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21 22:01:5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推荐】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推荐】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本文是一首诗歌,将“和平”这一复杂的话题,以儿童的视角、诗歌的形式,变得轻松自然。文章既有一般“条约”的凝练、理性、概括,又有诗歌的感情丰富真挚。学习本课时,主要通过朗读体会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感受他们对战争的憎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战争实例,以及参考书上的一些图片,去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从而激发情感共鸣,升华中心。

  由于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对战争的了解仅限于各种媒体,并未经历痛苦,对和平的渴望并不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介绍目前国内外紧张局势,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危险随时存在,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从而促使学生为了和平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一、 相得益彰,各尽其妙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韩愈之述颇有启示。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虽然包罗万象,但必有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和精华所在。昨天下午前往厚得路小学听了梁存艳老师上的三年级29课《曼谷的小象》,感触很深的是这节课像一首清新明快的歌,也像一幅淡雅平实的画,并没有激越高元。也没有绚丽多彩。在教学中老师运用了教材进行全方位的语文素质教育,相机穿插语言文字训练,有意地让学生尝试自渎,是这节课设计的成功之处,令两者相得益彰,各尽其妙。比如:朗读“在曼谷近郊,绿油油的.和田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从读中理解、感受“延伸”,意思是延长,伸展。

  二、 激情教学,自渎自悟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都带着饱满而稳定的激情教学,用自己的兴趣去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因此文章的板书都是学生自渎自悟后,用精炼的词板书在黑板上的,也就像老师自己说的那样,让学生露一手。

  三、 抓住重点,引导体会

  在教学中梁老师抓住万山之中的主峰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美,发现美,感觉美。在上课开篇就明确地告诉:学生:“光知道文章内容可不行,故事背后还藏着东西,要想知道藏着什么,就要认真地去想一想”。因此,抓住重点,体现教学的力度、内容、训练。

  总之,润物无声,教师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从文章中寻找、发现、感觉美,但在如何欣赏美上还欠火候,不一定采用直观的图片、画面,可在理解力词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花钟》一文通过牵牛花、午时花、夜来香分别提醒小白兔起床、吃午饭、睡觉,告诉了我们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开花时间。课文抓住了每一种花说话时的神态、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每一种花的特点,让读者眼前仿佛出现了这些可爱的花,从而激发了读者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兴趣。字里行间充满童趣,读来琅琅上口,学生非常喜爱。我们都知道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教师讲得再精彩,读得再流畅,写得再生动,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学生的能力还得在反反复复的听说读写实践中慢慢形成,逐步提高。语文教学应以重视学生自己的反复诵读、体味为主,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为辅。如果没有让学生真正地沉浸于文本,并自己“涵泳”“咀嚼”,其实是违反语言学习的心理规律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之处:

  1、激发学生读短文识字的兴趣

  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用于识字,用于了解课文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利用其直观、形象、生动、娱乐的特点,兼顾文本,让学生随文识字,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也帮助学生寻找到了记忆的钥匙,有效地提高了识字能力。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从小重视听的训练

  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听的训练十分必要的,本课教学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故事来导入课文,对全文进行整体感知,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听的习惯。

  3、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

  2)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动作辅助朗读,比赛表演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表现。

  4、最大限度地使用和发挥课文的作用

  1)借助拼音帮助小朋友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读正确。

  2)利用课文作载体,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3)用各种方式朗读课文,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积累语言文字。

  不足之处:

  1、我觉得在课的结束部分可以安排一个质疑环节,让学生对最末一节质疑,如:小白兔难道没有这三种花,起床、吃午饭和睡觉就会忘记吗?即告诫学生要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渗透了对学生道的教育。

  2、课堂上我鼓励表扬的方式单调,没有照顾到不同学生的表现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方式,而不是千篇一律的。

  3、在理解文中的重点第二节中的随文句式说话的层次性不明显,过于简单,对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性不难,所以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介绍了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字里行间包含着对南沙群岛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在初步感知课文时共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南沙群岛的美丽:地理位置、物产丰富、景色迷人。再逐段理解,体会每个部分所介绍的特点。其中第二部分物产丰富所用时间较长,不仅要理解“蕴藏、贮存、用之不竭、曾母暗沙”等重点或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还要让学生感知本段总——分式段落结构的特点。以及为什么称南沙群岛为“巨大的蓝色宝库”这个总领问题。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达成了这一段的教学目标,不过我感觉引导讲解的.多了一些,学生接受的比较多,但自主理解、体会还不够,特别是“海洋动力”中的潮汐能,尽管花了时间描述和讲解,但是学生还是没有一个深层的认识,今后在这方面还要抓一抓学生的课外阅读,我准备另外再找时间补充些视频资料,将这一块补上去。

  第三自然段与第二段结构相似,因此在写作方法的理解上比较顺利,用时也不多,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找找“景色迷人”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相对而言理解的难度比第二段要简单一些,配合图片进行理解,以学生自己说为主,重点指导理解“翡翠与蓝玉合璧”、“碧波浩渺”、“蔚为壮观”的意思。再指导朗读。从效果来看,理解的目标已达成,学生也比学第二段更加自主、参与性更高。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三年级是一个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阶段,也是一个在小学阶段较为关键的一个年级,从三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但到了三年级就开始练习习作,要求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这个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

  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教学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2篇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就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

  在教学中让学生精读感悟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让学生进入角色,也就是进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感知:要成功,信心是不竭的动力,坚持不懈至关重要,但还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方式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元帅的故事》是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主体课文,课文里面主要介绍了朱德和彭德怀两位以身作则、不搞特殊的元帅,在学生初读《元帅的故事》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收获,学生居然能简单的概括出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可见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的重、难点就转为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体会了,这也正是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该怎么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呢?我想,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他们的疑难处予以点拨,这是最理想的方法了。

  《朱德的扁担》在品读课文,理解课文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对“井冈山”等词语感到陌生,我又稍加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由此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会师”,学生在自己的“半知”和教师的讲解中理解了。第二自然段介绍去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我先提问“朱德是怎样挑粮的?”让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的句子,再边看图边用自己的话说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由此产生对朱德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抓住“一道”、“一块儿”这两个词语,体会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接着,我让学生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又赶做一根扁担?”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他们在这里说得很合理到位,通过想象中他们对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有了更好的体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今天是开学来第一次讲公开课,在此之前我做了精心地准备。上课前,我拿着课本,又把讲课的思路做了整理。当讲完课时,觉得自己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先从第一点谈起,预设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其实在预习课文时,我已经带领着大家练习过朗读课文,特别是告诉了他们,要想读出感情,就要注意语速和语调以及对重点词语地处理,并且我还给大家做了范读。当时,大家学得很认真也很快。起初,我在对第一自然段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是只准备用十分钟,可同学们在朗读方面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在读这一段时,要读出对灰雀的喜爱之情的,但同学们却读不出这种味道。于是,我带领着大家,又进行了读书练习。这样做直接影响了我对后边教学内容时间地安排。出现这种突发情况,是我未料到的,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在预设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当然,除了此环节外,在后面的几个问题上,也出现了类似情况。预习时已经解决的问题,在复习提问时,学生却答不出来。以后,我在备课时,除了备好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外,还不能忽略“预设”这个环节。

  再来谈谈第二个问题,就是随机处理问题方面还有待提高。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对灰雀形态的描写。读完以后,同学们都觉得灰雀很漂亮。可是当我接着问“你从哪些词语上可以看出灰雀很漂亮时?”学生都答不出来,可是我还是一直在用语言启发他们。其实,此时我完全可以把课件上的有关灰雀的图片展示给大家。课下我试过了,同学们一看到这张灰雀的图片,立刻发出了一片赞叹声。我知道,这是大家对灰雀美的感叹。这时我趁热打铁问大家:“从图片上看,你们认为灰雀美在什么地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颜色。”由此我知道,当学生启而不发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要改变教学方式了。同时,也对教师机智标准提高了要求。

  最后再来谈谈学生倾听方面。在前面我曾两次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到了第三个问题时,我改成了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词语,结果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接连有三个读的都是句子。这充分说明,学生没学会倾听。他们在听要求是,往往只是听个大概。另外,也没认真倾听他人答题的好习惯。

  从以上情况看,在以后的备课时,我要改变一些错误的观点,就是只备课本,而忽略了备学生和预设问题的准备,同时还要多练习,提高处理随机问题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十分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菩萨兵》一文中人物语言的描写真挚朴实,可结合背景知识,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潜心体会人物的情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悟,促进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题目为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菩萨兵,出示句子“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问,这句话是谁说的,文中的菩萨兵指的`是谁?学生很快就能答出,根据这一点,继续提问,刚开始这些藏民见到军队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后来又这样来赞扬这支军队呢,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划出朱德司令说的三句话,体会总司令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说这句话的心情如何,从而体会出朱德总司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篇课文还有一个难点就是,种子,在这个词语教学时,借鉴了一下,同事的教学方法,联系后面的课文来理解,这颗种子种进了人民的心里,来帮助孩子们理解。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课文是一封书信。作家巴金爷爷在信中,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勉励,抒发了自己要让生命开花的美好情感,给人以人生启迪。

  这篇课文我围绕《新方案》中的设问导读“巴金爷爷信中谈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问题来展开教学的。

  我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自己划出巴金爷爷充满哲理的句子。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很快就全部找了出来。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反复朗读,并写上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在学生做好批注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交流感悟,体会巴金用自己的一生和对自己的评价来教育学生该怎样做人。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将这些道理融入自己今后的生活中。这样由浅入深的方式一步一个要求,目标逐层提高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并体会文章的感受,表达学习的感想。最后我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感想。孩子纷纷表示,要向巴金爷爷所说的,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决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期望。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一、教学工作

  作为我平时的教学工作,可以说和大家做的都一样,我选择了两点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字词

  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三年级更为重要,所以我加强了生字、词的学习。除了多写、多练习外,我要求学生每天中午一定要练写生字10分钟,可以用生字本,也可用字帖,但内容一定要是课本内要求掌握的。而在睡觉前再把所学的生字读一遍,加深记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生字词的练习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因此,每节课教学之前我都要布置学生自查字典,自学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要求在查字典的过程中记录有关知识。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对生字的书写和记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学会预习

  三年级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时期,课前预习的教学必不可少。但这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的想法是先要让学生们先了解什么是预习,于是,在三年级上学期,我给孩子们拟定了一份简单的预习方案:1、将课文读三遍:要求文中的`长句、难读的句子或出现生字、词较多的句子要反复读几遍;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基本了解预习后,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了解预习的必要性及其好处,我在三年级下学期,又重新拟定了一份预习方案:

  1、自由读文二遍,熟悉课文内容(读的方式可以自定,可小声的读 、可默读,也可朗读)。

  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要查字典弄明白,并在课本上做批注)。

  3、读文第三遍,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题下)。

  4、读文第四遍,提出自己的疑问?(三个)

  5、读文第五遍,写出你初读文章的感想。(于本子上)现在,课前预习以成了孩子们的一种学习习惯。

  二、作文教学

  (一)模式教学

  提到作文,孩子们都怕,记得我读小学时,也是一样,不知如何下笔,总觉得无话可说,也许是因为如此,作文教学是我一直思考的比较多的问题。我觉得小学作文教学还是要从模式教学开始,使学生逐步达到创新进步、作文有成。其实模式,简言之就是事物的一个样板、柜架,很多的人都认为,作文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应对孩子们要求过多,要让他们自由发挥。但其实,孩子们连最基本的作文知识都没有,又从何谈起说写作文呢?而三年级又是作文起步最关键的一年,所以我觉得应先让孩子们了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于是我要求孩子们作文一定要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础上,再教孩子们如何将句子写通顺,怎样分自然段写。然后,再进一步的引导孩子们怎样一不一不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等等。

  我想可以从现成的模式教给孩子们基本的作文知道,而这个模式就是课文。例:课文《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开头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这里,我就教给孩子们开头可直接点题。例如《颐和园》这篇课文,结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在这时,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们在写作文时,结尾处可写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可以说,我在上每一篇课文时都会涉及到作文教学。

  (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得,我受到老师第一次表扬的作文是写的《我的家人》,而这篇文章就出至于我心中最真实的感受。现在想想,这也许就是关键,只有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你的文章才可以成为受人观注的文章。虽然三年级还只是作文的起步阶段,但我仍要求孩子们写作文时尽量写自己身边最真实的事来写,而除此,我还有一个要求:每篇作文的结尾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和观点,而在楚天杯作文竞赛中,孩子们能获奖的原因,或许就是真中取胜吧!

  (三)悄悄话和睡前半小时

  什么是悄悄话?这又是一种什么形式?我想,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其实这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真实独白,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悄悄话其实就是日记的另外一种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在这种形式中孩子们可以和老师做心与心的交流,可以随心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所以孩子们更乐于接受。但如果只是孩子说而我却无动于衷,那就不叫交流了。

  面对孩子们心中的高兴和烦恼,我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和他们交心,有时在本子上直接给孩子回话,而更多的是找他们谈心。而从中可以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成长。有了老师的回音,孩子们在写时就会没顾及,而写的兴趣也会更浓。还有就是不要害怕孩子对你有意见。要写好作文,需要大量的积累,阅读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我制定了睡前半小时的读书计划。睡前半小时,就是睡觉前必须读书半小时,而书籍类型我并不做规定。

  因为我记得窦桂梅老师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在童年、少年时期,孩子需要的是童话、神话、名人传记,除此之外,也许没有什么可以包袱他的诗意、灵性和慧根,只有孩子们在阅读着沾满蜂蜜的书籍,在舒展自由心灵,张开想象的翅膀的阅读中,才能在真、善、美的世界中走向崇高和智慧。”但这些少不了家长的配合,所以之前我和家长都做了交心谈心,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及好处,有了家长的积极配合,睡前半小时的计划也顺利开展起来了。刚开始,只是阅读,然后家长在签字本上反映孩子们阅读情况,随后,我开始教给孩子们怎样将好词、好句积累下来,如何做批三注,这项工作也在进行中。

  要想写好作文,无外乎多练。我布置小练笔是很频繁的,内容大多取之于生活中的小事,或班级中出现的事写自己的感想。其实,课文也是很好的小练笔的来源。例:学了《槐乡的孩子》一文后,我便布置孩子们写出自己的感想。随后,再连续帮家长做一个星期的家务,再来写一篇感想。这样既练了笔,又让孩子们真真了解槐乡孩子的了不起。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说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

  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了,当时有部分学生说第三段写的槐乡孩子干活时的样子写得很好,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天气的热,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是很快乐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点,看不到面。反思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都是我直接参与指导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属于半放半扶。

  下次的略读课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经过三上教材的试教和习作反馈,我们欣喜地看到,苏教版国标本紧扣《课程标准》习作教学理念,一洗陈旧思维定势。以“勇立潮头敢当先”的魄力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设计匠心,从三年级开始全面推出习作教学科学序列。

  习作教材特点分析

  上、下册习作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一脉相承的,既有螺旋重复,又有质量提升。从下册看,习作教材的编写特色更加鲜明,主要体现在“三本三从”六个特点上。

  1.本位转向。

  即从片面应试为本位转向以儿童发展为本位。在以应试为本位的前提下,老师和学生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哪管儿童独有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兴趣、注意、思维、记忆等规律。只管以成人成熟的心理和成人的语言、见解、认识与思想去要求或指导学生习作。儿童不再是习作的主体,却被异化成作文考试或“奉命”作文的机器。要么猜题押宝,要么背、抄、套作。一味要求通过观察抓特点、巧选材,立意要高,描写要生动形象,不管你习作空话、假话、言不由衷,只要骗过阅卷人的眼睛,得高分就好。苏教版习作教材一开始就突出“儿童本位”的理念,关注学生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一反以往偏重于回忆性习作训练,安排的话题都是写儿童最感兴趣的,且刚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现在和他(她)生活、学习、游戏在一起的人。从《脱棉衣》到《小草中的发现》,从《我的朋友武建设》到《肚子再也不痛了》……哪一篇习作不为儿童所喜闻乐见又乐写、易写呢?

  2.本体确认。

  即对儿童习作本质的认同,还儿童习作的本色。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对事件的认识,。多源于感观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而不像成人以理性成分居多。《课程标准》有一段针对第二学段习作的话,很明确:“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是儿童作文本体观的内涵所在。习作不是创作,也不是文学作品。它是一种自由的、真实的'、有自己个性的表情达意的练笔或书面交际活动。苏教版习作教材在创设活动情境和提供同龄人本体、本色例文以及互相交流方面,引导儿童习作向本、真发展。

  3.本源回归。

  即从立意本源(老师预定中心思想或设定命题)走进生活本源。长期以来,“立意本源”的习作理念一直占统治地位。儿童的构思、选材、谋篇、用词、造句和老师的批改、评价、反馈等一系列操作环节,都必须遵循“立意本源”这个理念。老师命题或框定中心思想之后,不管儿童有无这方面的材料和认识,都必须写。写不出的学生只能靠胡编乱造或抄袭或他人代笔来完成习作任务了。其实,儿童习作本源应来自于日常生活,习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身边的人、事、物人手。正如《课程标准》所说:“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三年级下册的8篇习作教材,均来自儿童熟悉的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儿童都能在各自的生活环境和前期经验中找到与之匹配又易于表达的“相似块”。苏教版习作教学已回归童真、童趣的生活,踏上了一条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康庄大道。

  4.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

  要开阔儿童的习作思路,启发自由表达,能自主选择表达材料,关键是要开放作文内容,摆脱封闭式思维的束缚。以往以命题作文为主,题目大多封闭在《记一件难忘的事》、《童年趣事》、《记一个助人为乐的人》、《美丽的校园》等等一类圈子之内,为一代又一代小学生所操练。有的老师提供现成的材料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写“葫芦文”;有的为学生列好提纲,提供语串语词,写“框架文”、“喂食文”。而通观本册教材,习作内容堪称“贴得紧、放得开,前有孕伏、后有铺垫,内容资源有机整合。”所谓贴得紧,是指贴近儿童生活、贴近阅读教材内容、贴近儿童前期经验。放得开,是指内容开放、思维发散。例如《习作2》,“画一张像,写一写”,可以画同学、老师、家长,还可以画想象中的人。除了写外貌,还要写写性格、爱好。导学既宽松,又富有启发性层次性。又如《习作1》,通过图文对照学例文,知道怎样按内容分段写。然后在两组图画中,任选一组写,也可以自找课外的一组连贯的图写。例文浅显、易仿、能创,导学又关注儿童兴趣和认知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多向选择,处处体现开放性和人文关怀。关于“孕状”、“铺垫”、“资源整合”这一特色,它又像一条暗线贯穿于整套教材。例如,一年级课文《秋姑娘的信》中有“给小树裹上冬衣…”的内容,本册《习作1》例文就有给小树“脱棉衣”的句段,前呼后应,长线联系;二年级有“舐犊之爱、乌鸟私情……”的读背练习,本册《习作4》的例文《乌鸦反哺》,学起来也就不陌生;二年级有口语交际课“买文具”,本册《习作4》,看类似买玩具的图写一段人物对话,应该说是用不同语言形式呈现熟悉的“相似块”;三上《习作2》有《我的自画像》,重在写外貌和长相,本册《习作2》又有写“画像”(画别人),除了写外貌长相,还要写写性格、爱好,似是一种习作反复,实则是螺旋上升。

  5.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

  如前所述,以往的习作是在单元练习里安排一个题目,然后按要求作文。基本上是:“命题(或半命题)+提示+要求”——单一的线性呈现方式,大多是空泛的说教文字。而苏教版习作教材呈现方式是多元的、立体型的:有的是配图例文——导学语——迁移性图画导写;有的是激趣导人——配图例文——讨论合作——选图仿写;有的则是提供数条素材资料——配图想象——围绕话题写介绍文等等,可以说形式活泼多样,图文简明生动,促动儿童自主习作、自能作文。

  从习作体裁形态上看,有记事、有写人、有日记、有童话,还有随笔和说明式介绍,形式上不拘一格,让学生自由表达,发展个性。

  6.思维从手脑分离走向手脑合一。

  多年来,在片面追求应试的扭曲下,我们没能让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常常是“用自己的笔写人家的话”,习作者的手与自己的大脑思维处于分离状态。教学归根到底就是一门思维科学。学生习作其实就是其大脑思维成果的物化。教材编委、特级教师高林生先生运用脑科学,针对苏教版习作教材的运作机理,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选材与构思是一个人接受外部信号刺激,调用自己已有的相似块,使用内部言语,根据话题要求所做出的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重组、相似匹配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过程。”这段话把手脑合一的重要意义和内隐操作说得很透彻。苏教版三下习作教材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手脑合一,易化儿童习作。例如《习作8》是编写童话故事。故事怎么编?学生能很快地从上学期“摆玩具编童话故事”找到文体“相似块”。至于本册是围绕“习惯”这个话题编故事,学生除了从话题示图中得到信号刺激,拓展思路,还能从1—6册习惯篇教学中选择到一系列匹配信息,有事可思,有话可写。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从整册教材的设计看,每次习作的版面都是图文并茂、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生动,还有同龄人誊写例文的视觉美。教学中,再适当配以音响、音乐,视听交互感染,能有效地促动学生乐于用脑、易于动笔、手脑合一的进程。

  教学策略与基本步骤

  理解编写意图和抓住新教材特点,实施新的教学策略与采用求真务实的操作步骤,是有效导学、不断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关键。

  “制度作文”与读写迁移式小练笔结合

  所谓“制度作文”,是指教材中规定的习作。一学期下来单靠8篇习作显然是不够的。鲁迅先生曾经指出:“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这里的“多看”,指阅读,要大量阅读。这里的“练习”,指练笔,要多写。笔者认为,结合阅读进行尝试性运用练笔,是提高小学生表达能力非常有效的途径。张庆先生说到读写结合时要求:“长线”孕伏积累,“多布云彩”;“短线”相机渗透,机动练笔,做到“长短结合”、“大小互补”。“长线”应该是一种隐陛的言语积淀,有一个先吞噬后反刍——吸收、内化,再到倾吐的过程。而“短线”则是一种显性的,“趁热打铁”式的小练笔。例如,学了《雨点》,让学生仿照句式续写不同的句子:雨点落进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又如,学了《拉萨的天空》之后,就按照课文开头段总写的句式结构仿写:海口是___________。那里的天空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再如,学了《飞驰在高速公路上》,可以按课文段式层次,用上“这条河好宽哪!——这条河好长啊!——这条河好美啊!”开头学写三段话。还有,学了《小露珠》之后导学:假如你是一种小植物(或小动物),会对小露珠说什么呢?先互相说说,然后写下来。……这些因势利导式语言实践,既有句式历练,也有段式的尝试运用。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表达的理解,又为习作储备了怎样表达的语言材料。再加上教材中“语串”读读背背的积累和内化,已为儿童自主建构句段、重组相似模块、习作成篇打好了基础,做好了铺垫。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绿手指》讲了一位老奶奶而十年如一日,满怀信心地培育纯白色的金盏花的故事。

  故事的起因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尽管觉得不可思议,但很想试一试,经过一年又一年,老奶奶收集种子,栽种花儿,最后经过验证,老奶奶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她又有了新的渴望--培育出黑色的金盏花。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塑造一个充满理想、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园丁形象。

  本文讲后感觉课堂语言引导不够,特别是奶奶种植过程,无法详尽描述,需要课前深度挖掘教材,组织语言,构成高效课堂。

  经过反思,我自己在下面也思考了一些意见,如下:

  1.也可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绿手指吗?”生:“没有”师:那么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认识一双特别的手绿手指。

  2.结文部分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遇到难题时是怎样做的,再对比老奶奶的20年如一日,进行深切体会。

  希望自己下一步会越做越好!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备课时,在反复深入研究教材后,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4、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在此目标的指引下,课上我出示了自主阅读提纲:A:认真读课文,思考: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找一找,画一画B:仔细读文,陶行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知道的?C:学习了这上课,你有哪些收获?请与同学一起来分享。我认真聆听着孩子们精彩的展示,与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学生们渐渐地喜欢上陶先生,我也在努力地学习着陶先生,在学生中倾听着、启发着……在谈学习收获时,学生或谈蜻蜓,或谈保护动物,或讲陶先生的人格,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而我也从这节课中更好地理解了陶先生的话:小孩并不小!谁若说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从陶先生的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三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三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三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这个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教材中的32篇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

  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

  如在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时,由于备课时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挖掘、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正确的估计、预测,在课堂上,学生感到在跟着老师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结果学得很累、学得被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32篇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

  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的新天地三年级作文重点是练习"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在实践中,我把写好总分段作为写段的基本训练。并坚持写好总分段的几条具体要:1.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2.中间用几句话对第一句展开记叙;3.末句要总结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与第一句重复.主要练习形式有板有眼种:1.补段.补总述句和总结句;或补分说句。2.用自己的话写课文某段话的意思,要求用总分段式来写。3.仿段.规定选材范围,要求用总分段式写。此外,我还经常训练另一种段式,即在一段话里要含有时、地、人、事四要素,对"事"要用几句话写明白。写好这种方式,对学生初步掌握记叙文的要求是非常有益的。

  语文真的是很美的一门学科,记得自己上学时铺天盖地的都是语文压抑了人性,对语文教学的批判。现在的新课改让我看到了欣喜的动向,可是,真的很怕矫枉过正,一味的不负责任的“创新”“活动”让语文的文字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是头脑中的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始终相信,语文的阅读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的大量自主的默读、静思培养的是语文的素养,没有足够的阅读做基础,过多的“对话”是无法达到感悟和体验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4-14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5-17

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反思04-10

小学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13

小学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4-09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9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04-21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反思04-21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反思04-21

小学语文《雷雨》教学反思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