读课文。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朗读是多么的到位,哪段该平和,哪段该激昂,哪段该舒缓……简直可以用“声情并茂”来形容。我心中暗喜,一个教学目标达成了。恰当的情境,点燃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深化了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

  二、 注重朗读。精读环节中,学习重点落在品味语句。学生自主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识别排比句、比喻句,品读排比句、比喻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在朗读感知。通过朗读品味,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自主朗读品味中得到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然这堂课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指导朗读这一环节,我的形式过于单一,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如对重音、语调的指导只停留于示范,而没有具体指导,效果不是很好!这篇文章所传达的内涵,确实也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真正理解的。对主题的探究还不够,没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更深入的探究。所以,课文虽然上完了,我也把自己的了解传达给学生了。可是我却没有把握,学生真正领悟了多少。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语文课文教学反思12

  《危险在哪里》一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品德的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会照顾自己》的第三个主题。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发现我们身边的危险,认识一些常见的安全标志,掌握基本的自救和求助方法,从而保护自己,让自己远离危险。

  在课堂导入时,我播放了一段本校学生在课间爬围墙的录像,同学看到熟悉的校服,熟悉的校园,情绪都很激动,当看到同学在攀爬围墙的`时候,孩子们都不约而同的大叫到:危险!看到学生们这样的反应,我知道自己的导入设计成功了。在后面的教学设计中,我紧扣教材,利用教材优势,从一幅幅精美的情景图培养学生去观察、去感悟、去了解与“危险”有关的一切。再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校园为载体,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制作录像,让学生更加形象的认识到哪些行为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

  对于书本上45页所例举来自陌生人的危险,我采取让学生扮演的方式去体会。最后用一首《安全歌》结束活动,进一步认识安全的重要。

  危险时刻潜伏在我们的身边,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和生命,作为小学生,仅通过一堂课,对危险的认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那就需要我们时刻提醒学生,关注学生,让危险远离我们。

  生命是万事之源,我们要让学生在成长的历程里,感知安全情系生命,情系我们千家万户的幸福。

语文课文教学反思13

  《难忘的一天》记叙了一位小学生为邓小平爷爷进行计算机表演的故事。既写出了“我”的兴奋与激动,还写出邓爷爷的平易近人,以及对下一代的关心和期望。

  一开始备课,我认为课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性强,内容易于理解,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并非如此。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任务是体会作者的“难忘”。我原来的教学设计是先小组合作学习“作者难忘的一天,他难忘的是什么?”在集体交流理解“难忘”,从而体会小作者的激动、紧张和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之情。可我发现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不好,汇报合作学习成果的时候谈不出什么内容。这种情况下,我改变了教学策略,故作疑惑的抛出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我有不明白的地方,谁能帮帮我?”学生一听老师有不理解的问题,都专注的看着我,我说“老师读课文的时候发现第二自然段写到‘那天早晨,我冒着严寒,快步走到工业展览馆。’小作者为什么一开始觉得天气是‘严寒’,最后一段又说‘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不用要求,学生都低头读书了,很多还从头开始读。一位聪明的男生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作者说‘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是因为作者心情好,好得看什么都顺眼,才会觉得‘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我及时追问:“为什么兴奋呢?再请大家合作学习,从文中找出答案。”这回的合作学习我把原来的.“作者难忘的是什么”变成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兴奋”,降低了要求,指出了方向,更主要的是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热烈的讨论开了。最后的集体交流,大家理清了小作者的心情变化过程,由这个变化明白了这一天为什么“难忘”,在这个学习理解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了联系上下文阅读的方法,学习效果不错。

语文课文教学反思14

  这两首诗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让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二句诗在现实生活中的含义,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兴趣非常浓厚。

  这二首古诗中出现的“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二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意义深远,如果能让学生学以致用,那就是最大的收获了。学了以后,不少学生已经能灵活运用。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

  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地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语文课文教学反思15

  小孩子的思维最容易被牵引,人云亦云的。比如我们老师上课提一些导向性的问题:“这张图美吗?”学生肯定会迎合你回答:“美————”!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以及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选入这样的文章无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见,敢于质疑的好素材。如果我们教师只停留在“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这个科学素养的培养定位上,显然过于肤浅。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朗志万和伊琳娜有什么区别”,旨在让学生明白“朗志万是科学家,他可以说是知识的权威。”然后紧紧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对待“朗志万”提出的'问题的不同态度,来引导学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发光的品质——那就是敢于向权威质疑,不轻信不盲从。让学生感悟这道理就是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也是动手做做看的前提,发明创造的关键!也是现在小孩所缺少的品质啊!我们天天喊着“尊重学生”,我们可以潇洒地把课堂对学生拱手相让,可以允许学生自选作业……然而,你可曾想到,往往是我们老师对教材没有深层的处理,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一次提升素养的机会啊!

【语文课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课文《蜜蜂》的教学反思02-23

课文掌声的教学反思02-23

课文《荷花》教学反思02-04

课文《掌声》教学反思01-29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01-26

课文《猫》教学反思01-28

课文《将心比心》教学反思11-03

课文教学反思11-16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