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0 12:38: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20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20篇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开发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学时,我以故事导入,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

  虽然课文的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在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要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仅可能多的骆驼。大徒弟想的办法最简单,也是常人一般的想法。二徒弟与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进步,用头来代替整个骆驼。无论是大徒弟还是二徒弟画的骆驼数毕竟都是有限的。都没有脱出俗套。小徒弟与他们相比,办法之所以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因此,他的画最好。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我让学生 进一步去探讨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同时,又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2

  《变色龙》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单元的一篇课文。《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在这篇经典小说里,他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看风使舵的典型形象,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性。小说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变色龙本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虫,能够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改变自己的肤色,以防其它动物的侵害。作者在这里是只取其 “变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会上的一种人。

  作品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和心理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正如鲁迅所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作为初中生接触不多的外国小说教材,可以从多角度去挖掘文本的意义,但教学课时和知识的容纳吸收是有限度的,所以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和范围内做到抓重点、理顺难点,最大限度的有所收获是最佳效果。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3

  师:我们的中国有两项规模宏大的工程,它们的大和长,还有历史的悠久以及功能的显赫,影响之远大,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遗留都无与伦比的。我们习惯上都把它们称作“人间奇迹”。你们知道这两项伟大的工程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长城和运河,师板书课题。

  师:那么你对它们了解吗?

  我知道长城原来是六条短的城墙,是秦始皇把他连起来的,形成万里长城,是用来抵御敌人入侵的。

  我知道人们经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我知道长城像巨龙一样曲折蜿蜒。

  我知道长城的条形砖每一条砖都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大吊车,没有运输车,完全是*人们的双肩和双手运上去的,真了不起啊。

  我听说过一个传说《孟姜女寻夫》,就是讲的孟姜女来寻找她的丈夫,把城墙哭倒了。

  师:是啊,古代因为筑长城,不知道死了多少劳动人民呢!在长城的脚下不知道埋着多少劳动人民的白骨呢!这长城都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呢。

  我知道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倒嘉峪关,一共有一万二千多里呢,关不得叫万里长城啊!

  我知道长城上非常宽阔,可以有五六匹马并排行走。

  我还知道城墙的外侧有两米多高的垛口,垛口上面有了望口,下面还有射口,是用来了望和射击的。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照应。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知道这么多有关长城的信息。那这些信息你们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我是听亲戚们说过的。

  我是从我们的《新补充读本》上面看到的。

  师:你们做得好,是个有心人。我们学习就应该从各个方面来获取知识。那你觉得长城怎么样呢?

  长城有着雄伟的气魄!

  长城雄伟壮丽,气势非凡。

  长城就像男子汉!

  师:为什么?

  因为男子汉就应该很雄伟,很伟大!

  师:说的好!那谁愿意来读一读文中写长城的那一段呢?

  (一男生,咚的一下举其了小手,看他的脸色很坚定,很镇重,一副非我莫读的架势)

  师:“张辉,今天第一个举手,大家把掌声送给他,都要向他学习!”

  大家鼓掌的同时,张辉说:“我昨天就已经会背了

  。”神情间多了一份自信和得意。

  于是就请他读。他饱含深情地朗读使大家都沉浸了进去。读完又是掌声四起。

  他把长城那雄伟的气魄读出来了。

  他读得时候,我感觉到他很自豪,很骄傲。

  师问张辉:“是吗?你读得时候是很骄傲吗?”

  “是的。因为长城是别的国家都没有的,是人间的奇迹。所以我感到很自豪。”

  师:“说得好,大家再一次的把掌声送给他。我从他的朗读中还看到了一种张辉预习认真的学习态度,并且养成了一种爱思考的好习惯。大家可都要向他学习啊!”

  反思:

  其实教科书只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其中的一个途径,我们要把教教科书变成用教科书。在教学重我们要适当的引进相关其他资源,重视学科、生活、社会等之间的联系,冲破环境的制约,走出狭窄的天地。如果做得适当的话,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使语文学习。在课堂上,我没有就教材教教材,在确定无法运用多媒体的情况下,让学生课前自己去查找资料,事先先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进行充分的预习。学生这么多的信息的获得来源于课前的积累,来源于课前的查找,并把这些信息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当作一位朋友来交流、来互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告知,更应是学生的一种主动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一种体验、一种过程。你给学生多大的舞台,学生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让学生课前去预习、去找资料,这虽然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将会在课堂上体现出来,为学生自己在课堂上与老师共同度过一段精彩的生命旅程,而铺垫。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4

  这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在教学点拨上需要教师投入极大的激情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浓重的民族自豪感。作为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不仅要遵循语文的传统教学,也应该把这看作是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一个极好机会。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分结构相同,均运用反复的写法,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至六行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勾画了长城与运河的雄姿。所以在背诵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在教学设计中,我结合多种创设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文本。浅谈我的设计意图。

  一是凸现年龄段识字特点,扎扎实实抓好字词教学。我将识字教学与本册的“习惯篇”对“自主预习复习”的要求结合起来。上课时,检查学生的预习并着重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指导。

  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人文情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拨动学生心灵琴弦,使之感受到长城和运河的'“奇异景象”,从而明白为什么人们称之为“人间奇迹”。

  三是美读成诵,深入感悟。因为这篇文章是一首能参杂进不少情感的诗歌,配上美妙的音乐,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读课文的兴趣。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做到在读中理解。进而会背诵课文。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5

  《长 城和运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平和的阴柔一 捺。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祖先。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 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 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最后我还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唱的歌的曲调来唱一唱《长城和运河》这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学生的尽头可大了,这样一来学生就轻轻送送地背完了这首诗,同时激发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便水到渠成。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6

  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通过杠杆尺的研究得出杠杆如何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类杠杆类工具。对于此课教学,简单枯燥的说教起不了多大效果,要尽可能多的通过实物,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中体会科学的奥秘,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教材第一部分是如何区分杠杆是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我告诉学生可以分两个步骤,1、先要找到杠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2、分析三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杠杆尺实验的结论来区分。对于铁片撬开铁桶盖、夹子夹东西、开瓶器开啤酒瓶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前两项较易掌握,在开酒瓶盖时有的学生找不准阻力点和支点,这里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分析。

  第二部分是生活中更多的杠杆类工具的分析,老师要多准备些实物,通过演示操作,让学生亲眼看到各类杠杆类工具的`工作过程,学生就容易发现三个点,从而能方便的区分是何种杠杆的应用。对于剪刀,教师有必要进行补充,对于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费力情况也是不同的。对于费力的镊子和筷子这两种杠杆类工具,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的?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7

  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亮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今天,当我与我的学生感受着《二泉映月》那优美而又激昂的旋律美时,震撼着阿炳坚强又正直的人格美时,我欣喜地发现:原来学生可以更美的!

  一、“个性飞扬”是美

  新课程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欣赏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飞扬”,那是自信、智慧的涌动,那是主体能动性的张扬。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舞台呢?以往,我的备课本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总是写得极尽详细,初看颇有针对性,实质却完全是我的朗读模式。我以我的感悟去要求学生,把我的感情强加于学生,学生只是我的朗读工具。他们也许不懂课文,但可以煞有其事地“读”课文;他们也许不明白为何要这样读,却依然读得“有声有色”……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于文字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倾听孩子的声音”,脑海中飞快地闪过这一新课程亮点。我精神一振:为何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情”呢?听听他们是怎样欣赏《二泉映月》的?于是,我在备课本上写下了这样一番设计:第一教时,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昂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学生准备充分之后进行首次朗读反馈。只要求学生读,而不需要谈“为什么这样读”。接着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确定学生理解的难点,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 第二教时,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之后再次清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次应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样读”。两次朗读,各有侧重,且逐层深入。前者是感悟的起点,后者则是理解后的感悟。

  忐忑不安地开始上课,下课时却欣喜万分:初次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斑……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的透彻,学生对于阿炳知道得更多,对于《二泉映月》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欣赏,对阿炳的崇敬,对曲子的`喜爱……于是乎,有的同学配乐朗读,声情并茂;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情昂扬,鼓舞人心;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看着这“个性飞扬”的一幕幕,我感到了美!

  二、“合作探究”是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方面能起巨大作用。为了真正还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我作了一番大胆尝试:尝试让学生自己走近阿炳,尝试让学生与阿炳对话,与文本对话,尝试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尝试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为此,《二泉映月》第二教时便有了这样的构思:

  一、创设情境,感悟内心

  学生轻轻地自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可把句子画出来,然后交流理解。

  1.分享读懂的快乐。

  2.提出读不懂的地方。

  3.结合课文第3小节与课前搜集的资料合作解决疑问。

  二、精读感悟,品味赏析

  1.引读有关课文:听着,听着,阿炳的心——,他禁不住——。他要通过——,把——情怀,倾吐给——。

  2.质疑:读到这儿,你觉得我们该研究什么问题了?

  3.合作研究。

  4.讨论交流。

  当我终于把这设计定稿时,我很是担心:学生会质疑吗?他们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吗?合作研究能解决问题吗?这一连串的“害怕”使我的心悬了起来。终于到了关键性的时刻:引读第五自然段的开头后,我静待着同学们提出该“研究”的问题。“阿炳怎样通过琴声来倾吐自己的情怀?”我惊喜啊,这不正是课文的重点吗?学生能一下子点出来,多棒呀。“阿炳想通过琴声倾吐自己怎样的情怀呢?”我又一次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理解的难点,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读懂了整篇文章。学生果然也急于解决他们想知道的问题。于是,小组合作研究,通过读课文,听音乐,看资料,津津有味地讨论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明白了阿炳通过琴声曲调的变化起伏抒发了他内心对音乐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表达了对命运的抗争,更倾诉了对生活、家乡、大自然的热爱……此时,我心中的“石头”完全落了地,被惊喜笼罩住了的我豁然感到:“自主探究”原来是这样美丽!

  三、“童心闪烁”是美

  一直以来,黑板是教师的“专用地”。教师可以在上面“指点江山”,学生面对的完全是教师的“蓝图”,他们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理解,即使教师漂亮的板书是对课文最简洁的概括,生动的板画是对课文最形象的再现,学生也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面对“神圣”的板书,他们不敢思索,也不能质疑。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假如真还给学生“自主”,那么这一块历来被学生视为“圣地”的黑板是否也应该成为 学生的“用武之地”呢?《二泉映月》第二教时的后半部分设计让我领略到了学生无穷的智慧。黑板上书写着不仅仅是他们智慧的见解,更是一颗颗闪亮的“童心”。

  课堂已接近尾声,学生已顺利地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在乐曲的感染之下,又一次投入地朗读课文。这一次,他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读的,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着对乐曲的欣赏,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对阿炳的崇敬。看着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我激动极了:“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旋律,这么美的情感已深深感动了我。我相信:同学们也一定陶醉其中,被阿炳杰出的音乐才华和顽强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此时此刻,你心目中的阿炳一定十分高大吧!那就请你在黑板上倾诉你对阿炳的崇敬,写出阿炳最令你感动的品质或精神吧!“刹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再沉默是金,也不再犹豫不决,而是跃跃欲试,小手林立,因为他们内心的情感澎湃着,激动涌流着,他们愿意通过板书来倾吐这种感动。于是,黑板上便有了一颗颗闪闪的童心,一份份纯洁的童真。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8

  语言文字是人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生命意义的一种载体,因此可以说,文本并非仅是一种物化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理性化了的生命体。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在我们的阅读课堂中,就是采用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和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用文本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生命。

  在教学《雪儿》一课读悟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这段话写的是"我"为雪儿伤愈后重新飞回蓝天而欢呼。教学由学生听教师朗诵开始,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诵读,这就使学生带着阅读期待,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缘疑再读,最后补白省略,使学生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不仅深切体验到"我"的喜悦之情,而且从中觉悟到善待生命的感觉竟是如此的美妙!从而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9

  《唱脸谱》一课,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脸谱文化,巧妙地将地道的老北京方言自然地融化在旋律中,充满了京腔京韵。品味京剧的韵味,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对京剧这一国粹以及对戏曲音乐的热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因为本课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课前,我首先让学生收集有关京剧脸谱、课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相关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感受丰富的脸谱文化。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另外也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同时,在课前了解哪些孩子会唱这首歌词。

  二、利用课件、图片教学。教学时,通过课件、图片介绍京剧脸谱的'谱式并让学生在课文中去对照着找原型,使学生对京剧脸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课件、图片交流京剧的由来,脸谱的颜色所代表的含义等让学生获得了一些基本的艺术知识及其各方面的艺术能力。

  三、教学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唱。这首歌词词句对仗,富有浓厚的京腔京味,适于朗读。因此,在教学时,我安排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体会文章的音韵美。同时,辅助以唱歌词,因我班有部分学生会唱这首歌,于是我利用这一契机,放出原唱,让全班学生跟唱,于是,学生在几天内都特别喜欢唱这首歌,整个教室沐浴在浓浓的京腔京味中,学生在唱中也感受京剧的韵味,受到情感的熏陶。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0

  《特殊的葬礼》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下册的一篇有关环保的记叙文,描写了昔日旺盛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因人类的乱砍滥伐和用水毫无节制,导致瀑布渐趋枯竭,说明了环境破坏给大自然、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危害,告诉我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对于这样的环保文章,学生并不陌生,只是文中的瀑布远在巴西国内,而且现又已枯竭,学生无法再领略到它的容颜。没有视觉上的真切感受,学生很难产生环保的迫切需要。为了让学生有真切的体验,真正从内心有所感悟,课前,我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环节,紧扣“特殊”这一中心,从“读读、说说、写写”三个层面来教好这篇文章。

  一个中心:“特殊”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然后紧紧抓住“这个葬礼特殊在哪儿?”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激励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使他们成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很快就说出了葬礼的三点特殊性:

  (1)哀悼的对象特殊。通常葬礼是为死去的人举行的哀悼形式,这里则为一条大瀑布——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的确很特别。

  (2)主持人很特殊。由国家元首、公务繁忙的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主持葬礼仪式,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3)参加人员非常特殊。参加这次葬礼的人有专家教授、热爱大自然的人等等,而且人很多,来自世界各地。

  以上这三点特殊,学生只须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知晓,无须老师作过多的讲解。主要是它的第四点特殊,即“举行葬礼的特殊意义,不是为了纪念或哀悼某个人的离去,而是号召人们保护环境,热爱地球!”学生不易一下子明白,需要老师着重引导,点拨启发。

  三个基本点:“读读、说说、写写”

  第二课时,我紧承上节课的内容,专门围绕“为什么要为这条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它到底是一条怎样的瀑布?”展开讨论,研究“举行葬礼的特殊意义”。引导学生反复读文体会,抓住一些重点词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体会得很深刻,而且读得也很有感情。在此基础上,再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让学生突破时空界限,欣赏到瀑布昔日的雄伟壮观和今日的奄奄一息。在今昔强烈的对比中,学生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面对眼前的瀑布,他们畅谈了自己的感受,并替瀑布说出了它的心里话,体现出他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决心。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主持这次葬礼,无非就是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他在葬礼上所做的动人心弦的演说,为的也是号召大家“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这就是举行这次葬礼的特殊意义所在。所以,一定要指导学生写好演说辞。由于学生从未写过演说词,对于演说辞的格式和要求不太清楚,课上,我有针对地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写写巴西总统的演说辞。学生们写得很不错,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们的肺腑之言,从他们真切的话语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一位孩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善良之心。

  整堂课,通过读读——说说——写写,学生在自读感悟、情感体验中,逐步学会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了读中悟情,读中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1

  《柳树醒了》是一首诗,以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本课,通过对柳树与春雷、春雨、春风、春燕这些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让学生理解春天、感受春天里事物的变化,从而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

  第一课时,我主要是进行了生字、词语、初读课文的教学以及让生写“说、话、朋、友”四个字的教学。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和会写“春、高”两个字。根据以上教学重点,我进行了教学,得出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课文开头的生字词语复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第一课时学习的生字词,而且通过“摘花”、“猜字谜”两个小游戏,让学生形象感知春天色彩明丽的美景的同时,更快地进入优美的教学情境,获得身心的愉悦,巧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可见,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有效地组织小游戏进行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文的第二部分,通过图片出示冬天里沉睡的小柳树,引导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设计新颖有趣,更能生动且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内容,给学生以感官上的认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果你读得美,这棵柳树就会为你睁开眼睛。”;“小柳树有点醒了。”;“小柳树听了你们的动听的朗读声,他终于醒了。”这些鼓励性的话语,让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融入了课文的'学习和理解之中。这个环节是本课的亮点所在。读画结合,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也体现了学科间相互沟通这一教学思想。

  三、拓展练习的效果也较好。“你们知道在春天里除了小柳树醒了,还有什么醒了?”“你能不能也像书中的小诗人一样为这样的事物编一句小诗呢?春天跟说话了,说着说着。”两个拓展题目,是对文章内容的延伸,有利于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2

  课后,我重温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回忆学生的课堂上表现,认为本节课讲授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

  1、学生在谈自己在交友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时,我没有学会"等待",为了引导出下面想讲的东西从而打断了学生想说的`话,这样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特忙乱。

  2、在课堂中,学生讨论较投入,较强烈,甚至有些学生还提出超出本课内容的知识,在这方面,我未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生成的素材,为了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未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跳过学生的话题进入我的下一步教学,未能做到根据课堂实际调整教案。

  通过本课教学,我收获颇丰,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虚心请教,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经验,不断升级,争取早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授课方式和方法,尽快提升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 。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3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资料补充,升华主题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学生朗读不是很到位。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应拉长些,才更具音乐美,还有课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读都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多加指导。还有,课堂应变能力也有待提高。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4

  歌曲《大海啊故乡》采用3/4拍,旋律流畅舒展、感情真挚,并采用了切分音和附点等技法,打破了三拍子的强弱规律,使得旋律韵味变化无穷。而整个音乐在中音区进行,因此也易于学生学唱。于是我将教学重难点放在了歌曲的情感处理和不同表现方式上。

  《大海啊故乡》虽是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歌曲,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能唱完整并准确的人数却寥寥无几。尤其在“大海啊大海”处,学生的声音往往会“掉”下来,几个低音区也总是“低”不下来。还有学生对三拍子的节奏演唱有一定的难度,句尾的时值演唱的不够准确,因此,我除了把歌曲的不同表现方式列为难点,还注意到了音准的正确把握。在歌曲情感处理环节,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我启发学生自己根据歌曲情感加不同的力度记号。 在教学中,我用宽容的心态、温柔的语句去鼓励、安慰他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充满自信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不足:有个别学生对歌曲不感兴趣,因此学唱时不积极,演唱效果不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多关注这些学生,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5

  诗歌的语言往往比较凝练,内容较为抽象,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根据本班孩子的家庭情况,几乎没有孩子去过北京,看过万里长城,感受那种雄伟的气魄,尤其是京杭大运河,就流经徐州,而一询问班里没有一个孩子知道,可见孩子只是间接地缺乏,如果让他们再去感悟他们是中国的.文化遗迹,悠久历史,孩子更是摸不着头脑。因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下载了长城和运河的图片,搜集了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感知。

  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我第一课时就直接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让孩子学习课文,而改变了以往教学生字再学课文的路子,让孩子在直观的了解之下,直接感悟课文,效果还不错,孩子朗读起来比较有感情,同时感悟到了他们的雄伟,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能干,但在回答问题时,孩子总是说成老百姓,少了时间范围,于是我就问“长城是我们现在修的吗?”让学生明白这是古代劳动人们的成果。

  平时总认为诗歌教学比较难,较抽象不易于孩子理解,总是匆匆熬过去。经过这一课的教学,让我对诗歌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诗歌教学抓住了主旨,运用一定的方法,孩子还是表较好理解和记忆的,决定了,今后在这方面要投入一点时间,多研究一下诗歌的教学技巧。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6

  在教学是时,结合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浪费用水、污染水源和遭遇停止供水的生活经历等事例,布置学生做课前调查,同时结合调查情况,制定出各种适合家庭生活实际的节约用水措施,这样做,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教育内容之间的距离,而且使学生扩大了知识视野,将最新最真的信息带进了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由于调查的内容都来源于他们的真实生活,具有震撼性的说服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前调查,学生深入触摸生活,真切感受到人类环境正遭到各种污染,缺水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活。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直接的情感体验,得到各种能力的锻炼。可以说,自我教育已伴随着实践活动先于课堂教学产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动情的基础上,认识得到了一个飞跃。这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课前调查实践中,有许多学生已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如果说在调查实践中,学生只局限于对自己的调查项目感到难以置信外,那么课堂上学生共享了这次的所有资料后,对学生的心灵是一次极大的震撼,从而激发了学生节约用水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课堂上注重宣传教育,组织学生观看一段公益性广告片等,而后,让学生设计一段"宣传节约用水的广告语",以此深化教学效果,并在知行之间搭起一座可行的桥梁,通过良好的课中实践,使之成为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催化剂,也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7

  《长城和运河》作为本册书的开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极力颂扬了长城、运河的雄伟壮丽,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纵观苏教版的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书的第一篇课文都是一首现代诗,我认为现代诗的课文,应该通过诵读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再通过仿写掌握诗歌的形式,进而拓展延伸写法。所以在教学《长城和运河》时,我主要采取了这样的形式:

  一、多种形式诵读,体会感情

  在学生们自由读完课文之后,再请几名代表来读课文,学生们选出了陈浩然和吴梦琪,他们两个都是班级里平时读书最有特色的。这两个学生感情充沛地读完课文后,学生已经基本能体会文中对长城和运河描述的不同了。接下来,我请学生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对于诗歌中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学生们人多,读长城部分,我读运河部分,在读中学生们明白了异中有同。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读过,我通过学生前言搜集到的长城、运河的资料,激发他们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再激情澎湃地朗读了,诗中的感情自然就理解了。

  二、发现写作特点,迁移写作

  《长城和运河》这首小诗,共分为两小节。每小节的第1、2,两句“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和7、8两句“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都是相同的。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诗歌这一重复的特点。另外,每小节在写法上还都有共同的特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如写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写运河“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对比这两个用在诗歌中的比喻句,同样是字数相同,形式相近。抓住了诗歌的这些写作特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和

  课后的练习,我让让学生也来模仿这种形式,自己写一写小诗歌。课堂上学生们还真写出了不少的好句子,这样对句式分析再迁移仿写,学生自然而然就把这篇诗歌背诵了,同时,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现代诗歌看似浅显易懂,如果匆匆带过,只是让学生背诵,那蕴藏在诗歌里的感情学生便不易理解,反复诵读再加上迁移仿写,学生对诗歌的形式和感情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8

  我多想去看看,是啊,多想去看看未知的世界,未知的地方,多想去看看自己向往的地方。这一课的编排满足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让学生体会到说自己想说的话,读自己想读的文章。因此,教学中,我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直观入手,以活动教学为主,从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发,培养合作意识,注重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孩子读懂课文。

  一、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思维火花。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现代化教育手段播放雄伟的万里长城、北京游乐场、颐和园、天坛、雄伟的故宫,以及天安门城楼和广场升旗仪式,并且插入了个人暑假去北京的一些照片,借助自身的经历,增加说服力。看后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之后我又请孩子们静静地聆听《我多想去看看》这首诗歌的情境片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通过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强化了学生的感受,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烈的情绪。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课标中强调,低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愿意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的动力。因此,在识字方面,我主要采取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去识字,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以走出弯弯的小路的游戏来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字词,一直走到广场上的升旗台旁边。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并能在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

  三、研读课文,进行实践

  课标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这一理念,我让孩子读课题后,自主提出问题,通过引导,有些学生能较好的提出问题。例如,他想去哪里看?看什么?等等,这样问题由学生出发,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为"学"服务,不管问得怎样,让我感动让我欣喜的是---他们能尝试着问了。避免了课堂烦琐的分析,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9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

  今 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 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一点愧疚:在 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 有个映像,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

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可是我现在意识 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这个只有在今天下午找时间补了。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20

  教师和学生共同做手影游戏,从而引入光源,显得自然、亲切,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播放一些光源的图片,供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到了光的美丽动人,感受到了光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引导学生对列举的光源进行不同的分类,充分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天地,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问题是思维的动向,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并提出了问题,才会积极认真的思考,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教学,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老师进行引导与筛选,接着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猜想、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学生评估等活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对于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体验光沿直线传播,利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有趣和有用,并慢慢形成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还让学生通过操作,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兴奋、活泼的状态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处理光速的知识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而本节课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能够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还使学生学以致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标准理念和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在了同等的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把科学世界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己课下去阅读,让学生自己用光速的知识理解自然世界,了解一些天文知识,了解最大的长度单位——光年,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布置课后完成“想想做做”中的“小孔成像”实验,让学生在简单的小制作中学习科学知识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利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为照相机的学习做了一些铺垫。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09-28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02-23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5篇11-09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5篇)03-20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5篇02-28

长城和运河教案03-04

《长城和运河》教案范文08-25

《长城和运河》教案(精选9篇)06-02

《长城和运河》教案三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