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19 07:46:2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雅舍》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雅舍》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雅舍》教学反思

  我喜欢散文,我的学生也喜欢散文。

  这应该跟平时的教学设计有关系吧,每一次的散文课我均会找到音频,课前播放给学生听,使学生在课前先能进入课文美得意境。这样学生的课堂表现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课前我一直在反复地敲打,思考该如何上好《雅舍》这节课。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在“雅舍”里写就的。正是在抗战时期的颠沛流离中梁实秋才与这座“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论它是何等的简陋、何等的破败,作者在漫长的日子里所获得的温暖都是它给予的。它不但是作者物质生活的全部依靠,也是作者整个心灵的主要慰藉。在日日夜夜的相处中,作者在生活和心灵上都与“雅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了作者朝夕与共的朋友。它给了作者以心灵的安慰,作者也对它怀有温暖的情意。“雅舍”俨然成了作者的一个朋友与情人,虽然寒伧和简陋,但不令人感到畏惧或烦厌。作者对它的温暖的情意,化解了它的弱点和不足。作者写“舍”之“雅”、之“美”、之“惬意”其实未着几语,通篇写的几乎尽是它的“敝”、它的“陋”和它的不适不宜居住的特点。但在这全部的描写里,我们感到的却是雅舍的可爱、可亲,并绝没有一丝憎恶它、厌烦它、疏远它的感觉。在这里,包含的是艺术的辩证法,是作者的独具匠心,而这种独具匠心只能产生在作者真实的情绪和情感中。我们说《雅舍》主要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是用主观感情的温暖化解、消溶、稀释了客观物质生活的清寒乃至困难,其具体表现就在这种艺术描写的特点上。

  我一直在思考,该用何种方式进行导入,是图片?是作者?还是自然的过渡?思来想去总觉得《陋室铭》最好。两篇文章在行文思路及思想情感上均有相似之处。就这样,整堂课的思路渐渐的清晰起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班的学生均表现的很出色。比如抛出第一个问题“梁实秋的雅舍是怎样的?是否符合我们认为雅的标准?”,就有的同学出现想要一包到底现象。谢雪丹的分析很到位,她从第一段“雅舍”的外貌特征,第二段“雅舍”的周围环境,第三段“雅舍”的室内环境,一直到第六段“雅舍”的室内布局均进行一一分析。谢雪丹会第一个来回答问题我并不惊讶,但是她会这样有条理,有依据的分析问题,着实让我对其刮目相看。学生应该是被谢雪丹感染了,面对第二个问题“自由读2—5段,体会‘雅舍’有哪些个性?‘雅’在何处?”时,学生们开始出现抢答的现象,熟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程进行到这里我的信心倍增。我认为这堂课的亮点应该是宋忠瑾同学,这是一个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孩子。平时的课堂表现一直很突出,他出乎我意料的是竟然抢着站起来说了这样一句话“老师,我要进行总结一下。”他针对的是第三个问题“本文命名为‘雅舍’,实际上是记述半山腰的一间陋室。明明是‘陋’,却偏要称‘雅’。文章具体表现出来的是种什么样的情感?请讨论回答。”可以说课堂进行到这个问题时,学生们的热情均被燃起来了,大家七嘴八舌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这个时候宋忠瑾同学突然站起来要进行总结,对于这节课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在整堂课上学生们均积极参与,连平时默默寡言的孩子都可以站起来为自己的小组赚得宝贵的一分,实在让人很是欣慰,希望这种现象可以一直保持下去。

  当然,一堂课难免会有让人不如意的地方。比如面对宋忠瑾的精彩回答,我做为这堂课的“主持人”并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的褒扬,实在是失误,现在想想还后悔万分。在课堂上得到褒奖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精彩的行为并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很有可能会挫伤其积极性,影响该同学在以后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一定要切记切记!还有一处并不是让自己非常满意。《雅舍》作为一篇散文需要大量地、反复地诵读,而在课堂的处理上我并没有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这一环节。因为是赛课便将这篇课文作为一课时来进行,总是担心时间不够用,便将“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变成了“自由朗读”,将平时散文课上“多个同学来分享自己的喜爱之处”缩减成“只有两个同学”,我感觉到有很多同学有一点点失望,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进行“分享”。在以后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即使是时间紧迫,也不要“剥夺”孩子们自由展示的机会。切记切记!

  教学不止,反思不息。没有完美的课堂,但要有力求完善的反思。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不断改善自己的不足,避免失误,力求完美。