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0 11:09:1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5篇)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

  《长城和运河》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把对长城、运河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祖先的颂扬均凝聚在诗文中。

  在教学此文第一节诗时,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反复诵读,充分感知语言文字材料,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爱国情感,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

  在教学伊始,我先范读,在学生大声读本节诗后我问:“我驾驶着飞机在蓝天上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谁来读读有关的诗句?”当学生读完“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时,我再问:“读这两行诗时,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文中蜿蜒是什么意思?”我让几个学生谈后,又说:“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龙之巨大?”“能配上动作就更好了。”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我让他们同桌赛读、小组读、再齐读。教室里书声朗朗,学味很浓。“读了这几句,你感受到了长城什么特点?”(雄伟壮丽)“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城起于哪又止于哪呢?”接着让学生简介山海关和嘉裕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呢?”学生接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后,我说:“我们勤劳能干的祖先,历经千辛万苦,创造出这世界奇迹,你们对此有什么感想?”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我说:“那就请你带上深深的敬佩之情来朗读最后两行诗吧!”之后我让学生齐读整节诗,要求根据诗表现出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表达民族自豪感。最后分组赛读,然后熟读成诵。

  我觉得这样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接受知识,加深理解。特别是朗读时注意想象画面,配上动作,利于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披情入文,促进了他们对诗中所蕴含的情感的感悟。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2

  我们的孩子大多生活在连云港,许多孩子并没有见过长城和运河。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只有宽阔的街道、田间的小河……而这些与长城和运河又差之千里,学生对长城和运河的直观感受唯有从书本的插图中去获取!但是插图又未能尽显其风姿,学生从单纯的语言文字中又很难体会到其雄伟、壮丽,更难以激发真正的喜爱之情,更别说是产生互动,故教学中感觉十分之遗憾!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类似的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的'教学内容,我们教师不妨宽容一些,不要急着加以否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学语文,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进行表达!可能把长城比作街道、高速公路并不合适,但是在孩子们的世界里,那是感受新事物的又一方式!

  在我们的教学中,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想,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十分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自谈、自探、自创、自得、自乐。在课文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在敢想敢说的空间里长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会水到渠成!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3

  这节课是随堂课,教学内容是诗歌《长城和运河》。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诗歌的语言往往比较凝练,内容较为抽象,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再则,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历史久远,了解甚少,尤其是京杭大运河。而我班学生甚至连"京杭大运河"都读不清楚。因此,我补充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感知。并且在学生表述不清时增加诵读词语的次数,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

  识字教学主要采用自主识字的方法,但我根据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有目的地在薄弱环节适当进行指点,并引导学生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如教"驾驶"这个词时,可介绍古代的交通工具多为马力,所以这两个字里都有"马",这样便于学生记忆。还在黑板一角对多音字等字词常见题型进行记录型板书,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

  诗歌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希望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识字教学,启发想象,语言实践有机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彼此衔接,自然流畅。

  通过教学,我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阅读训练有些忽视,尤其是比喻句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4

  当我和同学们朗诵起《长城和运河》的时候,作为教师-----中华民族的儿女,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绵长秀丽的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中华民族交通运输历史的辉煌.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我怎能不感到心潮澎湃.也许我的这种体会触动了在座的学生的心,他们的脸上泛起了欣慰的微笑.不言而喻,这首诗的朗诵,学生一定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带着激情品位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教学的.目的完成的的确较为顺利,一看,离下课还有短短的两分钟.那就再来丰富一下孩子的阅历,了解一下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吧!

  于是,我顺势诱导:同学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多么的富有智慧啊。他们不但筑起了雄伟的万里长城,还开挖了浩大的大运河工程,你们还知道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历史工程?”刚脱口。我就暗自思忖:问题可能有点难度,学生会不会回答不出来

  谁知道,一只只高高举起的手出乎我意料,接下来的回答更让我瞠目结舌。什么故宫、圆明园、墩煌莫高窟……有关的典型例子应有尽有,个别同学还把“埃及金字塔”等外国古代建筑和“东方明珠”、“润扬大桥”等中国的现代建筑也搬进了今天的课堂。我本想简单否定,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个拓展课外知识的极佳时机吗?接着,我就耐给学生讲明了各类建筑的区别,并又补充介绍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始皇兵马俑”等诸多中华民族历史建筑奇迹,学生们一个个听得啧啧称赞……

  虽然最终稍微有点拖了课堂,可与原先的设计比起来,我对这个意外的结束设计感觉更满意。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5

  课前,我和学生分头查找、收集了大量的长城和运河的图片。长期的观察经验告诉大家,角度不同、注意点不同,是会产生不同的观察体会的。比如:从远处观察连绵起伏的长城,学生发现“长城像拉链”。结合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把长城比作“巨龙”要比把长城比作“拉链”更合适。

  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有效地设计教学环节。比如:

  (1)文章中“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交待了俯视的观察角度,得以引出下文的全景描写。提示学生背诵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旧知识的古诗理解,体会新知识的描写妙处。

  (2)本册课文的第一、二课,都涉及到“长城”。课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提到了“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与课文《长城和运河》中的“万里长城”比较后发现:前者的“长城”是指一种万众一心、奋勇向前的精神,后者的“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奇观。

  (3)观看网上下载的运河图片时,其中一幅的河面上有整齐的船队,我引导学生根据“人来人往”的词语,创新出“船来船往”。在语文第五册的教材中,学过“鱼贯而入”的成语,改写成“鱼贯而行”,也可以帮助对画面的表述。

  (4)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歌,分为两个段落,让学生在学习第一个段落的.基础上,比较两个段落的异同。学生迅速总结出“段落的首尾是相同的“,即: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和“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如果在朗读技巧上在加以更好的指导,让学生读出该有的感情来,那就更好了。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6

  第一单元的课文都体现了热爱祖国的情愫,如果都是空洞地讲解和灌输,那么孩子得到的也只能是空洞的热爱,对祖国和祖先的伟大的一种空洞的理解。

  第一篇课文中的`长城和运河,离农村孩子的生活太遥远了,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亲眼见识过长城和运河,所以对此他们有太多的陌生。为了让孩子们逐步熟悉以及亲切,我和他们共同搜集了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他们从图中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丽、运河的迷人风姿。通过图与文字结合,孩子们对“巨龙、穿行、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绸带、飘落、因光闪闪、伸向天边”等有了直观的感受。而后,我又给孩子们介绍了祖先筑长城、凿运河的历程,引领他们逐步感受“不朽的诗篇、动人的诗篇”的含义。最后又对长城和运河的长度、宽度等数字资料的介绍,让孩子们体会“奇异的景象”的场景。

  用心,即使没有现代教学工具,我们同样能找到资源引领孩子感受!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7

  这是一个关于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PPT,主要是初读课文,思考

  1、找出本课的生字。

  2、把文读准确、读通顺。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听录音,完成填空。

  万里长城像————,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京杭运河像————,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万里长城比作成京杭运河比作成朗读全文,读出语气。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丝带飘落在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京杭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丝带飘落在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京杭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丝带飘落在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京杭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看了课文中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后,你想说些什么?写一写。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创造出长城和运河。我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能够创造出这样伟的工程而自豪。你知道我们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吗?布达拉宫故宫秦始皇兵马俑乐山佛圆明园三峡坝。

  想一想填一填()的诗篇()的诗篇()的景象()的景象()的奇迹()的奇迹仿照例句写一名话,看谁写的好!例: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8

  想起来作这节课,是缘于两点。其一,是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语文的课堂我们究竟要给予学生什么?语文的知识;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过程;情感的落差……对于文本的阅读,是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阅读体验,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体验是“空白”,我是说,孩子因为年龄的原因,他在理解上总是会停留在表像上,那么我们的课堂,对于深度的把握要不要?怎样引领学生进入这样一个深度的空间,应该把握怎样一个度?其二,我发现苏教版的《长城和运河》这首诗很好,而且有很广阔的拓展空间。因为一段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几乎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于是,我决定去上这一课。

  备课时,我想,用什么去提炼这种“缩影”呢?你想,无论长城和运河,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而且,长城也好,运河也罢,它们“不朽”的是其中蕴含的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这长城和运河,在地图上,正是纵横的一撇一捺,宛若一个“人”,于是,大写的“人”字立了起来。

  诗歌是充满想象的.,而这样的想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陌生,因为长城和运河,学生了解不多,我想到只能用图片或者录像,所幸让我找到了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录像,这就确保了学生的第一层想象,直观的感知;如果只是停留在这,我觉得不够,应该让学生进入第二层想象:走进历史,去体验修筑长城和运河,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勇气,和为此而付出的血汗和创造。这在课中,我是运用地图,运用故事和相互事物间的比较,去体验这样的感悟;第三层次的感悟是进入精神和文化的境界,展示画、书法,以及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使抽象的意像,具像化。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首诗的语文味体现在哪呢?我想,朗读是重点。朗读要按层次来,三个层次的想象,会产生三层情感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朗读的心理准备,三个层次的阅读应该是一层一层的升华,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是要注意语文知识的训练。这首诗中,从句型上来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像绸带飘落在大地”这是比喻;“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显然是设问。如果将这些都在一节课中去体现,可能学生不易接受,因此,我忽略这三种句型和修辞的学习,但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三种句型的作用。我想,三年级,还是从词语的积累入手,寻找两个词语积累的点。一个是“连绵起伏”的点,去拓展“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跌宕起伏”;一个是“银光闪闪”的点,拓展“金光闪闪、波涛滚滚……”其次,在理解词义这块,我强调查词典,利用课件,教给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还有严谨的态度。

  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让课堂教学的“温度”热起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把课堂给学生。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9

  《长城和运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平和的阴柔一捺。

  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祖先。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0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我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读诗、背诗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学生年龄较小,爱玩好动。我在朗读训练中,多次采用音乐、录音、录像等多种辅助手段,刺激学生感官,激发他们兴趣。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媒体,展现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壮丽景象、雄伟气势,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孩子们读诗热情高涨。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多次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京杭大运河。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所以,学完了课文,学生就完全能做到带着自豪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了。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字词教学有些忽视,尤其是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1

  教学这一课时,我还是遵循“随机联结”的原理,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在孩子们自主学习新词后的抄写中,我发现大家错的较多的词是“驾驶、蜿蜒、创造”,我把写错的词板书后让孩子们自己诊断、改正,这样的集体教学针对性强,孩子们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印象深刻,在完成补充习题的作业时,未出现类似错误。

  孩子们的提问主要涉及两大方面:

  一、“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景象“奇异”在哪里?

  二、为何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教学时,我利用课件,让孩子们欣赏长城的雄伟壮观,并对长城的`规模作了资料补充,长城的“奇异”一下子成了可感可知的形象,在此基础上感情朗读,水到渠成。对于第二段诗的学习,就此作学法迁移。长城和运河谱写的诗篇确实是孩子们学习的一个难点,我充分利用《同步拓展阅读》,给孩子们诵读长城的历史,运河的作用和两岸美景,让“不朽”和“动人”有了最好的诠释。整个教学过程,我回避了字词的机械理解,在保有诗歌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欣赏、诵读,感悟课文语言的魅力。

  课前,我已经让孩子们阅读了拓展资料,课上因怕浪费时间,直接自己选读资料,但从培养孩子们删选资料的能力出发,还应该更放手让孩子们交流。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3

  《长城和运河》是首诗歌,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在教学时,我主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引导让学生诵读,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反复读四句重点句的场面。 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我要求学生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今天我上《长城和运河》,有不少学生课前都预习课文,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

  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的能力。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2

  课前,还在和同仁闲聊,讨论要上好这一课需要注意些什么,大家一会儿达成共识,认为这课主要抓住朗读训练,词语理解倒不是重点,因为文章出现的“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通过课件的展示,小朋友很快能得以理解。

  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已经思路清晰,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课中要引导学生带着激情品位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但事实上这一教学的目标的完成的'好像还不是太顺利,一开始,学生完全不在状态,朗读平平,丝毫听不到自豪的激情,怎么办?只有充分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读给学生听,让他们从我的朗读中感悟情感,我认为要让学生有激情,首先老师得有激情,朗读起来得声情并茂,小朋友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在老师的带动下,朗读起来自然也有声有色,如我在指导“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这句话时,我采用师生配合读的方式,开始一遍,学生在读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时,语气平淡,那么我又一次加重语气引读,尤其强调“是谁”一词,师:“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学生很自然地也加重了语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语气比刚才强烈了许多,就这样我们在一遍又一遍的配合中,朗读变得一次比一次更富有激情充满自豪、骄傲之情。

  课上还有一个目标,就是通过学习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多么的富有智慧啊。古代的劳动人民不但筑起了惊人的万里长城,还开挖了浩大的大运河工程,那么他们还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历史工程呢?这一问题,其实课前我已经动员学生去查找资料,寻找答案,但课上问题下去还是略显冷落,问题可能有点难度,需要平时有一定的阅读和阅历的积累,一下子学生回答不出来。所以我只有将国内外的名胜古迹一一简单介绍一下如:故宫、圆明园、墩煌莫高窟、兵马俑、埃及金字塔……

  当然,在我的启发和介绍之后,有的小朋友还举起了小手: “我知道东方明珠”“南浦大桥”等中国的现代艺术建筑也走进了课堂,走近了学生。

  课后我自然多了一个作业:仿写段落,介绍古迹和现代建筑。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3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一点愧疚:

  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映像,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可是我现在意识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这个只有在今天下午找时间补了。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4

  《长城和运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平和的.阴柔一捺。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祖先。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5

  当我和同学们朗诵起《长城和运河》的时候,作为教师———中华民族的儿女,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绵长秀丽的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中华民族交通运输历史的辉煌。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我怎能不感到心潮澎湃。也许我的这种体会触动了在座的学生的心,他们的脸上泛起了欣慰的微笑。不言而喻,这首诗的朗诵,学生一定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带着激情品位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教学的目的完成的的确较为顺利,一看,离下课还有短短的两分钟。那就再来丰富一下孩子的阅历,了解一下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吧!

  于是,我顺势诱导:同学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多么的富有智慧啊。他们不但筑起了雄伟的万里长城,还开挖了浩大的大运河工程,你们还知道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历史工程?”刚脱口。我就暗自思忖:问题可能有点难度,学生会不会回答不出来

  谁知道,一只只高高举起的手出乎我意料,接下来的回答更让我瞠目结舌。什么故宫、圆明园、墩煌莫高窟……有关的典型例子应有尽有,个别同学还把“埃及金字塔”等外国古代建筑和“东方明珠”、“润扬大桥”等中国的现代建筑也搬进了今天的课堂。我本想简单否定,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个拓展课外知识的极佳时机吗?接着,我就耐给学生讲明了各类建筑的区别,并又补充介绍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始皇兵马俑”等诸多中华民族历史建筑奇迹,学生们一个个听得啧啧称赞……

  虽然最终稍微有点拖了课堂,可与原先的设计比起来,我对这个意外的结束设计感觉更满意。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02-23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09-28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20篇03-10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5篇02-28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5篇11-09

长城和运河教案03-04

《长城和运河》教案范文08-25

《长城和运河》教案(精选9篇)06-02

《长城和运河》教案三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