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5 10:47: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品德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1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对生活、学习充满热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与小动物》这一课的内容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为一体,教材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小动物为切入点,将学生带入“动物世界”,感受小动物的可爱,生命的可贵。以正确的科学观引导学生要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以激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上了这一课后,对于自己的教学我作了一些反思,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努力体现《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希望能将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感兴趣的题材上;鼓励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希望孩子能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根据教学大纲对本课的知识要求和行为要求,我从知行两方面制定出本课教学目标,目标完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上,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展开教学,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调动学生的一系列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了解到许多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树立起要爱护动物、和动物做朋友的情感愿望。这样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课教学分为“游戏导入——我和动物交朋友——活动总结”三大部分,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层次清楚,目的明确。通过制作“动物明星卡”及开展“动物知识竞赛”活动,使学生增长了许多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通过“我和动物交朋友”这一环节,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爱护和保护动物的情感。

  [片断]:“我们是朋友”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人与动物朋友相处的画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配乐欣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

  师:喜欢这些图片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这些动物真可爱。

  生:因为有了动物,真快乐。

  生:我想说我们与动物是好朋友。

  生:我想说……

  师:是啊,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不光是照片上的这些人喜欢,全世界的人们都非常喜欢,和它们生活在一起快乐又亲密!这都是些幸运的动物,因为他们有人疼,有人爱。可是有一些动物朋友生活的并不快乐。(教师播放课件动画“我是一只小小鸟”。动画讲述了一只小鸟生活在树林里,要经常面对“歹徒”的枪杀,又因人类的乱砍乱伐而无家可归,在风雨中小鸟无处可躲,被淋湿的小鸟只能到残破的水泥管中躲雨,瑟瑟发抖。小鸟多想回家,它想家,看着自己的家被无辜毁掉,小鸟泪水直流;下雪了,小鸟冻晕在地里……凄婉的画面再加上扣人心弦的歌声,小鸟的悲惨遭遇紧抓住了每个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心。诺大的课堂里悄然无声,许多学生的眼里已经充满了泪花,所有的人都在体会、思考……)

  师:小朋友,看了这些你的心情怎样?如果你就是那只可怜的`小鸟,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生:(哽咽)这只小鸟真可怜。

  生:我很想帮助它,让它快乐点。

  生:如果我是小鸟,我想说求求人们给我一个家吧!

  生:我想说人们别再乱砍树了,救救我吧!

  生:我真害怕,谁能帮助我!

  生:我们也有生命。

  ……

  [感触]: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高潮部分,在分析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教学素材——录象和动画,给学生视觉、心灵上的刺激,师生一起走过了从喜到悲的心路历程。“喜”让学生体会到人与动物是朋友,和谐相处多快乐!“悲”使学生知道了现在还有许多小动物正遭受人类的伤害,它们急需我们的保护。这环节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动画《我是一只小小鸟》那震撼心灵的画面和略带悲伤的音乐成功地渲染、营造了课堂氛围,不仅感动了学生,而且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自然地引发了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真情。从学生的表情、眼神、语言看,他们的体验是深刻的,发自内心的,必将会影响他们今后很长的人生路程。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2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通过近几年来的培训、实践、探索、调研,我们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我们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调研,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调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品德与生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识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惟师独尊不可取,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如何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难以养成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难以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直气壮地讲。课堂上,教师不敢讲、泛泛讲、过多讲,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教学中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单,时机把握不好,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究竟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因此,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合作学习,必然有害无益。

  三、过分偏重“赏识教育”,忽视科学客观评价

  赏识教育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绝对化倾向。我们见到有的品德课课堂,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教师便脱口而出,一概以“棒棒,你真棒!”“对!”“不错!”“棒极了!”或赞许的掌声笼统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模糊概念不置可否,不予纠正,不敢对学生说“你答错了”,不敢划“Ⅹ”,生怕扼杀了许多“牛顿”,夭折了一些“爱迪生”。于是,课堂上“好”声一片,小红花、小五星不断发放。这样表面上的赏识,激励作用值得怀疑,恐怕只能使学生变得浮躁,对表扬的功利性产生依赖,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不良学习态度,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温柔杀手”。

  激励不等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教育需要赏识,同时也需要“警示”和恰当的“惩罚”。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缺少恰当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其激励作用很可能是盲目的、无效的,甚至是负面的。因此,在学生有了最起码的理性批判能力后,少一点无原则的肤浅表扬,多一点赏识和批判并举的深层次改进建议,对学生是有益无害的。

  四、片面强调“学生主体”,教师引领游离旁落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是新课程改革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但一种新教育观念像时尚一样进入课堂时,“突出学生主体”的理解容易被表面化、片面化,有的甚至以一节课学生发言的时间来衡量教师是否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学为主体”原本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的心心相印,心灵上的沟通和理解,思维上的碰撞和交流。实现这种默契的最关键因素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课堂教学各环节、各要素间的有效协调,形成一种教学活力。但在实践中不难看到,有的教师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时忽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课堂成为学生游离目标,牵强附会、不得要领的表演场,教师和学生都在手舞足蹈,听之任之甚至容忍奇谈怪论,看似尊重学生个体的背后折射出了新课堂的种种隐患。

  教师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和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个人见解。但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并不意味着教师引领作用的游离和旁落。

  五、过多依赖“情境生动”,形式超越主题目的

  生动的教学情景能为课堂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给课程改革带来了活力。但个别教师的过多精力用在如何让课堂气氛“情境生动”上,一节课下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斥着课堂,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图文并茂,热闹非凡,大有越俎代庖之势,授课者心满意足,听课者大饱眼福,但效果究竟如何值得商榷。

  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不是自始至终要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现代教育技术集中展示。一堂好课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留给学生什么样的思考、启示、体验和回味?只有形式、手段服务于内容和目的,才能让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3

  《商品无国界》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品德与生活》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第三课《我们手拉手》中的第二色块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到自己置身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并对这种现象的根源进行深入的探究。如何能将比较成人化的经济问题,变成简单易行的、乐于被学生接受的手段,是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现在看来,这节课成功在以下几点:

  一、创设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精彩的导入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融入课堂、参与课堂,这为课堂上深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如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我和你》,通过音乐画面学生感受到了音乐无国界,从而导入本节课题:商品也无国界。

  二、多元化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实效。

  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实用的的评价语言,更能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孩子因为老师启发式的评价爱上动脑。如在交流身边的各国产品这一环节,学生一开始交流的大部分是汽车、手机、家电类的商品,范围比较窄,我就引导孩子“我注意到了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家电、汽车、手机,那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国外的食品或动画片、电视剧、电影呢?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在比如,在交流加入世贸的好处时,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通过引进别人的技术,在他的基础上再加以创新,提高我们的水平。”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你太了不起了,将来一定是个优秀的'企业家。”一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犹如一缕春风,轻轻拂过,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被激发的淋漓尽致,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每个孩子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所以在课堂上他们的每次发言都希望得到老师与众不同的评价,这时候我们就要根据孩子独具个性的发言给予差异化的评价,如在交流中国有哪些产品走出国门时,我根据学生的发言,给了他们差异化的评价。

  生:伊利牛奶走出国门。 师:嗯,奥运会上选用的伊利牛奶,让他走进了世界各国。

  生:海尔的家电走出国门了。师:是啊,我们家就特别喜欢用海尔的冰箱。

  生:李宁的服装出口到很多国家。师:嗯,李宁奥运冠军龙服,伴随着奥运会国旗一次次升起,确实受到中国迷的追捧。

  师:我还知道青岛啤酒也远销海外。师: 对,这也是我们山东的骄傲。

  三、将课堂与社会现实连接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学品德课程是为关注现实而生,为解决问题而立。在设计你我共赢这环节中,怎样从身边那么多的商品中挑选出学生感兴趣的商品来研究,是我们当时一直在犹豫不定的问题。后来,我们想到目前争议最大的苹果手机,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而在苹果的案例分析上,我们主要研究两个问题

  (1)圈出苹果的供应商和参与组装的国家。

  (2)根据苹果的利润分配图,谈谈你的发现。

  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世界科技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理解世界人民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一目标,而第二个问题,引发的学生的思考比较深远,可以是创造与制造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不同,一个是中国的现状:人力资源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价格比较低廉。这些都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都引发学生深深的思考。再如,前些年,有个美国记者发起了一次“抵制中国制造”的活动,并且写了一本书《离开中国制造的日子》。所以在“你中有我”的环节中,我们将这个社会焦点拿到课堂上,既让学生感受到世界人们离不开中国,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原来身边的很多事件都折射出品社课中的问题。

  四、活动为主,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成长。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活动是品德课的灵魂,在交流“我国出口的商品”这环节时,学生一一起来回答,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国力的增强,于是我设计了“借助资料,将出口的商品在世界地图上插上国旗”这一活动。最后学生看到鲜艳的国旗在世界各国高高飘扬,自豪感油然而生。使教育的目的真正达到了“无痕”。

  总之,本节课通过多样的活动、多元化的评价将比较难、深的经济问题演变成学生能够乐于接受的、勇于积极探索、思考的品社课堂,相信本课之后,学生会以崭新的思维方式审视身边的经济问题。最终回到新课标提到“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4

  今年,我担任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这对于一直担任班主任、教了多年数学的我,确实是一种新的体验。

  小学阶段高年级班级与低年级班级不一样,教授数学与教授品德与生活不一样。课堂上,高年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认真完成数学作业。而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知道你又不是班主任,爱动爱说,课堂常规不好,组织教学费劲儿,教学时课堂用语应该使用儿童语言,我还不会说小孩话,这往往影响了教学效果。

  针对这些情况,我虚心向一、二年级教师请教,学习低年级组织教学的方法。采取下了措施:

  1、加强常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针对课堂常规较弱的一些班进行严格管理,对于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从握笔、坐姿等基本开始。对学生课上回答问题进行训练,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说话完整。

  2、让孩子们喜欢思品课。

  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材编得很好,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每节课我都精心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了解、去认识生活、明晰道理。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还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现在,我的思品课好上多了,孩子们学得快乐,老师教得也轻松。但有时候的我,还是不知不觉说起大人话,忘记说小孩的话了。说实在的,要搞好低年级教学,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学习,争取教好思品课。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5

  这节课通过介绍祖国--些不同区域人们住房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们住房与当地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关系。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我在教学时,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体会与自己家乡自然环境的异同。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我从教材图片导入,介绍住房的'起源。在通过图文对照、学生介绍等形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某种住房的建筑特色及地域等。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是把区域的差异具体化、形象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效果不错。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对少数学生要降低学习难度。加强教师的引导。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6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把课堂教给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关键。如何让学生好学、乐学、主动学习,是老师的任务。在课堂上,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得到肯定,才能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发他们的好胜心。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网络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方便,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优点,然后转换话题,通过具体事例来了解网络对我们青少年的危害,让学生小组讨论,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最后升华感情,小组合作,完成网络公约的'制定,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避免陷入网络陷阱,合理利用网络,让网络能够造福于人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一个“线”的作用,把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串起来,并让他们积极的动脑思考,把资料内容上升到思想上来,从思想上认识到网络的危害,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合理利用网络,做到健康上网。

  在本次课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思想很灵活,有的问题也许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但是学生提了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能力,使得学生围绕本课进行思考讨论。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7

  这学期我们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品德与社会》,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如《自主选举班干》这一课,我选择了真真正正地进行一次学生自己选举班委会的活动,教师只对选举程序做说明和解释,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懂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并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在集体中成长》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不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8

  本课教学从三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

  第一环节是为什么保护牙齿。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请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健康牙齿在我们生活中起什么重要作用?又结合当前学生换牙期间少了牙齿对自己的生... 本课教学从三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

  第一环节是为什么保护牙齿。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请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健康牙齿在我们生活中起什么重要作用?又结合当前学生换牙期间少了牙齿对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不便,明确牙齿对我们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我们应该保护牙齿。

  第二环节是怎样保护牙齿。保护牙齿的方法有很多,如每天刷牙有助于保护牙齿的清洁,多吃绿叶蔬菜可以锻炼牙齿的咀嚼能力,不用牙齿咬铅笔等坚硬的东西,有助于牙齿长得整齐。其中刷牙是一项既有效又易于操作的好办法。可在实际生活中,能掌握正确刷牙方法的人并不多,何况是小学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重点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第三个环节,坚持保护牙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保护牙齿,知道怎样保护牙齿,还要能够做到坚持保护牙齿。这一环节先通过正面教育,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每天早晚刷牙。再通过反面教育,兰兰得了牙病,原因是因为不坚持刷牙。不坚持刷牙,为什么就会牙疼呢?本课利用一个动画向学生讲明了这个道理。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最基本的生理常识,也认识到坚持每天刷牙的必要性。最后老师向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促使自己坚持刷牙的方法——刷牙记录卡,还向同学们提供一个了解保护牙齿信息的网址。一张记录卡、一个网址使课堂教学充分向课外延伸。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从课改的新思想进行研究。一、生活性。本课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紧紧围绕学生生活来展开教学,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二、开放性。本课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多方面的对学生有意义的题材。如:每个牙齿的作用、为什么要早晚刷牙等。三、活动性。本课教学设计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多的通过实际参与,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9

  在本节教学活动中,我依据《品德与生活》这一课程的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设计的教学方案,在实际执教时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得兴致勃勃,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具体反思如下:

  1.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设计中的“看谁做得好”、“假期生活我能行”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合理安排生活,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利用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兴趣中得到熏陶。

  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模拟和角色表演——“有人在敲门”,使学生获得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经历仿真性的演习中,使学生获得经验,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向他人学习的念头,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我还让学生认真地评析,并对照自己,对照周围的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增强了教学的真实感。

  《拍手歌》这一游戏的设计,同样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把知识和技能与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了解中体会,操作中感悟,参与中受到教育。

  3.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在连续性活动中逐渐成长。

  活动最后,“蓝猫大哥和老师都祝同学们过一个快乐、安全而有意义的假期,下学期开学时我们再交流”,就是让教学活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同时,同时我还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孩子获得彼此联系、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4.有待改进的地方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交流和表达的机会,我在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准确,以至于拖了堂,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开展活动,如何提高活动的效率。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10

  《交通问题带来的问题》一课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我给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两个关键词:一是观察,二是思考。具体说,就是让学生了解交通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懂得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并运用恰当的方法搜集各类信息,了解现代社会人们是怎么解决交通问题,并展开想像的翅膀畅想末来的绿色交通。

  我认为,品德课不是对儿童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要以儿童参与其中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课堂资源应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堂活动和思考,又运用到生活中去。我以《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课为载体,综合了许多孩子身边有关的交通问题,来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让课堂更多贴近生活。

  就本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第一,着眼观察。

  我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课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挖掘学生的情感。

  (1)我利用新闻导入本课,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中国的车多,

  ? ? ? ? (2)运用本学校校门口“周末接学生造成交通堵塞”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交通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

  (3)用身边的事例,感染学生,让他们更理智地看待安全问题。随后,我利用学校周边交通图,让学生对安全问题畅所欲言,进而介绍一些身边的交通标识。学生看到熟悉的路段,发言积极,十分投入。

  第二,着力轻松。

  我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交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他们来说太过沉重。所以,我根据教材的特点着力营造、渲染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

  第三,着重思考。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是采用活动化学习的形式进行,因而活动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所以提问也是开放性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查找相关的资料,充分体现了认知的多元化,感受的'差异性,提高的层次性。如在小组讨论如何减少尾气危害时,学生能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能源、绿化、过滤等多个方面思考,从而解决汽车带来的污染问题。

  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是“金点子征集活动”,让学生展望家乡未来,为家乡的交通出谋划策。学生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发挥出来了,我感觉到了孩子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在承担建设的重任。

  限于本人水平与能力,总觉得有些不尽人意之处,还可以再加以改进。上完这堂课后,经过几个老师的互相交流,我进行了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所设计的环节太多了,整堂课的容量太大了。在出示一些交通事故数据后,我让学生谈谈该对司机朋友说些什么。学生很积极,我也没来得及适时调整引入下一环节,所以后来在讨论解决“尾气危害”时,时间有点仓促。老师应该理性地掌握时间,后来想想其实这个环节可以简单带过,学生在讨论自己平时要注意的交通安全时就已经达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目的,再让学生说说司机朋友要注意的交通规则,有点画蛇添足。

  第二:我在和学生一起观看交通带来的问题时,因为要考虑下面的思路,没有和学生一起观看感受,没有做到和学生共情。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从容清晰地思路,这是我以后要注意追求的。

  课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希望自己在教学设计时能化繁为简,从想得多到想得精,抓住精髓,我希望在课堂能有“胜似闲庭信步”般的从容淡定,让课堂能收放自如。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11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通过近几年来的培训、实践、探索、教研,我们对小学品社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我们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教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表演、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品德与社会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 课、“游戏” 课、“美术”课、“表演”课。我国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

  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惟师独尊不可取,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如何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难以养成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难以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直气壮地讲。课堂上,教师不敢讲、泛泛讲、过多讲,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都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教学中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单,时机把握不好,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究竟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因此,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合作学习,必然有害无益。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12

  新课程为德育课堂注入了活力。我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涨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改革的研究中,使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着“形似而神异”的现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误区,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通过《品德与生活》的教学,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体验,生活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具有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律、自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扎实的上好这门课程,首先应了解《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性质,它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生活发展的综合课程。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生活和品德形成的需要,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行为规范,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文化教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

  体验产生理解,体验产生情感。体验是对具体的社会事物或情境的亲身经历,它不仅仅发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还会作为活动的结果而存在,并且作为活动追求的结果。体验学习活动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活动的模拟活动,它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模拟体验。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地积累经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我知道了要上好一节品德课教师要根据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提高教学实效;要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加强情感教学,充分利用情感推动作用,促进学生认知的内化和良好行为的形成;更要加强自身修养,要以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这就是我在这门学科的教学实践后所得,所思,所感。我想:我会朝着我奋斗的方向,不断完善自己,把《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很好地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中。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13

  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在教会学生写爱心留言条的同时,通过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感悟家的温暖,体谅天下父母心,并且愿意付诸行动。课后,我从学生日记中,看到了许多留言条的`内容。有写给父母的,有写给爷爷奶...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在教会学生写爱心留言条的同时,通过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感悟家的温暖,体谅天下父母心,并且愿意付诸行动。

  课后,我从学生日记中,看到了许多留言条的内容。有写给父母的,有写给爷爷奶奶的,他们希望“妈妈少打点牌”、“妈妈不要太累了”、“爸爸早点回家”、“爸爸少抽点烟,注意身体”、“希望与爸爸妈妈平等对话”……所有这些真的使我感到很欣慰。我教会了学生通过爱心留言条交流感情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14

  《一封特别的来信》是粤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6课,主要通过一封信了解那位写信的学生是怎样走向犯罪道路的,进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基本内容,知道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基本表现,学会明辨是非;认识自己并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与习惯。

  黄老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主要通过谈话引入→读信知意→学法执法→明辨是非→案例警示→认错改错→警句长鸣→作业超市等八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老师从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一些小毛病、坏习惯。最后老师以案例警示和一则震撼心扉的视频,使学生得到很好的教育。整个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能一环扣一环,抓住“明辨是非、案例警示、认错改错”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在或是或非的事情中明辨是非,让学生从一些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例中明确它的.危害性,让学生剖析自己的坏习惯或不良行为,去矫正自己,达到提高思想认识,改正行为的效果。教师自身激情洋溢,感染力强,学生学得认真,感情投入。课堂上,都能大胆地说、积极地议、清晰地辨,课堂学习氛围浓厚。

  俗话说“人无完人”,这节课也有一点小瑕疵。或许因为老师一时疏忽,板书时把“抢劫”的“劫”错写为“却”字。有一位学生立即举手指出老师的错误,老师可能因为慌乱,一时没想起那个字怎么写吧,就说:“等会老师再去改。”过了好一会想起来了才改。我想:当时老师若一时想不起这个字,可以这样说:“请你上来把这个字改过来,好吗?”当学生改对后,就表扬他学习很认真,观察真仔细等那就更好了!在课堂上,我们老师应多一点教学机智。

  当然,瑕不掩瑜,这节课教学设计科学巧妙,教师课堂上循循善诱,学生学得认真深入,教学效果很好,是一节优秀的小学思品课例!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15

  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品德与生活课的课堂充满笑声,活动贯穿始终。后来发现并不是每一种课的类型都适合让学生在动态中学习,或者说教学活动的体现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全身活动起来,如果能通过某种形式在让更多人参与活动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那才是有效的教学方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教学《我和小伙伴》一课中,我从整体上对本课进行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学生能够从各个活动中感受与伙伴交往的快乐,知道与伙伴交往的原则与方法。我认为其中几个环节的设计是本课的亮点:

  1、介绍小伙伴:教师能够以范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好朋友,给学生做示范,启发学生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小伙伴。在这种争先恐后的气氛中,教师再鼓励学生讲一讲自己和伙伴间发生的有趣、难忘的经历,回忆体验与小伙伴交往的快乐就显得很自然,孩子们有话可说,这对于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很必要的。

  2、儿歌补充:形式新颖,通过具体情景的创设,请学生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把儿歌补充完整,再一次强调伙伴间应该互相帮助。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发展学生扩散性思维,同时在游戏中具体指导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3、故事明理:恰当的选择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主动帮助,应该学会包容别人的缺点,懂得这样的同学才能结交更多小伙伴的道理。

  4.游戏创设:教师有意制造矛盾冲突,创设生活情境,在共同解决“如何选择游戏”这一问题时,巧妙的激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在与伙伴交往过程中当遇到意见不一致,产生矛盾冲突时应该商量着解决,并遵循少数服从多数、遵守游戏规则、互相谦让等原则和方法。

  5、交流卡制作:通过互赠交流卡活动,让学生学会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祝福、感谢、歉意和愿望。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出感受,并表现出与伙伴交往的强烈愿望。

  同时我也一直在思考:如果才能引起学生发自内心去体会、感悟,真正有所得?所以,在本课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在与学生的初步交流后,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设疑问供学生做选择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当和小伙伴意见不一致时应如何处理?学习怎样才能与伙伴交往的快乐?并将“听故事”作为奖励讲给学生听,孩子们在没有任何影响的情况下静静体会故事人物中的喜、怒、哀、乐,能够投入其中去感受,这样再请学生去交流,去领悟时他们便有话可说,更说出了自己的心理话。虽然遇到了分歧,但孩子们会用自己的语言思维去辨析,这才达到了真正的教育目的。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影响身边的伙伴要比老师单纯地讲,效果好得多。每一个故事都有它自身想要表达的内容,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在快乐中主动学习、思考与伙伴交往的正确方式。当孩子们从内心中真正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后再在进行故事续编活动,就更有意义,故事内容也更活泼,更生动了。这才更好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4-05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反思02-12

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学反思03-13

品德教学反思11-29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04-10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2-02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反思03-26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1-06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